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最新名校模考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最新名校模考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2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三思慕其(一行)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逸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选自《旧唐书·僧一行》)
材料二:
玄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
先是,一行师事普寂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受之,致于几案上。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宇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从其游学。”
一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簌簌。既而谓其徒曰:“今目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道达耶?”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
一日,普寂禅师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惟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疾走视之,一行如其言灭度。后宽乃服衰绖葬之,自徒步出域送之。
(选自《酉阳杂俎》)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一行固A辞以B疾C不应命D后步往E荆州当阳山F依沙门G悟真以H习梵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出家为僧”与“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寻”字含义不同。
B.“一行立于门屏间”与“提刀而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立”字含义相同。
C.“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与“执图诣寺后”(《促织》两句中的“诣”字含义不同。
D.“左右疾走视之”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为了躲避武三思,出家为僧,在嵩山隐居,拜师普寂。唐睿宗时,他以生病为托词,拒绝了睿宗的征召。
B.虽然宫中人数众多,但一行仅将花名册看了一遍,就将花名册合上背诵,一连几页背诵下来,一字不差,唐玄宗对一行十分佩服。
C.卢鸿所写文章,长达几千字,且多有生字,措辞怪异;一行只看了一遍,便放在了桌上,卢鸿认为一行粗率,但事实证明他错了,
D.一行曾在环境优雅的天台山国清寺跟随普寂禅师学习算法,普寂禅师十分赏识他。一行在这里废寝忘食,将算法全部掌握。
13.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2)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从其游学。”
14.僧一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姬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城流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0.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3.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城流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三、(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也。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
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其文不存。
又著《辩和同之论》。其辞曰:
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其故何乎?盖明智之所得,暗伪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得由和兴,失由同起。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春秋传》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经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则上下和睦能相亲也。”
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绪,覆楚国之师,不穀之罪也。若以宗庙之灵得保首领以殁请为灵若厉大夫许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从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正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大夫从之。此违而得道者也。及灵王骄淫,暴虐无度,芋尹申亥①从王之欲,以殡于乾溪,殉之二女。此顺而失义者也。鄢陵之役,晋楚对战,阳穀②献酒,子反③以毙。此爱而害之者也。臧武仲④曰:“孟孙之恶我,药石也;季孙之爱我,美疢⑤也。疢毒滋厚,石犹生我。”此恶而为美者也。
……
桓帝时,举孝廉,除北新城长。告县人曰:“昔文翁⑥在蜀,道著巴汉:庚桑⑦琐隶,风移碨磥⑧。吾虽小宰,犹有社稷,苟赴期会,理文墨,岂本志乎!”乃更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身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此邑至后犹称其教焉。
特召入拜尚书郎。累迁,后为野王令,未行。光和中,病卒。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②③④⑥⑦:都是人名。文翁,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⑤chèn,泛指病。⑧地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若以宗庙之灵A得保B首领C以殁D请为灵E若厉F大夫G许诸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本义“钱财”,引申为“资助,供给”,文中“卖书于市以自资”,与《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都取这个义项。
B.不穀,又作“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C.“经”“传”此处指儒家的经文和传文,和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属于同类,其中“传”是解释经文的著作。
D.“举”“召”“除”“迁”,在古代都表示官职变化,但意思有细微差别。其中,“除”指任命、授职,“迁”则指升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梁,字曼山,为人自尊自强。他虽是梁宗室后裔,但因年少时父亲早逝,家族已经落败,便依靠自己“卖书于市”来维持生计。
B.刘梁学识修养深厚。他撰写的《破群论》《辩和同之论》两文流传后世:担任北新城长时,他不但创办官学,还躬身教化,评判优劣。
C.刘梁政治理想远大。在施政告白中,他用“文翁治蜀”和“庚桑改变硬磲之俗”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志向。
D.《辩和同之论》中,刘梁列举历史上多个典型例证,分别论述君臣、人我之间“违而得道,顺而失义,爱而为害,恶而为美”的情况。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虽小宰,犹有社稷,苟赴期会,理文墨,岂本志乎!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4.在《辩和同之论》中,找出作者刘梁对“和同”加以定义的一句话,并根据此文内容用自己语言简要说明什么是“和”,什么是“同”。
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节选自《庄子·至乐》)
材料二: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①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瀹(yuè):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处之A期年B而貌C加D丰E发之F白者G日H以反黑
11.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B.登,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与成语“五谷丰登”的中的“登”意思相同。
C.苟全,指苟且求全,“苟”字与《种树郭橐驼》中“苟有能反是者”中的“苟”意思不同。
D.适,指走向目的地,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却否了这种世俗之乐。
B.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也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也是种苦恼。
C.文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在既有的艰苦境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快乐。
D.作者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和怨楚。
13.把材料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4.材料二中,苏轼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够体现出材料一中庄子的观点?
