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含解析)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11章 第71讲 以性质为主的探究类综合实验(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11章 第71讲 以性质为主的探究类综合实验(含解析),共18页。
类型一 物质性质的探究
1.物质性质探究类实验的类型
(1)根据物质性质设计实验方案
(2)根据物质的结构(或官能团)设计实验方案
2.探究实验中常见操作及原因
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以验证Fe3+、Cl2、SO2氧化性的强弱。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关闭K1、K3、K4,打开K2,旋开旋塞a,加热A,则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A,关闭K2。打开旋塞b,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试管D中,关闭旋塞b,检验B中生成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继续证明Fe3+和SO2氧化性的强弱,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强弱顺序:Cl2>Fe3+>SO2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5)验证结束后,将D换成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打开K1、K2、K3和K4,关闭旋塞a、c,打开旋塞b,从两端鼓入N2,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l2+2Fe2+===2Fe3++2Cl- (2)向试管D中滴加KSCN溶液,试管D中溶液变红色 (3)打开K3,打开旋塞c,向C中加入70%硫酸,一段时间后关闭K3。更换试管D,打开旋塞b,使少量溶液流入D中,检验D溶液中的SOeq \\al(2-,4)和Fe2+ (4)甲、丙 (5)除去A和C中分别产生的氯气和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
解析 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C中亚硫酸钠与70%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通过控制止水夹可以实现实验探究:将氯气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Cl2的氧化性;将氯气通入C中可以验证Cl2、SO2的氧化性,将二氧化硫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SO2的氧化性。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验证AgI沉淀的生成会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可将Fe2+氧化。
回答下列问题:
(1)由AgNO3固体配制0.1 ml·L-1的AgNO3溶液50 mL,下列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配制好的溶液应转移到________(填试剂瓶的名称)中保存。
(2)步骤1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步骤2无明显现象;步骤3最终的实验现象是溶液中生成黄色沉淀,________。由此可知,步骤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证AgI的生成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而将Fe2+氧化,学习小组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行补充实验:分别取少量的________和步骤3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a和试管b中,向两支试管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蒸馏烧瓶、分液漏斗 棕色细口瓶
(2)溶液变蓝 溶液蓝色褪去 I2+2Fe2++2Ag+===2AgI↓+2Fe3+ (3)步骤2中的溶液 NaOH溶液 试管a中蓝色褪去、先出现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试管b中有白色沉淀(转变为褐色沉淀)和红褐色沉淀
解析 (3)由于步骤2的溶液中有亚铁离子而没有铁离子,要确证AgI的生成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而将Fe2+氧化,只要证明步骤3的溶液中存在氧化产物铁离子即可,由实验知,步骤2溶液中有碘与淀粉混合液和亚铁离子,步骤3中加入了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则上层清液中银离子与铁离子共存。
类型二 反应产物、反应机理的探究
1.解答产物确定题的思路分析
由性质确定反应产物是解此类题目的根本思路,而题目中所涉及的物质,一般分为两类。
2.寻求反应机理类探究性实验解题流程
3.文字表述题的各种答题规范
(1)沉淀洗涤是否完全的检验答题模板
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入少量……溶液(试剂),若……(现象),表示已经洗涤完全。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四个得分点:取样+试剂+现象+结论。
(2)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的答题要点
(3)实验现象的准确、全面描述
(4)试剂的作用的答题模板
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进行氮气与钙的反应,并探究其产物的性质及化学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B中固体物质为________。
(2)反应过程中导管末端必须插入试管C的水中,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吸收反应剩余的氮气
B.控制通入气体的流速
C.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倒流进入反应装置,干扰反应
(3)将下列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①打开活塞K并通入N2;
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
