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展开3 天气
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共设计了8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这是单元起始课,目的是明确学习的主题,在研讨中测查学生的前概念。
第2~6课为第二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对某一项天气特征进行观测研究,并能用较为准确的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描述天气。本阶段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等天气特征。
第7~8课为第三阶段,是对记录了一个月左右的天气日历进行整理,使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并了解天气预报的实际制作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是有生活经验的,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上。本单元引导学生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产生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使用科学工具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本单元以天气日历为线索贯穿整个单元,3年级学生对户外的教学和观察非常感兴趣,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录任务存在畏难情绪,难以坚持,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变通。
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隐藏在每天的天气里,需要不断观察、仔细分析和认真总结。本册教科书“科学家这样做”栏目介绍了竺可桢先生的故事,期望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当然,也要在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每天关注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等天气特征的变化。教师可以在每日广播出操等户外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在使用观察工具上可以对材料进行改进,以方便携带,如“观测风”一课可以用纸巾代替小风旗。
2.引导学生学会测量。本单元需要学生熟练地运用工具对天气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其中气温计、雨量器对读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在“观测风”一课中,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而且风向很容易改变,不必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过于纠结,只要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即可。
3.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记录和描述天气信息,能用统计图表等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是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倾向于低年级,所以教师要适当降低一些任务难度,课外的持续观测记录很难坚持,教师可以将个人天气日历调整为班级天气日历,全班共同完成记录,提高完成率,也能保证整理课的顺利开展。
第1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材P41~4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二:认识天气 1.引导:通过对天气现象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形成对天气的认识——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过渡: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教学提示:播放关于大气圈的视频。)天气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又发生在哪里呢?(预设:大气活动产生天气现象。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圈中。) 3.追问:你知道关于大气的哪些信息?(预设:我们的地球周围有很多气体;我们身边感受到的天气都发生在大气圈里;大气圈可以保护地球……) 4.小结: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下雨、闪电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探索一、二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学会给不同的天气现象分类,通过分类间接学习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天气特征;通过播放关于大气圈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天气现象其实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探索三:了解恶劣天气 1.过渡:在各种天气现象中,你认为哪些天气现象是特别糟糕的呢?为什么?(预设:台风、暴雨、大雾、冰雹等;因为它们都可能会带来灾害。) 2.引导:出示“台风”“暴雨”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台风和暴雨天气可能带来的灾害。(教学提示:可以依据当地的天气特征,引导学生讨论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预设:台风会吹倒树木和房屋,也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暴雨可能会淹没农田,也可能让城市积水,造成交通不便等。)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会带来灾害的天气?(预设:冰雹,可能会破坏房屋,毁坏农作物;大雾,给交通出行造成安全隐患。) 4.小结:根据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所以了解天气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对于天气,学生会有一些印象,特别是恶劣天气或者重大天气事件,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本环节通过探索与研讨“恶劣天气带来的灾害”来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天气变化的重要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探索四:观察和记录天气 1.过渡: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把专门观测天气、研究天气变化的科学家叫作气象学家。(教学提示:播放介绍竺可桢先生的视频。) 2.提问:视频中的气象学家叫什么名字?他在坚持做什么事情呢?(预设:视频中的气象学家是竺可桢爷爷,他在坚持观察和记录各种天气。) 3.出示:其实我们也能像竺爷爷一样观察和记录天气。为了方便记录,我们可以用简洁的天气符号来描述天气。(教学提示:出示常用的天气符号。) |
|
探索 与研讨 | 4.布置任务:分发“天气日历”,明确记录要求,指导学生观察、记录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形成一张自己的天气日历。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雾以及风等情况。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2.拓展:除了本课展示的天气符号,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来描述天气的符号?课后收集资料,灵活运用在天气日历中。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可能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在聚焦环节里探讨在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关心天气,引导学生认识到关心天气的重要性。在探索与研讨环节里,通过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分类、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介绍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气象事业中的贡献,引导学生了解观察、记录天气的方法,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
|
第2课 认识气温计
(教材P43~44)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
