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 (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 专题7 突破(17) 精准赏析描写之妙和语言之美(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 专题7 突破(17) 精准赏析描写之妙和语言之美(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楼房修长,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影子从里面经过。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可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宇宙的火焰不息,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
(节选自朱强《人间春色》,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春雨连绵、风轻气爽的景象,表达了生命孕育、成长的美好;②运用联想、想象(或移就)手法,写出了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还在时间中延绵不绝的意蕴(如答“虚实结合”也可);③语言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或画面感与诗意美)。(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
失分样本反思:
现场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的枝条写得很形象。
②采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仅就手法的判定上可得1分。至于其他角度均未写出,而且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得太模糊、太空洞。如用比喻、拟人手法写枝条,应进一步答出形象地写出什么样的特点。而第②点的效果则更空洞了。其实,在赏析时,可逐句细读、判断,逐句赏析后再整体赏析。画线句子有三句:第一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枝条;第二、三句都写了鸟声,但写法明显不同,第二句是实写,用移就手法,第三句是虚写,是联想、想象。整体上看,这段文字的语言风格优美、新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瘦小狭长的火门水库孤独地夹在巍峨阴森的两山之间。
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水库上头入水口的水闸在“砰、砰、砰……”的捶打声中渐渐下降闭合,拦住了滚滚而来的山洪。昏暗的马灯照着一双赤脚,离开水闸,又匆匆往水库坝头赶去。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蓑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马灯放在坝头的一块石头上,顶端两层的排水孔一个一个地被打开,预备排水。风卷着雨哗哗地响彻山谷,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脚尖一前一后,在长长的石坝上,慢慢地走了两个来回,似乎在努力发现什么而最终什么都没发现,才慢慢离去。
回到“家”,东边天已泛白。所谓的“家”是水库旁边乱石山中一块巨大的石帽(上面突出至空中,下面有避雨空间)下面,床是两扇旧门板,两头顶在几块叠加的石头上,上面垫着一张粗糙的竹席。熄掉马灯,燃起灶火,一根竹竿横架在灶旁,晾在上面的衣服徐徐地冒着水汽。老人六十有余,长年在此巡沟护渠。(节选自谢耀忠《马灯》,有删改)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砰、砰、砰……”的捶打声与“哗哗”的雨声增加了紧张感。②运用拟人修辞,“蓑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老人行动的艰难。③多用叠词,“渐渐”“滚滚”写出了水闸下降闭合得非常及时,老人从容地应对危急情况;“匆匆”写出了老人心情的急迫;“长长”的石坝与“慢慢”地走形成对比,突出了老人的工作繁重和认真细心。多处叠词的使用,使文章音韵上更和谐。④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主,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紧张。⑤多用细节描写,“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写出了老人不怕脏苦、认真负责的态度。(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失分样本反思:
现场答案:①使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护水老人的辛苦与认真。
②以风、雨为烘托,烘托出护水老人顶风冒雨巡水的可敬形象。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可得2分,两点手法判断准确,手法的作用写得准确。问题在于未打开思路,答题要点不全,如完全可以从语言角度赏析(细读一下,这个特征很突出)。修辞手法是首先考虑的赏析角度。另外,这段文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描写,还可以从景物描写角度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
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
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节选自傅菲《回不去的渡口》,有删改)
3.赏析第二段的语言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2分)
②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2分)
③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2分)
失分样本反思:
现场答案:①使用了不少色彩词,如“米白米白”“麻白麻黄”,写出了渡口景色之美。②准确使用动词,如写“我”的祖父、曾祖父“挑”一担箩筐,木船“下”“入”“上”“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经商的行程。③以短句为主,节奏感强。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可得4分。能从词语选用和句式两个角度赏析,而且答题规范,先指出特点,再举例分析,后说表达效果。遗憾的是,第③点未完全按照这个思路来写,很空洞。另外,该答案未答出该段最突出的语言特色——叠字叠词,不符合“多中取主”的答题要求。
无论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赏析题,还是语言运用赏析题,都有三个关键的步骤:一读、二判、三夸。
一读:定点精读所给文字
赏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局部画线文字。从答题需要出发,我们应该进行定点精读。
所谓定点精读,就是针对题干给定的文字进行字斟句酌的精细化阅读。定点精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要确定描写对象和特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是事物描写,不同的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有差异的,弄清这一点尤为重要,对象及特点决定着答题的方向;二是要关注句子的表达技巧;三是要体悟句子表达的情感。
二判:判断技巧准确、全面
散文艺术赏析题大多为多角度赏析,所以就有了准确、全面的问题。应如何做到呢?
