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6.1 赤壁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6.1 赤壁赋教案,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素养,作者背景常识,鉴赏活动,文本研读,文本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16课 教学设计第16课 《赤壁赋》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作者背景常识四、鉴赏活动五、文本研读六、文本联读
第16课 《赤壁赋》一、素养目标1.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2.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及烘托手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分析文章写景的特点及语言特色。二、教学素养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姚鼐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同上泰山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阅读和感悟来聆听作者们在文中所寄托的心声吧!三、作者背景常识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识作者”栏目。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几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署公事、擅离任所。当时苏轼多次在信中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看问题变得更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倾向黄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消极避世思想。元丰五年(1082),苏轼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望着滚滚江水,想到功业抱负如水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之意,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情境活动]苏轼生活在新旧两党纷争的漩涡中,备受牵连,宦海沉浮,贬谪数次。不过,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仕途的不幸也成就了伟大的苏轼,苏轼的大多数优秀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仅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就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根据你的积累,试再举几例说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楚国的衰亡与爱国诗人屈原;②中晚唐的衰落与著名诗人杜甫、李商隐、杜牧的诞生;③南唐的丧亡与李煜的诗词;④南宋的丧亡与大诗人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等等。五、鉴赏活动(一)文意理解(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间。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弥漫,笼罩)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广阔的江面)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飞升成仙)而登仙。请概括段意: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而歌之。歌曰:“桂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兮兰桨,击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所思慕的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请概括段意: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第3段)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茂盛的样子)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也,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捕鱼砍柴)于江渚(江中小洲)之上,侣(以……为伴侣)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小船),举匏(葫芦的一种)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请概括段意: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景入事,主客问答,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这一段的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往)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那,这里指月亮),而卒(终究)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同“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这)造物者(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请概括段意:苏子针对客人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尽,杯盘狼籍(即“狼藉”,凌乱)。相与枕藉(枕着垫着)乎(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明亮)。请概括段意:客人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睡去。这一段再写游赏之乐,与开头照应,再次将读者引入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二)基础梳理(A)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B)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1.歌2.如3.然4.而5.之(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扣舷而歌之(名词作动词,歌唱)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4.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5.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6.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7.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9.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叹,为……哀伤)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11.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2.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D)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2.白露横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美貌的女子。[答案] 1.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指白茫茫的水汽。3.旷远的样子。4.指所思慕的人。(E)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枕藉乎舟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凌万顷之茫然。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渺渺兮予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2.省略句 (它的声音)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3.省略句 (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4.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5.状语后置句 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6.状语后置句 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7.定语后置句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8.主谓倒装句 我心里想得很远。9.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10.状语后置句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三)文白对译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破,占领。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舳舻(zhú 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小船。一叶,形容船小。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蜉蝣(fú yó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六、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此赋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 ① 的形式,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叹,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 ② 的人生态度。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主客问答 ②积极乐观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答案] ①悲 ②议论(二)任务活动任务一 赏析本文的表达技巧[学习情境]林贤治曾有言:“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本文作者在夜游赤壁时,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和寓情于景、借景明理的艺术手法表达情感。文辞富有血肉,感情真挚,情感与文字密合无间,令人钦佩不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本文的表达之美吧。1.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是怎样描写的?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②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做了铺垫。③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他的思想感情跌入低谷。②第4段是主人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也更加开阔,文章又一次涌起波澜。③第5段写客人听了主人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任务二 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情境]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作者写此文时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学习时,需要用心领悟。3.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第3段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这说明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②第4段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4.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试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把泛舟游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对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和对人生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拓展延伸, 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鉴赏赤壁之人,聆听历史回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