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67547/0-16961409328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67547/0-169614093293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67547/0-16961409329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展开2 空气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1课“感受空气”作为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空气,用气泡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分类整理,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
第2~7课都是在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和特征。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可以被压缩,这是对空气存在状态的探究;空气有质量并且很轻,大量的空气聚集在一起可以被称量;热空气会上升,空气会流动形成风,这是对空气属性的探究。
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讨论、归纳、总结和提炼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进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通过感官简单地观察空气。若要进一步研究,必须借助工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思维,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并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围绕概念的发展过程开展教学。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主题探究过程,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第1课“感受空气”中的气泡图可以贯穿在每一课中,在教学中逐步补充与修正,直到最后一课形成完整、清晰的图解。
2.围绕学生的主体探究开展教学。教材的编写以“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的形式呈现,重点突出“探索”和“研讨”,活动的安排也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探究,“称空气”“压缩空气”“做热气球”等活动均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后对空气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实验的描述需要用理性的语言表达感性的认识,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用空气流动来解释风的成因。教师可以创建一些思维模型或图示,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降低解释的难度。
3.围绕使实验直观简单开展教学。本单元的实验需要非常关注细节,例如: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中的扎孔、打气;称量空气时天平的灵敏度调整;做“热气球”时袋子的选择;风的成因一课中对教具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以确保能呈现出最直观的实验现象。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教师改进的教具要尽可能地简单、实用,在对细节的指导上要多借助微视频。
第1课 感受空气
(教材P22~24)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感受空气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2.能用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打气筒、水、石块、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导入:进行打气球活动。用打气筒向气球内打气,指导学生分组体验。 2.提问:气球里面装的是什么?(预设:空气。) 3.追问:空气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预设:空气的特征有:摸不着、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等。空气的作用有:供给呼吸、帮助燃烧、给轮胎充气等。) 4.揭题: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空气。(板书:感受空气) 5.引导:引导学生绘制气泡图。(教学提示:在后面的探索活动中将学生的汇报结果记录到气泡图上。)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引出课题。本单元后面的研究内容都是在本课的基础上展开的,绘制气泡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空气更全面、更科学的认知。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做传递游戏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应该选择什么容器来装石块、水和空气呢?怎样做,它们才不会从容器中泄露出来?(预设:用自封口塑料袋装空气,塑料杯装水,碗装石块。)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做传递游戏,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通过传递游戏,你们发现空气有哪些特征?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1:我发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因为我看不见它,也闻不到它的气味。 学生2:我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因为我把它装在不同形状的容器里,它都可以充满整个容器。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提问: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空气和石块相比呢?(预设:空气和水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都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和石块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5.小结:空气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无色、无味、透明、形状不固定。 【设计意图】在游戏开始前和游戏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空气与水或石块的相同特征。本环节既是对空气特征的总结,也是对观察方法的总结。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二:感受空气 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2.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在“感受空气”的活动中,你们又发现了空气的哪些特征?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1:我发现空气可以流动,因为鼓起的塑料袋的封口被打开后迅速变扁了,封口处有轻微的风;吹口哨时口哨发出了声音。 学生2:我发现空气很轻、能压缩,因为我只用很小的力就能把气球掂起来,而且轻轻挤压气球,气球就变形了。 主持人:空气和一般的物体相比,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学生3: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被感受到。 学生4:它们都占据空间,都有质量。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能占空间,能压缩。 |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在游戏中了解、验证空气的特征。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气泡图的归纳整理上,气泡图里整理出来的关键词,是整节课乃至整个单元的探究线索。 |
