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比一》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7 扇形统计图学案
展开7 扇形统计图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1.认识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
3.经历基本的数据统计活动,体验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
(1)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1课时)
(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课时)
(3)综合与实践 节约用水 (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实际数据的处理,引入探究新知,给学生创造一种贴近生活的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课堂中来。而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选择统计图的看法,并制作统计图,更好地理解统计图的特征、掌握用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从而感受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课题 | 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 课型 | 新授课 | ||
设计说明 |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JP〗 1.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教授新知前,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他们喜欢的运动聊起,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启发引导。 2.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它的优点,掌握它的用途,并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广泛获取图上信息,培养读图、分析和解题能力。 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解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注意鼓励引导,让学生大胆分析、解题,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
学习目标 |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2.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 ||||
学习重点 | 认识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 ||||
学习难点 | 理解扇形统计图中各个扇形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 ||||
学习准备 |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规、刻度尺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 1.谈话。 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参加体育运动有什么好处吗? 2.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例1。 (1)六(1)班同学都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喜欢每种运动的同学分别有多少人呢?(看图或看统计表回答均可) (2)怎样表示题中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 1.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交流自己对体育运动的看法。 2.(1)学生观察主题图,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主题图中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数。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1.填空。 (1)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
二、对比分析,探究新知。(16分钟)
| 1.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1)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求出六(1)班总人数。 (2)分别求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 (3)填表。 2.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扇形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利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这幅扇形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 | 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12+8+5+6+9=40(人) (2)乒乓球:12÷40=0.3=30% 足球:8÷40=0.2=20% 跳绳:5÷40=0.125=12.5% 踢毽:6÷40=0.15=15% 其他:9÷40=0.225=22.5% (3)根据计算结果,完成教材上的统计表。 2.(1)观察扇形统计图,讨论获得的数学信息: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 (2)分组讨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推荐代表汇报: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3.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 2.赵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分别种了黄瓜、西红柿、芹菜和韭菜。它们的种植情况如下图。
(1)根据扇形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写出两条) 答:黄瓜的种植面积为30%,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为35%。 (2)已知黄瓜种了120 m2,这块菜地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0÷30%=400(m2) 答:这块菜地的总面积是400 m2。 (3)西红柿种了多少平方米? 400×35%=140(m2) 答:西红柿种了140 m2。 | ||
三、拓展提高。(17分钟)
|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01页第3、4题。 | 1.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答案,汇报: 250×87%=217.5(g) 250×3.3%=8.25(g) 250×4%=10(g) 250×5%=12.5(g) 250×0.7%=1.75(g)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 3.小明家月收入3000元,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 食品 9000×30%=2700(元) 还购房贷款 9000×30%=2700(元) 水电 9000×10%=900(元) 服装 9000×15%=1350(元) 教育 9000×10%=900(元) 其他 9000×5%=450(元) | ||
四、课堂总结。(4分钟)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100页第1、2题。 |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 ||
五、教学板书 | |||||
六、教学反思 | 课上我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另外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本节课的设计首先从直观的图形入手,由图形到理论,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自主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 ||||
教师点评和总结:
| |||||
第2课时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题 |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 课型 | 新授课 | |
设计说明 | 本课时主要是探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复习铺垫。 结合相关的统计图,激活学生对学过的统计图特点的记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关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前对各统计图的优点了然于心。 2.对比、分析。 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例题资源,引导学生对每组数据的特点及关注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逐渐明确每组数据的统计目的,为下一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提供依据。 3.选择统计图。 在完成各统计图特点的复习及每组数据的分析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4.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师生合作,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教材中的相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 |||
学习目标 | 1.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 |||
学习重点 |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 |||
学习难点 | 区别不同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 |||
学习准备 |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规、刻度尺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
一、复习导入。(4分钟) | 1.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引导学生回忆。 学过的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 1.自主回答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 1.填空。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 |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17分钟) | 1.引导分析。 例题中的三组数据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统计的?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名称及统计内容进行分析。 2.引导选择。 例题中的三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3.引导总结。 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4.引导尝试运用。 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 | 1.讨论、回答。 数据1:统计了数量的多少,关注总量的变化。 数据2:统计了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关注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2.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说清选择的根据。 3.全班交流、总结。 明确要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统计需要选择统计图。 4.独立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并汇报。 | 2.选择。 (1)“一班有学生35人,男生占2/5,女生占3/5”,用(C)统计图来表示男、女生占学生总数百分比最为合适。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2)表示某地气温及其变化,用(B)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3)选择哪种统计图表示下面数据最合适? ①表示参加各种小组的生人数情况,选(A)。 ②表示各大洲陆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数选(C) ③表示我国几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选(A) ④表示学校各年级的人数,选(A) ⑤表示某超市各种商品的销售额,选(B) ⑥表示一昼夜气温的变化情况,选(B)。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 计图 | |
三、拓展提高。(15分钟) |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1)引导学生完成第(1)问中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交流感想并完成统计图。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3页第7题。 | 1.独立解决问题。 (1)200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比固定电话用户多(46106-36779)÷36779≈25.4%…… (2)交流感想,完成统计图。 2.合作解决问题。 (1)1.46÷27.1%≈5.39(亿人) (2)1.46亿=14600万 14600-1464=13136(万人) (3)完成统计图。 | 3.下面是两个水果店1~4月的销售情况(单位:kg),为比较两个水果店销售量的稳定性,你认为选择(折线)统计图较合适。 略 | |
四、课堂总结。(4分钟)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101页第5题。 |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 |
五、教学板书 | ||||
六、教学反思 | 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来反映数据信息,能从各种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熟练地作图,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统计图,既是对前面各种统计知识的汇总,又是对各种统计知识的拓展。教学时,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思考、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认识到各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体验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正确应用,体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 | |||
教师点评和总结:
| ||||
综合与实践 节约用水
课题 | 节约用水 | 课型 | 实践活动课 | |
设计说明 | 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浪费水的情况的严重性。使学生用计算等方式,通过一个小小的“滴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 |||
学习目标 | 综合运用所学的量的计量、统计及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学习重点 | 水龙头漏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 |||
学习难点 | 能综合应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学习准备 | PPT课件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
一、情景导入。(6分钟) | 课件出示节约用水的广告,看了这则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 交流感受。 | 1.结合家中的用水发票,计算自己家一年大约用多少水。 | |
二、合作学习。(15分钟) | 1.了解地球上的缺水情况。 2.收集数据制成统计表。 | 1.小组合作,讨论缺水情况。 2.小组合作交流,根据一个漏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计算每分钟水的流失量。
| 2.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5升,小明家有3人,每月按30天算可节约(1350)升水。 | |
三、拓展提高。(10分钟) | 1.了解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 2.估算一个漏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 |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体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 3.如果每个水龙头每分钟漏0.5升水,4个这样的水龙头一天漏水(2880)升。 | |
四、课堂小结。(4分钟) | 布置作业。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 |
五、教学板书 | ||||
六、教学反思 | 本节活动课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收集数据,观察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 |||
教师点评和总结: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7 扇形统计图精品第1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7 扇形统计图精品第1课时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用心填一填,按照下面所给数据完成扇形统计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共3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7 扇形统计图导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7 扇形统计图导学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