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制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制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教案,共40页。
《维护秩序》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2.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3.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教学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思考:以上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
教师过渡:引出课题《维护秩序》。
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社会秩序
阅读教材P23第一段。
1.思考:什么是社会秩序?
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
教师总结:①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②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作用
社会秩序的作用:(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教师过渡: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
(三)规则的种类、作用及含义
活动三:小组讨论——感受规则的力量
(展示材料及问题)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企业在商业竞争中,要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
1.讨论:材料中有哪些规则?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2.如何理解规则?
小组讨论,让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种类: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纪律、法律、道德等。(2)含义: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活动四:“一米线”的提醒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1.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上述事例的规则?
2.如何理解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活动五:身边的规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6年,铁路部门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
1.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规定?
2.不同时期,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有什么不同?
3.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3 板书设计
维护秩序
《遵守规则》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框承接上一课强调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而社会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这节课则讲述社会成员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本框对后面两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他们在进行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以及各种规则规范。如何让学生自觉去遵守规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只有首先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只有懂得了要遵守规则,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目标】
1.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明白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规则,懂得应积极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
2.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
3.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自由与规则不可分、如何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方法】活动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新课]:播放《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伤人视频》
探究活动一: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社会生活中这样不守规则而酿成恶果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悲剧,为避免这样的悲剧,我们就需要规则来维护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
设计思路:利用播放视频的方式,选取时政新闻为题材,引导学生学会对社会问题的探究,从而导入本课内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我们遵守规则。
[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二:《生活现象大家说》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遵守规则或没有遵守规则的例子吗?课件图片中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我们在公共场所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因为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再分析这些实例的影响,让学生更加理解在公众场合我们规则的重要性。再有针对性的分析课件中三幅图片中的现象,让学生更加切实的感受到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板书)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板书)
设问: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是不是意味着有规则就有约束,有约束就不自由,规则太多对生活会带来诸多不便呢?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板书)
探究活动三:播放视频《“中国式过马路”理由万千》,做课堂小调查:
1.同学们,你们闯过红灯吗?为什么?
2.如果有交警在,你们还会闯吗?
3.同学们,你们认可视频中行为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有些同学严于律己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律),如果做不到,我们就需要有老师、家长、社会的监督(他律)。而中国式过马路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规则的漠视,遵守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
设计思路:通过课堂调查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需要自律、他律。通过学生理性分析视频《“中国式过马路”理由万千》让学生理解,我们要遵守规则就需要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
二、自觉遵守规则(板书)
1.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板书)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板书)
探究活动四:
假设你来当一天的交通劝导员,在你工作中如果遇到了不讲理的行人闯红灯,你是如何劝导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对话。要求内容积极,思想健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学生操作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要自己遵守规则,还要对于其他不遵守规则的人积极劝导,当然劝导有一定的技巧,要做到“有礼”、“有理”、“有节”。
设计思路:通过本活动的设计,希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一定的劝导技巧。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明白,对于规则我们不仅要做到自觉遵守还要做到坚定维护规则。
三、维护与改进规则(板书)
1.坚定维护规则(板书)
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探究活动五:思考如果遇到“不善”的红绿灯,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不适应我们生活需要的,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
设计思路:通过进一步深化对交通规则的认识,让学生理解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不是完美的。
2.积极改进规则(板书)
(1)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2)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蚌埠人,我积极倡导:(全班起立集体诵读)
我是蚌埠人,我要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告别陋习;做文明人,行文明事,重礼仪,讲卫生;至诚至善,以礼待人;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美化校园,美化心灵;树新风、促和谐,争做文明蚌埠人,传承中华美德,共创美丽校园。
设计思路:以蚌埠创建文明城市为背景,以蚌埠人的身份集体朗读蚌埠文明倡议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促进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感受规则的价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板书设计】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二、自觉遵守规则
1.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三、维护与改进规则
1.坚定维护规则
2.积极改进规则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针对校门口放学时无秩序的拥堵情况。写一份文明倡议书。
《尊重他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一个人。
