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也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化人。《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我们要以文化人,就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活的文化。以文化人,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人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既是个人层面的要求,也是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立德立身。“德者,本也。”立德立身是修身的核心内容。我国古代先哲一贯倡导立身必须先立德,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做到“喻于义”而非“喻于利”,“怀德”而不是“怀土”。我们在立德立身的过程中,既要立意高远,也要立足平实。一方面,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家”与“国”向来是一体的。另一方面,立足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是修身的内在要求。
克己修身。修身就要克己,克己就得自律。《周易·系辞》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努力做到言行无过。只有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我们更要正确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不断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努力抵御私心杂念的干扰、不良欲望的侵袭,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言行、守得住清白。
立志立业。立什么志、立什么业,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古人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这启示我们,立业首先要立志,只有立大志、立长志,才能更好地做大事、成大业。祖国的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我们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摘编自蒋来用《汲取修身的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修身智慧。
B. 我们每个人只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智慧,就能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
C. 爱国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立身修德”应立志于报效祖国。
D. 立业是目标,立志是动力,立志以立业为前提,确定这一关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为全文立论张本,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使全文开篇气势不凡。
B. 第二段论述修身的价值和意义,阐述修身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并把个人修身上升到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C. 文章主体部分从“立德立身”“克己修身”“立志立业”三个方面谈修身,结构层次清晰。
D. 文中引用丰富,以先秦文献为主,包容古今,兼及诗文,既加强说理依据,又增添文学韵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B. 《孟子》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体现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这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
C. “立意高远”和“立足平实”体现了辩证的统一,“立志报国”体现了“立意高远”,而“见贤思齐”则体现了“立足平实”。
D. 引用《周易·系辞》和《诗经》中的句子都突出了警惧忧患的心态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心有所畏可致言行无过。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于……的修身智慧”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也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意思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选项偷换概念。
B.“我们每个人只要……就能……”错误,说法绝对化。第二段“我们要以文化人,就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活的文化。以文化人,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人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据此看出,汲取修身的智慧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内容,并非实现以文化人目标的充要条件。
D.“立志以立业为前提”错误。原文第五段“这启示我们,立业首先要立志,只有立大志、立长志,才能更好地做大事、成大业”,据此看出,立志是立业的前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阐述修身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错误。第二段“以文化人,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人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意思是强调以文化人要求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智慧,并未说修身的本质是以文化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并强调了心有所畏可致言行无过”错误。“《周易·系辞》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努力做到言行无过。只有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意思是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克己修身,并不是“可致言行无过”。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仍面临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与膳食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大量居民存在维生素A、铁、锌和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尤其是城乡低收入家庭,肉、蛋、奶等等较贵的食材食用量明显偏低。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这些与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的疾病带来了高额的健康和经济成本。
正因如此,我们应着力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将高产高效、健康营养等五大多赢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总体战略,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
(摘编自龙文进、冯晓龙《为什么大食物观如此重要》,《光明日报》2022年8月1日)
材料二:
“由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导致的营养不良现象没有了,但是由于地域物产差异或地方饮食风俗不同,造成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普遍缺乏,这是一种‘隐性饥饿’,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陈萌山强调,人体70%的慢性疾病,都与人体“细胞隐性饥饿”有关。我们所吃的食物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大多是人体为维持正常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等必需的。如果某种或者某几种元素过量或者不足,营养状况不好,人体机能就会产生失衡,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即导致“不健康”。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多种多样,其中有40多种营养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过少,必须通过饮食摄入以满足人体的基本代谢需要,因而‘具体吃什么’就显得尤为关键。”陈萌山说,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可吃都要吃”。
(摘编自陈海波《会吃饭能把我们挡在去医院的路上》,《光明日报》2021年1月23日)
材料三:
在饮食上,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己的偏好。但满足了口欲之快后,人们的疑虑也来了,营养均衡同时兼顾个人口味,能实现吗?