五、(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驶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吾A以B至C公D之E道F荐G人H而I不J求K人L知M以N至O公P之Q道R责S人T而U不V避W人X怨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瞻”指景仰,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的“瞻”字意思相同。
B.“洎”指等到,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字意思相同。
C.“济”指成功,与《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济”字意思不相同。
D.“攻”指抨击,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魏公接受黎挺的建议,发动所部士兵人伕兴建城池,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
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
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仰慕韩魏公,命人依其子韩忠彦图画样貌。
13.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
(2)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
14.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答案】
10.CDF 11.A 12.D
13.(1)普寂曾经在寺中设下斋饭,大会各方僧侣,几百里之外的人都按期前来。
(2)卢鸿吃惊了很久,对普寂说:“这个人不是大师您能够教导的,应当听任他四处游学。”
14.①不慕荣利,不畏权贵。②记忆力惊人,善于钻研。③聪慧好学,领悟力强。④懂礼貌,尊重老师。
【解析】
10.句意: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
“一行固辞以疾”,状语后置句,“以疾”为后置状语修饰“辞”,C处断开;
“不应命”,承前省略主语的谓语部分,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处断开;
“后步往荆州当阳山”,动宾结构,“荆州当阳山”为“往”的宾语,句意完整,F处断开。
故CDF三处需要断句。
11.A.错误。“寻”均为“不久”之意。句意:不久出家为僧。/没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
B.正确。两个“立”,都讲作“站立”。句意:一行站在院门和屏风之间。/提着刀站立起来。
C.正确。拜访。/到,前往。句意:一行又曾经拜访道士尹崇。/拿着地图去到寺庙的后面。
D.正确。快。/痛心。句意:左右僧人赶紧跑过去看。/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12.D.“跟随普寂禅师学习算法”错,原文为“一行尝至天台国清寺……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教授一行算法的不是普寂禅师,是天台国清寺一僧人;“废寝忘食”错,属于无中生有。
13.(1)“尝”,曾经;“于寺”,“师尝设食于寺”,状语后置,应是“师尝于寺设食”;“皆”,都。
(2)“久之”,很久;“从”,听任;“非……也”,判断句。
14.结合“武三思慕其(一行)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逸匿以避之……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可概括出,不慕荣利,不畏权贵。
结合“玄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可概括出,记忆力惊人,善于钻研。
结合“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可概括出,聪慧好学,领悟力强。
结合“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可概括出,懂礼貌,尊重老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
