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共19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
第1课时 谁的得分高
课题
谁的得分高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1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100 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 100 以内连加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 100 以内的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 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 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计 算方法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如 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能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并能简单的分析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能正确计算 100 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 100 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 法。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 100 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老师告诉你们,淘气和笑笑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玩套圈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①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②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③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④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
⑤ 淘气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的对呢?为什么?
生1:淘气说得不对。虽然他的确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笑笑说的很有道理。像笑笑说得那样,淘气两次多2分,而笑笑一次就多出了3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估算方法本身就是个性化,通过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他人的快乐,学习更好的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算法有:
(1)20+30+40=90 4+1=5 90+5=95
(2) 24 +30 =54 54+41=95
(3) 2 4
3 0
+ 4 1
9 5
(4) 2 4
+ 3 0
5 4
+ 4 1
9 5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给以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是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用竖式计算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笑笑多一分,获胜。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达标检测
1、飞镖比赛。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看出奇思和妙想谁获胜吗?与同伴进行 交流。
(3)奇思一共得了多少分?妙想呢?
奇思:35+23+30=88(分)
妙想:40+26+20=86(分)
奇思获胜
2. 为了丰富同学们得课余生活,学校组建了兴趣小组。舞蹈组17人,唱歌组36人,腰鼓组11人,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计算训练营
24+16+27= 49+17+32=
15+26+44= 33+29+25=
4.下表是我国运动运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
奖牌数。
(1)2000 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2)2008 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1)28+16+15=59(枚)
(2)51+21+28=100(枚)
(3)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或你学到了什么?
五、教学板书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3+44+29=96(分)
2 4 2 3
3 0 4 4
+ 4 1 + 2 9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5 9 6
答: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六、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算法会多样化,在这里就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找规律,最终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要急于作出选择优化,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他们有表达的机会,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
第2课时 秋游
课题
秋游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在已有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连减法计算,教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学策略
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秋天到了,天高云淡,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秋游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看!同学们出去秋游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有多少人?
生2:船上能坐得下这两队人吗?
生3: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组织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教材中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喜欢秋游的话题引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数学信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乘船问题。
师: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们觉得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可以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生2:可以先求出两队一共有多少人,再从90个座位中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自己列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算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自己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我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90-45=45(个),45-2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也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但是我的算式是90-25=65(个),65-4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是先算出两队的总人数,然后用90一次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的空座位数:45+25=70(人),90-70=20(个),所以船上也是还有20个空座位。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算法得出了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师:从90中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可以写成一个算式为90-45-25=20(个)或90-25-45=20(个),这样的算式叫连减算式,计算连减算式一般从左往右计算,竖式的写法:
9
0
-
4
5
4
5
-
2
5
2
0
或
9
0
-
2
5
6
5
-
4
5
2
0
【设计意图:不同算法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算法的多样化。竖式计算是大数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2.乘车问题。
师: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乘车返回学校”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算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连减的意义,及时巩固连减算式的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与归纳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三、达标检测
1.出示并解决问题2(书本第4页)。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师提示: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思考解题思路。最后列式计算。
2.鱼18元,胡萝卜15元,张阿姨带了50元,够吗?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3.笑笑拿着100元去购物,《故事丛书》18元,《手工丛书》32元。
(1)从购物小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应找回笑笑多少元?
4.计算 77-33-25 96-39-45 100-91-8 请3个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5.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书本第5页,统计表略)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份《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教学板书
秋 游
90-45-25=20(个) 90-25-45=20(个)
9
0
-
4
5
4
5
-
2
5
2
0
9
0
-
2
5
6
5
-
4
5
2
0
答: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六、教学反思
课堂中注重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活情境,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情景图,培养学生读图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当课堂上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去优化哪一种,而是让学生经过选择、比较,自己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选择最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节课中还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的表述出来,学生既学会了表达,又理清了解题思路,使每个孩子都学有收获。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
第3课时 星星合唱队
课题
星星合唱队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初步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它也是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10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包括进位和退位。二年级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7页
教学目标
能够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那边为什么热闹?噢,原来,是学校在开联欢会呀!让我们也去参加吧!现在是学校合唱队在表演节目,大家快来看看吧!(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 出示例题。
说一说,合唱队的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
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合唱队人数多了。
新加入的比离开的人数多,所以合唱队人数多了。
方法一:先求比原来多了多少人。再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15-9=6(人)
52+6=58(人)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方法二:先求毕业9人后合唱队有多少人。再求加入15人后合唱队有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淘气今年8岁,阿姨呢?