|
拓展 与小结 | 1.讲解:(教学提示:出示不同类型的物体图片。)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例如,冰、石头、沙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空气是气体。 2.拓展: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还有很多,人们是怎样区分的呢?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 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而且空气在地上无处不在,空气中的氧气能帮助燃烧,动植物呼吸需要空气。我们还发现了空气的一些新的特征,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阅读课外科学书籍,激发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各种类型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让学生能够对三种类型的物体进行区分。 |
|
板书 设计 | 2.1 感受空气 |
|
教学 反思 | 通过一年级“认识一袋空气”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水的三态特征也有了较丰富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能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等。由此,在本节课中,首先通过聚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提供了思维工具气泡图,从而调查了学生关于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接着通过“做传递游戏”和“感受空气”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充分感受空气的特征,为本单元后续探究铺好基石。再通过拓展与小结,增进学生对空气的了解和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
|
第2课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教材P25~26)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具有研究空气的兴趣。 2.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3.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大头针、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泡沫塑料。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吸管两根、橡皮泥、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透明塑料杯和纸巾。)如果把揉成团的纸巾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淹没杯底时,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不会。) 2.追问:你们这样猜测的理由是什么?(预设:纸团会被打湿,因为水会进到杯子里;纸团不会被打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到杯子里。) 3.揭题:怎么证明我们的预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聚焦环节直接出示实验材料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环节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是对预测的内容说明理由,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表达更完整、更有逻辑。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压杯入水 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2.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实验中的发现。 小组1: 我们组的纸团没有湿,因为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 主持人:你们认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组1:我们认为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现象或结论吗? 小组2:我们组的现象和小组1的不同。我们组的纸团湿了,因为杯子在压下去的时候倾斜了,空气泄漏,水进到杯子里,所以纸团湿了。这让我们知道了在进行活动或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谨遵操作要求,要认真、细心、有耐心。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二:扎孔观察 1.提问: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们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1: 我观察到移开手指后,杯中的水面变高了,杯底的纸团湿了,小孔处出现了气泡。 主持人:小孔处的变化与水位变化和纸团变湿有关系吗? 学生2:有关系。小孔处出现气泡,说明移开手指以后,水跑到杯子里面,空气被水挤出来了,所以水面变高了,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水占据了,所以纸团湿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三:打气观察 1.过渡: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打气。) 2.演示:出示打气筒,指导学生如何打气,并进行演示。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将三个实验分开探究,旨在落实与每一个实验相关的研讨和思考内容,规范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的汇报,尽可能地建立起纸团是否被打湿与空气是否占据杯内空间之间的逻辑联系。 4.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将实验现象汇总,并思考研讨问题。 5.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的发现。 小组1: 我们组发现直接将杯子压入水中时,水不能进入杯子,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后,水进入杯子,水位上升,用打气筒向杯中打气后,水位下降。 主持人:在上面的实验中,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组2:当空气被密封在杯中时,水不能流进杯子。在杯底扎了一个小孔后,杯子里的空气从小孔向外流出,杯中的空气减少,杯子外的水进入杯子。当空气从小孔被打进杯子后,杯中的空气增多,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杯子里的水减少。 主持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说你们的看法和理由。 小组3:空气能占据空间。实验中,纸团没有湿说明杯中没有水,只有空气;扎孔后,水槽里的水进入了杯子,是因为杯中的空气从小孔流出,水占据了杯内的空间;从小孔向杯内打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杯子里的水被挤出去了。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
|
探索 与研讨 | 6.小结:空气能占据空间。杯中只要是空气占据了空间,纸团就不会湿;如果空气被挤出去,水占据了空间,纸团就会被打湿,所以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最终再次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总,使学生研讨时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加突出纸团是否被打湿与空气是否占据了杯内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 |
|