材料二:
玄宗召见一行,问道:“大师有什么本领?”一行回答说:“只是擅长记忆。”玄宗就诏令掖庭官员,取来宫人名册给他看。一行看完一遍,合上名册开始背诵,记忆谙熟,就像平素经常读的书一样。几页之后,玄宗不由得走下御榻向他施礼,称作圣人。
在此之前,一行拜嵩山普寂和尚为师。普寂曾经在寺中设下斋饭,大会各方僧侣,几百里之外的人都如期前来。当时有个名叫卢鸿的人,道行高深,学识繁富,隐居在嵩山。普寂就请卢鸿写篇文章称扬这次盛会。到那天,卢鸿带着文章到了寺里,普寂接过文章,放在桌案上。卢鸿对普寂说:“我的文章长达几千字,生字又多,言辞怪异,最好在这些和尚当中选位聪明有灵气的,我亲自教他读。”普寂就让人叫来一行。一行到了之后,微笑着展读文稿,只看了一遍,就又放在桌上。卢鸿很看不惯一行的粗率,心有责怪之意。一会儿,群僧齐聚禅堂,一行挽起袖子走了进来,高声朗读,语音雅健,整篇文章只字不漏。卢鸿非常吃惊,很久才回过神,对普寂说:“这个人不是大师您能够教导的,应当听任他四处游学。”
一行曾经到了天台山国清寺,看见寺中别院苍松成林,门前溪水潺潺。一行站在院门和屏风之间,听见院子里有人正在排列算筹,发出簌簌的声响。过一会儿,这人对他的徒弟说:“今天会有弟子前来学习我的算法,应该已经到了门口,难道没有人通报吗?”一行应声进入庭院,稽首请教算法,最后全都学到了。
一行又曾经拜访道士尹崇,借阅扬雄的《太玄经》。几天后,又去见尹崇,把书还给他。尹崇说:“这本书意旨深奥,我琢磨了几年时间,还不能通晓。您试着再研读探求一番,为什么急着归还呢?”一行说:“我已经穷究这本书的意旨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诀》一卷给尹崇看。尹崇极为叹服。
有一天,普寂焚香正坐。不一会儿,忽然听见敲门声,一连声地说:“天师一行和尚到了。”一行走进来,拜见普寂,行礼,礼毕,贴在普寂耳边悄声说话,表情极为恭敬。普寂只是说:“是,是,都行。”一行说完,走下台阶进入南屋,自己关上门窗。普寂就缓慢地对弟子们说:“派人去敲钟,一行和尚灭度了。”左右僧人赶紧跑过去看,一行果然像普寂所说的,已经灭度了。后来裴宽身着丧服埋葬他,亲自步行出城,送别一行大师。
二、
【答案】
10.A 11.A 12.C
13.(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解析】
10.句意: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举坐”意思是“满座的”,作定语,修饰“客”,中间不可断,排除BD;
“上客”为一个词,意思是“上宾”,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11.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错误,应为“编年体”。
12.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错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于是才拿出自己的筑,穿上原来的衣服,众人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
13.(1)“使使”,派遣使者;“献之秦”,省略句,应为“献之(于)秦”,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复”,又。
(2)“客”,做客;“于”,表被动,被;“人有识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识者人”,意思是“有认识他的人”;“高渐离也”:判断句式,意思是“这是高渐离”。
参考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就又赦免了他,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三、
【答案】
10.ADF 11.D 12.B
13.(1)我虽然是一小小的县宰(县令),还有心怀国家的理想,苟且参与约期聚集,整理文牍(文案),难道是我的本志吗?
(2)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14.①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
②和,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③同,不分对错,一味顺从的认同。
【解析】
10.句意:如果凭借宗庙的神灵保佑,能够保全自己的头颅而亡身,请将我的谥号定为‘灵’或者‘厉’,大夫答应吗?
