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节 摩擦力教案及反思
展开【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铺垫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都是“力”。经过对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二力平衡等相关知识较为系统的讲述,给摩擦力的授课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连贯性,能较为直接的顺承。
生活感知常态化
摩擦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摩擦力”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章的学习内容具有直观性的感受。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本节课知识的讲述有辅助作用。
抽象思维待提高
虽在生活中感受颇丰,但本节课在提取摩擦力概念这一环节对学生仍设有一定障碍。学生容易误认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学生对物理学中“相对”一词并未有很强的敏感性。在概念把握方面仍能看出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改变摩擦力条件的因素”“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学生对其也难以有很好的把握。教师需针对这些重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暴露学生认知的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摩擦力。
实验兴趣盎然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要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贯穿课堂。据调查,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动手实验抱有极高的热情,贴合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
适应多媒体教学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此种教学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学生因此种方式而走神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举例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观察筷子提米实验。
通过“手”的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按照视频设计实验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激发科学兴趣。
形成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次课堂主要的以讲授法贯穿始终。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和学习的有关信息,如摩擦力的定义;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解析、解释和论证,如辩证的看待摩擦力的利弊、如何科学的下实验结论;对本堂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如课堂小结部分。
讨论法
本课的重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围绕此目的相互研讨,最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此问题。
演示法
教师的课前引入采用“筷子提米”这一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播放相关的探究小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法
本堂课的主体是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练习法
在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采用填空的方式检验学生所学;最后,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辅助学生巩固本堂课所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本节课借助多方资源,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本
影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视频
案例: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件
图片:网上搜索相关实验,如实验照片、筷子提米动图等
教具:筷子、米、小杯子、碗等
基础设施: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等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程引入
师:
同学们好,上课!
在讲授本节课的新知之前,先让我们一起学着屏幕上的步骤做一个小实验。
首先我们将米倒入杯中,根据之前所学的黄豆和绿豆混合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之间存在空隙。因此,我们通过敲击瓶子底部将米掇拾。接着我们插入筷子。接下来,同学们觉得第三步会发生什么呢?(停顿,学生自主猜想)
我们发现筷子将米提了起来!
筷子为什么能将米提起来呢?这其中涉及到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呢?
现在就让我们欢迎本节课的主人公——摩擦力。(三个字一字一顿)
利用“筷子提米”实验引入,激发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摩擦力分析
师:
说到力,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受力分析。
我们将杯子和米看为一个整体,其受到向下的重力。由于刚刚杯子静止在空中,表明其受力平衡。根据之前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其必受一个向上且大小相等的力,而这个力也就是摩擦力。
我们设想,若摩擦力消失,这杯米是不是就顺着重力往下落了呢?也就是说,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的相对运动。
讲授新课: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那其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有害的呢?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
现在我们请那位穿粉红色衣服的女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
摩擦力可以使我们正常行走,但摩擦力也会使得物件磨损。
师:
很好,请坐。
正如这位同学说的,摩擦力在生活中不同的应用各能体现利弊。因为摩擦力的存在可使我们正常的前进,传送带也能正常发挥其功用。但也因其过小容易产生事故,因它的存在而容易磨损物品。
所以我们难以片面的、简单的去评价它的好坏,应该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
讲授新课:
实验设计
师:
现在老师把刚刚一杯米倒掉一半,你们觉得筷子还能提起这半杯米吗?
发现筷子不能将米提起来,那筷子为什么不能提起半杯米呢?这其中的摩擦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师:
在正式开始实验之前,先让我们一起做两个简单的小实验。
请同学们用手在桌面上滑动,逐渐的增加力度,我们发现所施加的力越大,它越难移动,所以我们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接着我们用手在桌子上、课本上、衣裤上滑动,发现不同的表面其移动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全班集体性互动)
师:
好,那带着这两个实验猜想,我们开始本次的实验设计。
在实验前我们先确定一下实验方法,请这位蓝色衣服的男同学说一下。
生:
老师,选A,控制变量法。
师:
那实验变量是什么呢?
生:
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
在这里我们用摩擦系数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那你对实验方法B和C还有印象吗?
生:
没有。
师:
没事,请坐。
在七年级上册四章一节《物质的构成》中,我们用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使用了B转换法;在七年级下册二章四节《光和颜色》,我们研究光现象时建立了光线模型体现C建立模型法。同学们记得温故而知新哦。
在确定实验设计后,先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学习一下他们是如何探究压力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播放视频,老师写板书)
设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讲授新课:
得出实验结论
师:
现在我们请这三排四行的女同学说一下,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
发现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学生边说老师边写结论一的板书)
师:
那你有没有注意到实验中强调了匀速拉动木板,这是为了什么呢?
生:
使之受力平衡。这样测得的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师:
很好,这位同学不仅回顾了前面二力平衡的知识,也得出了相应的正确且规范的结论。
接下来请同学们学着视频内容尝试设计并完成实验,以之前的分组为依据。等实验结束后,老师同学汇报。
(时间设置10分钟,老师巡视指导)
师:
请这位穿橙色衣服的男同学,你说一下你得到的结论。
生:
我们组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压力越大。
师:
很好,那请你对比一下你的结论和老师黑板上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生:
老师我发现了我还缺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在压力大小不变的前提下。
师:
对,很好。下结论时一定要注意大前提,我们要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师: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完成这个填空。
结论一:实验甲和实验乙可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结论二:实验甲和实验丙可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全班性互动)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本堂课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掌握,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手势,我们一起来下一个大结论。
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且压力越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受到摩擦力也越大。
(全班性互动)
师:
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只有这两个吗?同学们觉得老师PPT上呈现的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吗?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课程总结
师:
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来总结一下本堂课的所学。
首先我们学了什么是摩擦力,它是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接着我们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结合板书,利用手势引导)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师:
希望同学们能将本堂课所学融会贯通。完成以下的课后作业。
1. 独立完成“筷子提米“实验并将成品图拍照上传至钉钉群,尝试解释筷子不能提起“半杯米”的原因。
2. 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找2个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措施,并整理成一段话发到钉钉群打卡。
格式如下:
例子:防滑垫。
理由陈述:防滑垫的表面相较于地面是粗糙的。
涉及知识点: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力增大。
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节 摩擦力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节 摩擦力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浙教版第6节 摩擦力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浙教版第6节 摩擦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 有机玻璃底座,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第3章 运动和力第6节 摩擦力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第3章 运动和力第6节 摩擦力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