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来读,我来写,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乡愁》教学设计文本分析:《乡愁》是统编本初中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重点在于感悟爱国思乡之情。其作者是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余光中,“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已经能够通过对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提炼出意象,意境,并且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对于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的结合下的“乡愁”主题还不够了解,诗歌朗读能力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次教学在“意象分析法”和“诵读法”的结合下,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体悟诗歌的情感魅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祖国统一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情感诵读,了解诗歌内容、结构和情感。2、通过理解独特的意象和巧妙的结构,把握诗歌的主题。3、了解诗人的思乡怀土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统一美好愿望的期盼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作者介绍: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创作背景: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教师行为:教师用ppt进行内容展示,请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进行简要记录学生行为预设:两位朗读学生能够流利准确读完内容,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要求,结合预习情况进行知识补充。教学意图:使学生了解诗歌时代背景和诗歌作者的生平,能够在“知人论世”过程中,创设便于诗歌学习的文化时空背景导入语:三十多年来,余光中的整个追求,我们似乎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这就是:“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作者有关“母亲中国”的情意都凝结在语言艺术的创造中,所结之“果”,象“白玉苦瓜”一样,有较高的美质,但也包含着原有苦涩的意蕴。教学意图:导入和本课诗歌相关联的主题意象——乡愁|思乡,初步创设“愁”诗歌情感基调和空间教师行为:简要介绍“白玉苦瓜”和“乡愁”的关联,进行课堂导入学生行为预测:学生存在对于“白玉苦瓜”的好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探索。二、我来读: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悟情(一)学生自由朗读,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和结构诗眼→感情基调:“愁”1.“愁”于?意象提取:空间上:邮票— 船票 —坟墓—海峡 时间上:小时候—少年 长大后—青年 后来啊—中年 而现在—老年“愁”何? 愁少小离家与母分别;愁新婚燕尔与妻相隔:愁母亲去世,天人相隔;愁海峡分隔,漂泊异乡(愁的延续一生) “愁之境”画面再现: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四种不同的意境进行描绘明确:要求学生联系自我生活实际的情境对画面进行扩展 提醒学生认识到四种不同意象的运用都表达出同样的情感 小小邮票,是余光中在外出求学离开家中对母亲的念想,一封封家书,寄托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在外经受的苦难与艰辛只能用这贴上这小小邮票的书信告知母亲,而母亲安慰的话语与细心的叮嘱也是通过这书信所传达。 窄窄船票,刚拥有一个美满家庭不久的他却被迫与爱人隔海相望,要通过一张窄窄的船票才能回到爱人的身边,才能排解心中的思念,那么轻又那么重。 矮矮坟墓,母亲去世后,这时候尽管只是隔着一方矮矮的坟墓,却再也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现实,坟内坟外之间,精神难以跨越。生离的愁尚且是忧郁悲苦的,死别的愁更难消多说。 浅浅海峡,作为一名离家的游子,余光中热爱自己的国家,思念祖国的山川河流,他不自觉将家国命运与自身命运联系在一起,个人的悲欢与浓厚的家国之爱相互交融。在广阔绵长中,把一人之愁上升到万家之愁。教学意图:在初读诗歌后,在“愁”的感情基调下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结构,并且提取出四个主要意象;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对诗歌进行意境建构,从而体悟情感变化。教师行为:提问,引导,提供个人见解,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行为预设:对于诗歌内容结构意象的提取可以比较好的完成,但在整体画面的构建中,可能存在对于作者经历不熟悉而导致的事实错误,也可能有言语表达和组织逻辑的形式混乱,教师需要及时补充和引导。 (二)教师范读,把握诗歌情感及其变化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重读和停顿明确:《乡愁》朗读指导(轻柔舒缓)小时候 乡愁/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邮票:诗人和母亲书信往来——与于空间上的母亲分隔(惆怅遗憾)长大后 (停顿) 乡愁/ ↓是一张// ↓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青年阶段:青涩未脱,成熟还未——思乡怀人之情矛盾纠缠(低沉忧伤)后来啊(缓慢延长)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坟墓:母亲去世——于生死间的阻隔(哀伤更加)(期待)而/现在 ——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惆怅)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头那头 外头里头 之间的分别 情感的对比(三)学生个别读,教师进行朗诵指导,强调诗歌情感,促进学生感悟1.提问:浅浅、小小、窄窄、矮矮这些叠词是否可以删去一个词?明确:情感强化与音韵美2、进一步问海峡为什么是浅浅而不是深深?明确:反衬手法 作者思念之情比海峡更深,借此表达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四)名家朗读,在诗与乐创设的情境中再次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 教学意图:通过多次学生诵读和范例诵读,使得学生在吟诵之间把握诗歌内容、结构和情感;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进行诵读|朗诵能力训练,使学生展现自我,反思自我,从而提高朗读能力。教师行为: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示范和引导,使得学生在诵读和诵读所生发的情感空间下体会作者的乡愁和爱国情感。在教师范读环节,需要注意教师自身对诗歌情感以及朗读表达表达的体会;在学生个别读环节,教师需要注意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同时在学生可能出现的字音、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问题进行指导,并在诗歌语言的探究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情感。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于对朗读技巧的确实和情感把握的不明而产生朗读失误;学生可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难以理解或者有另一中理解,教师需要适当鼓励和引导; 三、我来写: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寄托了思乡怀土之情,虽然简单,但选取凝练、情感浓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仿写。“离别|乡愁是.........”教学意图:通过创新仿写,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教师行为:教师巡视,适当鼓励学生行为预期: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进行个性化表达和展示 四、结语:在《乡愁》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的优美意境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愿望。《乡愁》有四小段,但在2011年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学时亲自朗读了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一段中乡愁是长长的桥梁,使海峡两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也体现了余光中先生对两岸统一的信心。我们要相信,漂泊的游子总要回乡,离散的祖国终将统一! 五、作业:1.背诵全文2.关注近期海峡两岸的新闻资讯,写下你对台湾回归的看法以及对台湾同胞最想说的一句话。 板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听录音,有感情朗读,感知探究,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停顿重音,整体把握,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4 乡愁(余光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