探索 与研讨 | 3.交流:请同学上台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气温计的结构。请其他同学补充不足之处。 4.小结:气温计一般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气温计是非常容易破损的,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碰触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了,一定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探索二: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1.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那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该怎么读数呢? 2.出示:出示气温计模型。请同学上来读一读,并说一说读数的方法,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3.讲解:课件出示气温计读数的小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4.小结:正确的读数方法是,以0 ℃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上多了几格就是几摄氏度,如7摄氏度写作7 ℃,向下少了几格就是零下几摄氏度,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完成活动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6.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先研讨交流,然后派代表作集体汇报,其他组员继续做读数练习。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我们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1:不是整数时,一小格的读数有时候容易读错。读数时,先明白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几摄氏度。 小组2:零下的读数有一定难度。读数时,注意零上和零下的读数方法。 主持人:利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于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 小组3: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在描述天气情况时更加精准,更能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认识气温计的结构,是使用气温计的基础,所以放在前面环节先进行探究和研讨。气温计读数是难点,所以按照“认识刻度—学习读数和记录方法—练习读数—纠错强化”的步骤,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数方法。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又叫寒暑表,其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才能获取正确温度数值。 2.拓展:出示各种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引导学生尝试着认一认,并介绍它们的用途。(预设:体温计可以用来测量体温;水温计可以用来测量水的温度;双金属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3.提问:我们认识了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预设:相同点是都可以用来测量温度。不同点:用途不同;量程不同;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数值不同;应用场景不同。) |
|
拓展 与小结 | 4.讲解: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在结构、功能、量程上有很大不同。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结构匹配不同的功能。 【设计意图】了解各种不同的温度计能拓宽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有些是为了不同的功能和测量对象设计的,也有一些是为了方便操作和使用设计的。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但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对3年级学生来说还是困难的。所以,本课在聚焦部分通过小游戏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对冷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而理解需要用工具测量气温,而不是依靠自身冷热判断。在探索与探讨部分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气温计的结构、气温计刻度的含义,了解其测量范围。接着指导学生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帮助他们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归纳出正确的气温计读数和记录方法,认识到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对描述天气情况的意义。在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关注到不同的温度计在结构、功能、量程上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结构匹配不同的功能,从而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一、判断题。 3.[易错题]如果找不到体温计,我们可以使用水温计测量体温。( ) 二、选择题。 1.被称为寒暑表的是( )。 A.水温计 B.体温计 C.气温计 2.下列温度最高的是( )。 A.38 ℃ B.0 ℃ C.-100 ℃ 3.“-8 ℃”读作( )。 A.零下八摄氏度 B.负八摄氏度 C.减八摄氏度 参考答案 一、3.× 二、1.C 2.A 3.A |
|
第3课 测量气温
(教材P45~46)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测量气温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知道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并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2.能够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测量气温的准确性。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按计划地在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气温计、气温记录表、气温柱状图、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导入:从早上上学到现在,大家感觉到气温变化了吗?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预设:没有;有。对于今天的气温学生会有多个数据,不统一。早晚冷,中午热;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没有大的变化。) 2.过渡:冷和热就是对气温高低的描述,气温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的高低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3.揭题:要想比较气温高低的不同,我们就需要去测量气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测量气温。(板书:测量气温)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冷和热,并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冷热与气温高低联系在一起。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一天中的气温是变化的,而人对气温的感知是不准确的,从而激发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6.小结:回到教室后,汇总各组的数据,发现同一时刻去室外测量气温,各组的测量数据都很接近。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实际测量教室外当时的气温,是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基础。 探索三: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1.提问: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是都一样?怎么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预设:不一样。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再寻找规律。) 2.过渡:我们需要测量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再寻找规律,先统一确定五个时间点(8点、10点、12点、14点、16点)来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学提示:由于学生作息时间的限制,每个时间点之间不一定严格间隔2小时,要和学生说明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具有灵活性,但要能反映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3.出示:出示某处一天的气温数据并提问,你们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有规律吗?(预设:没有;有;规律不明显。) 4.提问:为了更容易发现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统计图,你们会画吗?(预设:会;不会。)演示并讲解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并提炼记忆小口诀:找气温,点上点;对应条,画横线;涂颜色,即完成。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根据出示的数据,完成活动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6.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研讨并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 小组1:气温计有量程限制。 小组2:气温计有一定使用范围,如果超出范围,不仅会损坏气温计,还会影响实验数据。 主持人: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描述一下气温的变化。 