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
展开绝密★启用前
高三地理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诊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签需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从2006年开始,新加坡(2021年国土面积733.1km2)推行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为应对频发内涝,该计划融入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基础设施支撑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形成源头—路径—去向的技术路线,具有多维度、多效益的价值。下图为新加坡综合全过程水敏感城市设计流程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源头设计对新加坡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下渗 ②径流 ③水汽输送 ④蒸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新加坡生产空间大致可分为集中的产业园区和零散的商业空间,其主要原因是( )
A.填海造陆面积小 B.产业结构不合理 C.人口分布不均衡 D.用地需求竞争强
3.该水计划融入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首要考虑的关键点是( )
A.降低治污成本 B.避免洪水风险 C.保护天然水系 D.蓄积城市饮用水
跨城通勤是指就业人口往返于居住城市和工作城市之间的过程,是国外大都市地区的普遍现象,体现了大都市地区内部功能一体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城市周边地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城通勤现象,其中苏(苏州)沪(上海)跨城通勤人数有所减少。据此完成4~6题。
4.实现跨城通勤的前提条件是( )
A.完善的生活设施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较少的人口数量 D.优美的工作环境
5.工作日期间,每天苏沪跨城通勤的主要群体最可能为( )
A.高校学生 B.蓝领工人 C.白领职员 D.老年群体
6.推测近年来苏沪跨城通勤人数减少的原因是( )
A.通勤成本极高 B.产业结构升级 C.户籍制度变化 D.城市职能增加
M公司的国际著名品牌电子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是反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及指示产业迁移扩散的风向标。近年来,该公司将零部件生产从中国迁往越南,下图示意该公司产品零部件价值链曲线,据此完成7~8题。
7.该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于( )
A.高价值零部件 B.低价值零部件 C.组装代工 D.品牌营销与服务
8.该公司将零部件生产从中国迁往越南,主要考虑的是( )
A.生态环境 B.劳动力成本 C.政策优惠 D.技术优势
粮食安全一直是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人口占全求的1/5,耕地却仅占全球的8%,粮食安全保障面临多重战,如果未来中长期气候继续变暖,将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研究表明,就碳排放空间分布而言,我国高排放省区多分布在华中地区。下图示意基于2000~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与粮食产量的13个省区类别划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省份能够反映我国粮食生产规模较大、碳排放环节较多的是( )
A吉林省 B.河南省 C.湖北省 D.湖南省
10.就碳排放空间分布而言,我国高排放省区多分布在华中地区,主要是由于当地( )
①人口密度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②为水稻主产区,对高碳农资的依赖度较高
③稻田面积广阔,秸秆处理量大 ④地处热带,水热条件好,复种指数最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 .③④
11.针对安徽省耕地利用的碳排放现状,最应该( )
A.推广增肥增产水稻生产技术 B.鼓励秸秆露天焚烧
C.加大耕地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D.优化农资利用结构
海域地名是指人类为一定界限内海洋区域赋予的特定名称。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空间和悠久的海洋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先民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较早地对海域空间进行了命名,留下了丰富的海域地名遗产,其中许多海域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受政治、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总体呈现出南移的趋势,对依赖航海文化和海洋交流的核心区域影响深远。下图示意对220条海域地名所处的地域进行统计,得出的我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数量(单位:条)。据此完成12~14题。
注:在统计中,若某海域跨2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5;跨3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33;跨4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25;跨6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17
12.图中甲省较( )
A天津海域面积小 B.广西海岸线长
C.江苏优良海港少 D海南海水年均温高
13.推测北方沿海地区海域地名数量丰富度远低于南方沿海地区的原因是( )
①北方沿海地区海域深度较浅,岛屿数量偏少
②南方沿海地区海岸线较短,远洋渔业出口高度发达
③唐宋以后南方地区经济发达,沿海地区海洋活动频繁
④北方地区物产贫乏,海陆交通较滞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我国许多海域地名沿用至今,有利于( )
A.增加渔业捕捞 B.维护海洋权益 C.保护生态环境 D.丰富人类活动
碟形湖是指鄱阳湖(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主湖区入湖河口三角洲主河道周边分布的许多大小不一、形块各异的碟形洼地,形成洪泛湿地内的子湖泊。受季节性水位变化条件影响,碟形湖在一段时期内与鄱阳湖融为一体,而在另一段时期内成为相对孤立的水域,周围堤高为21.53~23m,形成“湖中湖”的独特景观。该湖区周边平原陷落为湖泊后,枯水季节出露,成为洲滩。下列左图示意鄱阳湖区地形高程及研究区遥感影像,右图中蚌湖及沙湖为碟形湖。据此完成15~17题。