“首先还是要坚持‘食物多样’的原则,这是合理膳食的基础。如果完全拒绝某一类食物,或者盯着几样食物吃,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只是对某几样食物不感兴趣,比如不爱吃胡萝卜、菠菜等,则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搭配出自己喜欢又营养的餐盘。比如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和果胶,不想吃胡萝卜也可以从南瓜等橙黄色蔬果中获得胡萝卜素,从菜花、西葫芦等蔬果中获取果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介绍,“首先要保证谷类、肉类、蔬菜类等各类食物总量足够,其次每类食物中都包含丰富的品种,具体每个品种吃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以蔬菜为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把蔬菜分成叶菜、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等,建议每天至少吃3~5种蔬菜。每种蔬菜的内涵都很丰富,光是叶菜,市场上就有小油菜、菠菜、茼蒿、苋菜、空心菜、莜麦菜、西洋菜等,即使有一两种不喜欢,选择空间仍然很大。”
“多元的食物结构还要搭配合理的烹调方式才能真正助益健康。”范志红提醒,“烹饪过程中如果添加过多的油、盐、糖,即使是炒素菜也会成为高脂肪、高热量的菜肴,多样食材的健康价值也会随之打折扣。”
(摘编自陈童《食物里的健康“码”,你“扫”明白了吗》,《光明日报》2022年5月21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着力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目的就是保障国民的营养全面和平衡,减少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B. 陈萌山认为,由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导致的营养不良已经不存在了,但还存在微量营养素缺少的“隐性饥饿”。
C. 有40多种营养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过少,所以必须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来补充营养。
D. 偏食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我们吃饭吃菜时,各种饭菜都要吃,不能由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
6. 综合参考三则材料,给人们写一份关于健康食谱的建议。
【答案】4. C 5. B
6. ①可吃的都要吃,要追求食物多样性,营养要全面。
②对于不喜欢吃的食物,应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
③合理烹调,不要放过多的油、盐、糖类等,避免引起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营养素缺失”错误。结合“如果只是对某几样食物不感兴趣,比如不爱吃胡萝卜、菠菜等,则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搭配出自己喜欢又营养的餐盘”“其次每类食物中都包含丰富的品种,具体每个品种吃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等分析,拒绝吃某一样事物,还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不一定就会造成“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营养素缺失”的结果。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A.“目的就是保障国民的营养全面和平衡”错误,结合“我们应着力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将高产高效、健康营养等五大多赢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总体战略,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分析,“目的就是”表述不全面。
C.“有40多种营养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过少”错误。结合“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多种多样,其中有40多种营养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过少”分析,忽视限制性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D.“不能由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错误。结合“具体每个品种吃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分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吃的品种。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首先还是要坚持‘食物多样’的原则,这是合理膳食的基础”“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可吃都要吃’”“必须通过饮食摄入以满足人体的基本代谢需要,因而‘具体吃什么’就显得尤为关键”等分析,要坚持“食物多样”的原则,可吃都要吃,要营养全面。
结合“如果完全拒绝某一类食物,或者盯着几样食物吃,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只是对某几样食物不感兴趣,比如不爱吃胡萝卜、菠菜等,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搭配出自己喜欢又营养的餐盘”分析,对于不喜欢的食物,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寻找营养价值相近的替代食材,搭配出自己喜欢又营养的餐盘。
结合“多元的食物结构还要搭配合理的烹调方式才能真正助益健康”“烹饪过程中如果添加过多的油、盐、糖,即使是炒素菜也会成为高脂肪、高热量的菜肴,多样食材的健康价值也会随之打折扣”等分析,要进行合理的烹调,不添加过多的油、盐、糖,提高多样食材的健康价值,避免一些慢性疾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夏天
胡炎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之神垂青于我,我会走进理想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与焦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了。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一点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忙得脚不沾地,最近半年更是很少回家。但有一天,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只勉强点点头。
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甚至把我甩得老远。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支起了自行车,站在河边的草丛里。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呈现出一片开阔的沙滩,砂石遍地,一片戈壁滩的模样。对岸是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树林里去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烧炭一般炽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弹跳起来。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地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显得吃力,却步履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而去。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钻进了那一片树林,但我还有一段距离。我不能不佩服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凉爽,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一样,脚板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儿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把青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我脚板底下顿时有一股清凉闪电一般掠过,灼伤的疼痛感也一下子消失了一般。过了一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刨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摘河边地上的花生后,遗留在地里,被雨水冲到河滩里来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蛇皮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花生米,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的香甜。
我们捡了一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洗净,剥开,悠闲地吃着,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说再去找个地方蹭蹭。我们骑上自行车,又启程了。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下来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颗果子,又大又亮,引人垂涎,但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我不怕高,不怕难,决心要把它摘下来,于是脱下鞋子,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也就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啊。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看去,父亲的手里竟然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一棵合适你摘的高度。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上班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一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上小鱼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是捉鱼的高手,过去常常在这河里捉鱼捉得上瘾,也经常满载而归,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偶尔回家来,也很少下河捉鱼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地方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偏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汉……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水里的砂石成了琥珀中的标本;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一副恬然自适的模样……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我使劲点点头。
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看看吧,你的。”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得走再远一些,就像这条河,追求无止境啊!”