小组3:是不同的。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 主持人:使用柱状图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小组4:可以看到气温的明显变化,方便进行对比。 小组5: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7.布置任务:鼓励学生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设计意图】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是对气温计使用方法的巩固。通过记录数据,绘制气温柱状图,帮助学生发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落实本课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为了了解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我们需要在正确掌握气温计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用它测量气温,记录数据并绘制柱状统计图,分析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2.过渡:气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你们想知道气象工作者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 3.出示:课件出示百叶箱图片。播放有关百叶箱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百叶箱。 |
|
拓展 与小结 | 4.布置任务:今天的课就结束了,课后同学们可以坚持测量每日气温,填写天气日历,并阅读有关“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资料,与自己测量的气温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观看有关“百叶箱”的介绍视频,能增加学生的科学常识,使学生了解气象学家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
|
板书 设计 | 3.3 测量气温 测量工具:气温计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测量室外的气温 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
|
教学 反思 | 气温的测量是在认识气温计、练习气温计的读数之后进行的。学生用气温计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由此,本节课通过生活经验进行导入,从学生如何感受气温过渡到如何测量气温。在测量气温时,让学生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实地测量,使学生掌握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为后面的整理、分析活动提供原始数据。通过测量气温、绘制柱状图,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并鼓励学生坚持测量和记录。通过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简单的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规范的测量对于获得精确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统计图表的优点达成共识。通过拓展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科学常识,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1.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应选择( )。 A.一天中的5个时间点 B.一天中的1个时间点 C.日出前和日落后 2.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清晨日出前 B.下午2到3时 C.下午6时 3.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读数时应该( )。 A.拿出气温计后就立即读数 B.气温计液柱还在上升时就读数 C.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参考答案 一、1.A 2.A 3.C |
|
第4课 测量降水量
(教材P47~4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测量降水量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雨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制作和使用雨量器的注意事项。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透明直筒杯子、刻度条、喷壶、水槽、透明胶带、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雨量器、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播放:播放雨雪天气的天气预报录像。 2.讲解: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提问:最近的一次降雨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的?(预设: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稀疏以及下雨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可以从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判断降雨量的大小。) 4.揭题:究竟用什么测量降水量?怎么测量?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板书:测量降水量)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制作简易雨量器 1.展示:课件出示雨量器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装置吗?(预设:用来收集雨水的装置;用来测量降雨量的装置。) 2.揭题:其实,这是专门测量降雨量的装置,在气象站中,将这种装置叫作雨量器,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和区分降雨量等级。 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简易雨量器。)如果让你们做一个雨量器,你们会怎样制作呢?(预设:在玻璃杯上标上刻度。) |
|
探索 与研讨 | 4.讲解:出示并讲解简易雨量器的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并按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学提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抓紧时间制作,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留足时间。) 6.展示汇报:引导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纠正错误。 探索二:使用雨量器 1.过渡:制作好了雨量器,我们接下来就用喷壶模拟降雨,使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教学提示:视频播放正确使用喷壶和读取雨量器数据的方法。) 2.提问:看完视频,大家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5~10厘米的距离,均匀洒水;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取雨量器上的刻度数时,视线与雨量器内液面保持平行;读数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三次模拟降雨的降雨量,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利用简易雨量器测量模拟降雨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为实际测量降雨量打下基础。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研讨,并分组作集体交流,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 小组1:容器必须是透明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零刻度线要与容器内部底面对齐。 主持人: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 小组2:喷壶嘴与杯口保持5~10厘米均匀洒水;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视线和雨量器内液面保持平行。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了解雨量器的主要构造及其特点,掌握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多少。我们首先要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然后通过测量模拟降雨量,学会使用雨量器,课后实测当地降雨量,记录并确定其降雨量等级。 2.提问: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预设:先让雨量器接的雪全部融化成水,再读雨量器上的刻度数。)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雨量,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等级,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
|