“宗庙之灵”是“以”的宾语,后面A处断开;
“得保首领以殁”中“以”表修饰,“得保首领”作“殁”的状语,“殁”后D处断开;
“大夫”是“许诸”的主语,其前F处断开。
故在ADF处断句。
11.D.“‘迁’则指升迁”错误,“迁”除升迁的意思外,还可表示官职调动或贬谪。
12.B.“《破群论》《辩和同之论》两文流传后世”错,由“乃著《破群论》……其文不存”可知《破群论》至今不存。
13.(1)“宰”,县令;“期会”,约期聚集;“文墨”,文牍。
(2)“如”,或者;“为”,治理;“比及”,等到;“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14.第一问:刘梁对“和同”加以定义的一句话是“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意思是,(所以)拿可以补益不认同之事称之为和,好恶不加区别称之为同。
第二问:理解“和”,由“以可济否谓之和”中的“济否”可知,对于不认同的事也并不完全排斥,而是以“济”作为对待不同事物的标准,如此就会形成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理解“同”,由“好恶不殊谓之同”中的“不殊”可知,对于好恶不加区别,意思就是不分对错,一味顺从的认同。
【参考译文】
刘梁字曼山,又名岑,东平宁阳人。梁是刘氏皇帝宗族子孙,年少失父贫困,卖书以维持生活。
常常痛恨社会上多以利相交,以奸邪不正结成党羽,于是写了《破群论》。当时看了的人,认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道害怕。现在这篇《破群论》之作,世俗之士(看了)难道不心里惭愧吗?”这篇文章不存在了。
又写了《辩和同之论》。文章说:
有的事情,违背常理却符合道义,有的事情,顺从事理却失去道义,有的爱却成为害,有的恶却成为美。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抵是遇事明智,即有所得,遇事昏昧,就会有所失。所以君子对待事物,不厚不薄,没有偏向,一定要用义来加以考查。
有所得,(往往)由和而起,做事有所失,(往往)由同而起。(所以)拿可以补益不认同之事称之为和,好恶不加区别称之为同。《春秋传》说:“和好似汤羹,用酸苦来调节它的味道,君子喝它用来平和自己的心。同如同淡水,如果将淡水补充入淡水,谁能喝它呢?琴瑟演奏,音调相同,谁又能听它呢?”所以君子的行为,关系亲密却不拉帮结派,和衷共济但不苟同,用来补救过失成就正确,用来纠正丑恶成就忠正。《孝经》讲:“顺应那些美德,补救那些丑恶,就能上下和睦能够表现相互亲爱。”
往昔楚恭王有病,请来他的大夫说:“寡人德行不高,年龄尚幼就即位掌管国家。失去了先君的功业,覆灭了楚国的军队,这是寡人之罪。如果凭借宗庙的神灵保佑,能够保全自己的头颅而亡身,请将我的谥号定为‘灵’或者‘厉’,大夫答应吗?”及至楚恭王去世,大夫子囊说:“不能这样做。事君者,应该依从君王的德行,不应该依从他的过失。赫赫楚国,楚王执掌朝政,安定南海之地,归顺了各中原诸侯,他的荣耀很大了。有如此荣耀,还知道自己的过失,为何不能以恭为谥号!”诸大夫都同意。这是违逆君王的意思却得到了道义的例子。等楚灵王(即位)骄奢淫逸,暴虐无度,芋城大尹申亥遵从灵王的愿望,将灵王葬在乾溪,还把两个女儿殉葬。这是顺从君王的旨意却违背道义的例子。鄢陵之战,晋楚对峙,阳谷献酒,子反因此殒命。这是欲爱之却反而害之的例子。臧武仲讲:“孟孙忤逆我,(逆言)是治病的砭石;季孙爱护我,美言却加重我的病。美言溺爱使我病情加重,砭石还能使我活下来。”这是有的恶却成为美的例子。
桓帝时,被举荐为孝廉,授官北新城长。(他)告诉县人说: “从前文翁在蜀地,他的道德教化著名巴汉;庚桑楚是个小小的役夫,改变了所居碨磥山的风俗。我虽然是一小小的县宰,还有心怀国家的理想,苟且(随意)参与约期聚集,整理文牍,难道是我的本志吗?”于是大起讲舍,聚集学生几百人,早晨夜晚亲自去劝诫,手执经卷,考试优劣,儒家的教化大为盛行。这个县到后来还称道他的教化。
特召入朝,授尚书郎。多次升迁,后任野王令,未去。光和中,病死。
四、
【答案】
10.BEG 11.D 12.A
13.(1)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
(2)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14.①材料二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解析】
10.句意: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而”是连词,“貌”是下句主语,“而”前B处断开;
“貌”“发”是两个句子的主语,从面貌和头发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变化,中间断开,“发”前E处断开;
“者”一般放在上句默写停顿,“者”后G处断开。
11.A.正确。
B.正确。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句意:农业连年歉收。/各种农作物丰收。
C.正确。苟且;如果。句意:以便勉强度日。/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
D.错误。恰好;到……去。句意: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12.A.“否了这种世俗之乐”错,由“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可知,不是否认这世俗之乐,而是认为这种世俗之乐很浅薄,并非真正的快乐。
13.(1)“贵者”,高贵的人;“为形”,对待身体;“疏”,忽略。
(2)“见”,看出,引申为“说明”;“无所往”,到哪里,到任何地方;“盖”,大概。
14.材料一中庄子认为“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即这些世俗之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只有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材料二中苏轼“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
材料二: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五、
【答案】
10.HMT 11.A 12.B 13.(1)魏州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
(2)这里是韩侍中管辖境内,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使我受辱。14.①不计前嫌,称赞他人功绩;
②荐拔人才,不求知恩感义;
③宽容大度,人己一视同仁。
【解析】
10.句意:我按照最公正的道来推荐人,因而不求别人知道,最公正的道,责备人而不逃避别人的怨恨。