我的泪潸然而下。我突然明白,我刚刚走过了生命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夏天。那是父亲给予我的夏天,让我终身受益。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我”因担心高考落榜而“失眠”“饭量迅速减少”“瘦得皮包骨头”等,这为后文父亲带“我”出游作了铺垫,也为父亲对“我”“改造”的效果蓄势。
B. “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树林里的风无比的凉爽和舒适;“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水的澄澈之美。
C. 该撒网时父亲却偏不撒网,坚持“往上游走”,接下来对桑树、老槐、藤草、沟汊、螃蟹等景物的描写,反衬了“我”的焦虑,颇有以乐景写哀情的味道。
D. 结尾“那是父亲给予我夏天”一句字面上违背逻辑,却富有深刻的意蕴,表明父亲给予“我”的教益充盈了整个夏天,这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夏天。
8. 文中父亲第一次带“我”出游,经历了踩沙烫脚、品尝花生、摘果子等三件事,结合当时“我”的实际境况,说说这三件事分别给了“我”怎样不同的教益。
9. 这篇文章在情节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踩沙烫脚一事,父亲让“我”明白,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即使高考落榜,也不是过不去的坎。
②挖花生品尝一事,父亲让“我”明白,即使是滩荒砂砾,也能找到美好的东西,可以给人以美好的生活享受;即使是一地鸡毛的生活,也可以从中找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③摘果子事件,让“我”明白,人生困境中,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转换一下思路,总能找到出路,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9. ①首尾照应。小说以“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开头,以“那是父亲给予我的夏天,让我终身受益”结尾,首尾照应,结构严密。
②故事情节不蔓不枝,用两次出游、三个故事,构成情节的主体。
③按时间顺序叙述,有条不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反衬了‘我’的焦虑,颇有以乐景写哀情的味道”错误。从文中“我有些沉醉了”等处来看,应是舒缓了“我”的焦虑,“以乐景写哀情”分析错误,应是乐景乐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沙子被日头烤得烧炭一般炽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弹跳起来”“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地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显得吃力,却步履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而去。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一样,脚板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儿没有”分析可知,踩沙烫脚一事,父亲让“我”明白,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咬咬牙,就挺过去了;而“我”在高考成绩不理想之后,“忐忑与焦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父亲想要通过踩沙烫脚这件事告诉儿子,“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即使高考落榜,也不是过不去的坎。
由“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刨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摘河边地上的花生后,遗留在地里,被雨水冲到河滩里来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蛇皮袋”分析可知,挖花生品尝一事,父亲让“我”明白,即使是滩荒砂砾,也能找到美好的东西,可以给人以美好的生活享受;即使是一地鸡毛的生活,也可以从中找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由“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一棵合适你摘的高度。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分析可知,摘果子事件,让“我”明白,人生困境中,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转换一下思路,总能找到出路,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题材特征的能力。
由文章开头“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和结尾“我突然明白,我刚刚走过了生命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夏天。那是父亲给予我的夏天,让我终身受益”来看,小说首尾照应,结构严密。
文章写了父亲两次带“我”出游,讲述了“踩沙烫脚”“品尝花生”“摘果子”等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情节较为集中,不蔓不枝。
从情节的安排来看,文章先讲述我因高考不理想而导致焦虑甚至“瘦得皮包骨头”,然后父亲带“我”出游,对“我”进行开导,然后我逐渐打开心扉,最后“突然明白”,文章是以时间顺序叙述,有条不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王虐,白公子张骤谏。王患之,谓史老曰:“吾欲已子张之谏,若何?”对曰:“用之实难,已之易矣。若谏,君则曰:‘余左执鬼中,右执殇宫,凡百箴谏,吾尽闻之矣,宁闻他言?’”