拓展 与小结 | 1.拓展:(教学提示:出示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预设:用橡皮泥将瓶口封死,把两根吸管插入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中,一根插到水面以下,另一根在水面以上。通过在水面以上的吸管向瓶中不断地吹气,水就会被挤出来。) 2.讲解:边进行演示实验,边讲解。 因空气挤占水的空间,水被挤出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预设:游泳圈;充气滑梯;充气泳池;……)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小挑战”和“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作为本课的拓展环节。“小挑战”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和问题,思考并设计实验,获取证据;“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旨在将教材知识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发展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通过上一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因此,本课通过连续发问,激发兴趣,聚焦问题,引出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然后通过“压杯入水”“扎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实验探索空气能否占据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杯中空气占据空间→空气的空间被水占据→空气再次进入杯子占据空间”的过程,获得事实 |
|
教学 反思 | 证据。再通过研讨交流,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达成“空气占据空间”的共识。最后通过“利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拓展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引导学生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关联,进一步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从而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液体、固体会占据空间 B.空气看不见,所以不占据空间 C.气体可以挤占液体的空间 2.在压杯入水的实验中,将杯子倒扣入水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3.倒扣在水里的杯子倾斜后会冒出气泡,这时杯内物体占据的空间变化是( )。 A.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大,水占据的空间变小 B.水占据的空间变大,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 C.水和空气占据的空间没有发生变化 4.(多选)下列能证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的是( )。 A.杯底粘了纸团的杯子竖直倒扣在水里,纸团不会湿 B.装满空气的塑料袋会鼓起来 C.用手堵住注射器前端的小孔,注射器的活塞就推不动了 二、如图,瓶子里装有半瓶水,瓶口用橡皮塞密封,A、B是两根吸管。 1.如果从A吸管往瓶中吹气,则A吸管下端会有( ) 冒出,B吸管上端会有( )流出。 A.气泡 B.空气 C.水 2.如果从B吸管往瓶中吹气,则B吸管下端会有( ) 流出,A吸管上端会有( )流出。 A.气泡 B.空气 C.水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ABC 二、1.A B 2.B C |
|
第3课 压缩空气
(教材P27~2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压缩空气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能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3.能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注射器、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自封口塑料袋、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导入:(教学提示:出示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水的自封口塑料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轻重不同,水比较重,空气比较轻;状态不同,水是液态,空气是气态;……) 2.活动:让学生用手分别压一压两个塑料袋再放开,说说发现了什么?(预设:两者受挤压都能变形,变形后都能恢复原状。) 3.揭题:我们今天来压缩空气。(板书:压缩空气)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空气的压缩现象 1.过渡:如果将自封口塑料袋换成硬质材料的注射器,空气和水还会像装在自封口塑料袋里那样容易变形吗?(预设:空气能被压缩,会变形;水不能被压缩变形。)变形后还会恢复吗?(预设:会。) 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注射器,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分为针筒和活塞两部分,针筒上有刻度,单位是毫升。 |
|
探索 与研讨 | 3.提问:如果想要验证你们的猜想,应该怎么进行实验呢?(预设:用两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记下刻度,将活塞向下压,再记录刻度。)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5.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的实验发现。 小组1: 我们组发现用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抽进空气的注射器活塞,活塞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向下或向上移动,即位置会发生变化。用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抽进水的注射器活塞,活塞的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空气能压缩或扩张,水不能压缩或扩张。我们认为是微粒的间隙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这种现象。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小组2:我们有补充。我们还发现初始时,同样多的空气和水,空气很轻,水相对较重,说明空气微粒比水微粒少。且在后面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的过程中,微粒的数量不变。 小组3:我们有疑问。初始时,空气微粒和水微粒的间隙有区别吗?微粒的间隙与水和空气能否被压缩有什么关系? 主持人:请大家进行短暂的组内讨论后为小组 3解答。 小组4:我们认为初始时,空气微粒的间隙比较大,水微粒的间隙比较小,微粒间隙变小就意味着被压缩,所以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能被压缩。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6.小结: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是由组成空气的许多微粒的间隙发生变化引起的。活塞向下压后,这些微粒之间的间隙变小,使得活塞可以有向下移动的空间,空气被压缩了;活塞向上拉后,腾出来更多的空间,这些微粒之间的间隙增大,将空间填补,空气就扩张了。而且,在向下压和向上拉活塞的前后,虽然空气微粒的间隙会发生变化,但分布应该是均匀的,水微粒就更是如此。 在本环节中不仅要记录看到的现象,还可以记录空气被压缩后感受到的力。当停止用力后,会有一股力使活塞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提醒学生多次重复实验,多次观察和体验。让学生通过画图记录实验现象,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概念。通过集体研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气能压缩的原因。 |
|