2.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3.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的课标依据主要是在“我与他人和集体”层面,即其中第二部分“在集体中成长”中的“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等相关内容。课标的要求提示我们,尊重他人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尊重的意义,知行合一。
本课教学内容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第一框,包括“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和“尊重从我做起”两目。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含义的同时,使其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尊重的复杂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做到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尊重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践行尊重,生活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儿童向成人转变期,实现社会化,需要学生理解尊重的含义,并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尊重又分为两种形式,即自尊和尊他。八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尊他。学生对“尊重他人是交往的起点”的观点是认同的,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引导学生将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为两部分来展开。第一环节是“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以甲骨文“尊”字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尊重的含义。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感受自尊和他人的尊重,结合马斯洛理论明确尊重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环节是“尊重从我做起”。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并思考如何落实尊重行为。
环节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活动:运用你的经验
展示甲骨文的“尊”字。有的同学可能会对此十分好奇,这是一个什么字?跟什么东西有关系?展示酒器图片,建立尊与酒器之间的联系。教师提问,为什么尊和酒器之间有联系?其连接点在于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连接点在于尊重。尊重指的是尊敬、重视,尊敬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环节二:尊重从我做起
活动:课堂小游戏
在学生理解尊重后,进行课堂游戏。这个游戏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请你伸出双手平放在桌子上方,距桌面一拳高。接下来,请注意屏幕上出现的文字并完成以下动作:出现第一人称词汇,如“我”“我的”,请迅速用左手敲桌子并还原;非第一人称词汇,如“他”“他的”,则用右手敲桌子。
第二环节,如果出现的是第一人称或者褒义词请迅速用左手敲桌子并还原;非第一人称或者贬义词则用右手敲桌子并还原。
第三环节,如果出现的是第一人称或者贬义词请迅速用左手敲桌子并还原;非第一人称或者褒义词则用右手敲桌子并还原。
在三个环节过后,请学生思考这个游戏的背后蕴含了哪些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自尊的话题。在引出自尊话题后,再请从PPT上去选择一个词语送给同学。
活动分享后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对于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已对尊重有情感认同后,讲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学术理论层面而言,尊重他人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个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探究与分享:
教师通过两个情境的创设,提问两个情境分别给予学生的感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自己感受后,进一步追问假如是你,在当时的情境下会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尊重他人的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述杭州图书馆对待乞丐的事例。教师提问,你认为图书馆这样做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
探究后小结:
请学生结合两个情境和杭州图书馆的事例去谈如何尊重他人。教师总结,我们在尊重他人时关键在于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五、板书设计
《以礼待人》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3.培养学生的文明有礼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故事)
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思考:他悟出了什么?
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引出课题《以礼待人》。
二、新课讲授
(一)礼的含义
活动一:阅读教材——识礼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礼是什么?
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二)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活动二:情境讨论——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命
(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
小岩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文明有礼?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小岩和爸爸妈妈到就餐房间后,坐在沙发上读着书,等候其他人。2.几位朋友来了,小岩站起来主动与他们打招呼。3.大家落座后,爸爸妈妈与朋友聊起天来。小岩虽然有些饿, 但还是耐心等待。4.就餐时,每当朋友用公筷给小岩夹菜,小岩都会站起来表示感谢。
活动三:情境体验——文明有礼促和谐
(学生阅读教材P38“探究与分享”)
思考:同学们说出了对文明小区的什么期望?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社区环境方面:垃圾应分类回收;机动车应注意低速行驶、不鸣笛;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垃圾随意堆放会影响社区环境卫生;汽车在小区内任意行驶会给出行的居民带来危险、同时造成噪音扰民;不能合理地处理冲突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教师总结:文明礼貌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所以,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四:情境感受——文明有礼扬国威
(展示材料)
情境一: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
1.思考:这个情境体现了什么?
情境二:泰国皇宫洗手间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巴黎圣母院有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
2.读完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分组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讲述:情境一: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对我们国家的尊重,也是在为运动员的拼搏和公平竞争精神鼓掌。情境二:我们感受到国人的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过渡:《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家则不宁。”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呢?
(三)做到文明有礼
活动五:自主学习——知礼懂礼
学生阅读教材P39—40。
1.思考: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说说你所知道的文明有礼的相关要求。
教师总结:(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四)教师评判学生讲述的礼的做法。
活动六:情境判断——明礼守礼
(展示校园中存在的现象)
①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帮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②吊儿郎当地穿着校服,胸口衣裳大敞。
③在饭堂排队打饭,遵守秩序。
④在课堂上插嘴说话、坐姿懒散、吃零食。
⑤见到走廊或楼梯有纸屑、垃圾,顺手捡起,扔进垃圾筒。
⑥不给同学起“绰号”,不开恶意玩笑。
⑦在课室内讲粗言滥语、打闹嬉戏。
教师讲述:①正确,语言文明,举止文明;②错误,服装不整,不注意仪表;③正确,举止得体;④错误,举止不文明,缺少行为美;⑤正确,爱护环境,举止文明;⑥正确,语言文明;⑦错误,语言不文明,举止不得体。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同时,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礼,知道了礼的表现,懂得了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了做文明有礼的人就应从语言、举止、仪表方面努力,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并与身边的人一起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3 板书设计
以礼待人
《诚实守信》教案
课题
《诚实守信》
单元
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懂得诚信的含义及诚信的重要性;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诚信。
自觉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诚信的人。
重点
诚信的重要性
难点
践行诚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接到彩民一个电话,自己垫钱帮彩民代买了一张彩票,结果中了855万。要是你遇到这事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
材料:山西太原一彩票店店主刘师傅,帮彩民代买了一张彩票,随后发现这张彩票竟然中了855万元大奖!他毫不犹豫地将巨奖奉还,并拒绝了两万元酬谢金。他说,“不是自己的钱不能要!”