白公又谏王如史老之言对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毫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无所禀令也。’武丁于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①,兹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使朝夕规谏,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津水,用汝作舟。若天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②。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若武丁之神明也,其圣之睿广也,其智之不疚也,犹自谓未乂③,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犹不敢专制,使以象旁求圣人。既得以为辅,又恐其荒失遗忘,故使朝夕规诲箴谏,曰:‘必交修余,无余弃也。’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恶规谏者,不亦难乎!
“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轸④诸侯,不敢淫逸,心类德音,以德有国。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⑤,而至于有畿田,以属诸侯,至于今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忧于二令君,而欲自逸也,无乃不可乎?《周诗》有之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臣惧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王病之,曰:“子复语。不穀⑥虽不能用,吾慭⑦置之于耳。”对曰:“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⑧也?”遂趋而退,归,杜门不出。七月,乃有乾溪之乱,灵王死之。
(节选自左丘明《国语·白公子张讽灵王宜纳谏》)
【注】①类:这里意为善、美。②瘳:病愈。③乂:治理。④还轸:“还”同“旋”,即周遭之意,“还轸”犹言周游。⑤一同:百里为一同。⑥不穀:谦辞,自称,可译成“我”。⑦慭:愿意。⑧瑱:塞耳的玉制物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公又谏王/如史老之言/对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
B. 白公又谏王/如史老之言/对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
C. 白公又谏/王如史老之言/对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乎三年/默以思道/
D. 白公又谏/王如史老之言/对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公子张骤谏”与“骤雨初歇”(《雨霖铃·寒蝉凄切》)两句中的“骤”字含义不同。
B. “若金,用汝作砺”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砺”字含义相同。
C. “四封不备一同”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含义不同。
D. “至于今为令君”与“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王暴虐,却讨厌白公子张的劝谏,于是向史老问计如何制止白公子张进谏,史老一番面授机宜,被灵王采用。
B. 子张用武丁励精图治的事例,回击了史老替灵王谋划的阻止自己进谏的方法,让灵王不得不心服口服,爽快接受。
C. 子张用齐桓、晋文的事例和《周诗》中的句子,一则劝告灵王虚心纳谏,二则表明自己冒获罪之险而进谏的苦心。
D. 子张最后因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而闭门不出,而后来灵王死于乾溪之乱,侧面表现子张进谏观点的正确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恶规谏者,不亦难乎!
②君不度忧于二令君,而欲自逸也,无乃不可乎?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①现在您也许还赶不上武丁,却讨厌劝诫您的人,(要治理好国家)不也太难了吗!
②您不思考担忧赶不上两位贤君,却想贪图安逸,恐怕不行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白公又来劝谏,灵王按照史老讲的说了。白公回答说:“以前殷王武丁能够敬德慎行;和神明相通,就到黄河边(向甘盘学习),后来又从黄河边迁到亳都,从此三年沉默不语,思考治国的道理。
“如史老之言”的主语使“王”,不需要断开,排除AB。
“耸”的宾语为“其德”,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屡次,多次。句意:白公子张多次劝谏。
急切、突然。句意:一阵急雨刚停住。
B.磨刀石。句意:如果我是铁器,就把你当作磨刀石。
磨刀石。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C.“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
疆界。句意:四面的封疆方圆不到一百里。
疆界。句意: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D.优秀的,好的。句意:一直到今天还被称为贤君。
好的。句意: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文才也比别人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让灵王不得不心服口服,爽快接受”错误。结合“王病之,曰:‘子复语。不穀虽不能用,吾慭置之于耳’”分析,灵王内心憎恶,(但也只好)说:“你尽管再次进谏吧。我虽然不能照着做,但我愿意把这些话放在耳朵里”,没有心服口服,也没有接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赶得上,比得上;“恶”,讨厌,厌恶;“规谏”,忠言劝诫,规劝。
(2)“度”,思考;“逸”,享受安逸;“而欲自逸也”,正常语序为“而欲逸自也”,“自”作宾语,宾语前置句;“无乃……乎”,恐怕……吧。
参考译文:
楚灵王暴虐无道,白公子张多次劝谏。灵王很讨厌,对史老说:“我想制止子张的劝谏,怎么做才好?”史老回答说:“接受劝谏很难,制止它容易。如果他再劝谏,您就说:‘我左手掌握着鬼身,右手掌握着鬼的居处,凡是各种告诫劝谏,我全听到了,哪里需要听别的什么劝告?’”