1.确定先后
多角度赏析首先有个先后问题,即先从哪个角度,然后从哪个角度。
(1)五种角度的常见排序:艺术技巧的切入角度总共有五个: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它们常见的切入顺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语言→结构。
(2)依据赏析范围
全文赏析,则切入的先后顺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修辞手法。
局部赏析,则一看文字多寡。如是一两句话的,则切入的顺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如果文字再多些,接着考虑“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文字越多,切入鉴赏的角度越多。二看文字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如描写角度与技巧,其次是修辞手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如正面描写(肖神动心语)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三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果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四看文字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2.先熟后生
确定了赏析角度,下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技巧的问题。判断的原则是先熟后生,而得高分的关键在于“陌生”技巧的判断,几乎每道题都有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而已。那么,如何判断准这个“陌生”的技巧呢?
(1)借助上下文。有些“熟悉”的陌生技巧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2)扩大赏析的角度。要牢牢依据文字,打破思维定势,适当扩大赏析的角度。如果文字中有了数字,则可考虑“列数字”;如果有了叙事文字,则可考虑人称;如果有了议论、抒情文字,则要考虑论证方式、抒情方法。在此,最好持有“贯通”意识,即把古典诗歌、小说、散文甚至论述类文本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贯通起来。赏析时既要固守文本“疆域”,又要“跨界”赏析。
3.多中取主(特)
在众多赏析角度和手法中,要优先选择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手法。如前面“自测反思 把脉学情”第3题,宜优先写出运用叠词,而非色彩词,因为叠词在第二段文字中最明显、最突出。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那是在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地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节选自刘白羽《日出》,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在飞机上看日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写。②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一片红海”“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箭一直向上冲”“像小孩子的笑脸”等。③情景交融,描写中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惊奇、喜悦的情感。④采用了“赋”的手法,对日出的过程和情景作了铺排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亲切的落子调,在寂静的乡村夜里响起,悠悠然飘得很远,绵绵不断,似乎一直到天边。在悠扬的乡曲里,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段往事。许多年前,邻居水英姐和三民哥都是村里唱落子的高手。三民哥心灵手巧,会吹笛子,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爱落子成癖,平素嘴里哼的唱的都是落子调。冬夜漫长,邻居们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喜欢静静地听三民哥用自制的竹笛吹奏落子调。他能连续吹奏30首落子调而脸不红,气不喘,令人叹服。
(节选自张国中《乡曲风流》,有删改)