过渡语:在刘师傅身上我们看到了诚信。那什么是诚信。怎样做到诚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引入主题。
讲授新课
第三节 诚实守信
材料:小方和同学约好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因为不守时晚起迟到了十分钟!
(1)你怎样看待小方的言行?
(2)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的行为?
学生回答。
一、诚信无价
1.什么是诚信?
诚实、守信用
播放视频《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材料: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墨子:言而不信,行不果
庄子: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关链接:《民法总则》之诚信
总结:诚信也是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问:有同学知道“一诺千金”的典故吗?请跟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
问: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
2.诚信的重要性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材料:“与人以实,虽疏笔密。
与人以虚,虽威必疏。”
——韩婴
总结: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活动:说说你知道的诚信的人和事。
学生分享。
材料:肺癌晚期,他想到的头件事:给顾客退卡
材料:工艺厂发错产品 见课件
问:你认为诚信经营对企业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材料:海尔 见课件
播放视频《吴松航:诚实守信 振兴国产奶粉品牌》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材料:诚信超市 见课件
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
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活动:诚信大拷问
学生回答。
播放视频《无诚信无朋友》
材料:2017中美教育白皮书:留学生被劝退者,不诚信占三成
材料:以次充好 过期食品 见课件
材料:每卖出一个假货会让阿里失去5个用户
播放视频《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
材料:发改委 见课件
3.不诚信的危害
失去别人的信任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损害别人利益,败坏社会风气;
影响国家的声誉及国际地位。
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阅读感悟 见课件
问:杜正云家族的事例给你怎样的启示?
要信守诺言。
二、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
材料:小雨昨晚忘记做作业,早上组长收作业时,他谎称作业忘带了。
问:你有过类似的行为吗?
学生回答。
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材料:陈东 见课件
问:针对考试作弊谈谈你对“老实人吃亏”这句话的看法?
考试作弊,虽然一时取得了好分数,但却不利于弥补学习上的漏洞。考试作弊还养成了自欺欺人、不诚实的坏品质,最终害了自己。
材料:小丽 小王 见课件
——不要轻易许诺,没有能力做的、不打算做的、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去承诺。
材料:小蕾 见课件
——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播放视频《老兵欧兴田 兑现承诺守墓30多年》
材料:华盛顿 见课件
——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材料:小菊的遭遇 见课件
问:你怎么看待小菊的行为?如果你是小茜、小舟,你会怎么想?
学生回答。
探究与分享 见课件
问:(1)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诚实与保护隐私的关系?
学生回答。
2.运用诚信智慧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设问:
当陌生人问你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时,你会……
当别人向你打听同学的隐私时,你会……
当公安机关向你了解有关案情时,你会……
假如你是一个军事或外事工作人员,当别人问你有关国家机密时,你会……
学生回答。
材料:小菊的疑问 见课件
问:妈妈的行为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骗人行为是否一样?请你帮助回答小菊的疑问。
学生回答。
诚实与“善意的谎言”:出于安慰、鼓励、帮助他人的目的,将一些负面的事实加以掩饰,那是与人为善的行为,与不负责任、不讲信用、损人利己的弄虚作假行为完全不能等同。
出示漫画:修改分数 见课件
问:修改分数是善意的谎言吗?
学生回答。
材料: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
材料:纳税信用A级纳税享受41项守信联合激励措施
播放视频《法院为“老赖”定制“失信彩铃”》
材料:失信惩戒 见课件
列举身边不诚信的人或事,并说明它的危害。
通过列举,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对不诚实的现象和危害记忆也更深刻。
课堂小结
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课后作业:以“传承中华诚信美德”为主题,撰写演讲词,在班级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以演讲比赛的形式加强对诚信的认识。
板书
一、诚信无价
1.什么是诚信
2.诚信的重要性
3.不诚信的危害
二、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
2.运用诚信智慧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法不可违》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民法典,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安全,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较轻
民法典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二
较轻
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三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预防犯罪》教案
课题
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重点
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少年犯》插曲
学生观看
通过电影插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运用你的经验:P52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得出结论:刑法的含义及作用
运用你的经验:P53
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播放视频《人民的名义》
思考:
犯罪要承担的后果是是什么?
