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对生活中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是初中生应具备的能力,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短跑运动员跑完100m需要的时间约6s B. 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00m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mm D. 步行4km需要的时间1小时
2.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展现了中华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中,所选的参照物分别为( )
A. 天空江水 B. 树人 C. 树 月 D. 天空人
3.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降低噪声影响,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
C. “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4.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小明认为电梯四周是不锈钢包裹构成的,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于是他们把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是猜想与假设
B. 对于“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这是实验与验证过程
C. “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这是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过程
D. 整个过程中小华与小明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探究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5.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图甲,人远离路灯时影子会越来越长
B. 如图乙,小孔成像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像的形状随小孔形状改变
C. 如图丙,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如图丁,在探究音调和频率关系的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6.甲乙两位同学一起从学校跑步向西去少年宫。甲同学匀速跑了段路程之后停下来休息了一段时间再接着匀速跑,乙同学一直匀速跑。他们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 0-8s,以乙为参照物,甲一直向西运动
B. 从学校到少年宫,两人的平均速度相等
C. 甲到少年宫时,乙距离少年宫还有480m
D. 8~10s,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7.单位换算:
(1)地球的半径为6.4×104km= ______ m;
(2)8μm= ______ mm。
8.我国已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是______的;若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
9.在某次奥运会上,我国游泳运动员张雨霏获得女子200m蝶泳金牌。如图甲所示,在紧张的比赛过程中,观众以______的方法判定谁游得最快。如图乙所示,当比赛结束时,裁判以______的方法判定谁游得最快。(两空均选填“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
10.桂林阳朔的大型水鼓舞表演震撼人心,如图所示,演员用鼓槌敲击鼓面,鼓面因发生______ 从而发出声音;当演员表演音乐时,鼓的声音时而宏大,时而微小,而鼓面上弹起的水花高低也各不相同,这说明声音响度的大小与______ 有关。
11.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m/s。上课时,老师单凭声音也能识别是谁在说话,这是由于讲话时每个人的______ 不同。
12.物理学中,用______来表示物体的快慢程度,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路程之比是2:1,它们速度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是______。
13.在较暗的房间如图所示,小明把一块小平面镜粘在白纸上,然后平放在课桌上______ 较亮(选填“白纸”或“平面镜”),其发生的是______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14.在一个有风的日子里,小明在公园里玩。他发现以5m/s向东快速行驶的小蒸汽火车冒出的水蒸气是笔直向上的,则当日的风向是向______,风速是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8.0分)
15.a.在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活动中,使用了如图1甲、乙所示的两把刻度尺和图丙所示的秒表。
(1)图甲所示刻度A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用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物体长度,使用图______ 所示刻度尺,结果会更精确。
(2)按图乙所示读数时,方法正确的是______ ,图丙所示秒表的读数是______ s。
b.把一根铜线紧紧绕在小木棒上,一共缠绕了40匝,利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这40匝铜线绕成的长度L,如图2所示,两刻度尺“0”刻度线均已对准第一匝铜线边沿。
(3)甲刻度尺所测的长度为______ cm;乙刻度尺所测的长度L为______ cm;
(4)由甲刻度尺的测量结果,可知铜钱的直径为______ cm。
16.在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小明应采用______ (选填“甲”或“乙”)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在探究音调时,小明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______ 的幅度(选填“相同”或“不同”),重复上述实验;
(2)如图2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小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此实验说明______ 可以传声,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
(3)如图3所示,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声音音调最高的是最______ 端的瓶子(选填“左”或“右”),若图甲、乙表示的是最左、右两个瓶子声音的波形图,从波形图判断这个声音对应的是______ 图所示波形(选填“甲”或“乙”)。
1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反射面)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进行实验。
(1)小强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______ 关系,这里用到了______ (选填“类比法”或“等效替代法”);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
(3)在实验时,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环境应______ (选填“亮”或“暗”)一些,小强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的位置,这两个像分别为图1中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 (选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
