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的指引下理解本文中周亚夫和汉文帝这两个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任务等写作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周亚夫军细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是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前面是周勃传,后面是周亚夫传。
二、感知文章内容大意
(1)学生读文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43页上的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快速读完阅读提示,在阅读提示的引导下阅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预设易读错字:祝兹zī侯、军棘jí门、按辔pèi徐行、介胄zhòu之士、称chēng谢、“嗟jiē乎,袭而虏lǔ也;可得而犯邪yé”)
(2)朗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3)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注意文化知识:
“拜”和“揖”的区别
《说文解字》中说:“跪,拜也”说明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古人是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的姿态,才能行拜礼。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三叩九拜”中的“九拜”就是古人九种拜礼的礼节。这九种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种拜礼中除了肃拜不下跪之外,其他八种都要下跪。“揖”,是一种拱手礼,是不必下跪的,只是用左手抱右手而已。“拜”和“揖”是用于不同的场合,“拜”比“揖”的礼节更重。“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臣子对君王;“揖礼”用于平辈之间,有时也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补充符节知识
“节”就是兵符,一般作虎型,为虎符,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手里,左半交给统帅。西汉时期规定,但凡皇上传令或调发军队,必须在兵符验合后,方能生效。所以古时候有“见兵符如见朕”的约定,却没有“见朕如见兵符”的约定,因为皇帝可以是假的,也可能被挟持,但兵符一定是真的,兵符与诏书一起出现代表皇帝的意志。周亚夫见兵符才开门,才能确保这支军队绝对听命于皇上,维护皇权。
改容式车
从车上站起身来,然后用双手扶车前的横木(扶手),身子也微微往前躬,表示敬意。这里是汉文帝被周亚夫所感动。
(4)关注下列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
(2)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 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 今义:用鼻子嗅)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 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致意,问候 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作动词,驻军)
(2)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作动词,下诏)
(4)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三、整体感知
1.简要复述课文
(预设:简要复述,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定好主要人物,抓住与主要人物相关的内容,先勾画叙述的句子;再用用现代汉语表述。
明确:文帝之后六年,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成礼而去。称善者久之。)
2.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点明背景,即匈奴大举入侵,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
第二部分(2):写汉文帝劳军的场面,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3):事件的尾声,写劳军结束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自读文章,沿着“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品味,理解真将军的风采。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教师引领:
借助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所有官兵们都穿戴着盔甲,拿刀的官兵刀出鞘,拿箭的官兵弓拉满,严阵以待,时时刻刻防备匈奴进攻。
思考“写了什么”:写细柳营所有军士们严阵以待。
思考“为什么写这个内容”:每一位官兵忠于职责是因为作为一军之帅的将军要求到位,治军有方;写官兵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周亚夫将军的恪尽职守、军纪严明。
2.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教师引领:
“写了什么”——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在细柳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
“为什么写”这个内容呢?这是在写周亚夫管理的军队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从侧面表现周亚夫的恪尽职守。
3.“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教师引领:
“写了什么”——写了周亚夫面对天子,说:“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为什么写”这个内容呢?这是从正面表现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守军礼。
(2)从主要内容看,周亚夫给你留下的印象?讲述理由。
(预设:刚直不阿 忠于职守 认真 傲慢无礼……理由是周亚夫不行跪拜礼。)
师引领学生理解评价人物一定要放到时空背景下。
(1)关注时间:匈奴大入边。
(2)查看历史地图册,理解朝廷的霸上、棘门、细柳的部署,感受当时形势的危机。
(3)关注地点在军营。
(4)在这个时空下,重新评价周亚夫。
教师归纳:在读人物传记时,一定要把传主放到当时的大时空背景下,观察他做了什么,他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从而理智客观地看清一个人,看清一件事。
明确: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3)汉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为什么?
