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教案第1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教案第2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教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教案,共30页。
    第三章 声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本章共分4节:
    1.第1节“认识声现象”,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利用波形图区别声音.
    3.第3节“噪声”,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4.第4节“声与现代科技”,介绍了一些关于共鸣的声现象及超声波、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声识别技术.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每节都安排了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目标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的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及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道噪声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素养目标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构造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6课时.



    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听觉范围,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激发学生对声现象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叫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进行新课】
    一、声源
    1.实验: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比例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
    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2.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
    实验1: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
    实验2: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
    师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
    生1: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
    生2: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
    生3: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是运用“转化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二、声的传播
    1.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得到了声音.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以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课本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观察课本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三、声音传播的速度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须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受器接受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提问: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9页有关“几种介质中的声速”的表格,并回答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
    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15℃的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5℃时玻璃中的声速为500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四、人们发声和听声能力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
    靠声波触动鼓膜引起听觉.
    物体的振动有快慢,用频率表示.
    阅读课本弄清:
    1.频率的概念;
    2.人们发声频率范围(64~1300HZ);
    3.人们听觉范围(20~20000HZ);
    4.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
    教师引导归纳要点.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例题(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
    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解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在真空环境中振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故B、C不正确.
    答案:A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明白了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还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等.最后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人们发声频率范围和人们听觉范围.
    课后作业1.模拟并讨论“隔墙有耳”听声音的原因.2.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1.这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有个正确学习物理方法的良好开端.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从而得到很好的体现.
    2.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②运用转化的方法:如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音叉触及人体面颊时所引起的感觉以及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③运用归纳的方法:如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声音音调、响度的实验,体会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中的应用.
    2.经历用实验来研究声音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素养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
    2.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学重点】
    决定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音色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彩色摄像头、鼓、音叉、发音齿轮、锯条片、泡沫塑料、橡皮筋、白纸、铁皮铅笔盒.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请演奏.(学生分别演奏)
    (学生回答)
    师我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方案用于有学生演奏)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先请大家一边听录音,一边猜猜是什么声音.(播放录音)
    师这段录音包含了很多声音,大家还能一一辨别,真不简单.无论是李玟的歌声,还是公鸡的打鸣,还是发令枪声,它们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具有声音的一些特征,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课时展示:乐音的三个特征)
    【进行新课】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唱一段卡拉OK.(用VCD播放歌曲“青藏高原”)
    师韩红唱得很动听,可是不容易唱好,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句最难唱?为什么?
    生:……,这一句音调上不去.
    师是不是声音的响度不够?用力唱行不行?
    生:不是响度不够,而是声音的音调太高.
    师唱不上去果然是由于音调高.用力也唱不上,说明与响度无关,这是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调.
    师生归纳:音调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师请大家听声音有什么不同,哪个声音的音调高?
    (让锯条接触发音齿轮,发出不同的声音.)
    生:……
    师再请大家听俩声音,辨别音调的高低(播放蚊子和老虎的声音)
    生:……
    师科学研究表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声源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而振动的快慢可以用频率的大小来区别.
    归纳:频率:表示振动的快慢,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师我们手边的乐器怎样才能发出最高音调和最低音调,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和大家上一课.
    师现在,每个同学手边都有一根橡皮筋,我们来赛一赛,看谁刚才听得仔细,看谁的橡皮筋发出的音调最高.(学生动手做,教师可以做指导,组织)
    师比赛暂停.可以到课后再论高低.
    (投影):请男生跟我读.
    (投影):请女生跟我读.
    师这几句古诗选自哪一首诗,它的作者是谁?
    ——你觉得男生和女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
    师研究表明:通常男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90~140Hz,而女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270~550Hz,男女生声音的差异就在这.
    归纳:频率决定音调.不同的材料,不同发声体,发音频率不同,音调不相同.
    师老师也来露一手,(轻轻地敲击)听到了什么?
    生:鼓声.
    师如果要使鼓声更响一些,我怎样做就行了?
    生:用力就行.(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做得很好,我们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声音大小,就用响度来说明.
    师为什么用力敲击鼓声会更响?我们一起来猜猜其中的原因?
