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展开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
1.生活在亚马孙热带雨林里的切叶蚁将树上的叶子切成小片后带到蚁穴中发酵,然后取食叶子上长出来的蘑菇。不过,切叶蚁有时也会跑出热带雨林,落户到当地人的部落里掠食木薯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切叶蚁 B. 蘑菇 C. 木薯 D. 蚁穴
2.若要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分布,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是( )
A. 调查法 B. 探究法 C. 资料分析法 D. 实验法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 生长发育 B. 呼吸 C. 排出体内废物 D. 遗传和变异
4.科学是基于寻求解释的探究过程,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下列关于探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B. 假设是对问题结果的预测,不一定与结论一致
C. 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D. 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5.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线暗时,应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对光
B. 对光时,应选择10×的物镜
C. 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20倍
D. 若视野中出现污点,可能在反光镜、物镜、目镜上
6.某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
项目
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mL
23℃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个
9只
上述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 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 水量过多
C. 蛙卵数过少 D. 水中没有放置水草
7.鱼类必须在水环境中生活,离开了水就会窒息死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生物的生存可以改变环境 B. 环境能改变生物的生活习性
C. 生物只能适应单一的环境 D.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8.秋冬季节,金黄的银杏叶飘落而下,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 )
A. 能够生长和发育 B. 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C.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 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9.比较下列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范围最狭窄的是( )
A. 老鼠 B. 苍蝇 C. 麻雀 D. 北极熊
10.下列对诗句或谚语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竞争的关系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反映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阳光
12.下列人类活动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①绿化荒山,植树种草
②要致富,砍大树
③若要吃得好,就吃蛙蛇鸟
④见毒蛇就打死它
⑤退耕还林
⑥提倡“免赠贺卡”“少用一次性木筷”
A. ①②⑥ B. ①⑤⑥ C. ①③⑥ D. ①④⑥
13.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 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层、岩石圈的下层
B. 大气圈的中下层、水圈、岩石圈的表层
C. 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D. 大气圈的中下层、水圈的上层、岩石圈的表层
14.合理密植是农业生产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常见手段,但如果种植过密反而会减产,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中,比较合理的是( )
A. 种植过密,影响光合作用 B. 种植过密,影响呼吸作用
C. 种植过密,导致杂草增多 D. 种植过密,导致虫害流行
15.通过“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其细胞内含有( )
A. 叶绿体 B. 液泡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16.如图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植物无土栽培能获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植物能从营养液里获得足够的( )
A. 水分和氧气 B. 水分和有机物 C. 水分和无机盐 D. 无机盐和氧气
1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的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B. 活的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小木条复燃
19.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一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20.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植物的所有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 合成西瓜中甜味物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D. 合理密植,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21.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不论白天黑夜都进行,但夜间会减弱
B. 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
C. 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
D. 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体所有的活细胞中
22.凉拌黄瓜时,黄瓜细胞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状态,其原因是( )
A. b浓度小于a浓度,细胞吸水
B. b浓度小于a浓度,细胞失水
C. b浓度大于a浓度,细胞失水
D. b浓度大于a浓度,细胞吸水
23.下列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一组营养物质是( )
A. 水、淀粉、脂肪 B. 无机盐、纤维素、水分
C. 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 D. 无机盐、氨基酸、蛋白质
24.小肠的下列结构中,与主要的消化功能无关的是( )
A. 小肠很长,有5~7米 B.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 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 D. 总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相连
25.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有消化脂肪的酶
B. ②是胃,是蛋白质起始消化的部位
C. ③是胰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
D. ④是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26.要预防夜盲症,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适量食用( )
A. 动物肝脏和胡萝卜 B. 米饭和馒头 C. 黄瓜和豆腐 D. 鸡、鸭、鱼
27.将少许鸡蛋清分别放入两只标记为甲、乙的烧杯中,在甲烧杯中加入少量开水,并轻轻搅拌;在乙烧杯里加入少量蒸馏水,也并轻轻搅拌。预测实验现象是( )
A. 甲乙两烧杯里都没有明显变化
B. 甲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乙烧杯中没有明显变化
C. 甲乙两烧杯里都出现了白色沉淀
D. 甲烧杯中没有明显变化,乙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
28.下列营养物质缺乏症对应有误的是( )