15.通常情况下,鄱阳湖区形成“湖中湖”景观期间( )
A.湖陆风现象趋向于减弱 B.洲滩地下水补给碟形湖
C.鄱阳湖北部湖域风浪小 D.蚌湖较主湖水位深度大
16.一般7~9月,鄱阳湖得以维持高水位,主要得益于( )
A.夏季风势力增强 B.受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
C.副热带高压南移 D.湖区水系洪水入湖
17.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碟形湖( )
A.周边大草场常年维持 B.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小
C.水温季节性变化显著 D.春季接纳径流泥沙少
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其中的冻结碳基本上不参与碳循环过程。研究表明,冻土区土壤的碳储量占全球土壤碳库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冻土区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增加,显著影响了冻土区的碳释放。据此完成18~19题。
18.冻土区土壤碳储量较大,主要是因为冻土区( )
A.微生物活动弱 B.土壤含水率高 C.植被覆盖率高 D.人类干扰较少
19.近年来,冻土区森林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光照增强 C.风速减小 D.温度升高
地理学家发现,西天山地区不同于东亚季风区,几乎没有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降水,其拥有独特的气候背景。同时,在不同阶段降雪过程中,云层顶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据此完成20~22题。
20.图示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
A.冷锋入侵—冷锋过境—冷锋控制 B.冷锋入侵—冷锋控制—冷锋过境
C.冷锋控制—冷锋过境—冷锋入侵 D.冷锋控制—冷锋入侵—冷锋过境
21.阶段3时,西天山( )
A.大风降温,降雨逐渐减少 B.温度明显升高,降雨增多
C.暖空气被抬升,形成云层 D.暖空气逐渐被冷空气取代
22.相对于东亚季风区,西天山地区缺乏暖云降水的原因是( )
A.海洋气流途经 B.缺乏暖湿气流
C.季风气流干扰 D.山区海拔过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4300m,是四川省面积第二大县,以丘状高原和山地地形为主。2021年,理塘县户籍人口为68202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数字化基础薄弱。近年来,当地政府牵头在境内交通便利、地势较缓的高原宽谷地区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当地生产的极地萝卜、夏季高山草莓、高原小番茄等多种高质量瓜果蔬菜远销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下图示意理塘县主要交通位置及该县农业园全产业链农业数字化模式。
(1)分析理塘县面向大城市中高端市场规模化生产高品质果蔬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因。(6分)
(2)指出理塘现代农业发展全链条数字化的意义。(4分)
(3)简述理塘县现代农业进一步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哈萨克斯坦能源丰富,为世界第十大油气资源国。该国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达到1700亿千瓦,其中大型水电站开发前景较好的地区倾向于盆地地形,而小型水电站也颇具开发潜力,拥有480个具备开发条件的小型水电站备选地址。该国丰富的风能资源多集中在人烟稀少、远离城市的山区。该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离不开能源的大量出口。近年来,该国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及生产方面减少投资。转向电力,如水电、风电、光电、生物质能发电、废弃物利用发电等方面加大投资。下列左图示意哈萨克斯坦地形、水系,右图示意2016年哈萨克斯坦一次能源供应占比情况。
(1)分析与大型水电站相比、哈萨克斯坦境内河流适宜发展小型水电站的原因。(6分)
(2)推测哈萨克斯坦山区发展风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4分)
(3)说明哈萨克斯坦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目的。(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当地极为关键的水源涵养区,大多数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可划分为不同的集水区。祁连山年平均气温为0.6℃,年降水量在300~700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了1000mm。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影响强烈。下图示意2010~2017年祁连山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
(1)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角度,推测2010~2017年祁连山涵养水源能力最强的区域,并简述其原因。(4分)
(2)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4分)
(3)研究表明,林地与草地中的冠层、枯落物层对祁连山涵养水源具有独特的优势,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广东大峡谷,又称乳源大峡谷、粤北大峡谷,自北向南呈“Z”字形延伸,长约15km,深约300m,地处北回归线北缘,气候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类型,同时大峡谷内存在小气候。该大峡谷岩土体地貌类似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以砂页岩为主,拥有石峰,崖壁、石柱、线谷(巷谷)、垂直侵蚀沟(裂隙谷)、额状岩槽6种微地形。大峡谷内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坡陡谷深,有水系发育,崩落形成陡坎,每年在大部分水潭潭壁、潭底或潭顶都有壶穴发育。研究发现,大峡谷内高水位(即丰水期的最高水位)河床壶穴易消亡。下列左图示意广东大峡谷演化模式,右图示意水潭中的壶穴,图示凹坑多为壶穴。
(1)简述高角度节理与近水平岩层面对大峡谷两侧山体形态的影响。(2分)
(2)分析广东大峡谷崖壁的演化过程。(8分)
(3)分析大峡谷内高水位河床壶穴易消亡的原因。(6分)