③反应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根据相应的质量关系可以求出生成物的化学式,数据记录如下:
①通过计算得到化学式CaxN2,其中x=________。
②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产物为Ca3N2,能与水强烈反应,请写出Ca3N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检验Ca3N2与水反应的产物(写出必要的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干燥管 碱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BC (3)先熄灭酒精灯,待A冷却至室温后,再停止通入氮气 (4)①2.8
②Ca3N2+6H2O===3Ca(OH)2+2NH3↑ 取少量氮化钙于一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则证明有氨气生成,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证明有氢氧化钙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4)①参加反应的钙的质量为15.08 g-14.80 g=0.28 g,参加反应的N2的质量为15.15 g-15.08 g=0.07 g,则
xCa + N2eq \(=====,\s\up7(△))CaxN2
40x g 28 g
0.28 g 0.07 g
解得x=2.8。
②Ca3N2与水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a(OH)2和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用Na2CO3溶液检验Ca(OH)2。
2.(2022·海口高三模拟)实验室以浓硫酸、铜与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少量NaHSO3并探究其性质,已知CuCl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Ⅰ.制备NaHSO3(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Ⅱ.探究:NaHSO3与Cu2+的反应,设计实验:向2 mL 1 ml·L-1 NaHSO3溶液中加入2 mL 1 ml·L-1 CuSO4溶液,得到绿色溶液,3 min内无明显变化。将所得混合液分为两等份。
①第一份加入适量Na2SO4固体,瞬间无明显变化,30 s时也无明显变化。
②另一份加入适量NaCl固体,瞬间无明显变化,30 s时有无色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溶液颜色变浅。
(3)推测实验②产生的无色气体为SO2,用新制的氯水检验该无色气体,可观察到淡黄绿色消失,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SO2与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实验Ⅱ产生SO2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1:Cu2+水解使溶液中c(H+)增大。
假设2:Cl-存在时,Cu2+与HSOeq \\al(-,3)反应生成CuCl白色沉淀,溶液中c(H+)增大。
①假设1不合理,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证实假设2合理,实验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H++HSOeq \\al(-,3)===SO2↑+H2O。
答案 (1)分液漏斗
(2)防倒吸、尾气处理
(3)SO2+Cl2+2H2O===4H++2Cl-+SOeq \\al(2-,4)
(4)实验①无气体放出 2Cu2++HSOeq \\al(-,3)+2Cl-+H2O===2CuCl↓+SOeq \\al(2-,4)+3H+
解析 甲中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乙中过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二氧化硫有毒,用丙中的高锰酸钾氧化二氧化硫,防止污染。(4)②Cl-存在时,Cu2+与HSOeq \\al(-,3)反应生成CuCl白色沉淀,氢离子浓度增大,亚硫酸氢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放出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HSOeq \\al(-,3)+2Cl-+H2O===2CuCl↓+SOeq \\al(2-,4)+3H+、H++HSOeq \\al(-,3)===SO2↑+H2O。
3.某小组为探究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机理,常温下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中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 g,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资料:①CH3COONH4溶液呈中性。②Cl-对该反应几乎无影响。
(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产生的气体,经检验小试管中气体为H2。
(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甲同学认为实验2比实验1反应剧烈的原因是NH4Cl溶液中c(H+)大,与Mg反应快。用化学用语解释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通过实验3证明甲同学的说法不合理。
①X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探究实验2反应剧烈的原因,进行实验4。
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eq \\al(+,4)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需要补充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2)Cl- Mg(OH)Cl (3)NHeq \\al(+,4)+H2ONH3·H2O+H+ (4)①5 mL 1.0 ml·L-1 CH3COONH4溶液 ②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5)取5 mL 无水乙醇,加入0.5 g 镁粉无明显变化
(6)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NHeq \\al(+,4)对反应影响大