A. 缺乏维生素C——患坏血病 B. 缺乏含钙的无机盐——患佝偻病
C. 缺乏含铁的无机盐——患贫血症 D. 缺乏维生素A——患骨质疏松症
29.通常位于食物链第二个环节的生物是( )
A. 微生物 B. 植食性动物 C. 绿色植物 D. 肉食性动物
30.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下列各项食物链的表示正确的是( )
A. 草→兔子→狐 B. 鹿→狼→豹
C. 虾→鱼→鸟→蛇 D. 土壤→细菌→藻类→鱼
31.把手插进潮湿的小麦种子堆里,会感觉里面是暖和的,这是因为种子进行了(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蒸腾作用 D. 生长作用
32.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是( )
A. 鼻腔和肺 B. 呼吸道和肺 C. 气管和肺 D. 呼吸道和气管
33.沙漠地区有民谚“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地区的瓜果很甜,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新疆地区的降水量少,糖分浓度高
B. 新疆地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
C. 新疆地区白天阳光充足,温度高,蒸腾作用旺盛
D. 新疆地区土壤中的营养更丰富
34.在寒冷干燥的冬季,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
A. 水分减少 B. 变得干净 C. 氧气含量增加 D. 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35.2013年2月,全国多地、多日出现雾霾天气,致使空气中PM2.5严重超标。部分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 气管、肺泡、支气管 B. 气管、支气管、肺泡
C. 支气管、肺泡、气管 D. 肺泡、支气管、气管
36.下列措施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①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低温贮藏
②在储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③农田及时排水
④萝卜放入地窖保存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7.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
B. 长跑时用嘴呼吸,可使进入肺部的气体清洁、湿润、温暖
C. 潜水时感觉呼吸困难,是因为胸廓的扩大受到阻碍
D. 口罩可以避免雾霾中的微小颗粒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
38.某同学测定肺活量时的三组数据分别是2800m1L、3000L、3260mL,受测者的肺活量应该是( )
A. 2800mL B. 3000mL C. 3260mL D. 3020mL
39.同学们一定知道,冬天若教室里长时间不开窗,很多同学都会感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因为教室里( )
A.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缺氧 B. 温度太高
C. 氧气浓度太高 D. 病毒、细菌太多
40.以下对农业生产措施的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施农家肥——有利于根对有机物的吸收
B. 收获的粮食入仓前晒干——抑制呼吸作用
C. 移栽树苗时要带土移栽——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D. 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呼吸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41.图一为某风景区内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二的甲、乙、丙、丁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
A.绿色植物
B.鼠
C.猫头鹰
(2)若图一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3)图一中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生物为 ______ 。
A.蛇和猫头鹰
B.蛇和鼠
C.食草昆虫和蛙
(4)图一中符合图二的食物链有 ______ 条。
A.2
B.3
C.4
(5)图二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丙是 ______ 。
A.绿色植物
B.蛇
C.猫头鹰
42.2021年5月22日,甘肃省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比赛突遇极端天气气温骤降,致使一些优秀选手遇难,其主要原因是身体“失温”。人体失温初期会出现四肢冰凉、剧烈寒战、神志模糊等症状。及时救助“失温”患者应先恢复体温,而后再让其摄入食物。如图为三大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情况示意图,A~D表示消化道的主要器官,X、Y和蛋白质代表三大营养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维持体温所需要的能量(热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 ______ (选填:“糖类”“脂肪”或“蛋白质”),对应的曲线是 ______ ,其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______ 。
(2)“失温”会导致患者部分组织细胞损伤,后期恢复应适当增加 ______ (选填:“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摄入。该物质在消化道内起始消化的部位是 ______ (填字母)。
43.经常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最重要呼吸器官是 ______ 。
(2)人体在吸气时,肺内气体压力 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体压力,此时膈肌处于 ______ 状态。
(3)经常体育锻炼的学生,肺活量大大增强,吸入的氧气最终到达 ______ (选填:“叶绿体”或“线粒体”)内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 ______ 为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来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BC、切叶蚁、蘑菇、木薯都具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
D、蚁穴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选:D。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A
【解析】解:A、调查法: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该方法是了解校园内生物的种类的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B、探究法: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资料分析法: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调查法是了解校园内生物的种类的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答案】A
【解析】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顽强的野草具有生命周期,说明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故选:A。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答案】C
【解析】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
5.【答案】B
【解析】解:A、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遮光器的小光圈、反光镜的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遮光器的大光圈、反光镜的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较暗时,应转动遮光器,调至大光圈,同时配合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A错误。
B、对光时,应先使用显微镜的低倍物镜,该显微镜的低倍物镜是10×的,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低倍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即10×10=100(倍),C错误。
D、若视野中出现污点,可能在载玻片、物镜、目镜上,不可能在反光镜上,D错误。
