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854261/0-16955665278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854261/0-169556652791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854261/0-169556652792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1页。
第二章 第四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知识点1: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知识点1、2](2023年山东聊城期末)模拟实验水循环步骤如下:向烧瓶内加入适量的盐水;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在玻璃板下方放置一个托盘;将装置连接好并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下图为实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该实验未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 B.地表径流C.下渗 D.水汽输送2.该模拟实验主要体现的水循环意义是( )A.使水体得以更新 B.塑造地表形态C.联系了四大圈层 D.调节水热分布【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酒精灯加热烧瓶的过程模拟的是水循环的蒸发环节;玻璃导管内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进行运动,模拟的是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环节;水蒸气遇到玻璃板遇冷凝结到托盘的过程是水循环中的降水环节;托盘上液态水可以自由流动模拟的是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该实验未模拟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C项正确。第2题,读实验仪器图,水的运动方向是单向的,没有回到最初的烧瓶,因此未使水体得以更新,A项错误;整个实验过程中水体未和地表物质进行接触,没有改变任何形状,因此没有体现出塑造地表形态,B项错误;该实验中水主要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于大气圈,以水体的形式存在于水圈、接触岩石圈,缺少了生物圈,因此没有体现出联系了四大圈层,C项错误;实验中水循环的动力是加热的酒精灯,具有一定的热量,随着水的运动发生了变化,因此该实验体现出了调节水热分布,D项正确。[知识点1]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4.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结合示意图分析,实验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凝结的水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太阳能、地球重力。第4题,蒸馏模拟了蒸发环节,水汽凝结、滴落类似于大气降水过程,故①③正确;结合示意图分析,没有水汽输送环节,也没有形成地下径流,故②④错误。[知识点1、2]读城市路面硬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图,完成第5~6题。5.漫画中柏油路( )A.阻断了地表雨水下渗 B.不利于地面径流形成C.有利于地下水的蒸发 D.不易形成城市内涝6.利于水循环的市政建设有( )①减少绿地面积 ②建雨水花园 ③水泥路面代替柏油路 ④路面用透水砖 ⑤加大景观水体面积A.①③④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②④⑤【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柏油路透水性差,阻断了地表雨水下渗;柏油路减少了雨水的下渗量,因此地表径流会增多;柏油路阻隔了地下水蒸发;地表径流增多,积聚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第6题,减少绿地面积,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和地下径流,①错误;建雨水花园,有利于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②正确;水泥路面和柏油路一样,都不利于下渗,③错误;路面用透水砖,有利于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④正确;加大景观水体面积,水域面积增大,蒸发增加,降水量增加,⑤正确。[知识点1](2023年福建三明期末)地中蒸渗仪装置是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量化研究根系吸水层中有效降水量的观测试验装置。下图为地中蒸渗仪装置原理示意图,实验小组用该装置进行了一次测量,测得该次降水量为P,蒸散量(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为E,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②的量为D。据此完成第7~8题。7.R表示的是( )A.地表径流量 B.地下径流量C.下渗量 D.蒸发量8.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为( )A.P+R-E-D B.P-R-E-DC.P-R+E-D D.P-R-E+D【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依据材料,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①是放置在地表,收集表面的水,代表的应是地表径流,A项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量筒①的量为地表径流量,量筒②的量为地下径流量。故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P(降水量)-R(地表径流量)-E(蒸散量)-D(地下径流量),B项正确。[知识点1、2](2022年浙江杭州期末)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图。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据此完成第9~10题。9.根据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A.①=③+④ B.②>⑤C.②=③+⑤ D.④>②+⑤10.图中显示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下列属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是( )A.保持海陆间热量收支一致 B.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C.减轻了洪涝灾害发生概率 D.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盐度【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①为总降水量,就多年平均而言,与总蒸发量相等,总蒸发包括海水蒸发和陆地蒸发(含蒸腾),所以①=③+④,A项正确;②属于陆地降水量,⑤为海洋降水量,故②<⑤;②为陆地降水量,转化为入海径流量⑥和陆地蒸发量(含蒸腾量)③,所以②=③+⑥;④为海水蒸发量,②为陆地降水量,⑤为海洋降水量,所以④<②+⑤。第10题,水循环调节了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B项正确;水循环无法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全球海水平均盐度保持稳定,水循环过程并不能降低全球海水平均盐度。[知识点1、2](2022年广东汕尾期末)为完善洪水排泄的缓冲功能,江苏省某高校试点建设海绵校园。下图为该高校试点建设的“海绵校园”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11.图中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是( )A.降水 B.蒸发C.下渗 D.水汽输送12.下列有关海绵校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铺设透水砖增加了地表径流B.绿化面积增加有利于截蓄雨水C.蓄水池增加了地表径流总量D.海绵校园建设降低了空气湿度【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为完善洪水排泄的缓冲功能”,结合图上信息“增加绿化面积”和“铺设透水砖”,可知海绵校园建设中增加绿化面积和铺设透水砖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轻内涝,因此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是下渗。第12题,增加绿化面积可有效地截留蓄积雨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铺设透水砖也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蓄水池的水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总量;海绵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加植物的蒸腾,可增加空气湿度。