高三地理考试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源头设计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源头设计中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措施会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与下渗,从而减少径流流量,因此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为下渗和径流,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A选项正确。
2.D 【解析】本题考查新加坡生产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土地使用需求竞争强,产业园区的分布较为集中,而商业空间需要辐射较大范围的区域,因此分布比较零散。故D选项正确。
3.C 【解析】本题考查该水计划融入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首要考虑的关键点,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水敏感城市设计关键在于保护天然水系,通过源头—路径—去向设计将天然降水储存起来,其中源头是产生雨水径流的区域,路径是雨水流经的排水沟等,去向是可能发生内涝的地区,而非避免洪水风险;结合新加坡国情可知,降低治污成本并不是该设计的主要目的;降低内涝风险是传统城市设计以及其他城市设计也具备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城市蓄水只是该设计产生的额外效益,并不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故C选项正确。
4.B 【解析】本题考查打造跨城通勤的前提条件,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实现跨城通勤的前提条件是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能支撑人们在一天内来回。故B选项正确。
5.C 【解析】本题考查苏沪跨城通勤的主要群体,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苏沪跨城通勤前提针对的是居住在苏州却在上海工作的人群。苏泸通勤人群整体上具有学历较高、职业价值区段较高、收人较高、自有住房率高、家庭和社会关系稳定、通勤成本高的特征。这表明苏沪通勤人群并非低收人的底层群体,而是学历高、收入高、工作体面和家庭稳定的精英阶层或者中产阶级,因此苏沪跨城通勤的主要群体是白领职员。故C选项正确。
6.B 【解析】本题考查近年来苏泸跨城通勤人数减少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近年来苏沪跨城通勤的人数减少,主要是因为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许多产业向周边城市(苏州)迁移,许多人不再需要跨城通勤。故B选项正确。
7.D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发展的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据图可知,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品牌营销与服务,其带来的销售利润较高。故D选项正确。
8.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近年来,该公司将零部件生产从中国迁往越南,是因为越南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该公司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故B选项正确。
9.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粮食生产与碳排放的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据图可知,第一象限内为高排高产省份,即碳排放量与粮食产量均较高,说明这些省份粮食生产规模较大、碳排放环节较多,碳排放量较高。故B选项正确。
10.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粮食生产与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就碳排放空间分布而言,高排放省区多分布在华中地区,当地为水稻主产区,对化肥、农药等高碳农资的依赖度较高,加之稻田面积广阔,秸秆处理量大,秸秆露天焚烧比例普遍较高,②③正确;华中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多为水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①错误;当地位于亚热带地区,④错误。故C选项正确。
11.D 【解析】本题考查改善区域耕地利用的碳排放现状的首要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安徽省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较大,对高碳农资等利用较多,碳排放基数较大。近年来,安徽省粮食生产对高碳农资和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其主要是通过优化农资利用结构、改善废弃物处理方式,促进耕地利用向低碳转型。故D选项正确。
12.B 【解析】本题考查沿海地区海域地名数量的分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省为广东省。广东较天津海域面积大;较广西海岸线长;较江苏海岸线曲折,优良海港多;较海南纬度高,海水温度低。故B选项正确。
13.C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沿海地区海域地名数量少于南方沿海地区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北方离岸较近的海域分布着较多沙洲,海水较浅,航海条件欠佳,远离海岸的海域岛屿数量少,缺乏海域命名的自然环境依据,①正确;南方沿海地区海岸线较北方沿海地区长,且南方沿海地区气温较高,鱼易腐烂,古代保鲜条件差,远洋渔业出口少,②错误;唐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沿海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海上经济活动频繁,③正确;北方地区总体地形较南方地区平坦,陆路交通比较发达,海运较南方地区落后,④错误。故C选项正确。
14.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许多海域地名沿用至今的有利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海域地名是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定位功能、属权功能和文化功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B选项正确。