故选:B。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整理收镜等,熟练掌握各步骤,思考解答即可。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该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探究,就应该以水质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同,出现了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故选:A。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7.【答案】D
【解析】解: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D。
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影响生物,反之生物在适应一定的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8.【答案】D
【解析】解:秋冬季节,金黄的银杏叶飘落而下,可以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造成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或冻死,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
故选:D。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理解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大量的增加和工业发展,乱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缩小,以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使地球产生了温室效应,两极冰川融化,两极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生存环境越来越小,所以北极熊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小。而老鼠、苍蝇、麻雀生活的范围很广。
故选:D。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并不是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就会灭绝.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不同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是不同的.
10.【答案】C
【解析】解:A、豆苗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因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
C、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呈现出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C不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组成。
11.【答案】C
【解析】解: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据此解答。
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答案】B
【解析】解:①绿化荒山、植树种草,⑤退耕还林,植物不仅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故正确。
②树木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只能破坏环境,故错误。
③蛙蛇鸟是野生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而不能吃它们。故错误。
④毒蛇也是一个物种,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见毒蛇就打死它。错误。
⑥纸质贺卡、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要耗费大量的木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故要提倡“免赠贺卡”“少用一次性木筷”。正确。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13.【答案】C
【解析】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分析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14.【答案】A
【解析】解: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通过调节植物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作物种内斗争激烈,植物叶片相互遮盖,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
故选:A。
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
关于农业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掌握。
15.【答案】A
【解析】解:银边天竺葵的绿色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变,滴加碘液变蓝色;银边部分是白色的,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通过“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故选:A。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叶绿体能够制造叶绿素使叶片呈现绿色.银边天竺葵的边缘不呈现绿色是因为不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6.【答案】A
【解析】解: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故选:A。
分析图形:①是成熟区,②是伸长区,③是分生区,④是根冠,各部分各具有一定的功能,分析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明确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是成熟区。
17.【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无土栽培,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解答】
由于根主要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而土壤颗粒只是对植物起着固定作用。所以植物可以采取无土栽培的方式即用营养液来培育植物。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的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节约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C正确。
18.【答案】A
【解析】解:A、呼吸作用是生物的特征,只要有生命就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只有含有叶绿体的植物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是植物的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D、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小木条复燃,而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不能使快要熄灭的小木条复燃,D错误。
故选:A。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2)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
19.【答案】B
【解析】解:对照试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变量是绿色植物,所以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①和③。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20.【答案】B
【解析】解:A、呼吸作用的产物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A正确;
B、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而不是每个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根细胞,B错误;
C、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由题意可知,西瓜等植物体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C正确;
D、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B。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真正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
21.【答案】B
【解析】解:A、光合作用只能白天进行,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B正确。
