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0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0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共26页。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1 线段、射线、直线

    1.了解线段的描述性概念,了解射线、直线的概念,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直线的性质的发现、理解及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在小学里我们对它已有了了解.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知识.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忆小学里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射线,直线?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的例子,通过观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概念的理解.
    教材第106页“议一议”上面的内容.
    【归纳总结】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射线、直线不可度量,线段可以度量.
    2.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问题2线段、射线、直线该怎样表示呢?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分别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归纳结论】线段、射线、直线都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注意:表示射线时,端点字母必须写在前面.
    3.直线的性质
    问题3教材第107页上面的“做一做”.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直线的性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归纳结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几何画图
    问题4按下列语句画图:
    (1)点P不在直线l上;
    (2)线段a、b相交于点P;
    (3)直线a经过点A,而不经过点B;
    (4)直线l和线段a、b分别交于A、B两点.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相应几何语句的意义,同时能结合语句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
    【归纳结论】规范画图是学好几何的基础,要养成规范画图,画图完毕即标上表示点或线的字母的良好习惯.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延长线段AB
    B.延长射线AB
    C.直线m和直线n相交于P点
    D.直线AB向两方无限延伸,所以不能延长直线AB
    2.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3.指出下图中的直线、射线、线段,并一一表示出来.

    4.作图题:已知平面上四点A、B、C、D,如图.
    (1)画直线AB;
    (2)画射线AD;
    (3)直线AB、CD相交于E;
    (4)连接AC、BD相交于点F.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检测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B
    2.如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
    3.直线AB(或直线AC,直线BC);射线AB,射线BC,射线CB,射线BA;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线段、射线、直线的有关知识.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到探究直线的性质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1.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2.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教学难点】
    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就可以缩短航程.在公园的河面上修建曲折的桥,就能增加观光的路程,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你有哪些方法?
    【教学说明】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线段公理
    问题1 教材第110页图4—6及有关图的内容.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归纳结论】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线段的比较
    问题2 教材第110页的“议一议”.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实物的比较到线段的比较,归纳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归纳结论】 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一种方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即叠合法.
    3.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问题3 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
    作图规律如下:
    (1)作射线A′C′(如图所示);
    (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B.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4.线段中点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如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BM=AB(或AB=2AM=2BM).

    5.线段中点性质的运用
    问题4 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多少?
    【教学说明】 学生画图加以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归纳结论】
    线段的和,差,中点计算时,应注意数形结合,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加以分析.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从A到B有3条路径,最短的路径是()
    A.①
    B.②
    C.③
    D.都一样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已知线段AD>BC,则线段AC与BD的关系是()
    A.AC>BD
    B.AC=BD
    C.AC <BD
    D.不能确定
    3.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取点C,使BC=2cm,则线段AC的长是___cm.
    4.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5.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
    6.已知点A、B、C是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且AC=9cm,BC=5cm,求线段AB和BC的中点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C
    2.A
    3.10或6
    4.可用刻度尺量出AB各线段的长度,再量出线段A′B′的长度.将AB各线段和与A′B′长度作比较,也可用尺规作图法将AB的每段长度移到线段A′B′上,再做判断.
    5.

    6. 4.5cm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有关知识.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探究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方法,线段的中点的表示方法,到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角

    1.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会进行角的度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
    3.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
    4.通过问题情境,认识角、表示角、度量角、进行角的互化,经历角的静态定义到动态定义的形成过程,体会运动变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
    5.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学会角度的测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
    【教学难点】
    度、分、秒的互化.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材第114页最上方的彩图及相关问题.
    【教学说明】 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找到角.初步感受角的形象,体会角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问题1 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角有哪些表示方法?
    【教学说明】 学生在小学对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加以规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归纳结论】
    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边.角的表示方法常见的有三种:(1)用三个或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2)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3)用数学标注.
    注意: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能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问题2 教材第114页下方“做一做”.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用旋转的观点描述角及认识平角,周角
    问题3 教材第115页“议一议”.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从旋转的角度体会角的形成.
    【归纳结论】 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3.角的度量及度、分、秒的换算
    问题4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已知道:1平角=180°,1周角=360°.度量角的单位除了度,还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度量单位,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归纳结论】 为了更精密地度量角,我们规定:

    问题5 计算:
    (1)1.45°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2)1800″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计算,与同伴进行交流,熟练掌握度、分、秒的计算.
    问题6 教材第116页“做一做”.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会用角度来表示方位.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角是一条直线
    B.一条射线是一个周角
    C.两边成一条直线时组成的角是平角
    D.一个角不是锐角就是钝角
    2.教材第116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3.教材第116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
    【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对角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C
    2.(1)北偏东90°
    (2)虎豹园在南偏东0°(正南方),猴山在北偏东0°(正北方),大象馆在北偏东45°;
    (3)图略.∠AOC=∠AOB=90°,∠AOD=∠BOD=45°,∠COD=135°,∠BOC=180°;
    (4)锐角有∠BOD、∠AOD、∠AOC,钝角为∠COD、∠BOC,直角为∠AOB、∠AOC,平角为∠BOC.
    3.(1)15 ′,900″;(2)45′,0.75°.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3”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了解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到角的度量及度、分、秒的换算,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角的比较

    1.运用类比的方法,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认识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3.通过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表示方法,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能熟练运用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
    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还记得怎样比较线段的长短吗?类似地,你能比较角的大小吗?

    【教学说明】 通过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到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角的大小比较
    问题1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再与同伴交流,归纳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归纳结论】
    与比较线段的长短类似,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对角进行比较:一种方法是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放在重合边的同侧就可以比较大小,即叠合法.
    问题2 教材第119页上方的“做一做”.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3.角的平分线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材第119页上方的“做一做”.
    问题3 已知EOF为一直线,∠AOB=90°,OE平分∠COB,∠EOC=15°,求∠AOF的度数.
    【教学说明】 学生观察、分析,与同伴交流,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角的和差关系.
    【归纳结论】
    在进行角的和、差、倍、分计算时,往往结合图形来分析数量关系.
    4.估量角的度数
    问题4 (1)如图估计∠AOB,∠DEF的度数.
    (2)量一量,验证你的估计.

    【教学说明】 学生先估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AOB的内部任取一点C,作射线OC,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AOB>∠AOC
    B.∠AOC>∠BOC
    C.∠BOC=∠AOC
    D.∠BOC>∠AOC
    2.教材第120页上面“随堂练习”第1题.
    3.教材第120页上面“随堂练习”第2题.
    4.如图所示,OB是∠AOC的平分线,DO平分∠COE,若∠AOE=128°,求∠BOD的度数.

    【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平分线性质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A
    2.(1)135°,135°,45°
    (2)图中两个钝角相等,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的和为180°.
    3.45°,30°,60°
    4.6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平分线性质等知识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4”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角的平分线定义及性质,到运用角的和、差、倍、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和圆,了解与多边形和圆有关的概念.
    2.会计算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丰富的活动中训练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4.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正多边形的边、角特点和扇形圆心角的求法.
    【教学难点】
    多边形对角线条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材第122页最上方的彩图及相关问题.
    【教学说明】 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的例子找到多边形和圆,使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多边形及有关概念
    教材第122页彩图下方的内容.
    问题1 (1)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边、多少个内角?
    (2)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几条对角线?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与同伴进行交流,找出一般规律.
    【归纳结论】 n边形有n个顶点,n条边,n个内角.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n边形一共有条对角线.
    问题2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度量,验证自己的猜测.
    【归纳结论】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圆及有关概念
    问题3 教材第123页下方的“做一做”.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再通过画图,初步认识圆和扇形.
    【归纳结论】 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称为半径.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求扇形的圆心角和扇形面积
    问题4 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比为1∶2∶3,求这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计算,掌握扇形圆心角的求法.
    【归纳结论】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个扇形,这些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问题5(1)将一个圆分成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你能算出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知道每个扇形的面积和整个圆的面积的关系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2)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在其中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你会计算这个扇形的面积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进一步掌握扇形圆心角和扇形面积的求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这个六边形分割成___个三角形.六边形一共有___条对角线.
    2.教材第124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3.教材第124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
    【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多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3,4,9
    2.如地板砖是正方形,蜂巢是正六边形.
    3.∠AOB=72°,∠AOC=108°,∠BOC=180°.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多边形和圆及有关概念.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5”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了解多边形和圆的相关概念,到计算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章末复习