得出结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小练习:
再次观看《人民的名义》,说说视频中哪些判决属于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二、加强自我防范
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问题: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得出结论: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探究与分享:P55
问题: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问题:他为什么会走上违法之路?
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温水煮青蛙
问题:想一想:这只青蛙为什么会丧生?
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诱惑
杀人蝙蝠的故事
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师寄语
学生回答
学生探究并讨论
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
学生练习
学生观看
学生分析陈某失足轨迹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中的违法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从而引导学生这些违反刑法的行为的严重性。
通过对两类行为的对比,得出犯罪和含义并分析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引导学生明白犯罪要受刑罚处罚,并了解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结合具体事例对刑罚的种类进行巩固
通过视频展示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节引导学生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通过两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明白预防犯罪要从拒绝不良行为开始。
用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引导学生不良诱惑的危害并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按照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善用法律》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
2.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3.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教师总结、过渡:保安的行为是侵犯小华权利的表现。我如果是小华的朋友,可以告诉他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引出课题《善用法律》。
二、新课讲授
(一)依法维权
活动一: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P58“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村民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你从这两则事例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讲述:王某纠集他人将打伤自己弟弟的李某打成重伤,违反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村民们依照法律规定同村干部论理、论法,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可以看出,非法维权受惩罚,依法维权终受益。
教师总结:我们应学会依法维权。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二:法律救助帮维权
(学生阅读教材P58—59“阅读感悟”)
活动三:诉讼维权最权威
(学生阅读教材P59“探究与分享”)
思考: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你了解这种维权方式吗?
教师讲述:小峰通过诉讼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总结:(什么是诉讼?)(1)含义: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使用情况: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目标导学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二)有勇有谋
活动四:见义勇为是责任
(展示材料)
小周是小区保安。一天,他为抓抢劫犯罪嫌疑人,被摩托车撞伤,他忍住剧痛将犯罪嫌疑人制服,并将其交给民警。因此,他被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观点一:小周的做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观点二:如果他在与歹徒搏斗时把歹徒撞伤了,他就不会获得光荣称号了。
思考与讨论:请你对这两个观点发表看法。
教师讲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小周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小周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是可以获得“见义勇为”称号的。
活动五:智勇双全斗歹徒
(展示材料)
材料一:在武汉,有一个10岁女孩被3名歹徒劫持后,利用歹徒吃夜宵之机,趁歹徒不备,一面向饭店老板暗指3名歹徒,一面表情痛苦地用双手卡自己的脖子,老板明白后立即设法报警,几分钟后,3名歹徒被民警抓获。
材料二:3月14日当晚7点20分左右,15岁的小张用手机打着电话,沿和平路旁边一条小巷子往虎门巷华谊苑小区里面走,全然没有注意到一名男子尾随而来。走到巷道一黑暗处时,尾随而来的男子突然掏出一把匕首将其抵住,让其把身上值钱的东西都交出来。小张将手机和钱包递给了对方。看到钱包里总共只有7元零钱,持刀男子心有不甘,继续挟持着小张往小区里面走。
快到小区入口的值班岗亭时,看到里面有2名保安正在值班,小张对持刀男子说:“我有个包裹在岗亭里,要去取一下。”觉得顺便再劫个包裹也不枉此行,持刀男子放开了小张,让他走进了岗亭,自己站在不远处等候。来到保安身旁,小张低声将自己遭遇持刀抢劫的经历告诉了保安,让其立即报警求援。随后,2名保安人员出门叫住持刀男子,趁其不备将他制服,并交给了闻讯赶来的巡逻民警。
后经审讯,持刀男子姓吴,贵阳市人,今年24岁。对于持刀抢劫的犯罪事实,吴某供认不讳。说起被擒经过,吴某表示,他见受害人整个过程中都比较配合,根本没料到他会以取包裹的名义向保安求助,以至于保安来到他身旁都毫无防备。
1.思考: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面对歹徒行凶,你会怎么做?
教师讲述:1.作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面对歹徒行凶,可以:(1)设法稳住歹徒。(2)记住歹徒相貌。(3)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当我们遭遇违法犯罪时,首先要观察分析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宜与犯罪分子硬碰硬,而要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了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懂得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 板书设计
《维护秩序》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2.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3.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教学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思考:以上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
教师过渡:引出课题《维护秩序》。
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社会秩序
阅读教材P23第一段。
1.思考:什么是社会秩序?
