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展开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
(1)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
(2) ,洪波涌起。《观沧海》
(3) ,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4)兄女曰:“ 。”《咏雪》
(5)思念亲朋好友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 ”借家乡的菊花寄托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同情与关切之情的句子是: , 。
(7)《天净沙•秋思》中最能表现游子孤寂愁苦的句子是“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A)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 It is a cat”“Is it a c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颖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颖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初选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选自《琐记》)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宣,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B)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未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选自《藤野先生》)
(1)读完《朝花夕拾》后,为鲁迅设计一份求学履历表。请你根据以上选段并结合整本书帮他一起补全下面表格。
鲁迅求学履历表
地点 | 入学原因 | 学习内容 |
三味书屋 | 自己猜测可能是做了错事 | ① |
② | ③ | 英文和汉文 |
矿务学堂 | 之前的学堂知识陈旧,乌烟瘴气 | 英文、汉文、格致、地学、金石学等 |
日本东京 | ④ | 日语 |
日本仙台 | 厌恶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行为 |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等医学 |
(2)请你阅读以上语段中的画线句,并按照要求答题。
①你从A句中发现寿镜吾先生的教学方法有何特点?
②请找出B句中任意两处需要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3)下列对《朝花夕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
B.整本书中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如《二十四孝图》中就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宣扬的所谓“孝道”进行了批判。
C.从这部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求学路上的思想变化。“弃医从文”的决定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D.全书始终贯穿着一个“我”,既有《狗•猫•鼠》中充满童趣、顽皮好动的“我”,也有《父亲的病》中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我”。
3.复兴学校开展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小刚同学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则宣传标语,请用对偶手法写出下句,要求符合主题。
上句:创建美丽校园;
下句:
(2)小刚同学准备在“美丽校园”主题班会上演讲,下面他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请你帮他补充和修改。
一片纸,我们捡起;一滴水,我们节约;【甲】 , ;一片绿色,我们守护。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创设清洁、文明的校园,【乙】 。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护草坪、惜绿地、拾垃圾、讲文明、修礼仪、守纪律。其实,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校园优美环境的同时,【丙】也正进行着我们品德 。
①在【甲】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和前后句子结构一致,使之构成排比。
②【乙】处画线句有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③【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小刚同学看到有位同学乱扔垃圾,准备劝说,请你替小刚设计劝说词,不少于50个字。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网 2月5日讯。经过精心策划和全力创作,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已经完成录制,并将于今年2月12日(大年初五)登录央视综合频道( CCTV-1)黄金档。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由央视教科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
(摘自《中国诗词大会》新闻通稿)
【材料二】
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古体诗在南朝的上层社会中逐渐走向浮华空洞,过分讲求音韵规则与辞藻的华丽,内容却沦为歌舞宴饮乃至淫秽恶俗。南朝的诗虽然有其弊端,却在诗词的格律、布局等方面给了唐代文人很多启发。
唐代诗人在五、七言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朝诗歌崇尚骈偶、讲求音律的习惯,从而创造了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相关限定的格律诗。从唐诗发展史来看,唐诗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不同,其诗歌的气象自然也不同。我们把唐诗看作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也不全是因为唐诗有着完备的格律体系,更是因为唐诗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意境,以及真切的情感。唐诗散发着由内而外的美,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词,在唐代就已经产生,经过五代的锤炼,至宋代而达到巅峰,故而有“宋词”的说法。词最初产生于民间,中唐之后引起文人的注意,经过五代到宋,发展成文坛上一种受到普遍喜爱的体裁,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家作品。宋代开国以来,词的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沉寂,至中期晏殊、欧阳修一代人方走向繁荣。词产生于歌舞酒宴之间,其内容情感不被当时的道德观念所接受。于是就有文人试图将词加以“雅化”。苏轼开创豪放词就是对词进行雅化的一种努力。
词最初是音乐文学。苏轼开创的豪放词,突破了音律的限制,成为一种不能演唱的词。这是词脱离音乐,走向纯粹文学的开始。对此,李清照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苏轼的词不过是长短不一的诗,背离了词的音乐性。而北宋灭亡,衣冠南渡,又遗失了大量的乐谱,使得北宋留下的词很多都无法演唱,加剧了词与音乐的剥离。
(摘编自解村的《走进古典诗词写作》)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已完成了录制。
B.《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娱乐竞赛节目。
C.《中国诗词大会》不会登录央视黄金档。
D.央视教科频道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5.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属于“写境”。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属于“写境”。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属于“写境”。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属于“写境”。
6.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完备的格律体系让唐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B.古体诗在南北朝之前浮华空洞,对音韵辞藻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内容却低俗不堪。
C.苏轼将词加以“雅化”,让词从音乐文学完全成为纯粹文学。
D.李清照并不赞成让词脱离音乐性的做法。
7.材料《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针对材料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至少说出两点)
阅读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 --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 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8月4日《人民日报》)
8.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9.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风力助推沙尘 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10.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1.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划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12.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①交好。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 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②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注释:①袁术:人名,当时的大豪强。②怀:装到怀里。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是橘甘:
③术奇之: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
15.甲、乙两文的主人公虽是小孩,但他们都表现出了年少睿智,心怀父母的极高品质和素养。现请说说元方、陆绩品质、素养的不同点。
三、作文(55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坚定前行,是青年应有的姿态。疲惫时,咬牙行走会让你学会坚持;痛苦时,含泪前进会让你收获坚强;开心时,需要你微笑着继续奔跑;孤独时,需要我们携手一起向前……
根据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1.(1)思君不见下渝州
(2)秋风萧瑟
(3)不知何处吹芦管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读书/习字/对课;江南水师学堂;衍太太的污蔑/南京学堂无需学费;想拯救像父亲那样为庸医所误的病人
(2)①“渐渐”表示过程的渐变,可以看出先生教学有法,讲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②重读“从头到末”“都”不但”“连”“也”“原来”。因为这些词语可见藤野先生的认真、严谨、负责。
(3)D
3.(1)示例:塑造书香环境
(2)①示例:一棵树 我们爱惜 ;②两个顿号都要改成逗号;③“进行”改为“塑造”
(3)同学你好,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垃圾要放到垃圾桶里,不然就会出现遍地是垃圾的现象。对环境,对身体都不好。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讲卫生的中学生,创建美丽校园。
4.A
5.A
6.D
7.背诵古诗词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背诵古诗词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8.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9.“漫天”表示风沙范围的广泛,“席卷”展现风势的恢宏,突出了故乡的风强劲有力的特点。若删除,不能表现出故乡的风沙个性十足、生猛异常(汪洋恣肆、气势恢宏)的特点。
10.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 内容上:此段与下文形成对比,为经过治理故乡发生巨变作铺垫。
11.示例一:(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本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示例二:(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指第七段中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与现在水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示例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泛动”“倒映”和“平静”“安谧”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小凌河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12.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
13.回头看;这;以……为奇
14.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却在怀里藏了主人家的橘子,这是为什么呢?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聪明、率真、正直明理的孩子。【乙】文中的陆绩是一个孝敬母亲的孩子。
16.略
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累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