明确:汉文帝是一个开明、识大体、重用人才的君主。因为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因为汉文帝意识到霸上、棘门军是何等儿戏,只有细柳军这样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保家卫国最需要的。
(4)“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中“惊”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个“惊”字,含义丰富。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周到,冒犯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惊讶。
三、探究写法
《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
预设:
汉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这可以说是“情势”的对比。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时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可以说是“性格”的对比。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汉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出汉文帝的贤明、识大体。这可以说是“结果”的对比。对比的手法给出了反面的参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鲜明。
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严格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汉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来写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师小结:司马迁用最精简的笔墨,给我们讲述了周亚夫驻扎在细柳时,汉文帝去慰问军队的事,主要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周亚夫将军治军严明、忠于职守的形象特点。而文中虽只有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尽管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知识拓展
1.司马迁与史记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陕西韩城县附近的龙门,就是自古闻名的胜地之一。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代,这里有一座龙门山,因和吕梁山脉相连,挡住了黄河的去路,以致洪水泛滥成灾。帝尧命鲧去治水,因他治水不得法,一治治了九年而水患不息,结果被舜在羽山杀了。鲧的儿子禹受命继续治水。禹从积石山(今青海西宁市西南)开始疏川浚河,经过这里,龙门山被劈成两半,对峙在黄河东西两岸,像敞开着两扇门,形势非常险要,只有神龙才能由此飞腾而上,所以人们称它为龙门。每年暮春,就有许多大鲤鱼,从百川诸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但-一年之中,能跳上去的也不过七十二条。跳上龙门,便有云雨相随,天火从后面把它们的尾巴烧掉,就化龙升天了。民间里流传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和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其父去世后继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周亚夫
《绛侯周勃世家》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记述了周勃在协助刘邦灭秦、灭项建立汉王朝,刘邦建国后又协助刘邦平定叛乱巩固汉王朝,以及在吕后死后诛灭诸吕、拥立汉文帝,最后被罢官郁郁而死的过程﹔后一部分写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在文帝时为将军治军有方﹐景帝时为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大功,后来因权大位尊被景帝所忌恨、所杀害的过程。如果说周勃在吕后执政以及在拥立文帝等事上还有些出自内心的迎合,有些可议的话﹐则周亚夫一生可指责的地方几乎没有。周亚夫是《史记》中最使人同情的悲剧英雄人物之一。司马迁对周氏父子两代的惨痛遭遇,尤其是对周亚夫的惨痛结局,表现了无限的同情与不平。汉景帝是司马迁笔下最阴暗﹑最残酷、最反复无常的统治者之一,汉景帝与王皇后无疑是《史记》中最令人憎恶的人物形象。
“周亚夫军细柳”一节﹐显然是一个故事传说,对之不能全信。司马迁写这段故事的目的是想说周亚夫为人有个性,治军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任何人不能违犯,甚至连皇帝也不能有任何通融,这是好的,但不能张扬得太过头。清代郭嵩焘曾对这段故事的本来面貌推断,他猜想大概是有一回汉文帝微服私访﹐信步来到周亚夫的兵营,守门的卫士不认识皇帝﹐把皇帝挡在了营门外。
文中“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一句,虽说也是古代军事家们的一种处事原则,《孙子兵法》里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话,但这种话都是让帝王们听了害怕的,实行起来风险极大。即使当时因此取得了胜利,将军日后也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周亚夫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于汉景帝七年(前150)被升任为丞相。由于周亚夫为人耿直,坚持正道,故而得罪了汉景帝、王皇后等人:其一是反对汉景帝废太子刘荣,这不仅招来汉景帝之恨,更招来了王皇后、皇太子(未来的汉武帝)以及景帝之姐大长公主的憎恨。其二是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封王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这件事对于汉景帝虽说是无所谓﹐但对王皇后就不是小问题了,它一方面涉及其兄长王信的巨大利益,同时涉及王皇后本人的面子与尊严,所以她对周亚夫怀恨在心,周亚夫的危险,又严重了十分。其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帮着汉景帝贯彻“--石击二鸟”的方针,使梁国蒙受重大损失,因此梁王刘武每次上朝,都在母亲窦太后和兄长景帝的面前数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是从一开始就站在小儿子梁孝王的立场痛恨周亚夫,汉景帝开始时是支使周亚夫这么做的,后来时过境迁,也渐渐地和他的母亲、弟弟对周亚夫一道厌恶痛恨起来。其四,当时有五个匈奴贵族叛变匈奴投降汉朝,汉景帝很高兴,想封他们为侯爵,以鼓励其他人也来投降,周亚夫坚持反对,而汉景帝不再通融,硬是给那叛逃过来的那五个匈奴人封了侯。到这时周亚夫在朝中所处的地位已经相当孤立、相当危险了,但性情直爽、一心为公的周亚夫竟然还没有任何觉察。也正是在周亚夫已经招致汉景帝如此憎恨,而周亚夫的功勋﹑威望又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当年他那种“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的话,就被汉景帝又恨又怕,成为周亚夫必死无疑的原因了。这时有个名叫王恬开的廷尉,他秉承着汉景帝的意旨,居然就用“你不是想造反地上,就是要造反地下”这种开玩笑一般的语言,给一位高居丞相的元勋定成了“谋反”的死罪。于是周亚夫愤怒地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六、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汉文帝巡营、慰劳霸上军、棘门军及细柳军的场面,展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必然是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只有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才能使所有战士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只有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校纪律就是我们的军纪,是我们能够正常学习的保障。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严格要求自我,做一个自律的人。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检查预习,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知识链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有所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