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导学案
第四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单元复习课 同步练习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文件包含第四单元单元复习课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docx、第四单元单元复习课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 单元复习课一、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点背景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特点创设新制度(县制等)仿效汉制侧重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目的使秦国富强,取得兼并战争中的优势地位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作用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相同点背景处于中国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目标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阻力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性质封建化性质的改革作用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巩固了国家统治二、以少胜多的战役对比名称时间战况影响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战胜秦主力加速秦朝灭亡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战胜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战胜前秦北方再次分裂战乱;南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散思维: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给我们哪些启示?提示:(1)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2)改革要有创新精神。(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4)改革者需要勇气和魄力。(5)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2.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角度。提示:胜方战略战术、士兵作战是否勇猛、是否得民心;败方心态。 主题:民族交融【情境一】农学巨著话交融材料一 《齐民要术》所涉及汉民族以外农业生产技术统计略表卷次篇目性质卷二胡麻第十三种蒜第十九种胡荽第二十四种兰香第二十五种姜第二十七安石榴第四十一种椒第四十三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相牛、马及诸病方法养羊第五十七毡及酥酪、干酪法,收驴马驹、羔、犊法,羊病诸方,并附五谷果蔬菜非中国物产者少数民族经济作物少数民族种植的蔬菜类作物 当时外族所种林果类 畜类养殖及畜病防治、少数民族乳制品制作技术 多数为南方种植资料来源:根据《齐民要术》相关内容整理。探究1:上述《齐民要术》的内容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运用史实,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答:现象:民族交融。原因: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与交融。【情境二】北方民族大交融材料二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即便一族内部也分成好多部,战争不断。这就打乱了昔日相对稳定的民族居住区,实现了各族人民的交错杂居,为民族交融创造条件。——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材料三 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材料四 如图探究2:根据材料分析,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答:方式:战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人口迁徙。【情境三】民族迁徙促交融材料五 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而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探究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选择题 1.(2022·怀化中考改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C)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2.(2022·日照中考)“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C)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2022•广东中考)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D)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D.有利于民族交融4.(2022•青岛中考)综合如表所示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B)《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三国志•魏书•卫觊传》“(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三国志•吴书•全琮传》“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5.(2022•北京中考)图文材料说明 (C)《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6.(2022•河南中考)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A.生产技术的进步B.环保意识的增强C.水利工程的兴修D.自然条件的优越7.(2022•济南中考)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D)A.公元前5世纪初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5世纪初D.公元5世纪末8.(2022•益阳中考)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D)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少数民族的汉化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D.民族交融的加强9.(2022•海南中考)《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D)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10.(2022•内江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如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A)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三、材料分析题11.(2021·昆明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交融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据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谁。答: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交融。人物:黄帝和炎帝。(2)请结合所学,说出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请从材料二中概括“胡”“汉”交融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民族:匈奴、鲜卑、氐、羌。(任写一个即可)表现: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统治方式、农业技术和汉语,而汉族则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等。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答:围绕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