(4)小强分析了出现两个像的原因,吸取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______ (选填“薄”或者“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5)如图2,小强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来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最好选用______ (选填模型下的序号)。
18.投掷实心球是某市中考体育选考项目之一。小诗同学在选定该项目后思考:实心球投掷的远近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1)这属于实验探究的______ 环节。体育课上,小诗同学观察了其他同学的投掷情况后,发现个子较高的同学明显要比个子较矮的同学投掷得更远一些。因此,她认为实心球抛出点的______ 可能会影响投掷距离。经过思考,她提出了以下猜想:实心球投掷距离可能跟实心球的质量、抛出速度、抛出角度有关;
(2)小诗选取了质量为2kg的中考体育标准用球,在同一水平地面上进行了多次实验:
①投掷实心球时,预摆一般是一至二次,预摆是为了增大球离手时的______ 。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抛出角度
30°
45°
60°
抛出速度
快速
中速
慢速
快速
中速
慢速
快速
中速
慢速
抛掷距离/m
8.7
7.7
5.9
9.8
8.9
6.7
8.5
7.4
5.3
②分析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实心球,在______ 不变时,随着实心球抛出角度的增大,投掷的距离______ ;
(3)根据以上实验,小诗为了提高自己投掷实心球的成绩,他应尽量选择角度______ ,并以较大的______ 投掷。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
19.区间测速是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速度,并依据该路段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违章。
(1)某小汽车行驶7.8km的路程用时270s,则该小汽车的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该小汽车在上午10:00整驶入区间测速起点位置,如图所示,则这辆小汽车最快在什么时刻通过区间测速终点位置才不会违章?(结果保留整数)
(3)为行车安全,请你给驾驶员提一条建议。
20.为了防范地震引起的海啸对人类带来的灾难,科学家在海岸线建立了接收地震产生的次声波的预警系统,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问:
(1)某次发生海啸的地震中心离海岸300km,产生的海浪推进速度为150m/s,求:海岸上的预警系统接收到地震波发出报警信号到海浪登陆还有多少时间?
(2)通过计算说明,岸上游客听到报警后,迅速以2m/s的速度撤离,能否安全撤离到离海岸线3.63km远的高地上?
21.大莱龙铁路西起潍坊大家洼、东至烟台龙口。自2018年12月起,启动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预计烟潍高铁2024年竣工,我们期待莱州的客运火车和高铁时代早点到来!现在小明要从莱州到烟台,他查询到客车的时刻表如下。
路线
出发时间
到达时间
距离/km
莱州-烟台
6:15
8:45
180
求:
(1)这班客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
(2)客车中途路经龙口汽车站,莱州与龙口车站距离约为79.2km,以这个速度行驶,几点能经过龙口汽车站?
(3)G字头的高速动车组,最快速度超过400km/h,一般平均运营速度在300km/h左右。假设莱州到烟台高铁通车后,你从莱州坐平均速度为270km/h的高铁去烟台,与小明乘坐的客车相比较,可以节省多少分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一般短跑运动员用时不少于10s,故A不符合实际;
B、标准乒乓球的直径为4cm=40mm,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此数值,在160cm=1600m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m/s≈4km/h,所以步行4km需要的时间1小时,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B
【解析】解:(1)“野旷天低树”描述的是天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树,天和树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2)“江清月近人”描述的是月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人,月和人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故选:B。
(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该题通过古诗句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题。
3.【答案】C
【解析】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雷声的响度,但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有时会干扰别人的正常休息,这时它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本题考查了噪声及防治的方法,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4.【答案】D
【解析】解:“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这是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是猜想与假设;对于“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这是实验与验证过程,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题是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采用过程的分析,并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此题。
5.【答案】ACD
【解析】解:A、在路灯下散步,远离路灯时,影都会越来越长,故A正确;
B、物体与小孔的距离大于光屏与小孔的距离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体与小孔的距离小于光屏与小孔的距离时,成倒立放大的像;物体与小孔的距离等于光屏与小孔的距离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像的形状和孔的形状无关,故B错误;
C、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由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
D、在探究音调和频率关系的实验中,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故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故D正确。
故选:ACD。
(1)影子在与光的来源的方向相同,人与灯的水平之间的距离越近,影子越短;
(2)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特点可知: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与光屏与小孔的距离的大小;像的形状只和物体的形状有关,和孔的形状无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掌握探究音调和频率关系实验的操作方法。
本题考查了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声音的传播以及音调的影响因素,综合性强。
6.【答案】CD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位同学一起从学校跑步向西去少年宫。