白公又来劝谏,灵王按照史老讲的说了。白公回答说:“以前殷王武丁能够敬德慎行;和神明相通,就到黄河边(向甘盘学习),后来又从黄河边迁到亳都,从此三年沉默不语,思考治国的道理。卿士们为此担忧,说:‘君王讲话才能发出命令,如果不说话,我们就无法秉承您的命令办事了。’于是武丁就写了文书,说:‘因为要用我作为天下的仪表法则,我恐怕德行不好,所以才不讲话。’这以后他把自己梦中的人画成图像,到四方寻访贤人,得到了傅说,把他请来,提升他为上公,让他早晚规谏自己,说:‘如果我是铁器,就把你当作磨刀石。如果我要渡河,就把你当船。如果天旱,就把你当作及时雨。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如果药力不足以使人头晕目眩,那病就不会痊愈。如果光着脚走路不看地面,那脚就要受伤。’像武丁那样和神明相通,他的圣明智慧广博,他的聪明没有瑕疵,还自认为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三年中沉默不语,思考治国的道理。已经知道了为君之道 ,还不敢专断独行,派人根据梦中的画像去寻访贤人。已经得到了贤人辅佐自己,还怕疏忽遗忘,所以叫他早晚教诲规谏,说:‘一定要教诲帮助我,不要抛弃我。’现在您也许还赶不上武丁,却讨厌劝诫您的人,(要治理好国家)不也太难了吗!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不是嫡长子,他们流亡周游诸侯各国,不敢骄奢淫逸,心中喜爱有德的言论,因为修养德行做了国君。身旁大臣劝谏,远方臣僚批评,众百姓用歌谣议论政治的得失,他们都能用来告诫自己。因此,他们刚回国即位时,四面的封疆方圆不到一百里,后来发展到方圆一千里,用盟主的身份会合诸侯,一直到今天还被称为贤君。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如此,您不思考担忧赶不上两位贤君,却想贪图安逸,恐怕不行吧?《周诗》上有这样的话:‘不亲自处理政事,百姓不会相信。’我怕百姓不信任您,因此不敢不说。不然的话,我何必急着进谏因而获罪呢?”
