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讲义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六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讲义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七章 动物的运动 讲义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八章 动物的行为 讲义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十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讲义 试卷 0 次下载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九章 生态系统 讲义
展开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考点1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 通过不断的 和 ,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例如一条河,一片森林,一个池塘,甚至整个地球)
生态系统一般都由 和 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 等。
3.生物成分包括 、 和 。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 费者,如蚯蚓、蜣螂都是分解者。
考点2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物之间通过 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
2.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互相交错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称之为 。
3.如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正确指出生产者是 。最高消费者是 。
②图中的食物链一共有 条 。
③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考点3 生物富集及其影响
1.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生物富集常常伴随 而发生。
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 。
上图中含某种毒素浓度最高的消费者是 ,这是由于 的原因。
影响:对于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生物体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但当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量超过一定浓度时,生物就会出现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考点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处于 某一环节上的 的总和成为一个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 通过 所固定的能量。
3.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 , 。
考点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 而进行。
如图碳循环示意图
(1)A代表大气中的 B代表
C代表 D代表
(2)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3.物质循环的特点: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最终来源是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 流动的;但能量不是,并且能量的传递有耗散。
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者之间的关系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等,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和少数细菌,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合成有机物。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促进物质循环。
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食物链的表示及书写
表示方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
书写:
①食物链从生产者(植物)开始。
②在吃与被吃的生物之间用箭头不是短线,箭头指向捕食者。例如:草→兔,不能写成草 兔。
③食物链中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如阳光、水分、空气等。也不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④食物链一般从左到由书写,以最高级的消费者结束。
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变化(当某种生物大量减少时):
①短时间内,该生物上一营养级的数量增多,下一营养的数量减少。
②长时间内,该生物上一营养级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下一营养级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多。
例如:草→ 食草昆虫→ 青蛙→ 蛇,如果青蛙减少,则食草昆虫的数量短时间内会增多,长时间内会先增多后减少;蛇的数量短时间内减少,长时间内会先减少后增多。
【易错提醒】
1.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 费者,如蚯蚓、蜣螂都是分解者。
2.食物链的书写:
①食物链从生产者(植物)开始。
②在吃与被吃的生物之间用箭头不是短线,箭头指向捕食者。例如:草→兔,不能写成草 兔。
③食物链中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如阳光、水分、空气等。也不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④食物链一般从左到由书写,以最高级的消费者结束。
1.本章的主要考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本章知识是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在中考及学业水平考试中多和真实情境相联系,侧重对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营养关系的考查。常见的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
1.(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如图为勺嘴鹬在红树林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该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勺嘴鹬是生产者B.共有5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2023·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泸州某地建立了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该地通过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培桑的形式,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桑树、蚕和鱼共同构成了该地完整的生态系统
B.桑树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中,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桑基鱼塘将蚕粪由废弃物变成鱼类饲料,实现变废为宝
3.(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地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早些年,由于当地大量捕捉青蛙、捕杀鸟类,导致农民不得不多次喷洒农药来防治农业害虫。经整治,青蛙和鸟的数量显著增加,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1)图中的生态系统包含 条食物链。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能量沿图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特点是 。
(3)小麦的残叶落在土壤中,会消失吗?原因是什么? 。
(4)利用青蛙和鸟类等来防治虫害,属于生物防治,相比农药防治,其优点有 。
4.(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南岳衡山,终年翠绿,四时郁香,以风景秀丽著称。在这一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生活了各种各样的生物,还有土壤、水、阳光、空气等非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下图一是由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有 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
(2)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其中食虫鸟和蜘蛛的关系是 。
(3)若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则图二中的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5.(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近几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荆州多地推广了“稻虾共作”模式,即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小龙虾。此生产模式可以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同时还可以减少水产养殖带来的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虾所属的动物类群是 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2)稻田里的所有生物 (选填“能”或“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3)水稻通过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 ,增加降水。
(4)小龙虾粪便中的有机物,需要被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其中的水和 被水稻的根吸收,供植物利用。
(5)水稻黄矮病又称黄叶病,由水稻黄矮病毒引起。病毒结构简单,其区别于其它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 。生产者
一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 ,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
一般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
分解者
一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九章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讲义: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九章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讲义,文件包含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与发育讲义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与发育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八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讲义: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八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讲义,文件包含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八章生态系统的稳定讲义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八章生态系统的稳定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十章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讲义: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十章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讲义,文件包含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十章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讲义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十章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