A.由图象可知,0~8min内,甲的路程始终大于乙的路程,且甲乙两位同学之间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再增大,则以乙为参照物,甲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然后再向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为2400m,甲同学运动的时间为8min,乙同学运动的时间为10min,由v=st可知,两人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乙匀速跑的速度v=st=2400m10×60s=4m/s,甲到少年宫时乙还需要10min-8min=2min到达,此时乙距离少年宫s'=vt'=4m/s×2×60s=480m,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8min~10min内,甲已经到达少年宫处于静止状态,乙匀速向西跑,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D正确。
故选:CD。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位同学一起从学校跑步向西去少年宫。
(1)根据图象得出0~8min内甲乙的路程关系,然后得出以乙为参照物时甲的运动状态;
(2)根据图象得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以及甲、乙同学运动的时间,根据v=st比较两人的平均速度关系;
(3)根据图象读出一组数据,根据v=st求出乙匀速跑的速度,再从图象中得出甲到少年宫时乙还需要运动的时间,根据s=vt求出此时乙距离少年宫的路程;
(4)根据图象得出8min~10min内甲乙的状态,然后得出以乙为参照物时甲的运动状态。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公式和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白s-t图象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关键,有一定的难度。
7.【答案】6.4×107 8×10-3
【解析】解:(1)地球的半径为6.4×104km=6.4×104×103m=6.4×107m;
(2)8μm=8×10-3mm。
故答案为:(1)6.4×107;(2)8×10-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8.【答案】运动 静止
【解析】解: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宇航员是运动的;
若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与飞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宇航员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就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9.【答案】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解析】解:
如图甲所示,观众看到运动员时,运动员用的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不同,通过路程大的游得快,所以观众采用的是方法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如图乙所示,当比赛结束时,运动员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时间不同,用时少的游得快,所以裁判采用的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故答案为: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
(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本题考查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看懂图示是解答的关键。
10.【答案】振动 振幅
【解析】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员用鼓槌敲击鼓面,鼓面因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当演员表演音乐时,鼓的声音时而宏大,时而微小,而鼓面上弹起的水花高低也各不相同,这说明声音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振动;振幅。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其大小与距离声音的距离和振幅的大小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及乐音的三要素,属于基础题。
11.【答案】340 音色
【解析】解。(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15℃时,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2)老师单凭声音也能识别是谁在说话,这是由于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340;音色。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明确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即可解答此题。
12.【答案】速度 3:1
【解析】解: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快慢程度;
甲、乙两物体的路程之比s甲:s乙=2:1,速度之比v甲:v乙=2:3,
由v=st可知,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v乙s乙v甲=2×31×2=31。
故答案为:速度;3:1。
(1)根据速度的物理意义解答;
(2)知道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和速度之比,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是一道基础题。
13.【答案】白纸 漫反射
【解析】解:当用手电筒的光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平面镜射出,从侧面观察到的平面镜是暗的;而白纸发生漫反射,所以在侧面看到的白纸更亮。
故答案为:白纸;漫反射。
(1)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
(2)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本题考查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解答本题不能只凭自己平时的经验去判断,需要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14.【答案】东 5m/s
【解析】解:小蒸汽火车以5m/s的速度向南快速行驶,而火车冒出的烟是竖直向上的,
说明空气的流动速度与车的速度相同,即两者相对静止,则风向东吹,
且风速大小v=5m/s;
故答案为:东;5m/s。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当两个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即运动状态相同时,物体相对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要知道风即流动的空气,根据火车上的冒烟的情况,判断风向及风速。
15.【答案】5mm B B 277.5 8.30 8.3 0.21
【解析】解:(1)由甲图可知,A刻度尺1cm又分为2个小刻度,分度值为5mm;B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分度值为1mm,所以刻度尺更精确些;
(2)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垂直,所以B方法正确;
由图丙可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和5min之间,偏向5min;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表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4min37.5s=277.5s。
(3)由乙图知: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8.30cm;