灵王内心憎恶,(但也只好)说:“你尽管再次进谏吧。我虽然不能照着做,但我愿意把这些话放在耳朵里。”白公回答说:“希望您接受我的规谏,所以我才说。否则,巴浦地方犀牛、牦牛、兕、象的角和牙齿做塞耳的耳填,难道用得完吗?还用得着用规谏之词来做耳填吗?”于是便快步退下,回到家中,闭门不出。过了七个月,就发生了乾溪之乱,灵王死在这场叛乱之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普天乐·辞参议还
张养浩
昨日尚书①,今朝参议②。荣华休恋,归去来兮。远是非,绝名利,盖座团茅③松阴内,更稳似新筑沙堤④。有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
【注】①昨日尚书:作者曾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②今朝参议:写作此曲时,作者刚由监察御史任上辞官,监察御史俗称参议。③团茅:圆形草屋。④沙堤:唐时替新宰相铺筑的沙面大路。
14. 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两句从尚书到参议,以“昨日”与“今朝”对举,体现官场风云变幻,隐含对官场的愤懑。
B. 次两句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表明辞官回家的决绝态度,这是由官场回归田园的转折。
C. 荣华虽好,但作者却说“休恋”,因为作者久居官场,深知官场乃是非之地,应该远离和隔绝。
D. 七、八两句写作者回归田园后更喜欢松阴掩映充满诗意的茅屋,觉得比自己新修的沙堤稳固。
15. 请结合全曲,赏析最后三句:“有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
【答案】14. D 15. ①把“青山”与“酒”,“白云”与“睡”,“明月”与“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中间分别着一“戏”“伴”“催”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体现青山、白云、明月的多情与善解人意,富有别样的情趣和独特韵味。②运用“青山”“白云”“明月”这些美好的意象,描绘出辞官还乡后田园生活环境之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自己辞官后神仙一般的生活。③借“酒”“睡”“诗”写自己辞官后饮酒、睡眠、作诗的闲适生活,表现自己辞官后生活的安闲与洒脱,充满高雅的情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比自己新修的沙堤稳固”错误,沙堤,唐时替新宰相铺筑的沙面大路,代指仕途官场。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从修辞手法看,“有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戏”“伴”“催”,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青山、白云、明月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情趣。
从意象选择看,“青山”“白云”“明月”代表了田园自然美好的景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选用这些意象,意在表达自己辞官归隐后对自然风光的喜爱,“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就是对田园生活最好的注解。
从创设意境看,“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自己辞官后饮酒、睡眠、作诗的悠闲生活,创造了闲适、恬淡的意境,意境优美,情趣高雅,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用借代的手法,突出了周瑜横扫曹军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则语带讽刺地描绘出刘义隆急于求成,反遭惨败的狼狈样子。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兼用“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 ②. 望帝春心托杜鹃 ③. 樯橹灰飞烟灭 ④. 赢得仓皇北顾 ⑤. 风流总被 ⑥. 雨打风吹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晓”“迷”“托”“樯”“赢”“仓”“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世纪20至30年代是京剧鼎盛时期,那时的京剧名角儿能戏都在百十出以上,而曾祖父鲍吉祥先生在长达70年的演艺生涯里,能戏有几百出,这都是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的结果。鲍吉祥先生以其精深卓绝的艺术功力、①______的表演,无疑成为老生中之最著者,在当时无出其右,他与余叔岩、梅兰芳等诸位大师的合作演出,真可谓②______,相得益彰。鲍吉祥先生曾说:“学习京剧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学习,切莫③______。”
曾祖父出身于京剧世家,他父亲鲍福山在当时也久负盛名。有一次鲍福山进宫唱戏,饰演《天雷报》中张继宝一角。由于鲍福山把张继宝由其养父母含辛茹苦养大,最后高中状元后却对养父母忘恩负义、不尽孝道,令人憎恨的形象演绎得太过逼真,慈禧太后看后余怒未消,要“传竿子”(打屁股)。一旁的太监总管忙上前说道:“老佛爷,这是在演戏呀。”慈禧太后这才转怒为喜,遂赏了鲍福山二十两银子。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以“高中状元后”开头,把文中画线的部分变换成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句的意思。
【答案】17. ①炉火纯青 ②珠联璧合 ③好高骛远
18. 高中状元后的张继宝忘恩负义,对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的养父母不尽孝道,(张继宝这一形象)令人憎恨,鲍福山把(张继宝)这一形象演绎得太过逼真。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修饰“表演”,强调鲍吉祥先生表演技术的高超,表演的完美等,用“炉火纯青”合适。炉火纯青:是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第二处,语境讲“鲍吉祥先生”与余叔岩、梅兰芳等诸位大师的合作演出,是强强联合,呈现的结果更完美,用“珠联璧合”合适。珠联璧合:意思是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
