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南洋学校、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南洋学校、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南洋学校、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3分)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2.(3分)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一些水会感到凉爽,是因为( )
A.水液化吸热 B.水液化放热 C.水汽化放热 D.水汽化吸热
3.(3分)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 )
A.听不到真空罩中闹钟声
B.尺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C.敲鼓的力越大,声音越大
D.击打纸筒,火焰熄灭
4.(3分)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可快速从木梳齿上划过,再让它从木梳齿慢慢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它们都不同
5.(3分)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6.(3分)如图所示,把盛有水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水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试管中的水( )
A.一定沸腾 B.可能沸腾
C.一定达到了沸点 D.没有达到了沸点
7.(3分)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8.(3分)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9.(3分)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10.(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11.(3分)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装有消声器 B.城市路旁设有隔声板
C.工人带防噪声耳罩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
12.(3分)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的传播速度变小
13.(3分)地震前夕,一些动物往往会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反常行为,这种异常现象是因为( )
A.动物能发出与地震波频率相同的次声波
B.人耳听不到地震波是因为它是超声波
C.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大,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D.地震波人耳感觉不到,是因为没有次声波产生
14.(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B.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输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
D.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
15.(3分)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6.(3分)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他手摸喉头 ;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正在静心思考的小娟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明的歌声是 (填“乐音”或“噪声”)。
17.(2分)如图所示,注射器内密封有适量刚烧开的水,向下拉动活塞,这是由于拉动活塞后,水面上方气体的压强 ,使水的沸点 的缘故。
18.(2分)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经常会影响居民生活,有时甚至会把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战斗机飞行会产生很大的 ,同时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
19.(2分)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 产生的,钟声通过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
20.(2分)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900次,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21.(2分)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必须要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由于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遇冷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2.(2分)生活小常识:机械手表进水后一般不容易干,这时可以将手表和一小包干燥剂一起放入一个小盒里,然后将盒子密封,手表里面的水就干了,在这个过程中 变成水蒸气,然后由于 而逸出手表,被干燥剂吸收,这样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30分)
23.(8分)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 ;
(2)如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表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8
98
98
98
98
……
(4)小明和小红分别用图(b)装置进行实验,正确操作(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 。
24.(10分)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速等是否有关,在4块相同的平面上各滴一滴体积相同的水。
(1)实验中的放水滴的平面最好应选用 (纸板/玻璃板/木板)。
(2)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是否有关。
(3)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
(4)实验中,小红用电吹风对准D图中的水滴吹热风,对比A、D, (能/不能)说明蒸发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速有关,如能,请写出有什么关系 。
25.(12分)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要求在下面写出计算过程)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3分)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即表明当音叉发声时物体在振动。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
2.(3分)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一些水会感到凉爽,是因为( )
A.水液化吸热 B.水液化放热 C.水汽化放热 D.水汽化吸热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解答】解:夏天在地面上泼水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蒸发(汽化)吸热的缘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汽化吸热的了解,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3分)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 )
A.听不到真空罩中闹钟声
B.尺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C.敲鼓的力越大,声音越大
D.击打纸筒,火焰熄灭
【分析】(1)瓶内空气抽出,就是真空了,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尺子露出桌边距离越短,振动越快,听到的声音音调越高;
(3)用力敲鼓,鼓面的振幅大,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4)敲击纸筒,可以看到烛焰在摇动。
【解答】解:A、真空不能传声,即传声需要介质;
B、尺子振动越快听到声音越高;
C、敲鼓的力越大听到声音越大;
D、纸筒振动发声的声波传递给蜡烛的火焰,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故选:A。
【点评】掌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把小实验与识点要联系起来。
4.(3分)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可快速从木梳齿上划过,再让它从木梳齿慢慢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它们都不同
【分析】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从木梳上划过,很快地划过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梳齿振动的慢。由于力度相同;由于木梳的材料,因此音色相同。
故选:A。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和响度。掌握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
5.(3分)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分析】(1)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根据音色可以辨别物体;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4)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可以发生反射。
【解答】解:A、“闻其声,据此可以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故B正确;
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D、“长啸一声,而不是次声波的传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应用,熟知相关知识,并能与具体应用相联系,是解答的关键。
6.(3分)如图所示,把盛有水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水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试管中的水( )
A.一定沸腾 B.可能沸腾
C.一定达到了沸点 D.没有达到了沸点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解答】解: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尽管不断吸热,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会从大烧杯中吸热,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这时试管中的水温虽然达到了沸点,所以不会沸腾。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体的沸腾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要把握住沸腾条件是温度不但达到沸点,而且还能不段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必须存在温度差异。
7.(3分)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可传递能量。
【解答】解:A、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说法错误;
D、超声波可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结合超声波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知道超声波具有能量。
8.(3分)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分析】解答此题需知道: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解答】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因此不会发生液化现象,所以a处较浓。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掌握物态变化的本质以及液化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9.(3分)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分析四个选择项中减弱噪声的办法,然后与题目中的要求对应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即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
C、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0.(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分析】(1)声音能传播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不能直接面对面对话。
(3)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担心打扰天上人。根据诗句的意思可知高指声音的大小。
(4)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物体。
【解答】解:A、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太空中是真空,不能面对面讲话。不符合题意。
C、“不敢高声语,担心打扰天上人,响度大。
D、不同的乐器振动的材料不同,根据音色不同来分辨物体。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声能传递能量、传递信息;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声音三个特征的含义。
11.(3分)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装有消声器 B.城市路旁设有隔声板
C.工人带防噪声耳罩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
【分析】对每个选项分别分析,明确各自采用的具体措施,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A、摩托车装有消声器。不符合题意;
B、城市路旁设有隔声板。符合题意;
C、工人带防噪声耳罩。不符合题意;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声现象的基础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12.(3分)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的传播速度变小
【分析】吸收声音可以达到减噪声目的;因此具有多孔性材料,它能够吸收声波,在吸音材料的微孔中发生多次反射而将声音的能量消耗掉。
【解答】解:大雪蓬松且多孔,声波进入后在微孔中发生多次反射而将声音的能量消耗掉。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防治噪声的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13.(3分)地震前夕,一些动物往往会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反常行为,这种异常现象是因为( )
A.动物能发出与地震波频率相同的次声波
B.人耳听不到地震波是因为它是超声波
C.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大,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D.地震波人耳感觉不到,是因为没有次声波产生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地震前夕发出次声波,人感觉不到,动物能感觉到。
【解答】解:自然界中,火山爆发、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波,人听不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次声波的产生以及传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4.(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B.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输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
D.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控制噪声:①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③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4)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解答】解: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声源的振幅越大,但音调不一定高;
C. 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故C错误;
D. 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点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防治噪声方法等多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考查的比较全面,但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
15.(3分)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 )