2.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子采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三民哥演奏技艺的高超。通过写邻居喜欢聚在一起听三民哥吹奏,从侧面写出了三民哥的演奏迷人;后一句话采用正面描写,写出了三民哥是一个演奏落子调的高手。
三夸:分析表达效果
“夸”,就是说说表达效果,看看这段文字妙在何处,美在哪里。它应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二是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
三是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悬念、铺垫、伏笔等作用。
四是表达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必须坚持:
(1)要与内容相结合。只用一些“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内容分析,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要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2)要与语言相结合。作答时,要从画线部分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
(3)要与技巧手法自身相一致。什么样的手法,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比喻拟人就是形象生动,虚实结合就是能相互映衬,扩大表现内容。因此要熟记多类技巧手法自身的表达效果。请看下表: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年回家,有一种东西总在堵着我的喉咙。
我们是在黄昏时刻到家的。从车窗里望见系着旧抹腰的母亲,孤单地等候在院门外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发觉,一生中最先学会、叫得最多、最了不起的称谓,竟然无法叫出声来。最后还是女儿趴在怀里,冲着奶奶,响亮而又深情地替我叫了一声生命中最爱的母亲。母亲灿烂的笑容,分明是冬日苍茫中最美丽的景致。我的心却紧得很,阵阵酸楚直往眼底涌:国庆节放长假我们曾经回来过,才3个月时间,母亲又老了,并且老得格外厉害,许多次,我在电话中一边同母亲说话,一边想象母亲苍老的模样,眼见为实的母亲让我惊讶不已。在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不去看女儿绕在奶奶膝前撒娇并撒欢的模样,只用耳朵去听她们一声声“好奶奶——好孙女”地相互叫着,并相互说着:我好想你呀!在听来的这些动静中,让我略感宽慰的是母亲的笑声,在女儿的亲昵下,甚至还透露出一丝逝去多年的娇媚。
(节选自刘醒龙《母亲》,有删改)
3.文中两个画线句都描写母亲的笑,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处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笑容比作冬日苍茫中最美丽的景致,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洋溢的幸福感,又以冬日苍茫反衬出母亲的笑容具有暖人心怀的作用。(2)第二处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母亲的笑,又以小女孩的亲昵烘托母亲笑声的舒心甜蜜,这两句描写既写出了母亲见到儿孙辈时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挚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曲水亭街,这个富有诗意的古街,像一卷长长的书画飘在泉城济南,从珍珠泉一直铺到大明湖。
从大明湖的南大门出来,迎面就是曲水亭街。古街有一里多长,全用青石板铺就。中间是一条小河,柔净的泉水清澈透明,一眼就望到底,谁看了都想掬起一捧放进嘴里。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徜徉其中,街伴水走,水扶街行,迤逦向前,一下子便有了诗意的缱绻,一份欲罢不能的依恋。
自古北方粗犷雄浑,河水流得跌宕,带着一路声响,铮铮咚咚,金戈交鸣。而眼前的这一曲泉水,缓缓款款,从从容容,流得纯净,流得柔细。它汪汪一脉,如少女的眼眸;波光闪闪,如温情的微笑。难怪刘鹗在《老残游记》里说:“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今天漫步在这古街中,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这一句,让人分不清这是济南,还是江南。(节选自熊代厚《诗画曲水亭》,有删改)