拓展 与小结 | 1.展示:出示压缩的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 |
|
拓展 与小结 | 2.拓展:指导学生进行小游戏——制作空气压缩枪。 (1)在注射器内吸入一些空气。 (2)将橙子皮堵在注射器管口。 (3)用力压活塞,管口处的橙子皮就会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 (4)每人射击一次,对中靶最多的小组进行奖励。 安全提示:游戏时,注射器管口不能对着人。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通过前面两课的探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之后的学习内容是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的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本课首先回顾旧知,聚焦问题,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探究主题:空气能否被压缩。然后通过对比实验,获得证据,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且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培养学生用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和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随后通过研讨问题,深入交流,从不同方面探讨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引导学生尝试从微粒的角度解释现象,渗透科学概念。最后通过拓展活动,联系实际,在游戏中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认识科学对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2.往瘪(biě)的篮球里不断充气,直到篮球变硬(如图),这时篮球里的气体是( )。 A.被扩张的空气 B.被压缩的空气 C.没有被压缩的空气 3.用注射器抽进适量的空气,堵住注射器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会( );用注射器抽进适量的水,堵住注射器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会( )。 A.很难推动 B.推到零刻度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参考答案 一、2.B 3.C A |
|
第4课 空气有质量吗
(教材P30~31)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空气有质量吗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2.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2.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察觉到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难点: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简易天平、塑料小桶、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提问: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你们的理由是什么?(预设:空气有质量,因为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里,打开车窗,我们能感受到空气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空气没有质量,因为空气抓不住。) 2.揭题:大家对空气有没有质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何验证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空气有没有质量的问题。(板书:空气有质量吗) 本环节可以检测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后续课堂中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图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讨论哪种实验方法比较适合。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 1.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装置来确定物体有质量呢?(预设:天平。) |
|
探索 与研讨 | 2.追问:(教学提示:出示简易天平、皮球和绿豆。)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天平和这些材料来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呢?(预设:可以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皮球和绿豆,以增减绿豆数量的方式衡量皮球内空气质量的变化。) 3.引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操作,明确实验步骤。 4.提问:天平怎样变化能判断空气有质量呢?(预设:用打气筒往皮球中打入10筒空气,再放回左端小桶里,若天平向左边倾斜则表示空气有质量,若天平仍然平衡则表示空气没有质量。)若天平倾斜了,怎样让天平再次平衡呢?(预设:向右端小桶中加绿豆,绿豆要一颗一颗地加,加得多了就取出,但是一定要记住数量。)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6.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们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1:在实验中,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后重新放入小桶,原本达到平衡状态的天平向皮球一端倾斜,需要在另一端的小桶中加入若干绿豆,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这说明空气有质量。和我猜想的结果是一样的。 主持人:你们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学生2:给皮球充气,天平会失去平衡,即增加空气,充气皮球的质量会增加,从而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7.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实验发现。 小组1: 我们组发现刚开始,天平两端分别挂着放有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绿豆的小桶时,天平平衡,说明此时充好气的皮球与绿豆的质量相等;当皮球被打入10筒空气后,天平失去平衡,放皮球的一端降低,而装绿豆的一端升高,这说明打入空气后的皮球比绿豆的质量大,也就是说打入空气后,充气皮球的质量增加了,增加的质量就是打入的10筒空气的质量。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小组2:我们有疑问。我们发现打气筒两次同样是打进10筒空气,但是为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加的绿豆数量不一样,每个小组加的绿豆数量也不全部一样,这是为什么? 主持人:请知道原因的小组代表为小组2解答。 小组3:我们认为可能是每颗绿豆的大小和质量有差异。 小组4:我们认为可能是两次用打气筒打入空气的总量不同。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8.提问:大家能用小圆圈表示空气微粒画出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吗?(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在3个代表皮球的空白圈内,用小圆圈表示空气微粒进行填充。) |
|
探索 与研讨 | 9.讲解:根据图示可知,打气后,空气微粒数量增多,每个微粒都是有质量的,所以每一次打气后皮球的质量都比之前的大。 10.小结:质量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空气是一种物体,因此是有质量的。 本环节选用绿豆作为衡量物的好处有很多,如绿豆易得且单体质量小,个体差异不大,方便学生通过增减数量对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观察和控制。本环节除了要让学生用科学、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外,更要让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原理——质量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空气也是一种物体,因此具有质量。 |