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
教师总结:①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②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作用
社会秩序的作用:(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教师过渡: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
(三)规则的种类、作用及含义
活动三:小组讨论——感受规则的力量
(展示材料及问题)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企业在商业竞争中,要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
1.讨论:材料中有哪些规则?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2.如何理解规则?
小组讨论,让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种类: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纪律、法律、道德等。(2)含义: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活动四:“一米线”的提醒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1.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上述事例的规则?
2.如何理解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活动五:身边的规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6年,铁路部门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
1.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规定?
2.不同时期,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有什么不同?
3.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3 板书设计
维护秩序
《遵守规则》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框承接上一课强调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而社会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这节课则讲述社会成员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本框对后面两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他们在进行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以及各种规则规范。如何让学生自觉去遵守规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只有首先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只有懂得了要遵守规则,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目标】
1.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明白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规则,懂得应积极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
2.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
3.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自由与规则不可分、如何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方法】活动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新课]:播放《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伤人视频》
探究活动一: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社会生活中这样不守规则而酿成恶果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悲剧,为避免这样的悲剧,我们就需要规则来维护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
设计思路:利用播放视频的方式,选取时政新闻为题材,引导学生学会对社会问题的探究,从而导入本课内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我们遵守规则。
[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二:《生活现象大家说》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遵守规则或没有遵守规则的例子吗?课件图片中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我们在公共场所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因为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再分析这些实例的影响,让学生更加理解在公众场合我们规则的重要性。再有针对性的分析课件中三幅图片中的现象,让学生更加切实的感受到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板书)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板书)
设问: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是不是意味着有规则就有约束,有约束就不自由,规则太多对生活会带来诸多不便呢?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板书)
探究活动三:播放视频《“中国式过马路”理由万千》,做课堂小调查:
1.同学们,你们闯过红灯吗?为什么?
2.如果有交警在,你们还会闯吗?
3.同学们,你们认可视频中行为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有些同学严于律己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律),如果做不到,我们就需要有老师、家长、社会的监督(他律)。而中国式过马路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规则的漠视,遵守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
设计思路:通过课堂调查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需要自律、他律。通过学生理性分析视频《“中国式过马路”理由万千》让学生理解,我们要遵守规则就需要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
二、自觉遵守规则(板书)
1.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板书)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板书)
探究活动四:
假设你来当一天的交通劝导员,在你工作中如果遇到了不讲理的行人闯红灯,你是如何劝导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对话。要求内容积极,思想健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学生操作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要自己遵守规则,还要对于其他不遵守规则的人积极劝导,当然劝导有一定的技巧,要做到“有礼”、“有理”、“有节”。
设计思路:通过本活动的设计,希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一定的劝导技巧。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明白,对于规则我们不仅要做到自觉遵守还要做到坚定维护规则。
三、维护与改进规则(板书)
1.坚定维护规则(板书)
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探究活动五:思考如果遇到“不善”的红绿灯,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不适应我们生活需要的,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
设计思路:通过进一步深化对交通规则的认识,让学生理解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不是完美的。
2.积极改进规则(板书)
(1)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2)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蚌埠人,我积极倡导:(全班起立集体诵读)
我是蚌埠人,我要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告别陋习;做文明人,行文明事,重礼仪,讲卫生;至诚至善,以礼待人;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美化校园,美化心灵;树新风、促和谐,争做文明蚌埠人,传承中华美德,共创美丽校园。
设计思路:以蚌埠创建文明城市为背景,以蚌埠人的身份集体朗读蚌埠文明倡议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促进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感受规则的价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板书设计】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二、自觉遵守规则
1.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三、维护与改进规则
1.坚定维护规则
2.积极改进规则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针对校门口放学时无秩序的拥堵情况。写一份文明倡议书。
《尊重他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一个人。
2.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3.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的课标依据主要是在“我与他人和集体”层面,即其中第二部分“在集体中成长”中的“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等相关内容。课标的要求提示我们,尊重他人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尊重的意义,知行合一。