“吾以至公之道荐人”,“以至公之道”作“荐”的状语,“人”作“荐”的宾语,故“人”后断开;
“而”表示原因,“不求”作谓语,“人知”作宾语,其后断开;
“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与前句结构意志,分别单独成句。
故在HMT三处断开。
11.A.瞻,景仰,句意:夷夏之人都景仰他;瞻,看,这里有“回忆”的意思,句意: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意思不同。
B.洎,等到,句意:等到城池建成;洎,等到,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
C.济,成功,句意:挺担心军队到来后事情不能成功;济,辅助,句意: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D.攻,抨击,指责,句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攻,学习、研究,句意: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12.B.“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错误,“勉其略于总劾”是说让他在统领事务的时候不要事无巨细,要简略;“婉言拒绝”表述不够准确,原文“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用反问回答,是直白地拒绝。
13.(1)“牒诉”,诉讼案件;“剧”,多;“视”,处理。
(2)“此韩侍中境内”,判断句;“慎”,千万;“需索”,勒索;“辱”,使动用法,使我受辱。
14.由“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可知,韩公面对黎挺推卸责任,自己被朝廷指责的情况,依然向朝廷称赞黎挺的功绩,胸怀宽广,不计前嫌。
由“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可知,韩公推荐了大批人才,并不求他们知道、感恩。
由“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可知,韩公担任侍从台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待从台谏的指责,宽容大度,人己一视同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国公韩琦有大功旧德,夷夏之人都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想要在白塔建城,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黎挺担心军队到来后事情不能成功,并且让自己担任罪责,于是跑到京城,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城池,致使这一个地区的城池陷于奔驰的状态,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黎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黎挺的功劳,朝廷下谕褒奖他。韩琦镇守大名,魏州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消息请求命令,然后他在卧室内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担任的事务过多,请他不要再自己审核,将事务委托给助理官员和下属,从而让自己稍稍便利安适。韩琦说:“讼词在官府,人的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我怎么敢简略呢?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不曾敢有所简略。更何况是委托给他人呢?”韩公掌权十几年,辅佐三朝,罢黜升迁群臣,他在朝廷内管理尚书台,在朝廷外,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知道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以此议论,韩公说:“我按照最公正的道来推荐人,因而不求别人知道,最公正的道,责备人而不逃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怎么能再要求人心呢?” 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每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诫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境内,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使我受辱。” 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重畏惧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国度,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曾经问中原的使者说:“前来的使者与丞相一样吗?”有人说:“相似。”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
材料二:
韩公掌权时,最被司马温公刺激而恼怒,然而韩公包容听从接受,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侍从台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侍从台谏的指责。这正是没有意念没有自我、为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的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美好品德,也是国家的没事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最新名校模考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2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情景默写模考练习(附参考答案),共4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名校模考作文练习(共9篇,附参考范文和写作指导),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