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导学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853454/0-16955469152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导学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853454/0-16955469152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导学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853454/0-16955469153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案
展开“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和加、减法的估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1.能正确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初步形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4)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课时)
(5)用估算解决问题 (1课时)
(6)整理和复习 (1课时)
(7)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1.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从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口算方法,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第4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
练习课
整理和复习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铺垫。本节课以复习导入为学生接受新课做好铺垫。遵循知识的迁移效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
2.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把两位数加两位数转化成学过的口算题,并反复讲解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正确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算式卡片。
学具准备:信息资料卡、空白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
1.用两位数加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7
56+3 24+9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4=( )+( )
28=( )+( )
35=( )+( )
46=( )+( )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1.口算并说明方法。
2.填空知道要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计算。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口算。
25+10=( )
39+5=( )
38+20=( )
52+9=( )
答案:35 44 58 61
2.口算37+21时,先算( )+( )=( ),再算( )+( )=( ),
也可以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答案:37 20 57 57 1
58 30 20 50 7 1
8 50 8 58
3.计算36+19,先算( )+( )=( ),再算( )+( )=( ),也可以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答案: 36 10 46 46 9 55 30 10 40 6 9 15 40 15 55
4.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5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答案: 39+55=94(元)
二
学习新知。
(25分钟)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1)学生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点拨:求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34。
(3)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2.自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1)讨论解答: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学生交流: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39+44。
3.比较算式35+34,39+44的异同。
师生共同总结: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相加,口算出结果。
1.(1)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3)学生交流:
学生1:把34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学生2: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学生3: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1)学生自由讨论。
(2)交流方法。
①39+40=7979+4=83
②30+44=7474+9=83
③30+40=709+4=13
70+13=83
……
3.学生交流: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
巩固练习。
(5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口算下列各题。
26+39 52+38 52+18
26+43 52+18 26+63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以复习旧知识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的口算导入新课,通过提出观看世博会“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交流总结多种算法,引导学生自己喜欢哪种就用哪种。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两位数减两位数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口算技能的阶梯。
1.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学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增进对算理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快速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及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算式卡片。
学具准备:信息资料卡、空白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36-10=
1.学生开火车口算。
2.同桌互相说方法。
1.算一算。
54-10-4=
58-20-7=
53-30-4=
67-40-8=
78-60-9=
87-70-8=
答案:40 31 19 19 9 9
2.被减数是78,减数是69,它们的差是多少?
答案:78-69=9
3.87-69时,先算( )-( )=( ),再算( )-( )=( )。
答案:87 60 27 27 9 18
4.买一双鞋7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比一双袜子贵多少元?
答案:74-17=57(元)
5.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二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25分钟)
出示教材第11页例2。
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 )元,动车的票价是( )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 )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 )法计算。列式为65-54。
65-5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60-50=10,再用5-4=1,10+1=11。
2.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 )法计算。列式为65-48。
(引导学生讨论65-48的两种口算方法)
3.讨论:
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点?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
4.老师总结口算方法。
老师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把减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被减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1.学生填空,讨论65-54的口算方法。
学生1:65-54=11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学生2:65-54=11
先用60-50=10,5-4=1,再用10+1=11。
2.同桌讨论交流口算方法。
3.讨论交流。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且被减数相同。
不同点:第一道是不退位减法,第二道是退位减法。较喜欢方法二。
4.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
三
巩固练习。
(5分钟)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6、7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放手让学生探索,学生就敢想、敢说,结果在汇报时学生都热衷于找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这节课中,采用自学找规律找异同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教师点评和总结:
课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复习口算、口答、拆数的方法,为新课做好铺垫。使学生循序渐进,探索口算方法,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正确笔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口算卡。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1.全班同学分组开火车计算。
2.教师点名回答,集体订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按要求做。
1.口算47+35时,先算( ) +( )=( ),再算( )+( )=( )。
答案:47 30 77 77 5 82
2.78-39的口算方法是先算78-( )=( ),再算( )-9=( )。
答案:30 48 48 39
3.笔算。
320+380=
680+230=
860-470=
360-280=
750-390=
360-170=
答案:700 910 390 80 360 190
4.完成竖式。
答案:360 180
二
探究新知。
(20分钟)
1.课件展示教材第14页例3第(1)题。
(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
(4)引导笔算。
老师板书笔算竖式:
(5)提问:①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②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
(6)说说笔算方法。
2.(1)板书:550-380。引导学生自学。
(2)探究算法。
(3)引导学生尝试笔算。
老师板书笔算竖式: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退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引导学生总结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笔算方法。
老师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当10,合起来再减。
1.(1)认真观察。
(2)列式子。
(3)讨论。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80+50=130,800+1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4)学生思考计算过程。
(5)学生回答: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6)学生交流: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2.(1)学生仔细观察,列式。
(2)学生交流算法。
(3)学生自己在本上写,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做加法要处理好进位问题,做减法要处理好退位问题。
三
巩固练习。
(10分钟)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3题。
1.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老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2.布置作业。
1.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有效地活用教材,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目标明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为学生营造和谐充满活力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数学从生活中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由于这些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课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遵循了知识的迁移效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新知。
1.加强估算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
通过“学校约有多少名学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多长时间”等日常生活情境引出估算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估算与生活的联系。
2.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学习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6分钟)
1.提问:我们学校三年级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你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多长时间?