    生:可能是由于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比原先大.(学生未必说得准确,教师可以顺势用声音产生的原因来进行启发)
    师怎样可以证明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学生可能提出做实验)鼓面发声时就在振动,可是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样才能把鼓面的振动放大一些,使我们能观察到振幅的不同呢?
    生:……
    师大家的方法都有道理,我就用一些泡沫塑料撒在上面.(教师把摄像头对准鼓面,在上面撒些彩色泡沫.)(学生提出用乒乓球也可以)(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师现在,关于响度,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
    生: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也越大.
    师换个声源试试.(敲击音叉发声,教师同时说明音叉是实验室的发声工具)(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近敲击后的音叉,进行对比实验)(也可以用投影演示音叉敲击后放入水中)
    师那么,如果我们站在较远的操场上能听到这个音叉的声音吗?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归纳: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大小与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还与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师我们平时歌唱时,高不上去和低不下来都是对音调而言.如果两个人说话的响度,音调都相同,我们是否就无法区分呢?打电话时,熟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就听出来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它们不一样.
    师是的,下面就让我来考考大家,看谁首先说出正在演奏的乐器.(播放笛子,小提琴,二胡的音乐)
    师非常好,我们能分辨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能听出下面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多媒体播放各种发声器,……人对声音的感觉也不一样.)
    师我们再来做个游戏,请大家用书本挡住眼睛,我任意请同学读一句古诗,请你把他的姓名大声说出来.(进行游戏)
    师现在有一种叫做“模仿秀”的歌唱节目,你想模仿得像歌星一样,至少要哪几方面学得象?我们再来唱一段,先体会一下.
    生:……
    师是啊,要唱好一首歌是不容易的.音色,音调,节奏都很重要.
    归纳:音色是描述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例题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花,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辨别的( )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飞行路线形状不同
    D.飞行高低不同
    解析: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蜜蜂采花蜜时频率小,音调低,不采花蜜时,频率大,音调高.
    答案:A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本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了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经历了控制变量和转换法的探究方法,收获不小,兴趣也很高,希望能扎实理解本节内容.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本节课重在引导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初步知道影响音调的因素.决定响度的因素、展示转换法的思想.
    3.噪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素养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
    【教具准备】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像机、电视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制度初步认识噪声.
    图3—2—2和图3—3—3是噪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1.什么是噪声?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3.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
    4.根据第47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5.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
    这节课就通过学习与噪声有关的知识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6页“噪声及其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思考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进行补充讲解)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因此,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音.
    3.城市噪音的来源是非常多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交通运输噪音、工业噪音、施工噪音、社会生活噪音.
    4.举例:(1)交通运输噪音: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音: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
    (3)施工噪音:筑路、盖楼时发出的噪音等.
    (4)社会生活噪音:家庭噪音、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乐音和噪音”,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乐音和噪音的区别和联系.
    乐音和噪音(多媒体课件)

    例题1(多媒体展示)从物理学角度看,噪音和乐音的主要区别是( )
    A.噪声的响度大,乐音的响度小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乐音的音调低,噪声的音调高
    D.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解析:乐音和噪声都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与它们的音调、响度无关.乐音不仅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是乐音,噪声也不仅是机器发出的声音,一些爆炸等都能发出噪声.
    答案:D
    二、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7页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及法律意识.
    根据学习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音为___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的声音为______dB以上;能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的身音为___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补充)
    1. 0 30~40 70 90 150
    2. 90 70 50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例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音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致断裂等.
    例题2(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是某市区竖立在马路旁边的噪声监测装置,由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此处的噪声( )
    A.使人失去听力
    B.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C.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D.所造就的环境较理想,较安静
    解析:监测装置上显示的噪声分贝是68dB,低于保证人们工作和学习的70dB的噪声标准,但高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的上限50dB的噪声标准.
    答案:C
    三、如何使噪声小些
    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课本中图3-3-5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53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让学生选择最合适做声音屏障的材料.
    师结合听到声音的条件,列举生活中减少噪声的措施.
    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后积极发言,教师指导、补充)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2)阻断它的传播(在过程中减弱).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以用闹钟做声源.