1.本文语言清新细腻,请结合文本赏析第二段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选景角度来看,画线句选取绿藻、杨柳、粉墙、砖瓦等富有特色的景物,表现曲水亭街如诗的美景;②从修辞角度来看,画线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绿藻”比作“丝带”“绸帛”“春梦”,把“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的画面比作“水墨山水”,生动形象;③从句式角度来看,画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一次,我一个人走出去,走得很远。忽然变天了,天一下子黑了下来,云头在天上翻滚,堆着,挤着,绞着,拧着。闪电熠熠,不时把云层照透。雷声轰轰,接连不断,声音不大,不是劈雷,但是浑厚沉雄,威力无边。我仰天看看凶恶奇怪的云头,觉得这真是天神发怒了。我感觉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恐惧。我一个人站在广漠无垠的大草原上,觉得自己非常的小,小得只有一点。(节选自汪曾祺《沽源》,有删改)
2.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视听结合,写出了电闪雷鸣、大雨欲至的狂暴;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大雨将至时云、雷、闪电的气势,以“我”的感觉从侧面烘托骤雨的猛烈;③连用短句(连续使用动词),表现乌云密布,瞬息万变;④使用叠音词,写出了闪电雷鸣的声势;⑤运用比拟(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密布之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卷一支烟,吸着。
(节选自朱以撒《进入》,有删改)
3.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表达了木匠对自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打一个旋儿,抹一把血,随即立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继续怒吼,继续咆哮,继续冲锋,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然后顾不上回头看一眼,就又边打边冲,向前,向前!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儿就不见了踪影。
别说我这远方来客没见过这阵势,就是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儿,真让人目瞪口呆。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给我的印象,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没有了精气神儿,行路已踽踽,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恬淡,怡然,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节选自《咆哮赶海的黄河》,有删改)
4.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描写黄河,但写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调动多种感官正面描写眼前的黄河,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士兵、马队形象统摄全段,突出了黄河的浪涛汹涌、气势恢弘,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形象。第三段以黄河奔腾激烈给观者带来的强烈震撼,以及以刘家峡、兰州、壶口各地黄河以及黄河断流、入海口想象等,从侧面表现黄河。两段描写视角变化自然,符合事物认知的过程规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草巷口
汪曾祺
①过去,我们那里的民间常用燃料不是煤,也很少用柴。平常煮饭、炒菜,都是烧草——烧芦柴。这种芦柴秆细而叶多,除了烧火,没有什么别的用处。草都是由乡下——主要是北乡用船运来,在大淖靠岸。要买草的,到岸边和草船上的人讲好价钱,卖草的即可把草用扁担挑了,送到这家,一担四捆,前两捆,后两捆,水桶粗细一捆,六七尺长。送到买草的人家,过了秤,直接送到堆草的屋里。给我们家过秤的是一个本家叔叔抡元二叔。他用一杆很大的秤约了分量,用一张草纸记上“苏州码子”。我是从抡元二叔的“草纸账”上才认识苏州码子的。现在大家都用阿拉伯数字,认识苏州码子的已经不多了。我们家后花园里有三间空屋,是堆草的。一次买草,数量很多。三间屋子装得满满的,可以烧很多时候。
②从大淖往各家送草,都要经过一条巷子,因此这条巷子叫做草巷口。
③草巷口在“东头街上”算是比较宽的巷子。像普通的巷子一样,是砖铺的——我们那里的街巷都是砖铺的,但有一点和别的巷子不同,是巷口嵌了一个相当大的旧麻石磨盘。
④磨盘的东边是一家油面店,西边是一个烟店。严格说,“草巷口”应该指的是油面店和烟店之间,即麻石磨盘所在处的“口”,但是大家把由此往北,直到大淖一带都叫做“草巷口”。
