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教案
展开(三年级)暑期 备课教员:* * * | |||
第14讲 重叠问题 | |||
一、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 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思考的学习习惯。 | ||
二、教学重点: | 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 ||
三、教学难点: | 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 ||
四、教学准备: | PPT |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0分钟) 一、导入(6分) 师:同学们,我想试试你们的反应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好吗? 生:好。 师: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每人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 这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2+2等于3的情况呢? 生:因为有一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师:真棒,用了一组非常恰当的关联词:“既……又……”。其实这两个爸爸 和两个爷爷的身份分别是爷爷、爸爸、孙子对吧。 生:是的。 师:因为爸爸有两个身份,重叠了,所以我们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两个爸爸 加上两个儿子是等于4人,但是要减去重复算了的一个爸爸,所以最后就 等于3人,也就只需要买3张票了。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非常有趣的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 |||
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 (一)例题一:(12分) 下列是参加学习小组的名单,语文小组有8人,数学小组有9人, 14人参加了学习小组,请问语文和数学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请看例题一,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生:语文小组有8人,数学小组有9人,为什么总人数不是17人,是14人? 师:你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谁知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的人重复参加了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所以人数变少了。 师:其他同学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 师:恩,真棒,那我们就来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重复参加了这两个小组。 (课件出示表格) 生:有三个人重复了。 师:哈,同学们都在叫着“有三个人重复了”,是哪三个人啊? 生:杨明、李芳、刘红。 师:恩,没错,这三人是重复参加了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所以在数语文小组 的人数时候他们被数了一次,而在数数学小组的时候他们又被数了一次, 他们总共被数了二次。因此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他们被多数的一次,也就是 语文和数学小组都参加的人数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么该怎么列算式解答呢? 生:8加9减去14等于3人。 师:对吗? 生:对。 师:很好,那么接下来,你们就例题一的思路,解答下列问题吧,要注意解题的格式要规范。 板书: 8+9-14=3(人) 练习一:(8分) 某校三年级学生共有100人,爱好数学的有72人,爱好音乐的有53人。每人至少爱好一项,那么这两样都爱好有几人? 分析: 本题难度不高,与例题一的区别在于数字的变化,只要学生将例题一理解透彻了,就能很快将练习一解答出来。教师在讲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板书: 72+53-100=25(人) (二)例题二:(12分) 两块木板各长54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18厘米,求连接后的木板长多少厘米? 师:接下来请看例题二,大家一起把例题二的题目大声朗读一遍吧。 师:读完题目,你们觉得这道题难不难? 生:难。 师:这么难的题目,该怎么解决呢?你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讨论谈论。 (学生讨论,教师下台聆听,适时加入讨论,引导学生理解) 师:好的,停。有哪个小组讨论出结果了吗? 生:重叠的部分多算了一次,所以要减去重叠的部分。 师:说得对吗? 生:对。 师:没错,题目说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重叠起来,那我们就让它们重叠起来。 (课件演示木板重叠动画) 师:这样重叠起来之后,这个重叠部分是多少厘米? 生:18厘米。 师:没错,那左边这块木板没有重叠的部分有多长? 生:54减去18。 师:真棒,声音真响亮。所以这样我们能算出这两块木板重叠之后的长度了吗? 生:可以。 师:那你们就动手算一算吧。 (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师:算出结果了吗? 生:90厘米。 师:没错。真厉害。 师:这道题难不难? 生:不难。 师:只要把题目理解透彻了,就由难题转变得很简单了,接下来你们需要做练 习来熟悉这种解题思路,请看练习二。 (课件出示练习二,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下台巡视) 板书: 54-18+54=90(厘米) 答:连接后的木板长90厘米。 练习二:(8分) 两张纸一样长,米德把它们整齐地粘在一起,连成了一张有71厘米的纸,重叠部分是9厘米,求一张纸长多少厘米? 分析: 本题难度中等,与例题二相比题目类型没有变化,解题思路一样,只要学生有认真听课,熟悉了例题二解题方法,就能很快求出练习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的思维来求解。 板书: (71+9)÷2=40(厘米) 答:一张纸长40厘米。 三、小结:(4分)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有些题目看起来很难,其实分析之后很简单。 生2:只要弄明白哪些部分是重复的,就能变得简单了。 师:总结得真精辟。大家都很棒!其实数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科,数学中隐藏 着很多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喜爱动脑,就能发现 一个不一样的,精彩的数学世界。 | |||