C、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C错误。
D、光合作用发生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不是所有的活细胞,D错误。
故选: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要真正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等相关知识,只有理解了才会灵活运用,这部分内容绝对不能死记硬背。
22.【答案】C
【解析】解:据图可知:a细胞缩小,说明b(细胞外)的浓度大,表示植物细胞失水。用盐拌黄瓜做凉菜时,由于黄瓜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所以细胞会失水,因此会逐渐渗出大量带咸味的汤汁。
故选:C。
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
本题关键是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原理,看细胞液和细胞外溶液浓度哪个大,水总是流向浓度大的一方。
23.【答案】B
【解析】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糖类(如淀粉)、脂肪、蛋白质(氨基酸)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纤维素属于第七营养素,也不能提供能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把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24.【答案】D
【解析】解:小肠约长约5~7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与此相适应,小肠有着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此题考查了小肠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表面积大、壁薄。
2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各种消化腺及消化液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的消化、各种消化腺及消化液的作用、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解答】
图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
A、①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A错误。
B、②胃能初步将蛋白质消化为多肽,是蛋白质起始消化的部位,B正确。
C、③是胰腺,可以分泌胰液,胰液中含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多种营养物质,C正确。
D、④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面积;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D正确。
2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作用。
【解答】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维生素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症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皮肤干燥、夜盲症
维生素B₁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
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动物肝脏中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中富含胡萝卜素,到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所以要预防夜盲症,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适量食用动物肝脏和胡萝卜。
故选:A。
27.【答案】B
【解析】解: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高温条件下,它会因变性而凝固成块状。故在甲烧杯中加入少量开水,会出现白色沉淀;在乙烧杯里加入少量蒸馏水,没有明显变化。
故选:B。
食物中有六大类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淀粉、脂肪、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各具有一定的特性。我们常常依据其特性来进行鉴别,如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加热会出现凝固现象,即变性,如鸡蛋清加热时出现白色絮状物,这就是蛋白质。核桃、花生中含脂肪丰富,如果在白纸上用力挤压核桃仁会出现油斑,就是脂肪。
明确蛋白质的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8.【答案】D
【解析】解:A、缺乏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抵抗力下降,A正确;
B、缺乏含钙的无机盐儿童易患佝偻病,成人易患骨质疏松症,B正确。
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乏含铁的无机盐易患缺铁性贫血,C正确。
D、人体如果缺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等。D错误。
故选:D。
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甚至引发疾病。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几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作用及缺乏症。
29.【答案】B
【解析】解:食物链的可以表示为:绿色植物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食物链不包括微生物,因此通常位于食物链第二个环节的生物是植食性动物。
故选:B。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30.【答案】A
【解析】解:食物链的起点环节是生产者,然后为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书写时箭头指向捕食者,即表示物质和能量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由初级消费者流向高一级的消费者。题干中可表示食物链的是:草→兔子→狐。
故选:A。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所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正确书写食物链关键是明确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而不是被捕食者。
31.【答案】A
【解析】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潮湿的小麦种子含水量多,呼吸作用旺盛,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堆在一起会出现发热现象。因此把手插进潮湿的小麦种子堆里,会感觉里面是暖和的。故种子应尽量晒干;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呼吸作用释放热量,解答时可以从水与呼吸的关系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某些现象。
32.【答案】B
【解析】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故选:B。
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此题考查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识记时注意图文结合,效果很好。
33.【答案】B
【解析】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则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强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积累的有机物就多。因为新疆地区昼夜温度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分解有机物少,积累有机物,所以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
故选:B。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要想有机物多,就要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减少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理解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影响,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
34.【答案】B