拓展 与小结 | 【设计意图】将连续十天测量降雨量作为拓展环节的内容,既让学生巩固了雨量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将自制的雨量器测出的结果与气象局资料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通过绘制柱状图,学生会对这段时间的降雨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
|
板书 设计 | 3.4 测量降水量 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 降水量的测量仪器:雨量器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
|
教学 反思 | 本节课首先通过介绍降水,使学生初步了解降水有多种形式,聚焦“降雨量是多少”“怎么测量”,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制作简易雨量器,帮助学生理解雨量器的原理;然后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接着布置实测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降雨量的方法;再通过研讨、交流,总结归纳制作雨量器的注意事项,为后续实测活动巩固雨量器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降水”概念的理解,丰富降水量测量的知识;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长时间观测天气现象的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从而圆满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降水形式的是( )。 A.阴天 B.雪 C.雨 2.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是( )。 A.毫米 B.毫升 C.千克 5.通常根据一个地方( )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参考答案 一、1.A 2.A 5.C |
|
第5课 观测风
(教材P50~5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观测风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自制简易小风旗,能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利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的轻薄软布,长约40厘米、宽约6厘米的硬纸板,订书机,硬吸管,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引入:出示大风天的照片并提问,这些现象是什么引起的?(预设:是风引起的,风从一个方向吹过来,使树枝向另一个方向摇晃;大风让树枝晃动得很厉害。) 2.揭题:同学们说到了风的大小和方向,那今天的风有多大?是什么方向的风?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呢?(预设:可以依据树摇晃的幅度判断风的大小;可以通过看树往哪个方向摇晃来判断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我们这节课就探索观测风的方法。(板书:观测风)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关于风的前概念,同时,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会意识到风不容易观测。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制作小风旗 1.出示:课件出示刮风时的图片或视频,列举风吹动风向袋、树枝、风旗时的状况,说说这些风的特点。(预设:风的大小和方向不一样。) 2.解说: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风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来描述。 3.出示:出示自制的小风旗,介绍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让每个学生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自制小风旗。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二:观测风速和风向 1.讲解: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引导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微风、大风,练习小风旗的使用,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大风三个等级,并用数字0、1、2来表示这三个等级。 2.出示:课件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强调“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 3.展示:利用视频、图片等展示并介绍蒲福风力等级表。 4.布置任务: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并填写天气日历。(教学提示:室外观测活动要做好场地踏勘、分组等准备工作,观测风的活动要选在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房的操场中央。可用粉笔将确定好的方位标注在操场地面上。如果观测时风旗指向不固定,可指导学生持续观察2分钟,选择在此期间风旗指向时间较长的方向的反方向作为此时的风向。) |
|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观察地面物体和利用小风旗测定风速和风向的不同,感受工具的作用。观测风的活动必须在室外,因为风速和风向通常不稳定,实际观测更加复杂。 5.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利用地面物体或风旗,如何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 小组1:通过地面物体或风旗被吹动的状态可以判断风的大小;通过地面物体移动方向或风旗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风的方向,风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和风旗飘动方向相反。 主持人:两种方法观测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小组2:两种方法观测的结果基本相同,因为物体本身不是按照测量标准设计的,会有偏差,但是两种观测结果基本相同。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我们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面物体或小风旗被吹动的状态来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即风速和风向。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自制风向标,演示风向标的使用。)我们还可以使用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我们怎么根据它来判断风向呢?(预设:风向标的箭头指示风吹来的方向。) |
| |||
拓展 与小结 | 3.讲解:使用风向标的注意事项: (1)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 (2)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4.展示:幻灯片出示风向标的制作步骤,让每个学生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制作风向标是适合学生的制作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将制作风向标作为了拓展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另外安排一节课来制作。 |
|
板书 设计 | 3.5 观测风 |
|
教学 反思 | 风速和风向可以用来描述风的基本特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用来判断风速的“蒲福风力等级表”也比较复杂。所以,本节课首先通过出示刮风的照片、视频,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通常用风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风,聚焦问题“怎样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再通过制作小风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制的小风旗观测风向和风速,并记录结果。然后通过研讨交流活动,对前面的活动进行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制作风向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并进一步突破本课重难点——观测风向和风速。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1.风向通常用( )个方位来描述。 A.2 B.4 C.8 3.制作风旗时,应选用( )作为旗面。 A.厚重的布 B.轻薄的布 C.硬纸板 5.如下图所示,如果风向袋是往北飘动的,则我们可以推测此时的风向和风速是( )。 A.南风、无风 B.南风、微风 C.北风、微风 参考答案 一、1.C 3.B 5.B |
|
第6课 观察云