第三处,前面强调“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等,语境讲学习京剧应该有态度,不能不切实际,用“好高骛远”合适。好高骛远: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多用于形容人不切实际而自命不凡。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画线语句,找出主干,即鲍福山演绎得逼真。
分析修饰性成分,“张继宝由其养父母含辛茹苦养大,最后高中状元后却对养父母忘恩负义、不尽孝道”“令人憎恨”都是修饰“形象”。
题干要求以“高中状元后”开头,“高中状元后”修饰“张继宝”,用“对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的养父母不尽孝道”“忘恩负义”修饰张继宝这一形象,明确这一形象令人憎恨。最后点明鲍福山把这一形象演绎得太过逼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西兰库克海峡一角的北兄弟岛上,有一群类似蜥蜴的生物——楔齿蜥,它的雌性个体正在消失。20世纪90年代末,雄性已经占到62.4%。从那时起,①______,目前的雄性比例已经超过70%。研究人员称,该物种性别比例失衡的诱因是②______。地表温度决定了孵化出的楔齿蜥性别比例:温度较低时雌性个体更易孵化,而较高的温度有利于雄性胚胎孵化。当雄性比例达到85%时,北兄弟岛的楔齿蜥将会不可避免地跌入“灭绝漩涡”中。
对于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楔齿蜥以及许多其他物种来讲,将它们③______—即“辅助迁移”,似乎成为动物保护者唯一的赈救物种的最重要的选择。也就是说,当原有的栖息环境已不再适合生存,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些物种可以主动迁移,利用自然廊道寻找新的栖息地。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仿照下面对“灭绝漩涡”解说的示例,在“时代洪流”“安全屏障”“交通枢纽”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另写一段说明文字。
示例:灭绝漩涡
“漩涡”即水流急速旋转形成了螺旋形圆窝,比喻某种使人难以自我摆脱的危险境地。“灭绝漩涡”说明某一个物种难以掌控自己的生存命运,如同被卷入了漩涡一样,濒临灭绝。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 ①情况不断恶化(雄性比例急剧增加)
②气候变化(地表温度的变化)
③迁移到其他适合生存的地方
20. 示例一:时代洪流
“洪流”即巨大的水流,比喻不断推移前进,难以阻挡的时势、潮流。“时代洪流”说明时代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趋势,如同声势浩大的洪流一样,不可阻挡。
示例二:安全屏障
“屏障”即屏风、墙壁一类的障碍物,比喻起到屏蔽、保护作用的方法、措施等。“安全屏障”说明是对事物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方法措施,如同屏风、墙壁一样,挡住外物对主体事物的损害,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示例三:交通枢纽
“枢纽”指主门户开合之轴与提系器物之丝绳,事物的关键部位,比喻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交通枢纽”是指在交通网络中起到联结作用的节点,如同“枢”和“纽”一样,连接着交通网络中的各条支线,处于中心环节。
21. 似乎成为动物保护者拯救物种的唯一选择。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前文“雄性已经占到62.4%”,20世纪90年代末楔齿蜥的性别比例已经逐渐失调,故可填写“情况不断恶化(雄性比例急剧增加)”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由“地表温度决定了孵化出的楔齿蜥性别比例:温度较低时雌性个体更易孵化,而较高的温度有利于雄性胚胎孵化”可知,楔齿蜥性别比例失衡的诱因是气候或者温度的变化,故可填写“气候变化(地表温度的变化)”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也就是说”暗示前文的内容与后文“当原有的栖息环境已不再适合生存,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些物种可以主动迁移,利用自然廊道寻找新的栖息地”相似,后文的意思是把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楔齿蜥以及许多其他物种迁移到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是拯救物种的最重要的选择,故可填写“迁移到其他适合生存的地方”之类的句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分析例句,从内容和句式角度分析,然后兼顾修辞进行仿写。
示例中,解释“灭绝漩涡”,先从范写的词语中提出关键词“漩涡”,解释其基本义,然后解释比喻义。最后分析其社会意义。
如说明“时代洪流”,需要分析“洪流”的本意“巨大的水流”,接着解释其比喻义“比喻不断推移前进,难以阻挡的时势、潮流”,最后说明其社会意义:说明时代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趋势,如同声势浩大的洪流一样,不可阻挡。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
一搭配不当。“赈救物种”搭配不当,改为“拯救物种”。
二是成分赘余。“唯一”与“最重要”重复,删去其一。
三是语序不当。“唯一”修饰“选择”,应调至“选择”的前面。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春天到了,到处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暖风拂面。大自然像一个大花篮,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让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材料二:“‘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那生我养我的故乡,即便是穷山恶水,也有让我魂牵梦萦的美。”——许多人都发出过这种感慨。