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线圈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3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8.3cm;
(3)铜丝的直径为d=Ln=8.3040≈0.21cm。
故答案为:(1)5mm;B;(2)B;277.5;(3)8.30;8.3;(4)0.21。
(1)分度值是相邻刻线间的长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刻度尺越精确;
(2)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垂直;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铜丝直径d=Ln。
停表和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变小为大法”,也叫“累积法”,常用于微小物理量的测量,用此法还可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16.【答案】甲 快慢 相同 空气 能量 右 甲
【解析】解:(1)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小明应采用甲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在探究音调时,小明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相同,重复上述实验。
(2)如图2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小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此实验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声波传到左边的音叉,让左边的音叉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如图3所示,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此时是依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音调最高的是最右端的瓶子,若图甲、乙表示的是最左、右两个瓶子声音的波形图,波形图中的波越密集,音调越高,甲波形比乙波形密集,所以从波形图判断这个音调高的声音对应的是甲图所示的波形。
故答案为:(1)甲;快慢;相同;(2)空气;能量;(3)右;甲。
(1)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在波形图中,波形越密集,频率越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条件;会在波形图中区分不同频率的波形。
17.【答案】大小 等效替代法 确定像的位置 暗 P 薄 A
【解析】解:(1)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环境应选放在较暗的地方,这样增加烛焰、像与环境的对比度,使观察效果更明显;
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的成像得到的;
(4)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
故答案为:(1)大小;等效替代法;(2)确定像的位置;(3)暗;P;(4)薄;(5)A。
(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使观察效果更明显;
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A'点是两个玻璃板面成的像;
(4)实验中为了防止玻璃的两个面都能成像,影响实验效果,应采用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5)根据四个模型的结构和研究目的“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18.【答案】提出问题 高度 速度 抛出速度 增大 45° 速度
【解析】解:(1)诗彤同学看到投掷实心球场景后,思考:实心球投掷的远近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这属于实验探究的提出问题环节;
个子高的同学比个子矮的同学抛出高度更高,实心球抛出的距离更大,说明实心球抛出点的高度能会影响投掷距离;(2)①投掷实心球时,预摆一般是一至二次,预摆是为了增大球离手时的速度,增大动能;②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抛出角度和抛出速度都会影响抛出距离,同一实心球,抛出速度不变时,随着实心球抛出角度的增大,投掷的距离也增大;(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抛出角度分别为30°或45°或60°时,抛出速度越大,抛出距离越大;抛出速度相同时,45°角抛出的距离最大;(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心球射出的高度越大,速度越大,射出角度为45°时,实心球被射出的距离越远。
故答案为:(1)提出问题;高度;(2)①速度;②抛出速度;增大;(3)45°;速度。
(1)物理中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归纳结论--交流评估;个子高的同学增大了实心球的抛出高度,以此回答;
(2)①增大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增大物体的动能;②比较1、2、3(或4、5、6或7、8、9)三次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找出投掷距离的影响因素,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得出结论;(3)比较抛出速度相同时,不同抛出角度的抛出距离大小和抛出角度相同时,不同抛出速度的抛出距离便可得出结论。
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本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认真分析表中数据、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9.【答案】解:(1)该小汽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7.8km2703600h=104km/h;
(2)由图可知,小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v'=100km/h,区间测速路段的路程s'=66km,
由v=st可知,小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不违章行驶的最短时间:t'=s'v'=66km100km/h=0.66h≈40min,
小汽车最快通过区间测速终点位置的时刻为10:00+40min=10:40;
(3)为行车安全,请不要超速驾驶。
答:(1)该小汽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04km/h;
(2)这辆小汽车最快在10:40通过区间测速终点位置才不会违章;
(3)为行车安全,请不要超速驾驶。
【解析】(1)知道小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该小汽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由图可知小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和区间测速路段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所用最短的时间,加上起点位置的时间即为终点位置的时间;
(3)禁止超速。
本题考查对交通标志牌的认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是一道常考题。
20.【答案】解:(1)由v=st可得,次声波到达岸边的时间:t声=sv1=300×103m1500m/s=200s,
海浪推进到岸边的时间:t浪=sv2=300×103m150m/s=2000s,
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到海浪登陆的时间:t=t浪-t声=2000s-200s=1800s=30min;
(2)游客30min内通过的路程:s=vt=2m/s×30×60s=3600m=3.6k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很多人喜欢吃烤肠,03A的电流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