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教案
展开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教案 第1课时 教室有多长 | |||
课题 | 折一折,做一做 | 课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第一课时内容。现代教学认为需要经历“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三个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标准长度单位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本节课通过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的概念,为后续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做好准备。 | ||
学情分析 |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 ||
教学策略 |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49-50页 | ||
教学目标 |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会选用一定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通过观察与测量,体会测量长度需要一定的长度单位。 | ||
教学重点 |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 ||
教学难点 |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 师:展示教室图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我们美丽的教室上课,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测量一下,都知道怎样来测量吗? 课件出示:教室图 学生可能会说: ·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 ·看看有几本书长。 ·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 ……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啊!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并发现所用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 ||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 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 师:现在就请每一个小组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教室有多长,然后填写教材第49页的表格。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测量过程及结果。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 2.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生1:要做好标记。 生2:要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放。 生3:摆放的时候要尽可能摆直,弯曲了就会使测量结果受到影响。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间教室的长度,为什么结果却不相同呢?是不是我们把刚才说的注意事项都做好了,测量的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应该用同一种工具测量,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 ||
三、达标检测 | 一、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 2、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3、讨论:谁说的对? 二、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出示图片,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 ||
四、课堂小结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 ||
五、教学板书 | 教室有多长 | ||
六、教学反思 |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教案 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 | |||
课题 | 折一折,做一做 | 课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同意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 ||
学情分析 |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 ||
教学策略 |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51-52页 | ||
教学目标 |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4、在合作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校的乐趣。 | ||
教学重点 | 认识厘米。 | ||
教学难点 |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 ||
教学准备 |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直尺、米尺、卷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创设情境。 | 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 ||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 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3)认识尺子 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 ||
三、达标检测 | 练习 例如:1、打开书看第51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2、练一练第三题 找同学说出图上的物体多长? 3、练一练第四题 找同学说出思路
|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 ||
五、教学板书 | 课桌有多长 起点、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 cm 1厘米=1cm | ||
六、教学反思 |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教案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1) | |||||||||||||||
课题 | 折一折,做一做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材分析 |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学生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1米有多长;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们身高,体会1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1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 ||||||||||||||
学情分析 | 感受比体验1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学会米和厘米的简单换算。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会总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 ||||||||||||||
教学策略 |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实践、探索、交流。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53-55页 | ||||||||||||||
教学目标 |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只管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
教学重点 | 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 ||||||||||||||
教学难点 | 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创设情境。 |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 师: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我看门口1米处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1米有多长”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 ||||||||||||||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有的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约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用尺子量一量,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少米,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4.巩固练习。 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的基础上,马上安排巩固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1厘米、1米有多长。】
| ||||||||||||||
三、达标检测 | 打开书看第54、第55页“练一练”: 1. 1米大约相当于5支铅笔的长, 生活中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答案不唯一) 2.填一填
3.谁猜得对? 4.(答案不唯一)
估计时要找准对比的参照物,测量时要注意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量起。
| ||||||||||||||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另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 ||||||||||||||
五、教学板书 |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 ||||||||||||||
六、教学反思 |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为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三、存在的不足 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于强化次数不够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教案 第4课时 1米有多长(2) | |||
课题 | 一米有多长 | 课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通过淘气、机灵狗、门比身高等场景,体会1米有多长。 | ||
学情分析 |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比身高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试一试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 | ||
教学策略 |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实践、探索、交流。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53-55页 | ||
教学目标 |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
教学重点 |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 ||
教学难点 | 难点是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创设情境。 | 师:同学们,今天啊机灵狗和小明来比身高了,我们赶紧去看看结果怎样? 小明和机灵狗背靠着门,正在比谁高呢?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1米有多长”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 ||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 1.我们来看,已知门的高度是2米,门大约是两个小明那么高,那么小明多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门有两个小明那么高,也就是小明是门的一半高,门高两米,小明身高就是1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2米的一半是1米,1米=100厘米,同学们注意单位的换算哦。 我们再来看机灵狗有多高?图中说小明大约有2个机灵狗那么高……那么谁来说一说? 生:小明身高是100厘米,就是含有两个机灵狗的身高,所以机灵狗的身高是100厘米的一半,50厘米。 师:你们说的好极了。1米=100厘米 100厘米的一半是50厘米
同学们,看我们的黑板,用米尺量一量黑板有多长? 我们一起来做:把米尺的零刻度对准黑板的左下角的顶点,我们在1米处,就是100厘米处用粉笔做好标记,额i,剩余的部分怎么办呢,我们也把它记下来。同学们当以米作单位测量时,量几次后剩下的长度不够1米时,就改为以厘米作单位,量出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这样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复名数,前一个是高级单位,后一个是低级单位。
| ||
三、达标检测 | 打开书看第54、第55页“练一练”:
| ||
四、课堂小结 | 当分别以米和厘米作单位测量时,量出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复名数就是带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
| ||
五、教学板书 |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 ||
六、教学反思 |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让学生认识了米尺,学会了测量,以及复名数的由来,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本节课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存在的不足 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教案 练习四 | |||
课题 | 练习四 | 课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比高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 ||
学情分析 |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 ||
教学策略 | 讲练结合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56-57页 | ||
教学目标 | 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 ||
教学难点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创设情境。 |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大约是1厘米;咱们的课桌长大约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1厘米、1米的概念,又抛砖引玉,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 ||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 师:看下面的物体,比1米长的画“?”,比1米短的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课件:教材第57页第4题。 学生可能会说: ·我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饮水机主机没有我高,所以饮水机主机比1米矮。 ·电视没有1米长,我伸开双臂比了比,它没有我两臂伸开的距离长,觉得电视长不够1米。 ·桌子比1米长,它比我伸开双臂之后要长一些。 ·椅子的高度也没有1米,我也是跟自己的身高比了比。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 ||
三、达标检测 | 1、
(2)5个小朋友手拉手,量一量一共有多长。 (3)先估计,从你们的座位处走到讲台处大约有多长?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你知道限高4米是什么意思吗?在校园里找一找,4米有多高。 | ||
四、课堂小结 | 1.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1米=3寸,1尺=10寸。 | ||
五、教学板书 | 找已知条件,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六、教学反思 | 1.引导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2.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后,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