材料三:王熙凤貌美如花,满身珠光宝气;为人八面玲珑,乖巧无比。但因工于心计,过于算计他人,最后落得悲惨下场。她到底算不算得上一个美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于“美”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学生会举行的以“何为美”为话题的讨论会上进行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发言的主题是“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才是美的在每个人眼里却是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迷人的自然风景很美,有人认为牵连我心的故乡很美,有人认为娇艳迷人的外表很美。那么到底“何为美”?今天就和大家交流一下美的标准问题。
与其花钱整容,不如静心读书,读书的样子最美。
有不少同学痴迷外貌的完美而花钱整容,成都某高中学生小曾对记者说,班里共有32人,以前是单眼皮的女生,几乎全都割了双眼皮,有几个男生也去割了。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所谓生命的化妆就是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可以让人感受到美。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许多看过的书也许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你的气质里、你的谈吐中。
好看的皮囊千篇—律,美丽的灵魂万里挑一。
我们曾经喜欢追星,甚至追求做明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科学家们在努力攻关,医护人员在奋勇上阵,志愿者们在奔走辛劳……但是不少明星出国避难了,等到国外疫情如虹,他们又飞回国内。其间还有人飞到意大利看球赛,回国后隐瞒行踪,被核实还拒不承认,感染疫情后置他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接触人数不胜数。这样的行为多么恶劣!经过这样的生死考验,我们才知道什么样的灵魂是丑的,什么样的灵魂是美的,也才知道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为伍,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与其娱乐至死,不如拼搏奋斗,拼搏者的样子最美。
不知从何时起,你我深陷这样的状态:本想看个文件却不自觉打开了抖音;本来困得不行,却还要坚持浏览刚爆出的明星八卦;宁愿躺在床上刷手机、看综艺、玩游戏,也不愿意去学习……毁掉一个人很简单,那就是让他适应庸俗、无聊的生活。明知娱乐至死会误人,我们何不选择拼搏奋斗?20世纪80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2022年国庆前,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赢得2022女排世界杯。30年拼搏不息,胜不骄,败不馁,多少人为女排感动,但没有人会为娱乐至死者感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认识美的标准、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灵魂。知道什么是美的,才能让我们可以追求美、创造美。
同学们,劳动者的样子最美,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做个劳动者。奉献的样子最美,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个奋斗者。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词是“美”,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美的内涵,反映出对于美的不同理解,折射出美的相对性。材料一说的是自然之美,大自然的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材料二说的是乡土之美,生养自己的故乡,哪怕穷山恶水,也有让自己魂牵梦萦的美;材料三说的是人性之美,王熙凤虽貌美如花八面玲珑却工于心计过于算计下场悲惨,她虽然外形很美,但人性却并不美。由此可知,本次作文是一个美学论题,其门槛既可放得很低,让人人都有话讲;其立意又可以放得很高,即一个人的审美观,可以体现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反映他的道德标准和情操修养。所以,需要从高处立意,从低处落笔,才能写出不俗之作,才能得高分。写作时注意处理好多元辩证的思维角度,体现思辨色彩;又要注意避免不同角度之间引起的矛盾对立;同时,从材料出发,结合现实,避免雾里看花、空中楼阁。
写作任务部分,“你对于‘美’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认识”“‘何为美’为话题”要求考生针对“美”的内涵来谈自己的认知;“学校学生会举行的……讨论会”明确了写作的情境;“发言稿”明确了写作的文体。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美”这一话题;接着阐释“美”的内涵,然后围绕“自然之美”“乡土之美”“人性之美”展开论述,如“自然美能够洗涤灵魂,陶冶性情”“乡土美让人魂牵梦萦,是精神家园(有来处,知归途)”“人性美与外在美结合才是真的美,空有皮囊和道德有亏不是真的美”;最后联系自身,发出呼吁。
立意:
1.追求高尚的美,摒弃庸俗的美。
2.学会审美,提升生活质量。
3.陶性情,涤灵魂,方真美。
4.不只有好看的皮囊,更要有美丽的灵魂。
5.人性美才是真的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萨满的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三更加直观,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