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2.(2022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
A.公元208年官渡之战B.公元220年魏国建立
C.公元221年蜀汉建立D.公元229年吴国建立
3.(2022秋·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B.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C.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D.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4.(2022秋·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三国时期,曹丕建立的政权位于下图中______处
A.①B.②C.③D.④
5.(2022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三国时,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
A.澳门B.琉球群岛C.日本D.台湾
6.(2022秋·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B.C.D.
7.(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A.海外贸易范围广B.造船业很发达
C.重视农业的生产D.海战捷报频传
8.(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小明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小华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下列能印证小明观点的是
A.局部的统一为后来大一统创造条件B.战乱频繁,促进人民的迁徙
C.政权割据,形成三个有特色的国家D.三国混战,促进了民族交融
9.(2022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0.(2022秋·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整理表格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11.(2022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曹操)军。此战使( )
A.江南地区开发得以开发B.三国鼎立形成基础得到奠定
C.北方民族交融得到促进D.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
12.(2022秋·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赤壁之战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挥师南下B.曹军与孙刘联军双方在赤壁对峙
C.曹操军队终因不习水战兵败北撤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13.(2022秋·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是小明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4.(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这一时间还可表述为
A.2世纪初期B.2世纪末期
C.3世纪初期D.3世纪末期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余万
结果
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这是由立场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对历史的叙述也不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历史的评价,排除A项;材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排除B项;“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三国鼎立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标志,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是我国国家分裂时期,三国时期的战争促进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三家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D项错误。三国时期虽然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但是在经济、民族关系方面仍然获得较大发展,排除AB项。故选C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建都洛阳,至此,东汉灭亡。曹魏政权位于北方地区,即图中①处,A项正确;②是蜀国,③是吴国,④是鲜卑,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台湾海峡,达到夷洲(今天的台湾)。吴国船队抵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D项正确;“澳门、琉球群岛、日本”都不是当时的“夷洲”,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曹魏政权都城在洛阳,蜀汉政权都城在成都,孙吴政权都城是建业即南京,所以三国政权中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可以看出当时吴国的造船技术发达,能够造大船,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外贸易和战争,排除AD;造船与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魏蜀昊实现了局部充一,为后来的大统创造了条件。故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严重倒退。这不能说明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故B不符合题意;三鼎立时期;政权割据;形成国家分裂局面。这不能说明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团结,而非三国混战,有利于民族交融不是三国时期的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C
【详解】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时期,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关键词“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孙刘联军取得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所以反映的战役应是赤壁之战,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役,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B项;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据材料“(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曹操)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孙刘联军败曹军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战争,与经济开发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未涉及民族交融得到促进,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而非统一局面,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由此可知,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ABC项中都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不是历史观点,排除。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周瑜—曹操”、“曹操带着败兵北撤”等信息可知与赤壁之战有关,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与周瑜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00年为一世纪,1世纪是公元1-99年,公元某世纪初:即公元1年到公元19年;从而得出208年,这一时间还可表述为3世纪初期;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论述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同步测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顺德电台某知名说书人讲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