拓展 与小结 | 1.提问:如果将皮球里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后,再把皮球放回小桶中,天平会怎样?(预设:将放气后的皮球放回小桶,天平将向装绿豆的小桶一端倾斜。) 2.拓展: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将皮球里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后,再将皮球放回小桶称量。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念解释现象。 3.小结:增加空气,质量增大;减少空气,质量减小。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小。 这个拓展实验实际上是反向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打入空气,充气皮球的质量增大,放掉一部分空气,充气皮球的质量减小。 |
板书 设计 | |
教学 反思 | 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但学生一般不能直接感受到空气的质量。相反,学生根据飘浮在空中的气球,或者可以上升的氢气球,会认为空气没有质量。质量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重要属性之一,如果要让学生认同空气是一种物质,就必须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探究。由此,首先通过聚焦问题,提出猜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熟练使用天平,并在实验中获得事实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符合逻辑的语言去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达成空气有质量的共识。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反向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进一步加深认识,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达成了本课各项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
课后 作业 |
|
第5课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材P32~3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来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认识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难点:通过比较,理解质量相同的物体的体积可能不同。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球针、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高精度电子天平、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个事先用打气筒打入一定量空气的袋子,请几位同学掂一掂。)这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呢?(预设: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大约为10克;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个乒乓球的质量。) 2.揭题:上节课我们利用简易天平称量证实了空气有质量,这节课我们就来测一测这袋空气的质量,看看大家刚刚的估测准不准。(板书: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大致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1.提问: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呢?(预设:我们可以把这一袋空气放到天平上进行测量。) 2.追问:如果我们直接把这一袋空气放到上节课用到的天平上去称,称出来的是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预设: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3.提问:这个袋子里打入了100筒空气,如何称出100筒空气的质量呢?可以回想上节课的实验。(预设:我们可以先称出打气前皮球的质量, |
|
探索 与研讨 | 往里面打入100筒空气后再称一下,用打气后皮球的质量减去打气前皮球的质量,就得到100筒空气的质量了。) 4.追问:但是一个皮球容纳不了100筒空气,该怎么办呢?(预设:可以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再乘以5,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了。) 5.提问:大家的反应可真快!(教学提示:出示回形针、乒乓球、绿豆。)如果分别将这些物品作为衡量物,结果会怎样呢?(预设:用不同的物体作为衡量物,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6.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7.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在打入100筒空气后,这袋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学生1:100筒空气的质量约等于25 颗绿豆的质量,35个回形针的质量,4个乒乓球的质量。 主持人:你们是如何知道这袋空气的质量的? |
|
探索 与研讨 | 学生2:我们先利用天平测出了20筒空气的质量,再推算出100筒空气的质量。 主持人:比较这袋空气与同它质量相当的物品,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3:我发现100筒空气与同它质量相当的物品相比,质量一样大,但是空气的体积大很多。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8.布置任务:指导各组代表将本组的实验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9.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实验过程。 小组1:我们组利用天平先测量出20筒空气的质量,再推算出100筒空气的质量约等于25颗绿豆的质量,35个回形针的质量,4个乒乓球的质量。 主持人: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1:通过比较这袋空气与同它质量相当的物品,我们发现空气的体积大得多。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小组2:我们有疑问。我们发现班级汇报表中各小组的数据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为什么? 主持人:请知道原因的小组代表为小组2解答。 小组3:我们认为可能是每颗绿豆或其他物品的质量并不完全一样造成的。 小组4:我们认为可能是没有等天平平衡就开始添加物品,从而导致测得的实验数据不准确。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10.小结:空气的质量很轻。 【设计意图】如果没有将空气的质量跟生活经验和实际物体联系起来,学生是没有概念的。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空气的质量,本环节安排了用多种物品作为衡量物测量20筒空气质量的活动,而不是用精密电子秤直接称量。通过这项对比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密度的不同,表象上的强烈反差可能与学生的认知有冲突。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
拓展 与小结 | 1.过渡: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有好多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2.拓展:(教学提示:出示皮球、高精度电子天平、打气筒、球针。)指导学生观察皮球打气前后天平示数的变化。 3.布置任务:有条件的同学课下利用家中的测量工具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准备生活中的各种测量工具,如电子秤或者电子天平(测量精度最好可以达到0.1 g),分别测量班级记录表计算结果里的物品,让学生把对空气质量的感性理解转变为精确称量的理性理解。 |