本课教学内容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第一框,包括“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和“尊重从我做起”两目。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含义的同时,使其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尊重的复杂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做到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尊重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践行尊重,生活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儿童向成人转变期,实现社会化,需要学生理解尊重的含义,并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尊重又分为两种形式,即自尊和尊他。八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尊他。学生对“尊重他人是交往的起点”的观点是认同的,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引导学生将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为两部分来展开。第一环节是“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以甲骨文“尊”字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尊重的含义。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感受自尊和他人的尊重,结合马斯洛理论明确尊重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环节是“尊重从我做起”。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并思考如何落实尊重行为。
环节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活动:运用你的经验
展示甲骨文的“尊”字。有的同学可能会对此十分好奇,这是一个什么字?跟什么东西有关系?展示酒器图片,建立尊与酒器之间的联系。教师提问,为什么尊和酒器之间有联系?其连接点在于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连接点在于尊重。尊重指的是尊敬、重视,尊敬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环节二:尊重从我做起
活动:课堂小游戏
在学生理解尊重后,进行课堂游戏。这个游戏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请你伸出双手平放在桌子上方,距桌面一拳高。接下来,请注意屏幕上出现的文字并完成以下动作:出现第一人称词汇,如“我”“我的”,请迅速用左手敲桌子并还原;非第一人称词汇,如“他”“他的”,则用右手敲桌子。
第二环节,如果出现的是第一人称或者褒义词请迅速用左手敲桌子并还原;非第一人称或者贬义词则用右手敲桌子并还原。
第三环节,如果出现的是第一人称或者贬义词请迅速用左手敲桌子并还原;非第一人称或者褒义词则用右手敲桌子并还原。
在三个环节过后,请学生思考这个游戏的背后蕴含了哪些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自尊的话题。在引出自尊话题后,再请从PPT上去选择一个词语送给同学。
活动分享后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对于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已对尊重有情感认同后,讲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学术理论层面而言,尊重他人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个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探究与分享:
教师通过两个情境的创设,提问两个情境分别给予学生的感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自己感受后,进一步追问假如是你,在当时的情境下会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尊重他人的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述杭州图书馆对待乞丐的事例。教师提问,你认为图书馆这样做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
探究后小结:
请学生结合两个情境和杭州图书馆的事例去谈如何尊重他人。教师总结,我们在尊重他人时关键在于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五、板书设计
《以礼待人》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3.培养学生的文明有礼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故事)
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思考:他悟出了什么?
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引出课题《以礼待人》。
二、新课讲授
(一)礼的含义
活动一:阅读教材——识礼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礼是什么?
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二)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活动二:情境讨论——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命
(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
小岩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文明有礼?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小岩和爸爸妈妈到就餐房间后,坐在沙发上读着书,等候其他人。2.几位朋友来了,小岩站起来主动与他们打招呼。3.大家落座后,爸爸妈妈与朋友聊起天来。小岩虽然有些饿, 但还是耐心等待。4.就餐时,每当朋友用公筷给小岩夹菜,小岩都会站起来表示感谢。
活动三:情境体验——文明有礼促和谐
(学生阅读教材P38“探究与分享”)
思考:同学们说出了对文明小区的什么期望?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社区环境方面:垃圾应分类回收;机动车应注意低速行驶、不鸣笛;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垃圾随意堆放会影响社区环境卫生;汽车在小区内任意行驶会给出行的居民带来危险、同时造成噪音扰民;不能合理地处理冲突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教师总结:文明礼貌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所以,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四:情境感受——文明有礼扬国威
(展示材料)
情境一: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
1.思考:这个情境体现了什么?
情境二:泰国皇宫洗手间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巴黎圣母院有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
2.读完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分组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讲述:情境一: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对我们国家的尊重,也是在为运动员的拼搏和公平竞争精神鼓掌。情境二:我们感受到国人的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过渡:《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家则不宁。”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呢?
(三)做到文明有礼
活动五:自主学习——知礼懂礼
学生阅读教材P39—40。
1.思考: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说说你所知道的文明有礼的相关要求。
教师总结:(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四)教师评判学生讲述的礼的做法。
活动六:情境判断——明礼守礼
(展示校园中存在的现象)
①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帮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②吊儿郎当地穿着校服,胸口衣裳大敞。
③在饭堂排队打饭,遵守秩序。
④在课堂上插嘴说话、坐姿懒散、吃零食。
⑤见到走廊或楼梯有纸屑、垃圾,顺手捡起,扔进垃圾筒。
⑥不给同学起“绰号”,不开恶意玩笑。
⑦在课室内讲粗言滥语、打闹嬉戏。
教师讲述:①正确,语言文明,举止文明;②错误,服装不整,不注意仪表;③正确,举止得体;④错误,举止不文明,缺少行为美;⑤正确,爱护环境,举止文明;⑥正确,语言文明;⑦错误,语言不文明,举止不得体。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同时,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礼,知道了礼的表现,懂得了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了做文明有礼的人就应从语言、举止、仪表方面努力,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并与身边的人一起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3 板书设计
以礼待人
《诚实守信》教案
课题
《诚实守信》
单元
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懂得诚信的含义及诚信的重要性;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诚信。
自觉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诚信的人。
重点
诚信的重要性
难点
践行诚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接到彩民一个电话,自己垫钱帮彩民代买了一张彩票,结果中了855万。要是你遇到这事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
材料:山西太原一彩票店店主刘师傅,帮彩民代买了一张彩票,随后发现这张彩票竟然中了855万元大奖!他毫不犹豫地将巨奖奉还,并拒绝了两万元酬谢金。他说,“不是自己的钱不能要!”