第二课时(50分) 一、复习导入(3分) 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 生:重叠问题。 师:没错,面对重叠问题,我们最主要的是要干嘛? 生:理解清楚重叠的部分是什么。 师:没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深入了解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 | |||
二、探索发现授课(42分) (一)例题三:(13分) 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卡尔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从右数起都是第4个。跳舞的共有多少人? 师:大家读完题目,发现什么? 生:只有一个数字4。 师:没错,整道题只给了一个数字,就是4,这该怎么求总人数呢? 生:可以先把方阵每排的人数算出来。 师:恩,没错,条理非常清晰,只要我们知道了是多少行多少列的方阵,就可 以求出总人数了。 师:那我们一点点来看,题目说了,从前从后从左从右看都是第四位,那我们 就用红色的五角星来代替卡尔的位置。我们先从前面看。卡尔是排第几? 生:第四。 师:那就说明卡尔前面有多少人? 生:三人。 师:从后面看,卡尔排第几? 生:也是第四。 师:那卡尔后面有多少人? 生:也是三人。 师:这么说卡尔所在的这一列,总共有多少人? 生:七人。 师:没错,同理,我们还要从左看从右看。谁来说说? 生:从左边看,卡尔排第四,她的左边有三人。 生:从右边看,卡尔排第四,她的右边有三人。 师:所以卡尔所在的这一行总共有多少人? 生:7人。 师:那我刚刚说过这是一个方阵,所以我们要补齐这个方针,变成几行几列的 方阵? 生:7行7列。 师:所以总人数怎么求? 生:7×7=49(人)。 (教师配合学生演示动画,辅助学生理解) 师:真棒。这种题目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就动动笔,做做题,熟悉熟悉吧。 (课件出示练习三。请两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下台巡视,适时指导学生完成) 板书: 4×2-1=7(人) 7×7=49(人) 答:跳舞的共有49人。 练习三:(7分) 学校组织看文艺演出,米德的座位从左数起是第12个,从右数起是第21个。从前数起是第3个,从后数起是第4个,求共有座位多少个? 分析: 这个题目主要是要先知道一行和一列的座位数。根据题意,一行座位数应该是12+21-1=32(个),一列座位数应该是3+4-1=6(个)。再用32乘6就能求出座位总数。 板书: 12+21-1=32(个) 3+4-1=6(个) 32×6=192(个) 答:共有座位192个。 (二)例题四:(13分) 三(4)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7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有31人,有3人一项作业都没完成。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跳舞方阵等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完成作 业的情况了,请看例题四。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求出三(4)班的人数呢?小组之间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下台聆听) 师:好,停,有结果了吗? 生:先算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的人数,再用至少完成一种作业的人数加上一种都没有完成的人数就是三(4)班的人数了。 师:其他小组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生:是的。 师:很好,但我们怎么求出至少完成一项的人数呢,来我们一起画图看看。 师:首先。我用蓝色的椭圆代表完成数学的,总共有多少人? 生:42人。 师:接着,我用黄色的椭圆代表完成语文的,有多少人呢? 生:37人。 师:那中间这个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 生:表示既完成语文作业又完成数学作业的31人。 师:说得非常棒,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的是三(4)的总人数,那么灰色部分 就是两种作业都没完成的人数。 师:那至少完成一项作业的人数怎么求呢? 生:42加上37再减去31。 师:为什么要减去31? 生:因为31是重叠的部分。 师:没错,这样我们就求出了至少完成一项作业的人数了。哪全班人数怎么求? 生:把刚才算出来的数加上3。 师:没错,这样就能得出三(4)班的人数了。 (课件配合演示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 师:所以,有些看起来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要用心的画图就能解答。那么接下 来,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解一下这道题。 (课件出示练习四。请两位同学上台板书。教师下台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板书: 37+42-31=48(人) 48+3=51(人) 答:三(4)班共有学生51人。 练习四:(7分) 某班学生在一次共出了二道题的数学测验中,结果做对第一题的有3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41人,全对的有17人,全错的有4人。求全班人数是多少人? 分析: 本题中关键是用画图来解决问题,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做对一道题的人数加上全错的人数就是全班的人数,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学会画图,养成画图的好习惯。 板书: 38+41-17=62(人) 62+4=66(人) 答:全班人数是66人。