| |
板书 设计 | 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同等质量的空气和其他物品相比,空气的体积大得多 |
| |
教学 反思 | 在前一课,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绿豆作为衡量物,直观地了解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本课课题提出的“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所以,在聚焦问题引出新课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为实测做铺垫,让学生在后面对比预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中获得反差感,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在探索大致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时,运用类比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研讨交流时,使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物体密度的不同,渗透密度概念。在拓展活动中,通过精确称量使学生对空气质量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从而完成了本课各项教学目标。 |
| |
课后 作业 | 一、填空题。 1.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________(填“轻”或“重”)。 2.相同质量的空气和绿豆,它们的体积大小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称量20筒空气的质量,怎样做才合适?请给下列实验步骤进行排序:________(填字母)。 参考答案 一、1.轻 2.不同 3.DBCA |
| |
第6课 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P34~3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我们来做“热气球”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2.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燃放孔明灯的危险性。 2.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知道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冷却后会收缩、变重而下降。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塑料袋、蜡烛、纸筒、点火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导入:展示多张热气球的图片,并播放一段关于热气球升空前加热空气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 2.提问:根据你们的了解和刚才的视频,你们觉得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空气上升和冷却空气下降的。) 3.追问:空气加热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空气的温度升高了,空气膨胀了……) 4.揭题: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升空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我们来做“热气球”)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加热空气的短视频,使本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帮助学生将空气的热冷与热气球的升降建立起直接的逻辑关联。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我们来做“热气球”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塑料袋、蜡烛、纸筒、点火器。)我们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热气球”呢?(预设: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
|
探索 与研讨 | 2.引导:播放“制作热气球”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4.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加热前后,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不同? 学生1:加热前,袋子没有明显变化;加热一段时间后,袋子膨胀起来,体积变大,变紧绷了,袋子表面的温度变高了,用手拎袋子,感觉用的力量变小了,松开双手,袋子会上升到空气。 主持人: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们怎么解释呢? 学生2: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因而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带着袋子上升。 主持人:塑料袋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上升高度与加热时间长短有关系吗? 学生3:有关系。加热时间越长,塑料袋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上升高度也越高。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
| |||||
探索 与研讨 | 5.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的发现及你们认为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的原因。 小组1:我们组发现加热一段时间后,袋子膨胀起来,体积变大,变得紧绷,袋子表面的温度升高,用手拎袋子,感觉用的力量变小了,松开双手,袋子会上升到空中。我们认为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的原因是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变轻后就会带着袋子上升,而且加热时间越长,塑料袋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上升的高度也越高。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其他小组:没有。 教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刚开始实验时,“热气球”飞得不高,但是在后面的几次实验中,就能让“热气球”飞得很高,且过很长时间才落下来。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 小组2:我们组刚开始是在“热气球”刚能飞起来时就放手了,所以飞得不高,很快就落下来;在后来的实验中,我们延长了加热的时间,“热气球”就能飞得很高了,且过很长时间才落下来。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6.小结:加热后袋子体积增大,袋子表面温度升高,袋子变得更紧绷,手拎袋子的力度也减小。这是因为给袋子里面的空气加热后,空气受热膨胀了,热空气上升带着塑料袋上升到空中。之后,塑料袋内的热空气逐渐变冷,冷空气不会上升,导致塑料袋因为自身重量慢慢飘落。 【设计意图】基于对热气球工作原理的认识,用身边的材料模拟一个有趣的“热气球”实验。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热气球”升空是因为空气被加热后膨胀上升,“热气球”下降是因为空气温度下降,从而了解了冷热空气的性质是不同的。 |
| |||||