【解析】解:气体经过呼吸道变得清洁、温暖和湿润。从表格中看出,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主要区别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0.03%→4%),氧气含量减少(21%→16%),水分增加(0.07%→1.1%)。
故选:B。
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外界环境中的气体)主要成分如表: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外界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含量以及变化的原因。
35.【答案】B
【解析】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因此PM2.5颗粒经过的结构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故选:B。
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此题考查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识记时注意图文结合,效果很好,明确气体进出呼吸道的顺序。
36.【答案】A
【解析】解:①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低温贮藏水果、蔬菜可以抑制水果、蔬菜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②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都会抑制呼吸作用,藏粮食的仓库中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抑制了粮食呼吸作用,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了粮食的储藏时间;
③大雨过后及时进行农田排涝,农作物的根呼吸的是土壤缝隙中空气里的氧气,农作物水淹后及时排出积水,促进了根的呼吸作用;
④将萝卜放入地窖贮存,防止空心,抑制萝卜的呼吸作用
因此,选项①②④的目的都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呼吸作用。
故选:A。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温度、氧气、二氧化碳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37.【答案】B
【解析】解:
A、鼻吸入的空气和经咀嚼的食物都会经过咽,由于会厌软骨,食物跟空气各行其路,人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会厌软骨因来不及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A正确;
B、呼吸道可以清洁、湿润、温暖空气,嘴不属于呼吸道,B 不正确。
C、潜水时水漫过胸部,感到呼吸困难,是因为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气体不容易进入,C正确;
D、鼻腔内的绒毛对空气中较粗的颗粒物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对雾霾不起作用。而口罩可以阻挡避免雾霾中的微小颗粒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B。
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全身的静脉血在肺泡毛细血管处动脉化,将氧气带到全身各个器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38.【答案】C
【解析】解: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该同学的肺活量是这三次的最大值3260ml。
故选:C。
肺活量是指用力深吸气后再用力深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掌握肺活量的概念,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肺活量的含义,肺活量是这三次的最大值,不是平均值。
39.【答案】A
【解析】解:呼吸作用是指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可见呼吸作用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教室若长时间不开门窗,学生们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教室的氧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教室内缺氧,就会使人感觉精力不集中,甚至头晕等。
故选:A。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据此分析作答。
理解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0.【答案】B
【解析】解:A、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在细菌、真菌的作用下分解为无机盐、水和二氧化碳等,因此施农家肥,主要是有利于根对无机盐的吸收,A错误。
B、收获的粮食入仓前晒干,水分减少,会抑制呼吸作用,利于保存,B正确。
C、移栽树苗时要带土移栽,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C错误。
D、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促进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要注意理解。
41.【答案】A C A A C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的,因而食物链最前端的生物数量要多于后面的营养级中的生物。因此,图一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绿色植物。故选:A。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若图一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故选:C。
(3)图一中猫头鹰和蛇之间除捕食关系外,它们还都捕食鼠和食虫鸟,还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图一中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生物为猫头鹰和蛇。故选:A。
(4)图一中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鼠→猫头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二中甲、乙、丙、丁为图一中某食物链的生物,可以形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则图一中符合图二的食物链有2条,分别是:“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或“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故选:A。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图二中营养级最高的是丙,因此图二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丙是猫头鹰。故选:C。
故答案为:
(1)A。
(2)C。
(3)A。
(4)A。
(5)C。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知识以及生物的数量变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2.【答案】淀粉 X 葡萄糖 蛋白质 C
【解析】解:(1)糖类(淀粉)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图中曲线X从口腔开始消化,所以X表示淀粉消化曲线。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因此“失温”会导致患者部分组织细胞损伤,后期恢复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的消化是从C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故答案为:
(1)淀粉;X;葡萄糖。
(2)蛋白质;C。
图中:X表示淀粉消化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曲线,A是口腔,B是咽和食管、C是胃、D是小肠。
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是解题关键。
43.【答案】肺 小于 收缩 线粒体 能量
【解析】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3)氧气从肺出来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气体扩散作用完成的,最终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参加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能量在人体内可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用来维持体温。
故答案为:
(1)肺。
(2)小于;收缩。
(3)线粒体;能量。
图一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全过程。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