⑤“油面店”,也叫“茶食店”,即卖糕点的铺子,卖的无非是:兴化饼子、鸡蛋糕;羊枣,也叫京果;过年前做烽糖饼,八月十五前当然要做月饼。过年前做烽糖饼,像一个锅盖,烽糖饼是送礼用的;夏天早上做一种“潮糕”,米面蒸成,潮糕做成长长的一条,切开了一片一片,是正方角,骨牌大小,但是切时断而不分,吃时一片一片揭开吃,潮糕有韧性,味道很好;夏天的下午做一种“酒香饼子”,发面,以糯米和面,烧熟,初出锅时酒香扑鼻。
⑥吉陛的糕点多是零块地卖,如果买得多,则用苇篾编的“撇子”装好,一底一盖,中衬一张长方形的红纸,印黑字:
本店开设东大街草巷口坐北朝南
惠顾诸君请认明吉陛字号庶不致误
⑦源昌烟店主要是卖旱烟,也卖水烟——皮丝烟。
⑧源昌有一点和别家店铺不同。别的铺子过年初一到初五都不开门,破五以前是不做生意的。源昌却开了一半铺搭子门,靠东墙有一个卖“耍货”的摊子。可能卖耍货的和源昌老板是亲戚,所以留一块空地供他摆摊子。“耍货”即卖给小孩子的玩意:“捻捻转”“地嗡子”……卖得最多的是“洋泡”。一个薄薄橡皮做的小囊,上附小木嘴。吹气后就成了氢气球似的圆泡,空气振动木嘴里的一个小哨,哇的一声……最便宜的是“滴滴金”。
⑨进巷口,过麻石磨盘,左手第一家是一家“茶炉子”。茶炉子是卖开水的,即上海人所说的“老虎灶”。店主名叫金大力。金大力只管挑水,烧茶炉子的是他的女人,茶炉子四角各有一口大汤罐,当中是火口,烧的是粗糠。一簸箕粗糠倒进火口,呼的一声,火头就蹿了上来,水马上呱呱地就开了。茶炉子卖水不收现钱,而是事前售出很多“茶筹子”——一个一个小竹片,上面用烙铁烙了字:“十文”“二十文”,来打开水的,交几个茶筹子就行。这大概是一种古制。
⑩往前走两步,茶炉子斜对面,是一个澡堂子,不大。但是东街上只有这么一个澡堂子,这条街上要洗澡的只有上这家来。
⑪澡堂子在巷口往西的一面墙上钉了一个人字形小木棚,每晚在小棚下挂一个灯笼,算是澡堂的标志(不在澡堂的门口)。过年前在木棚下贴一条黄纸的告白,上写:
“正月初六日早有菊花香水”
⑫那就是说初一到初五澡堂子是不开业的。
⑬为什么是“菊花香水”而不是兰花香水、桂花香水?我在这家澡堂洗过多次澡,从来没有闻到过“菊花香水”味儿,倒是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重的澡堂子味儿。这种澡堂子味道,是很多人愿意闻的。他们一闻过味道,就觉得:这才是洗澡!
⑭有些人烫了澡(他们不怕烫,不烫不过瘾),还得擦背、捏脚、修脚,这叫“全大套”。还要叫小伙计去叫一碗虾子猪油葱花面来,三扒两口吃掉。然后咕咚咕咚喝一壶浓茶,脑袋一歪,酣然睡去。
⑮由澡堂往北,不几步,是一个卖香烛的小店。这家小店只有一间门面。除香烛纸之外,卖“箱子”。苇秆为骨,外糊红纸,四角贴了“云头”。这是人家买去,内装纸钱,到冥祭时烧给亡魂的。小香烛店的老板(他也算是“老板”),人物猥琐,个儿矮小,而且是个“鼻子”,“齉”得非常厉害,说起话来瓮声瓮气,谁也听不清他说什么。他的媳妇可是一个很“刷括”(即干净利索)的小媳妇,她每天除了操持家务,做针线,就是糊“箱子”。一街的人都为这小媳妇感到很不平,——嫁了这么个矮小个鼻子丈夫。但是她就是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了好多年。
⑯由香烛店往北走几步,就闻到一股骡粪的气味。这是一家碾坊。这家碾坊只有一头骡子(一般碾坊至少有两头骡子,轮流上套)。碾房是个老碾房。这头骡子也老了,看到这头老骡子低着脑袋吃力地拉着碾子,总叫人有些不忍心。骡子的颜色是豆沙色的,更显得没有精神。
⑰碾坊斜对面有一排比较整齐高大的房子,是连万顺酱园的住家兼作坊。作坊主要制品是萝卜干,萝卜干揉盐之后,晾晒在门外的芦席上,过往行人,可以抓几个吃。新腌的萝卜干,味道很香。
⑱再往北走,有几户人家。这几家的女人每天打芦席。她们盘腿坐着,压过的芦苇片在她们的手指间跳动着,延展着,一会儿的工夫就能织出一片。
⑲再往北还零零落落有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都是干什么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很少到那边去。(选自《忆昔》,有删改)
5.赏析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言平实朴素又带点文言色彩,如“送礼用的”“断而不分”等,淡而有味。(2)运用叠词和反复手法,如“长长”“一片一片”,形象地写出了潮糕之形及切、吃潮糕的情形。(3)句式结构相似,如“过年前做……”“夏天早上做……”“夏天的下午做……”,以表现糕点之丰富;又以“发面”“烧熟”等单词成句,使语句长短错落,读来别有情韵。(4)文言和白话交融,朴而见色;形式和内容统一,相得益彰。
6.从内容角度说明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独立成句,突出(强调)了店铺各自的提示内容。(2)展现了当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情。(3)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有强烈的现场感。