2.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数字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估算。
1.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
1.算一算。
20+350=
500+300=
320+190=
480+200=
550+300=
340+500=
120+680=
答案:370800510680850840800
2.估一估。
(1)308+154≈()308接近(),154接近()。
(2)一个数是589,另一个数是324,它们的差大约是()。
答案:(1)450300150(2)270
3.一台吸油烟机589元,一个电饭锅287元,妈妈带9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
答案:589小于600,287小于300,589+287一定小于900,所以900元买这两样商品够。
二
自主学习,理解估算。
(25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4。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知道用哪种运算解决吗?
2.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把算式中的加数看成什么样的数才便于口算出得数。
3.引导比较估算方法,哪种方法好要视情况而定。
4.小结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取整百数还是几百几十数,要视情况而定。
1.(1)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信息。
(2)列出算式:223+234。
2.小组合作,尝试估算。
学生1:223大于200,234也大于200,223+234一定大于400,但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学生2:223大于220,234大于230,220+230=450,223+234一定大于441。
3.交流方法:分析哪种更合适。
4.得出结论:估算时要把数看成与之最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
三
巩固练习。
(5分钟)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
教学板书
用估算解决问题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取整百数还是几百几十数,要视情况而定。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切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关于估算的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会进行合理估算,巩固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竖式计算方法,巩固估算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卡片。
学具准备:信息卡片。
教学环节
导案
教案
达标检测
知识点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9题
分析:本题是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加10再减。
答案:640 990 500
220 530 50
1.用竖式计算。
390+260=
740-150=
答案:390+260=650
740-150=590
知识点2:用估算解
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8题。
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分析:要求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不够,就是把245与187的和与400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00,就不够;如果小于或等于400,就够。此时可以用估算解决。
答案:把245看成240,187看成180,240+180=420>400,所以245+187一定大于400,故不够。
2.学校礼堂有500个座位,一年级有239人,二年级有247人,两个年级一起看话剧,学校礼堂的座位够坐吗?
答案:239<240
247<250
240+250=490
490<500,够坐。
知识点3: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2题。
分析:由题意可知,邮局、电影院和学校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
邮局到电影院的距离=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
情况二:
邮局到电影院的距离=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
答案:情况一:350-280=70(米)
情况二:350+280=630(米)
答:邮局距电影院可能是70米,也可能是630米。
3.小欢家、小乐家和少年宫在一条大路上。小欢家距少年宫470米远,小乐家距少年宫200米远。小欢家和小乐家相距多远?
答案:情况一:470-200=270(米)
情况二:470+200=670(米)
答:小欢家和小乐家相距270米或670米。
巩固练习
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0、11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
2.完成教材第16~18页“练习三”第4、5、13题。
1.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笔算方法和估算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在完成课堂练习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知识点
导案
达标检测
知识点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分析:以前两题为例:计算52+35,方法一:把35分成30和5,52+30+5=87。方法二:把52分成50和2,35分成30和5,50+30=80,2+5=7,80+7=87。
计算86-34,方法一:把34分成30和4,86-30=56,56-4=52。方法二:把86分成80和6,34分成30和4,80-30=50,6-4=2,50+2=52。
答案:87 52 80 56
92 44 44 50
1.口算。
34+22=
24+15=
55-23=
28-16=
答案:56 39 32 12
知识点2: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笔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析:以370+480和840-560为例:计算370+480,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计算840-560,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当10。
答案:990 850 640 820
280 210 290 360
2.列竖式计算。
380+290=
720-470=
答案:380+290=670
720-470=250
知识点3: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3题。
中央广播电视塔高405米,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广州塔高600米。
(1)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几百米?
(2)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分析:
第(1)小题:求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几百米,可以用减法估算。
第(2)小题:答案不唯一,合理恰当即可。
答案:(1)把405看成400。
600-400=200(米)
答: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200米。
(2)(答案不唯一)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多少米?
把468看成470。
600-470=130(米)
答: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约高130米。
3.解决问题。
这个学校大约有男生( )人。学校男女生总人数大约是( )人。
答案:350 700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综合与测试学案,共32页。
【期中复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典例讲学案(原卷版+解析版).zip: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典例讲学案(原卷版+解析版).zip,文件包含单元复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典例讲学案原卷版docx、单元复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典例讲学案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附录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思维导图pdf等3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安排,预习导航,精炼反馈,学习小结,拓展延伸,易错收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