过渡语:在刘师傅身上我们看到了诚信。那什么是诚信。怎样做到诚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引入主题。
讲授新课
第三节 诚实守信
材料:小方和同学约好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因为不守时晚起迟到了十分钟!
(1)你怎样看待小方的言行?
(2)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的行为?
学生回答。
一、诚信无价
1.什么是诚信?
诚实、守信用
播放视频《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材料: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墨子:言而不信,行不果
庄子: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关链接:《民法总则》之诚信
总结:诚信也是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问:有同学知道“一诺千金”的典故吗?请跟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
问: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
2.诚信的重要性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材料:“与人以实,虽疏笔密。
与人以虚,虽威必疏。”
——韩婴
总结: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活动:说说你知道的诚信的人和事。
学生分享。
材料:肺癌晚期,他想到的头件事:给顾客退卡
材料:工艺厂发错产品 见课件
问:你认为诚信经营对企业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材料:海尔 见课件
播放视频《吴松航:诚实守信 振兴国产奶粉品牌》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材料:诚信超市 见课件
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
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活动:诚信大拷问
学生回答。
播放视频《无诚信无朋友》
材料:2017中美教育白皮书:留学生被劝退者,不诚信占三成
材料:以次充好 过期食品 见课件
材料:每卖出一个假货会让阿里失去5个用户
播放视频《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
材料:发改委 见课件
3.不诚信的危害
失去别人的信任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损害别人利益,败坏社会风气;
影响国家的声誉及国际地位。
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阅读感悟 见课件
问:杜正云家族的事例给你怎样的启示?
要信守诺言。
二、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
材料:小雨昨晚忘记做作业,早上组长收作业时,他谎称作业忘带了。
问:你有过类似的行为吗?
学生回答。
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材料:陈东 见课件
问:针对考试作弊谈谈你对“老实人吃亏”这句话的看法?
考试作弊,虽然一时取得了好分数,但却不利于弥补学习上的漏洞。考试作弊还养成了自欺欺人、不诚实的坏品质,最终害了自己。
材料:小丽 小王 见课件
——不要轻易许诺,没有能力做的、不打算做的、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去承诺。
材料:小蕾 见课件
——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播放视频《老兵欧兴田 兑现承诺守墓30多年》
材料:华盛顿 见课件
——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材料:小菊的遭遇 见课件
问:你怎么看待小菊的行为?如果你是小茜、小舟,你会怎么想?
学生回答。
探究与分享 见课件
问:(1)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诚实与保护隐私的关系?
学生回答。
2.运用诚信智慧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设问:
当陌生人问你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时,你会……
当别人向你打听同学的隐私时,你会……
当公安机关向你了解有关案情时,你会……
假如你是一个军事或外事工作人员,当别人问你有关国家机密时,你会……
学生回答。
材料:小菊的疑问 见课件
问:妈妈的行为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骗人行为是否一样?请你帮助回答小菊的疑问。
学生回答。
诚实与“善意的谎言”:出于安慰、鼓励、帮助他人的目的,将一些负面的事实加以掩饰,那是与人为善的行为,与不负责任、不讲信用、损人利己的弄虚作假行为完全不能等同。
出示漫画:修改分数 见课件
问:修改分数是善意的谎言吗?
学生回答。
材料: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
材料:纳税信用A级纳税享受41项守信联合激励措施
播放视频《法院为“老赖”定制“失信彩铃”》
材料:失信惩戒 见课件
列举身边不诚信的人或事,并说明它的危害。
通过列举,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对不诚实的现象和危害记忆也更深刻。
课堂小结
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课后作业:以“传承中华诚信美德”为主题,撰写演讲词,在班级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以演讲比赛的形式加强对诚信的认识。
板书
一、诚信无价
1.什么是诚信
2.诚信的重要性
3.不诚信的危害
二、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
2.运用诚信智慧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法不可违》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民法典,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安全,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较轻
民法典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二
较轻
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三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预防犯罪》教案
课题
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重点
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少年犯》插曲
学生观看
通过电影插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运用你的经验:P52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得出结论:刑法的含义及作用
运用你的经验:P53
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播放视频《人民的名义》
思考:
犯罪要承担的后果是是什么?