7.第⑨段和第⑮段写店铺各具特色,试比较两者的不同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⑨段主要写店铺的“运作”方式,以写店为主,写人为辅;第⑮段在写店的基础上,主要写人,以店见人,以人见店。两段的侧重点不同。(2)同是写店铺本身,第⑨段写“茶炉子”,“呼”“呱呱”等拟声词和“倒”“蹿”等动词生动活泼,用笔轻松;第⑮段写与祭奠死者有关的香烛铺子,庄重凝练,笔调沉重。(3)同是写夫妻,第⑨段仅交代了丈夫名字及夫妻分工,惜墨如金;第⑮段则用对比手法详写夫妻各自的特点,突出了两者的反差之大。且第⑨段以正面描写为主;第⑮段除正面描写外,又以旁人态度侧面衬托。(4)第⑨段叙述客观冷静;第⑮段则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于描述中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和褒贬态度。
8.文章围绕“草巷口”巧妙地写出了当地百姓的人生百态,请概括他们的生活特点,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1)生存艰辛(如糊箱子、碾坊劳作、编席等);(2)经营用心(制作丰富的糕点、用古制卖茶水等);(3)生活易满足,自得其乐(洗澡、吃面);(4)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随手吃萝卜干)。
好处:(1)与店铺、习俗等描写形成互补,丰富、生动了描述内容;(2)写出了人物的各样活法及各种细节,有助于表现对故土的深切怀念;(3)展现了市井生活的质朴、和顺,并与现代社会形成一定的反差,启人思考。 审 题
答 题
提问方式
题干示例
审题要点
答题要点
答题模式
局
部
赏
析
请赏析画线句子。
①凡赏析题题干均含有“赏析”
“如何写”“表达效果”等标志词。
②赏析角度:凡有“表达特色”“精妙之处”“如何写”等字样的,均要求多向赏析,即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多角度切入赏析;题干中如有“修辞特色”“描写”“语言”“表达方式”“人称”“结构”“对比”等字样的,均要求定向赏析,即只能从题干规定的角度赏析,不能从其他角度切入。
③赏析提示:如题干中有“请结合上下文”的提示文字,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它多半暗示结构方面(如照应等)或较特殊的手法(如反衬、联想等)。
①赏析原则:与语言结合,与内容、主旨、情感结合。
②多角度切入。
整体: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优先。
局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优先。
指出艺术技巧(使用术语)
+
具体分析使用(这种技巧在文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
概括表达效果(“景”“人”特点+结构作用+表达情感或主旨)
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第×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对比/想象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整
体
赏
析
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赏析。
①题干均有“本文”“结合全文”等标志词。
②“表达特色”“艺术特点”等题干语大都相同,都要求综合赏析全文。
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语言的幽默讽刺效果?请举例分析。
技巧种类
表达效果
描
写
描写角度(多感官、观察)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工笔与白描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不仅能感染读者,更有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写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征,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语
言
用
词
叠词
强化程度,富有音乐美
动词、形容词
准确、生动、形象
文言词
庄重典雅
口语、方言词
富有生活情趣,富有地方色彩
句
式
长句
丰富,严密
短句
精练,活泼,节奏感强
整句
音韵和谐,气势整齐
散句
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长短相间
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散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 专题7 突破(16) 精准分析构思特点和作用(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 专题7 突破(15) 精准理解、分析词句内涵(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 专题6 突破(13) 精准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