    (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袋垫起(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用棉花塞住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例题3(多媒体展示)小华是本班物理学习小组的组长.本组几名同学经常在小华家一块儿学习.但小华的邻居家经常播放歌曲,而且音量较大.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组的几名同学各抒己见.
    小红:干脆叫邻居把音乐关掉.
    小刚:把门窗都关紧好一些.
    小敏:用棉球将双耳塞住.
    你认为谁的办法好呢?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解析: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在控制噪声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至于在具体操作时应采取哪种方法,则要按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答案:小红的建议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小刚的建议是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小敏的建议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的.他们三人的方法都可以减弱噪声,但小红的建议会影响邻里关系;小敏的建议不方便同学间交流、讨论;因此小刚的建议最好.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从声音的分类角度得出乐音和噪音的有关知识.主要分析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控制噪声的方法等内容.愿同学们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1.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但应用性较强,因此教学时要从环境保护出发,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
    2.在噪声的来源和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知道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使学生对噪声引起足够重视.
    4.声与现代科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
    三、素养目标
    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并向学生展示关于声与现代科技的丰富生动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研究热情.
    【教学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录像资源(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多媒体、蜡烛、火柴、饮料瓶.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导入】
    先让学生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回声、共鸣、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进行新课】
    一、回声
    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回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的概念.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以增强原声.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
    简述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混响、混响时间
    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他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三、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
    如课本中第49页图3-4-3,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
    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
    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认识.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共鸣现象.
    四、超声波是个多面手
    超声波与可听声音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让学生观察课本中图3—4—5声呐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声呐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呐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测出什么?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呐测距、定位的原理.
    教师还可以介绍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课本中图3-4-6的B超的基本原理.解释超声加湿器.
    1.超声波的定义:高于20000Hz的声波.
    2.超声波的特性.
    (1)方向性好,几乎沿直线传播.
    利用:声呐、回声定位.
    (2)穿透能力强,能穿透许多电磁波不能穿透的物质.
    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
    (3)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利用: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超声波焊接器.
    五、次声波本领大
    次声波的频率大致为1~20Hz,由于次声波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对次声波的应用进行归纳.向学生简单解释海洋中次声波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波等等.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
    六、声识别技术介绍
    1.把人的声音记录下来,通过计算机处理,建立声识别系统,声音就会像人的指纹、虹膜一样,可以作为一个人的识别标志.有了这个标志,安全机构部门可以进行入门的自动化管理,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公安部门还可以判定网上的交往是否假冒以及侦破利用电话敲诈的犯罪分子.
    2.根据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做成一些智能玩具.
    例题下列有关超声波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超声波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B.因为超声波可以使水产生剧烈振荡,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
    C.因为超声波在人体内不同组织的交界面上会反射,所以可以利用“B超”诊断病情
    D.因为人感觉不到超声波,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C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从声的另一种分类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它们的作用:
    1.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2.声波能够传递能量.然后又进一步学习了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我们了解了声识别技术等.好,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教材从奇异声现象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教师可以搜集大量事例,来说明声的利用价值,让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本节的教学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感知或资料查阅中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和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制作利用声的小发明.
    本章复习训练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能利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不同的声音.
    4.知道噪声的定义和噪声的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
    5.知道共鸣、回声这些声现象的原因,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
    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化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题1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例题2 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

    答案:反射425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例题3如下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

    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本题应选B.
    答案:B
    例题4(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解析:音色即声音的品质,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HZ,不在可听声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故B错.演员引吭高歌,发出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D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
    答案:C
    声音与现代科技
    例题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遥控器
    D.潜水艇上的声呐系统
    解析: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宽,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称为超声波,人们虽然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因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因而有特殊用途.超声波方向性好,经常用来回声测距,另外超声波还可以做“B超”、清洗、碎石等.
    答案:D
    例题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解析:大象发出的声音有部分是我们可听见的声音,有部分是我们听不见的次声波,但大象不能发出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震碎,从而排出体外;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即回声与原声间隔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
    答案:B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题7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_______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_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 传播
    例题8 贵阳市政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_________,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
    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
    答案:减少噪声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