拓展 与小结 |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孔明灯图片。)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呢?(预设: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上升带动孔明灯上升。) 2.追问: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制作的“热气球”很快就落回地面,而孔明灯却可以升上高空吗?(预设:因为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空气,使孔明灯持续上升。) 3.拓展:(教学提示: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引导学生观看。)你们对孔明灯有了什么新的认识?(预设: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孔明灯也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这个环节既可以在模拟实验后将知识面拓展,也是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本课首先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热气球的欲望。然后用塑料袋制作“热气球”,通过重复实验使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对“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下降”的现象达成共识。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孔明灯与本课研究的“热气球”对比,解释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使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圆满地完成了本课各项教学任务。 |
| |||||
课后 作业 | 一、利用如图所示的材料来制作“热气球”。 1.加热时,手贴着塑料袋的外壁,能感受到塑料袋里的空气( )。A.逐渐变热 B.逐渐变冷 C.温度不变 2.塑料袋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后,手上拎塑料袋的力量慢慢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热空气温度________(填“高”或“低”),空气微粒的间隙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所以相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________(填“重”或“轻”),塑料袋会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4.袋中的热空气冷了后,空气微粒的间隙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比相同体积的热空气________(填“重”或“轻”),塑料袋会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5.根据我们对本实验的研究,可以推测要使热气球在高空长时间连续地飞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气球要足够大,这样可以容纳的热空气更多 B.需要携(xié)带足够多的燃料,这样可以持续燃烧 C.热气球升空后,操控人员就不需要给热气球加热,热气球会持续飞行 参考答案 一、1.A 2.变小 3.高 变大 轻 上升 4.变小 重 下降 5.C |
| |||||
第7课 风的成因
(教材P36~37)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风的成因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知道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认识到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纸盒、双面胶、透明塑料膜、蜡烛、蜡烛盒、火柴、蚊香、小纸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导入:(教学提示:出示小风车图片。)你们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小风车跑;……) 2.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3.追问:在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制造“风”?(预设:用扇子扇;开电风扇;开吹风机;……) 4.揭题: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索风的成因。(板书: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科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出发,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梳理制造风的办法,引发思考,这样不仅能够知道学生前概念知识,也能和后面所学内容进行对比。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模拟“风”的形成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炊烟飘散”的图片。)大家能从烟的方向判断空 |
| |
探索 与研讨 | 1.气是否流动了吗?(预设:如果烟是直直的,说明没有风,可是这幅图中的烟向右飘了,说明有风,能够判断出空气流动了。) 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蚊香。)同理,在即将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借助蚊香的烟看到空气是否流动。 3.指导:(教学提示:播放“风的成因”实验操作视频。)指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步骤。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5.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1: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向纸盒内流动,纸条向上动,从纸条附近的洞中吹出来的风有点热。 主持人:你们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2:盒内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造成了空气的流动。纸盒内外空气的温度不同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形成风。 主持人:你们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3:太阳照射造成空气温度不同,使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6.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发现。 小组1:我们组观察到点燃蜡烛后,烟向纸盒内流动,纸条向上动,从纸条附近的洞中吹出来的风有点热。因此,我们认为纸盒内外空气的温度不同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原因是太阳照射造成空气温度不同,使空气流动了。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小组2:我们有疑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组发现有时烟不是向纸盒内流动的,这是什么原因? 主持人:请老师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可能是窗外的风、有同学说话或者走动等因素影响了烟的流动方向。因此在实验时,我们应该关上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说话、走动或大幅度动作,避免对实验造成影响。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解答和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7.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所以,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能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 |
|
拓展 与小结 | 1.拓展: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2.讲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将《风的成因》视频作为拓展环节是让学生对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
|