15.A 【解析】本题考查枯水期鄱阳湖的环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每当鄱阳湖区出现碟形湖(形成“湖中湖”景观)时,鄱阳湖正处于枯水期,湖泊水位下降,湖水面积减少,湖床大范围裸露,湖陆风现象减弱甚至消失;进入枯水期以后,随着鄱阳湖主湖区水位下降,碟形湖与洲滩地下水位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碟形湖水位总体上高于地下水位;鄱阳湖为江西省大风集中区域,枯水期北部湖域水较深,吹程长,成浪条件好;由材料可知,出现该景观期间(枯水期),降雨较少,气温低,枯水期鄱阳湖主湖区水位海拔总体低于碟形湖水位海拔,且北部湖区狭长,湖水更深,与主湖区水位相比,碟形湖水位相对稳定,可保持浅水湖泊特征。故A选项正确。
16.B 【解析】本题考查鄱阳湖水位特征的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7~8月,鄱阳湖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多晴热天气,高温少雨(炎热干燥),9月副热带高压南移。夏季风势力强弱的变化与每年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及位置移动密切相关,并非固定不变;受鄱阳湖水系和长江洪水双重影响,鄱阳湖高水位时间长。每年4~6月,湖泊水位随鄱阳湖水系洪水入湖而上涨,7~9月因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而维持高水位,10月才稳定退水。故B选项正确。
17.C 【解析】本题考查气象条件对碟形湖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丰水期鄱阳湖水位高,碟形湖消失,与鄱阳湖融为一体,碟形湖周边大草场并非常年存在;碟形湖拥有较大的水面和湖滩,能够为湖内水生动植物提供广阔的生存繁衍场所,也为候鸟创造良好的觅食空间和栖息环境,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碟形湖水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尤为明显,呈现出夏高冬低的特点;鄱阳湖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量比重大,因此泥沙入湖也主要集中在4~7月。故C选项正确。
18.A 【解析】本题考查冻土区土壤碳储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材料“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可知,冻土区微生物的活动较弱,分解的有机质较少,大量地表植被形成的有机质被保存下来。故A选项正确。
19.D 【解析】本题考查近年来冻土区森林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近年来,全球变暖,温度升高,蒸发作用增强,促使森林草木含水率降低,干燥度升高,更易达到易燃点,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加。故D选项正确。
20.B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据图可知,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冷锋人侵、动力强迫阶段,冷锋控制、大风降温阶段和冷锋过境阶段。故B选项正确。
21.A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冷锋过境阶段的特点是大风降温和降雨逐渐减少或停止。在冷锋过境阶段,冷锋通过地区冷空气逐渐取代暖空气,形成更稳定的天气,出现大风和明显的温度下降;受冷锋入侵的影响,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云层;由于冷空气的稳定性增强,降雨逐渐减少或停止。故A选项正确。
22.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缺乏暖云降水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西天山地区相对于东亚季风区,缺乏大量温暖湿润气流的输入,导致该地区相对缺乏暖云降水。故B选项正确。
23.(1)理塘县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且地租低,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可以降低农产品单位成本;全年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高:高海拔气候,利于农产品错峰(季节)上市,价格优势明显,利于获得更高的利润;生态环境好,土壤无污染,水源洁净,利于生产天然有机产品,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距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较远,面向中高端市场可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运输成本价格比等。(答出三点,6分)
(2)生产端的数字化,可以实现高效精准运营,有利于保障高品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流通端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保障产品高效运至消费市场;全链条数字化满足了中高端市场消费群体对生产链各环节质量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全链条数字化有利于为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等。(答出两点,4分)
(3)加大本土化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注重消费端的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农业生产;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开拓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范围等。(答出两点,4分)
【解析】本题以四川省理塘县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案例为命题情境,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特征的意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理塘县面向大城市中高端市场规模化生产高品质果蔬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因,其实质上是考查理塘县农业发展特征形成的区位因素,可以结合材料从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生产成本、利润等)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理塘现代农业发展全链条数字化的意义主要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物流—消费体系优化、农产品加工生产过程、农业技术支撑等领域分析。第(3)问,理塘县现代农业进一步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从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调节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改善物流效率、扩大市场销售渠道等措施作答。