你会做吗?
小组合作: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先求淘气和阿姨相差多少岁,再求阿姨今年多少岁。
29-5=24(岁)
8+24=32(岁)
答:阿姨今年32岁。
方法二:也可以先求叔叔今年多少岁,再求阿姨今年多少岁。
答:阿姨今年32岁。
2.
图书角现在有多少本书?
方法一:
先求图书角比原来少了多少本书。
再求图书角现在有多少本书。
答:图书角现在有41本书。
方法二:
先求借出46本后图书角有多少本书。
再求还回12本后图书角现在有多少本书。
46-12=34(本)
75-34=41(本)
答:图书角现在有41本书。
3.
小组讨论:说一说:
(1)现在车上的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
27-19=8(人)
(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56-8=48(人)
答:现在车上有48人。
可以这样想:下车的人数比上车的人数多,所以现在车上的人数少了。
还可以想:上车的人数少,下车的人数多,所以现在车上的人数少了。
所以先求上车人数比下车人数少多少人,再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方法二:先求下去27人后车上还有多少人。再求上来19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答:现在车上有48人。
4.做一做。
三、达标检测
1.商店原来有25筐桔子,卖出18筐后,又运进40筐,这时商店有桔子多少筐?
方法一:
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并列式计算。
先求运进的比卖出的多多少筐,再求现在商店有桔子多少筐。
先求卖出18筐后商店还有多少筐桔子。再求又运进40筐后商店还有多少筐桔子。
先求现在的彩纸比原来少了多少张。再求现在的彩纸有多少张。
先求买来29张后有多少张彩纸。再求用去38张后还剩多少张彩纸。
答:这时商店有桔子47筐。
方法二:
答:这时商店有桔子47筐。
6.班级里有22张彩纸,又买来29张,开联欢会用去了38张,还剩下多少张?
答:还剩下13张。
答:还剩下13张。
7.拓展提高:
小李有23张邮票,小平的邮票比小李多19张,小英的邮票比小平少14张。小英有多少张邮票?他们三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先求小平有多少张邮票。再求小英有多少张邮票。
23+19=42(张)42-14=28(张)
答:小英有28张邮票。
把他们三个人的邮票都加在一起,就是邮票的总张数。
23+42+28=93(张)
答:他们三人一共有93张邮票。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个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十位借1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星星合唱队》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三个数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在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建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我以合唱队的现实情景引入问题。请孩子们说一说你从情景图上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接着我问合唱队的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这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多说。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筛选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列式,让学生理解,毕业了就是离开了要减掉,用减法。加入了就要增加用加法。
在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一种是知道了淘气的,可以求出叔叔的,然后根据叔叔的年龄算出阿姨的。而另一种是从问题出发,要计算阿姨的年龄,需要知道叔叔的年龄,要计算叔叔的年龄,需要知道淘气的年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加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思维水平得到提升和发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案
练习一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通过学生在已有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连减法计算,教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巩固和提高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思维依旧是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表象认识事物远远多于抽象认识。所以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教学策略
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8-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3.培养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一下,梳理好了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时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并且比较简便。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却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就应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就试试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右面的习题)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们了解了什么?
生1:做成这只猫头鹰用了三种瓜子。
生2: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
师: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生:淘气用了多少粒南瓜子?
师:是啊,用了多少粒南瓜子呢?试一试: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不同的算法后,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
·80-25-39=16(粒)。我是想葵花子80粒,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就要减去25得到西瓜子的粒数;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要再从西瓜子的粒数里面减去39才是南瓜子的粒数。
·我觉得因为“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说明南瓜子最少,实际就是比葵花子少25+39=64(粒),所以可以从80里面减去64得出用了16粒南瓜子。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适当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达标检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列竖式计算时,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将是充满灵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室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合作者,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