(三)例题五(选讲): 阿博士对一些同学进行才艺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会吹竖笛的有22人,会拉小提琴的有8人,其中既会吹竖笛又会拉小提琴的有4人。全班31人,请问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有多少人? 师:现在,我们要说说各自的才艺了。请看例题五。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帮助阿博士求出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人数呢?小组 之间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下台聆听) 师:好,有结果了吗? 生:先算出至少会一种才艺的人数,再用全班的总人数减去至少会一种才艺的 人数,就得到不会才艺的人数了。 师:其他小组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生:是的。 师:很好,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怎么求出至少会一种才艺的人数呢?我们一起 探究探究。 师:首先。我用黄色的椭圆代表会吹竖笛的,总共有多少人? 生:22人。 师:接着,我用蓝色的椭圆代表会拉小提琴的,有多少人呢? 生:8人。 师:那中间这个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 生:表示既会吹竖笛又会拉小提琴的4人。 师:说的非常棒,那最后,我们一个长方形表示全班人数,那紫色部分表示的 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两种都不会的人数。 师:那至少会一种才艺的人数该怎么求? 生:22加上8再减去4。 师:为什么要减去4? 生:因为4是重叠的部分。 师:没错,这样我们就求出了有才艺的人数了,最后再怎么做? 生:用31减去这部分人数。 师:没错,最后我们再用31减去26,得到了有5人是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 (课件配合演示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 师:所以,有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只要经过透彻的分析,就能变得很简单, 那么接下来,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解一下这道题。 (课件出示练习五。请两位同学上台板书。教师下台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板书: 22+8-4=26(人) 31-26=5(人) 答: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有5人。 练习五:(7分) 在100个学生中,音乐爱好者有56人,体育爱好者有75人,那么既爱好音乐,又爱好体育的人最少有多少人,最多有多少人? 分析: 这道题难度中上,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例题五这种题型还是不能完全明白,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每人只能有一个爱好,那么总人数应该是56+75=131(人),但是总人数只有100人,少掉的人数就是同时有这两个爱好的人数。因为学生的人数是固定的,所以少掉的人数就是在这100人中最少同时有这两种爱好的人。最多就是爱好音乐的人都爱好体育,所以最多是56人。 板书: (56+75)-100=31(人) 答:既爱好音乐,又爱好体育的人最少有31人,最多有56人。 三、总结:(5分) 师:这一部分重叠问题的知识就讲到了这里,来说说你的收获吧。 生:我学会了可以用画图方法来分析重叠问题。 …… 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总结出自己的收获,既然学习了那么多,大家就一定要 牢牢记住,多加练习。别让我们新学的知识偷偷溜走了。 四、随堂练习。 1. 同学们排队去参观展览,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数,米德都排在第8个。这一 排共有多少个同学? 8+(8-1)=15(个) 答:这一排共有15个同学。
34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6厘米,原来两段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34-6)÷2=14(厘米) 14+6=20(厘米) 答:原来两段纸条各长20厘米。
是第6个,从后数是第5个;从左数、从右数都是第3个。三(4)班共有 学生多少人? 3+(3-1)=5(个) 6+(5-1)=10(个) 5×10=50(人) 答:三(4)班共有学生50人。
有32人,参加美术组的有30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0人,都不参加的 有4人。三(5)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32+30-10=52(人) 52+4=56(人) 答:三(5)班有学生56人。
加跑步比赛的同学15人,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12人,跑步和跳绳都参加的 有7人,全班有25人,那么有多少人没有报名参加比赛呢? 15+12-7=20(人) 25-20=5(人) 答:有5人没有报名参加比赛。
| |||
家庭作业 |
| ||
主管评价 |
| ||
主管评分 |
| ||
课后反思 (不少于60字) | 整体效果 |
| |
设计不足之处 |
| ||
设计优秀之处 |
| ||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3讲《数图形》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3讲《数图形》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1讲《周长》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1讲《周长》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0讲《找规律》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0讲《找规律》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