板书 设计 | 2.7风的成因 空气温度的差异→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
|
教学 反思 |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一课探究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因此,在教学的开始出示小风车,引出“风”的概念,通过人造风、自然风以及观察到风的方法,认识到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为理解后面的实验设计做铺垫。再通过做风的模拟实验,认识到冷热空气流动会形成风。然后通过研讨交流,梳理实验过程,对模拟实验的原理达成共识,并尝试用实验原理解释自然风的成因。由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了知识铺垫。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无法观察到风的存在的是( )。 2.下列关于风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看得见 ②看不见 ③有味道 ④没味道 ⑤流动的 ⑥静止的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3.下列有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空气的地方一定有风 B.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形成风 C.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 参考答案 一、1.C 2.C 3.A |
|
第8课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材P38~3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对大气造成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资源。 难点: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电子表。 教师准备: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导入:展示谜语——说是宝来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 看不见来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大家知道谜底是什么吗?(预设:空气。) 2.提问:空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有哪些作用呢?(预设:可以帮助燃烧;供动物和植物呼吸;……)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索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板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聚焦环节从谜语入手,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谜语本身也指向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为后续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铺垫。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出示:课件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
|
探索 与研讨
探索 与研讨 | 2.提问:我们周围有多少空气呢?空气都存在于什么地方呢?(预设:我们周围都是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地方,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3.小结: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探索二:空气与生活 1.活动:组织学生同桌间进行憋气游戏。 2.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丰富的动植物及人类利用空气的图片或视频。)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1:空气中有氧气,可以供人、动物和植物呼吸。
学生2: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帮助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烧菜。 学生3:用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轮胎里之后,自行车骑起来会很轻松。 学生4:空气很轻、具有弹性,充在气球里可以供我们玩耍或用于装饰。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小结:动物、植物和我们的呼吸都需要空气,植物还要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人类活动更离不开空气,如燃料燃烧需要氧气等。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首先通过进行憋气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然后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大自然中与空气有关的事例,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认识我们离不开空气:一是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对空气的需求;二是空气的利用价值。 探索三:空气小结 1.过渡:空气无处不在,空气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面让我们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对空气做个小结。 2.布置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通过用表格、气泡图和短文的形式来归纳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既让学生锻炼了不同方式的表达能力,还能从多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空气的特征,并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方法,加深了对空气的认识。 |
|
拓展 与小结 | 1.拓展:播放有关空气污染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以及解决空气污染的措施,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结:空气对人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保护它,而不应该伤害它、污染它。 |
|
板书 设计 | 2.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着 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
|
教学 反思 |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展示谜语、资料、进行憋气实验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分布并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调查空气与生活,引导学生意识到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爱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通过单元小结,总结和梳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所学知识,对空气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1.把土壤放入水中,会看到许多小气泡冒出来,这说明( )有空气。 A.石头里 B.水里 C.土壤里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只对人类有用 B.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C.乘私家车出行有利于保护空气 参考答案 一、1.C 3.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