    1.掌握本章重要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通过梳理本章知识,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回顾解决问题中所涉及的分类和类比思想.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
    3.在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进一步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回顾本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利用本章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二、释疑解感,加深理解
    1.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公理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线段的中点
    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4.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例1过平面内的四个点中的任意两个点可以画直线的条数是().
    A.4
    B.6
    C.4或6
    D.1,4或6
    【分析】平面内的四个点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①四个点在同一直线上,
    ②有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
    ③任意三个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应分三种情况讨论,故选D.
    例2 如图,从A到B最短的路线是().
    A.A—G—E—B
    B.A—C—E—B
    C.A—D—G—E—B
    D.A—F—E—B
    【分析】从A到B,EB这一段是必走的,关键是看从A到E哪条路最近,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应选D.
    例3计算:
    (1)47°53′43″+53°47′42″;
    (2)22°30′16″×6;
    (3)92°56′3″-46°57′54″;
    (4)176°52′÷3.
    【分析】角之间的运算是60进制,加减运算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之间分别加减;分、秒相加时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当60;乘法运算要用乘数分别与度、分、秒相乘,然后逢60进位;除法运算要用除数分别去除度、分、秒,度、分的余数乘60分别化为分、秒,一般除到秒,然后四舍五入.
    解:(1)47°53′43″+53°47′42″
    =(47°+53°)+(53′+47′)+(43″+42″)
    =100°+100′+85″
    =101°41′25″;
    (2)22°30′16″×6;
    =(22°+30′+16″)×6
    =132°+180′+96″
    =135°1′36″;
    (3)92°56′3″-46°57′54″;
    =(91°-46°)+(115′-57′)+(63″-54″)
    =45°+58′+9″
    =45°58′9″;
    (4)176°52′÷3
    =58°+(2°+52′)÷3
    =58°+172′÷3
    =58°+57′+1′÷3
    =58°57′20″.
    例4 在同一个小学的小明、小伟、小红三位同学住在A、B、C三个在住宅区,如图所示:A、B、C三点共线,且AB=60m,BC=100m.他们打算合租一辆车去上学,准备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三位同学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你认为停靠点应该设在_____________.

    【分析】若设在A处,三人步行路程之和为60+(60+100)=220m;若设在B处,则三人步行路程之和为60+100=160m;若设在C处,三人步行路程之和为(60+100)+100=260m.
    解:B处
    例5 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的长度.
    【分析】题中说明A、B、C三点共线,但无法判断点C是线段AB上,还是在AB的延长线上,所以要分两种情况,求AM的长.



    例6 如图所示,已知AB为一条直线,O是AB上一点,OC是∠AOD的平分线,OE在∠BOD内,∠DOE=13∠BOD,∠COE=72°,求∠EOB的度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角的平分线与角的和、差、倍分问题的应用,找准各角之间的关系,列等式解决.

    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
    1.如图,A,B,C三点共线,图中有___条线段,___条射线,能用字母表示的射线有____条.

    第1题图 第2题图
    2.比较如图所示的线段的长度:
    (1)DC_____AC;
    (2)AD+DC_____AC;
    (3)AD+BD______AB.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经过一点的直线可以有无数条
    B.经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C.一条直线只能用一个字母表示
    D.线段CD和线段DC是同一条线段
    4.如图所示,如果∠AOD>∠BOC,那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D>∠AOB
    B.∠AOB>∠COD
    C.∠COD=∠AOB
    D.∠COD与∠AOB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5.已知:如图所示,点A、B、C、D,按下列要求画图:
    (1)射线AD,直线BC;
    (2)射线BA,射线CD;
    (3)连接AC,并延长AC.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b、c,用圆规和直尺画线段.使它等于2a+b-c.(只需画图,不要求写画法).
    7.计算:
    (1)43°25′+54°46′;
    (2)90°3′-57°21′44″;
    (3)33°15′6″×4;
    (4)176°52′÷3.
    8.半径为6的圆中,扇形AOB的圆心角为150°,请在图中圆内画出这个扇形,并求出它的面积(结果保留π).

    9.如图,已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12cm,CB=23A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求DE的长.

    【教学说明】 这部分安排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重点题型,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前几题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两题可由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答案】1. 3 6 4
    2. < = >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C 4.B
    5.

    6.如图所示,线段AE就是所求作的线段2a+b-c.

    7.(1)98°11′(2)32°41′16″(3)133°24″
    (4)58°57′20″
    8.如图,扇形∠AOB的面积为:π×62×=15π.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课堂你能完整地回顾本章所学的有关知识吗?你学会了哪些与本章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你还有哪些困惑与疑问?
    【教学说明】 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积极与同伴交流,对于学生的困惑与疑问,教师应及时指导.

    1.布置作业:从教材“复习题4”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章复习课的练习.

    本节课通过复习归纳本章重点知识,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的讲解与复习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