A. B.
C. D.
【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解答】解:因室内温度为20℃,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20℃;
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
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排除选项B。
故选:C。
【点评】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而片面地选择了B,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6.(3分)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他手摸喉头 振动 ;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 空气 传播;正在静心思考的小娟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明的歌声是 噪声 (填“乐音”或“噪声”)。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小明唱歌时声带会振动,所以用手摸喉头会感到在振动;
歌声通过空气可以传播到其它同学的耳朵里,此声音影响了小娟的学习;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理解噪声的定义并会正确判断噪声。
17.(2分)如图所示,注射器内密封有适量刚烧开的水,向下拉动活塞,这是由于拉动活塞后,水面上方气体的压强 减小 ,使水的沸点 降低 的缘故。
【分析】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升高,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解答】解:图中向下拉动注射器活塞,内部空间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故答案为:减小;降低。
【点评】本题考查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一道基础题。
18.(2分)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经常会影响居民生活,有时甚至会把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战斗机飞行会产生很大的 噪声 ,同时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能量 。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战斗机在飞行时,其巨大的声音能将附近居民的窗户玻璃震碎,产生很大的噪声。战斗机把玻璃震碎,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噪声;能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9.(2分)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 振动 产生的,钟声通过 空气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
【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的耳朵。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声现象重要的知识点,但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20.(2分)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900次,频率是 300 Hz,人类 能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3s内振动了9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1)昆虫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900次,故其在1s内振动300次;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
故答案为:300;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21.(2分)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必须要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由于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液化过程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2.(2分)生活小常识:机械手表进水后一般不容易干,这时可以将手表和一小包干燥剂一起放入一个小盒里,然后将盒子密封,手表里面的水就干了,在这个过程中 蒸发 变成水蒸气,然后由于 水蒸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而逸出手表,被干燥剂吸收,这样
【分析】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是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蒸发要吸热。增大面积、提高温度、加速空气流动可以加速蒸发。
【解答】解:手表里的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会逸出手表;
故答案为:蒸发,水蒸气分子的运动。
【点评】充分了解不同物态变化形式的区别,尤其是蒸发的各种现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30分)
23.(8分)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 乙 ;
(2)如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表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98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8
98
98
98
98
……
(4)小明和小红分别用图(b)装置进行实验,正确操作(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 水的质量不同 。
【分析】(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对应在图象中为一条直线;
(4)分析两个不同的图线,可知初温相同,到达沸腾的时间不同,因此从影响实验时间的方面分析。
【解答】解:
(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仰视或俯视都会使读数不准确,所以正确的是乙;
(2)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使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图中数据可知,温度不再升高,沸点为98℃;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水初温相同,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1)乙;(2)自下而上;(4)水的质量不相同。
【点评】本题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实验器材的安装、水沸腾时的特点以及影响实验时间的因素。要学会从沸腾图象中得出相关信息。
24.(10分)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速等是否有关,在4块相同的平面上各滴一滴体积相同的水。
(1)实验中的放水滴的平面最好应选用 玻璃板 (纸板/玻璃板/木板)。
(2)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表面积 是否有关。
(3)通过 A、C 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
(4)实验中,小红用电吹风对准D图中的水滴吹热风,对比A、D, 不能 (能/不能)说明蒸发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速有关,如能,请写出有什么关系 没有控制水的温度一定 。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解答】解:(1)实验中放水滴的平面应选用不吸水的玻璃板。
(2)比较A、B两图看出,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
(3)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故选A。
(4)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速的关系,需控制水的温度,而小红用电吹风对准D图中的水滴吹热风、D不能说明蒸发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速有关。
故答案为:(1)玻璃板;(2)表面积、C;(4)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本题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这是初中物理最常用的方法,在明确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认真把握图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解此题的关键。
25.(12分)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10 kHz到 20 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7500m ;(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8700m 。(要求在下面写出计算过程)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①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
②注意:1分钟后,潜艇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解答】解:(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
(2)①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t=×10s=3s,
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s1=vt=1500m/s×5s=7500m;
②6分钟=60s。
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60s=1200m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8+sB=7500m+1200m=8700m;
(3)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10;20;
(2)①7500;②8700;
(3)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点评】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这一点容易失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部分学校八年级(上)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如东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