24.(1)小型水电站对河流水量、地形等自然条件要求较低,适宜建设小型水电站的选址多,环境适应性强;小型水电站工程量小,技术要求和施工难度低,建设维护成本低,符合该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建设小型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环境污染极小,响应该国环保政策的要求等。(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山区电力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完善的电网体系,使得电缆及电力输送成为阻碍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山区风电产业薄弱,加之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运输不便,前期风电工程建设慢,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风能发电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易受山区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电量输送不稳定,影响消费者的正常使用等。(答出两点,4分,答案合理可的情给分)
(3)该国转向发展集约式能源产业,尤其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能源资源及其需求,同时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立足中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能源资源,保持该国在国际能源出口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答出两点,4分)
【解析】本题以哈萨克斯坦能源产业发展状况为命题情境,考查小型水电站布局的优势、山区发展风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目的,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与大型水电站相比,哈萨克斯坦特别适宜发展小型水电站的原因分别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建设运营成本、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进行思考。第(2)问,哈萨克斯坦发展风电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从山区基础设施状况、发电的稳定性、产业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哈萨克斯坦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目的主要从对国内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出口市场竞争等角度进行表述。
25.(1)区域:东部地区。(2分)原因:东部地区在降水充足、潜在蒸散量较弱、植被覆盖程度较高的综合影响下,成为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最强的区域。(2分)
(2)冻土消融作用加强;冰川退缩加快;地表植被退化;河道断流加剧;地下水位下降等。(答出两点,4分)
(3)林地与草地中的冠层、枯落物层迟滞雨水坠落速度,防止雨滴直接击溅土壤,保护水土;拦蓄雨水,加大雨水下渗、土壤蓄水能力;植被冠层蒸腾,增大空气湿度,为降水和成露提供水汽条件;截留径流水分,分散减少地表径流量;枯落物层覆盖表层土壤,减少水分蒸发,长久维持土壤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答出两点,4分)
【解析】本题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为命题情境,考查区域涵养水源能力最强的原因、气候变化对山脉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林草冠层和枯落物层对涵养水源的优势,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据图可知,涵养水源能力最强的区域是东部地区,其原因可从降水、潜在蒸发量与植被覆盖程度等角度分析。第(2)问,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冻土消融作用、冰川退缩、植被、河流断流与地下水位等角度分析。第(3)问,林地与草地中的冠层、枯落物层对祁连山涵养水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
26.(1)共同控制了大峡谷的坡面形态,使山体形态由顶至底呈现出顶部较平、腰身坡陡、山麓坡缓的特征。(2分)
(2)流水侧蚀使谷坡形成凹槽;(在重力作用下,)谷坡部位悬空的块体沿高角度节理面发生崩塌,同时加深凹槽(堆积在谷底形成滚石堆);构造层节理受到破坏,进一步被侵蚀;剥离后悬空的块体沿裂隙面滑落形成崖壁,发生重力崩塌后,新的崖壁形成。(8分)
(3)该大峡谷河流属于山区河流,坡降大,年降水量多,流水常年对破碎、软弱的河床进行下切侵蚀(或构造运动促使大峡谷隆升),原先的高水位河床相对抬升形成废弃河床,废弃河床上的壶穴失去了动力,基本停止发育;由于河床节理丰富,废弃壶穴受风化剥蚀后穴壁边缘粗糙不平,底部偶有风化堆积物,且有壶穴长出杂草(生物风化),加速了壶穴的消亡进程。(6分)
【解析】本题以广东大峡谷地貌发育为命题情境,考查节理作用与基准面对大峡谷特征发育的影响、大峡谷崖壁的演化过程、大峡谷高水位河床壶穴消亡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高角度节理(裂隙)与近水平岩层面共同控制了大峡谷的坡面形态,使山体形态由顶至底呈现出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第(2)问,据图可知,首先流水侧蚀使谷坡形成凹槽,其次构造层节理受到破坏,进一步被侵蚀,最后剥离后悬空的块体沿裂隙面滑落形成崖壁。第(3)问,河流下切或地壳运动抬升,导致河床抬升剧烈,形成废弃河床,壶穴停止发育;同时风化和风力、生物侵蚀加剧了壶穴形态的破坏,加速了壶穴消亡。
2023-2024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54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联考地理试题,共6页。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大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大联考地理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9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