(教材P53~54)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观察云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并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2.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多云和阴,并用简图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云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天气的信息,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多云和阴。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多张云状白纸(直径约15厘米)、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预设:今天天气比较好,是晴天。) 2.追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预设:是由太阳决定的;由天上的云朵决定的。) 3.揭题:引导学生探索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明确白天太阳总在天上,是云决定的天空状况。介绍云是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进而提出“怎么观察云呢?”(预设: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察天上的云。)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观察云的方法。(板书:观察云)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云是什么,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同时聚焦有关云的话题。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了解云的种类和云量 1.出示: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云的图片。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层云),纤维、羽毛状的云(卷云)。(教学提示: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2.提问:你们认为这些云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预设:积云出现很可能下雨;卷云常在晴天出现。) |
|
探索 与研讨 | 3.指导:展示代表天空的圆形硬纸板和代表云的云状白纸,指导学生学习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了解不同云量的天空状况。(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把天空看作一个圆面,并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 4.引导:课件展示几种云的图片,引导学生试着判断它是什么云,同时展示几种天空云图,引导学生判断云量。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际观察前,了解几种云的形状和特点,学会判断云量的方法,可以为室外实际观察云做准备。 探索二:观察云的形状和云量 1.指导:指导学生学会用简图描绘云的形状和天空的云量。(教学提示:学生画云可能会加上主观的想象,要强调尽可能真实。) 2.布置任务: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云,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并与教材中的图片进行对比,填写活动帮助卡和活动手册。(教学提示:提前分组;尽量选择云较清晰的晴天或多云天进行观察;选择视线较开阔的地方观察,如远离高楼的操场;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活动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进行室外观察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的探究方法。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观察我们画出的云,它们的形状大致相同吗?是哪种形态? 小组1:云的形状大致相同,是卷云。 主持人:今天的云量如何?属于何种天气? 小组2:今天的云量不到整个天空的1/4,是晴天。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将观察到的云量和云的形状进行汇总,可以纠正个别记录不准确的信息,进一步巩固和落实本课重难点与教学目标。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云是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云有多种形态,大致分为大团、堆积的积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层云和纤维、羽毛状的卷云三种基本形态。根据天空中云量的多少,可以判断出“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 2.提问: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预设: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预示是晴天还是雨天,帮助我们对天气进行判断和预测。) 3.拓展:要求学生课外继续进行云的观察,观察不同天气时云的变化,并完成对“天气日历”中云的记录。 【设计意图】将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认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知道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从本单元第1课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并记录“天气日历”时,就已经开始观察云了,他们用“晴”“多云”“阴”来描述并记录天气。但在观察过程中,他们对天空中云的形状、云量的多少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意识不到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天气。因此,本课在聚焦环节,先通过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从而引出云的概念,使学生了解云的成因,引发学生对云和天气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介绍云的种类和云量的判断依据,使学生认识云的三种基本形态,了解怎样根据云量判断天气。然后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云,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云,并学会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最后通过研讨交流,总结云的形态和看云量识天气,使学生认识到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课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一、选择题。 1.我们可以把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称为( )。 A.积云 B.层云 C.卷云 2.当天空中出现右图所示的云,我们就知道( )。 A.很可能会下雨 B.接下来是晴天 C.不能推断天气变化 4.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 参考答案 一、1.B 2.A 4.C |
|
第7课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材P55~57)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知道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5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柱状图、降雨量柱状图、二十四节气图。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展示:以小组汇报展示或班级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天气日历,并引导学生进行评比,选出记录得比较好的小组。 2.提问:你认为这些优秀的天气日历好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天气日历可以怎么改进?(预设:记录的天气信息比较完整、详细等。可以记录得更详细,如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 3.出示: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4.揭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气温、降水量等。)(板书: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整理天气日历 1.出示:向每个小组分发当地5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柱状图、降雨量柱状图等数据材料。 2.交流:引导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统计方法。 |
|
|