得出结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小练习:
再次观看《人民的名义》,说说视频中哪些判决属于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二、加强自我防范
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问题: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得出结论: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探究与分享:P55
问题: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问题:他为什么会走上违法之路?
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温水煮青蛙
问题:想一想:这只青蛙为什么会丧生?
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诱惑
杀人蝙蝠的故事
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师寄语
学生回答
学生探究并讨论
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
学生练习
学生观看
学生分析陈某失足轨迹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中的违法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从而引导学生这些违反刑法的行为的严重性。
通过对两类行为的对比,得出犯罪和含义并分析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引导学生明白犯罪要受刑罚处罚,并了解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结合具体事例对刑罚的种类进行巩固
通过视频展示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节引导学生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通过两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明白预防犯罪要从拒绝不良行为开始。
用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引导学生不良诱惑的危害并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按照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善用法律》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
2.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3.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教师总结、过渡:保安的行为是侵犯小华权利的表现。我如果是小华的朋友,可以告诉他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引出课题《善用法律》。
二、新课讲授
(一)依法维权
活动一: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P58“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村民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你从这两则事例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讲述:王某纠集他人将打伤自己弟弟的李某打成重伤,违反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村民们依照法律规定同村干部论理、论法,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可以看出,非法维权受惩罚,依法维权终受益。
教师总结:我们应学会依法维权。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二:法律救助帮维权
(学生阅读教材P58—59“阅读感悟”)
活动三:诉讼维权最权威
(学生阅读教材P59“探究与分享”)
思考: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你了解这种维权方式吗?
教师讲述:小峰通过诉讼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总结:(什么是诉讼?)(1)含义: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使用情况: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目标导学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二)有勇有谋
活动四:见义勇为是责任
(展示材料)
小周是小区保安。一天,他为抓抢劫犯罪嫌疑人,被摩托车撞伤,他忍住剧痛将犯罪嫌疑人制服,并将其交给民警。因此,他被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观点一:小周的做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观点二:如果他在与歹徒搏斗时把歹徒撞伤了,他就不会获得光荣称号了。
思考与讨论:请你对这两个观点发表看法。
教师讲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小周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小周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是可以获得“见义勇为”称号的。
活动五:智勇双全斗歹徒
(展示材料)
材料一:在武汉,有一个10岁女孩被3名歹徒劫持后,利用歹徒吃夜宵之机,趁歹徒不备,一面向饭店老板暗指3名歹徒,一面表情痛苦地用双手卡自己的脖子,老板明白后立即设法报警,几分钟后,3名歹徒被民警抓获。
材料二:3月14日当晚7点20分左右,15岁的小张用手机打着电话,沿和平路旁边一条小巷子往虎门巷华谊苑小区里面走,全然没有注意到一名男子尾随而来。走到巷道一黑暗处时,尾随而来的男子突然掏出一把匕首将其抵住,让其把身上值钱的东西都交出来。小张将手机和钱包递给了对方。看到钱包里总共只有7元零钱,持刀男子心有不甘,继续挟持着小张往小区里面走。
快到小区入口的值班岗亭时,看到里面有2名保安正在值班,小张对持刀男子说:“我有个包裹在岗亭里,要去取一下。”觉得顺便再劫个包裹也不枉此行,持刀男子放开了小张,让他走进了岗亭,自己站在不远处等候。来到保安身旁,小张低声将自己遭遇持刀抢劫的经历告诉了保安,让其立即报警求援。随后,2名保安人员出门叫住持刀男子,趁其不备将他制服,并交给了闻讯赶来的巡逻民警。
后经审讯,持刀男子姓吴,贵阳市人,今年24岁。对于持刀抢劫的犯罪事实,吴某供认不讳。说起被擒经过,吴某表示,他见受害人整个过程中都比较配合,根本没料到他会以取包裹的名义向保安求助,以至于保安来到他身旁都毫无防备。
1.思考: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面对歹徒行凶,你会怎么做?
教师讲述:1.作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面对歹徒行凶,可以:(1)设法稳住歹徒。(2)记住歹徒相貌。(3)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当我们遭遇违法犯罪时,首先要观察分析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宜与犯罪分子硬碰硬,而要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了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懂得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 板书设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