[知识点1、2](2022年江西期末)《宜昌市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据此完成第13~15题。13.这一要求的落实,将( )A.缓解雨季宜昌市城区的内涝问题B.增加宜昌市城区水域面积C.缓解宜昌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D.增加宜昌市城区水产供给14.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包括( )A.水汽输送、降水 B.地表径流、下渗C.地下径流、蒸发 D.植物蒸腾、降水15.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C.地球本身产生的重力能 D.太阳辐射能【答案】13.A 14.B 15.D [解析]第13题,宜昌市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雨季城区的内涝,A项正确;与城区水域面积大小、水资源是否紧张及城区水产供应等无关,B、C、D项错误。第14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该措施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B项正确;与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和植物蒸腾关系不大,A、C、D项错误。第15题,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作用,其中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能,D项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知识点1、2](2023年云南大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大规模整治,当地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某年7月,黄河支流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完成第16~18题。16.与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密切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 B.③C.④ D.⑥17.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③增加 B.④减小C.⑤增加 D.⑥减弱18.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主要是因为( )A.植被生长需水量大 B.气温高,蒸发旺盛C.地表水下渗量较大 D.林冠大量截留雨水【答案】16.BC 17.ABC 18.C [解析]第16题,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量大,多暴雨,地表径流增多,对地表的冲刷加强,加上土质条件等原因,地表沟壑纵横,故B、C项正确。第17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可以增加下渗(⑥),从而减小地表径流(④),增加地下径流(⑤),蒸发(蒸腾)量加大,降水量(③)随之增加,故A、B、C项正确。第18题,由材料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来水多,与植被多年平均生长需水量关系不大,A项错误;汾川河流域气候稳定,气温未有明显变化,B项错误;植被可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增加地表水下渗量,使地表径流大量转化为地下径流,使河流径流量减小,无明显洪峰形成,C项正确;林冠可以降低雨水冲刷程度,但截留雨水的能力较差,D项错误。【B素养提升练】一、单项选择题(2023年河南开封月考联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降低雨水的地表汇流,恢复城市原始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下图是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城市水循环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1.海绵城市的建设会使( )A.年径流总量增加 B.城市地表径流减少C.蒸发(腾)量减少 D.径流季节变化增大2.海绵城市改变下渗减排的主要措施是( )①铺装透水砖 ②修建雨水湿地 ③修建蓄水池 ④修建下沉式绿地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3.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A.美化城市环境 B.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C.节约城市用水 D.提高城市抗旱防涝能力【答案】1.B 2.C 3.D [解析]第1题,由材料“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降低雨水的地表汇流”可知,海绵城市的建设会使城市地表径流减少,B项正确。第2题,铺装透水砖能使得雨水快速渗透地表,补充土壤内的水分及地下水,①符合题意;雨水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②不符合题意;为解决和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避免初期雨水对排放水体的污染,人工修建雨水蓄水池,临时把雨水储存起来,起到积极调度作用,③不符合题意;下沉式绿地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绿地的浇灌用水,④符合题意。第3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节约城市用水,但是这些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A、B、C项错误;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强降雨导致的内涝,增强城市排水能力,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高城市抗旱防涝能力,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D项正确。二、综合题4.(2022年辽宁丹东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每年入汛以后,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内涝问题。2021年7月19—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其中郑州市7月17日20时至20日20时的三天降雨量高达617.1毫米(郑州常年平均降水量为640.8毫米),降雨造成郑州市区严重内涝。材料二 很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内涝现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建造雨水花园等措施打造海绵城市。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丹东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下图为海绵校园示意图。(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郑州市出现严重内涝的原因。(2)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海绵校园示意图中选择一项适合本校建设海绵校园的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3)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意义。【答案】(1)①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②路面硬化,下渗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多;③地势低洼处积水,排水不畅。(2)①修建地下蓄水池: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②铺设透水砖: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③增加绿地面积:滞留地表径流,增加蒸发和蒸腾。④利用蓄水修建喷泉: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水循环。(3)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减少城市内涝;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调节水循环,优化水体空间分布;利于合理规划城市;等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巩固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训练,共10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水循环学说认为,下列关于该图的判断,错误的是,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内容分别是,此图代表的水循环属于,湖泊群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当该地森林覆盖率增加后,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