探索 与研讨 | 4.小结:因为各组每天的观测时间、观测地点不同,所以风、气温等的记录有差异是正常的。另外,我们使用的工具比较简陋,观测技能水平也较低,观测的精确性自然会受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交流,让学生总结自己对这段时间天气情况的认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根据整理结果进行概括性描述的能力。 5.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研讨分析,并汇报研讨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组派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的研讨成果。 小组1:我们认为可以依据这个月的云量、风向、风速、气温、降水量等来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认为这段时间雨天和多云天多,阴天和晴天少;气温整体波动不大,较为舒适;多风,以微风为主;降雨较频繁,但总体降雨量不大。 主持人: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6.追问:(教学提示:播放四季如春的云南、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一年内天气变化的视频。)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内的天气变化,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这四个地方一年四季的天气差异有大有小,有的四季分明,有的常年炎热或寒冷。) 7.讲解: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云量、风向、风速、气温、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来描述天气变化规律。 2.拓展:分发二十四节气图,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教学提示:播放二十四节气歌视频。)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在前面大量观测和记录的基础上,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统计表陈述数据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因此,本课首先出示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进行评比,选出比较好的天气日历进行展示,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明确本课的任务。然后通过对当地5月份天气记录表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根据整理结果进行概括性描述的能力。接着播放反映气候特征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最后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圆满地达成本课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一、判断题。 2.我们可以通过气温柱状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 3.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是一年四季变化分明的。( ) 二、选择题。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把它叫做( )。 A.天气日历 B.气温表 C.风力风向表 2.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规律,需要知道该地方( )的天气状况。 A.一天 B.两天 C.几个月甚至一年 4.[易错题]大雪纷飞、阴云密布、风和日丽,都是描述( )的词语。 A.气候 B.天气 C.灾害 参考答案 一、2.√ 3.× 二、1.A 2.C 4.B |
|
第8课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材P58~5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知道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未来的天气状况能够预测吗?我们通过哪些方式收看或收听过天气预报?(预设:未来的天气状况是可以进行预测的。我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 2.揭题:了解天气的变化太重要了。那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板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 1.出示:出示某地当天的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天气预报图,并交流观察到的天气信息。 2.提问:哪些信息与我们的天气日历上的内容是相似的?哪些是不同的或者是我们从来没有观测、记录的?(预设:相似的内容有云量、风速、风向、降雨量、气温;不同的内容有相对湿度、空气质量等。) 3.过渡: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那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二: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图片。)介绍部分仪器,如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雪深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 2.提问:了解了天气观测仪器的知识后,请大家想一想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预设: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观测仪器收集到的信息制作而成。) 3.展示:播放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9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的相关资料。 4.布置任务:先请学生汇报制作天气预报要经历哪些阶段,再指导学生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为大家播报天气预报,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5.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研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小组1: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五个阶段。 主持人: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组2:天气预报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如:有利于安排旅游等活动;天气转凉,可以提前加衣服,防止感冒等。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知道当前真正的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担任天气小主播,可以激发他们对天气内容学习的兴趣,使整理课生动有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天气内容的掌握。 |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天气预报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过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等阶段。 2.过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呢?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预设:未来的天气预报可能不需要人来进行操作,直接由计算机处理并生成最后的天气预报。) 3.拓展:我们气象部门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天脸”像“人脸”一样变得可被识别。(教学提示:出示“天脸”系统的图片。)这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天脸”系统,它能自动识别云状、云量、结霜等天气现象,让天气要素能更实时、精准地被观测。(教学提示: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观测站。) |
| |
板书 设计 | 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
| |
教学 反思 |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一直在观察、记录天气情况,一部分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关注天气预报,并与自己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对比。本课是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在聚焦环节,通过自由交流,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兴趣。在探索环节,出示某地当天的天气预报图,并引导学生与自己制作的天气日历进行比较,发现有哪些相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内容,从而引出气象学家是如何把天气预报制作出来的,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然后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继续关心天气的兴趣,从而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 |
课后 作业 | 一、判断题。 3.气象员在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 4.[易错题]天气预报是有一定误差的。( ) 二、选择题。 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并伴有大雾天气,气温下降六到八摄氏度,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物和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影响( )。 A.交通运输 B.人们的生活 C.农业生产 2.可以用来收集最新观测数据,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的观测仪器不包括( )。 A.显微镜 B.卫星 C.雷达 3.下列关于制作天气预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气预报的制作是由超级计算机单独完成的 B.气象员做出预报后,天气预报就可以直接发布了 C.天气预报的制作不仅需要专业的设备,还需要很多预报员讨论 4.天气预报信息和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今天阴天,可在学校测量降水量 B.明天下雨,操场上的羽毛球赛可正常进行 C.后天晴天,适合在室外晾(liànɡ)晒衣物 参考答案 一、3.√ 4.√ 二、1.B 2.A 3.C 4. 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