解析 (2)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灰白色沉淀含有Cl-,结合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和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推测灰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Cl。(4)①由上述(3)分析可知,NH4Cl溶液因水解呈酸性,故为了进行对照实验,必须找到一种含有相同阳离子即NHeq \\al(+,4)且溶液显中性的试剂,由题干信息可知,X是5 mL 1.0 ml·L-1 CH3COONH4溶液。②乙同学通过实验3来证明甲同学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故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5)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eq \\al(+,4)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故需要补充对照实验,在无NHeq \\al(+,4)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与Mg反应放出H2,故实验方案为取5 mL无水乙醇,加入0.5 g 镁粉无明显变化。
1.(2020·全国卷Ⅰ,27)为验证不同化合价铁的氧化还原能力,利用下列电池装置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由FeSO4·7H2O固体配制0.10 ml·L-1 FeSO4溶液,需要的仪器有药匙、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下列图中选择,写出名称)。
(2)电池装置中,盐桥连接两电极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阴、阳离子不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电迁移率(u∞)应尽可能地相近。根据下表数据,盐桥中应选择________作为电解质。
(3)电流表显示电子由铁电极流向石墨电极。可知,盐桥中的阳离子进入________电极溶液中。
(4)电池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铁电极溶液中c(Fe2+)增加了0.02 ml·L-1。石墨电极上未见Fe析出。可知,石墨电极溶液中c(Fe2+)=________。
(5)根据(3)、(4)实验结果,可知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铁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因此,验证了Fe2+氧化性小于________,还原性小于________。
(6)实验前需要对铁电极表面活化。在FeSO4溶液中加入几滴Fe2(SO4)3溶液,将铁电极浸泡一段时间,铁电极表面被刻蚀活化。检验活化反应完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烧杯、量筒、托盘天平 (2)KCl
(3)石墨 (4)0.09 ml·L-1
(5)Fe3++e-===Fe2+ Fe-2e-===Fe2+ Fe3+ Fe (6)取活化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不出现红色,说明活化反应完成
解析 (2)盐桥中阴、阳离子不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两烧杯溶液中含有Fe2+、Fe3+和SOeq \\al(2-,4),Ca2+与SOeq \\al(2-,4)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Fe2+、Fe3+均与HCOeq \\al(-,3)反应,酸性条件下NOeq \\al(-,3)与Fe2+发生反应,故盐桥中不能含有Ca2+、HCOeq \\al(-,3)和NOeq \\al(-,3)。K+和Cl-的电迁移率(u∞)相差较小,故盐桥中应选择KCl作为电解质。(4)假设两个烧杯中溶液体积均为V L,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一段时间后,铁电极溶液中c(Fe2+)增加了0.02 ml·L-1,则电路中通过的电子为0.02 ml·L-1×V L×2=0.04V ml。石墨电极上未见Fe析出,则石墨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石墨电极生成的Fe2+为0.04V ml,故石墨电极溶液中c(Fe2+)=eq \f(0.05 ml·L-1×V L+0.04V ml,V L)=0.09 ml·L-1。(6)铁电极表面发生活化反应:Fe+Fe2(SO4)3===3FeSO4,活化反应完成后,溶液中不含Fe3+。
2.(2022·广东,17)食醋是烹饪美食的调味品,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用HAc表示)。HAc的应用与其电离平衡密切相关。25 ℃时,HAc的Ka=1.75×10-5≈10-4.76。
(1)配制250 mL 0.1 ml·L-1的HAc溶液,需5 ml·L-1 HAc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 mL。
(2)下列关于250 mL容量瓶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研究25 ℃下HAc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提出假设 稀释HAc溶液或改变Ac-浓度,HAc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 用浓度均为0.1 ml·L-1的HAc和NaAc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pH,记录数据。
①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②由实验Ⅰ和Ⅱ可知,稀释HAc溶液,电离平衡______(填“正”或“逆”)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实验Ⅱ~Ⅷ可知,增大Ac-浓度,HAc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实验结论 假设成立。
(4)小组分析上表数据发现:随着eq \f(nNaAc,nHAc)的增加,c(H+)的值逐渐接近HAc的Ka。
查阅资料获悉:一定条件下,按eq \f(nNaAc,nHAc)=1配制的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
对比数据发现,实验Ⅷ中pH=4.65与资料数据Ka=10-4.76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由物质浓度准确程度不够引起,故先准确测定HAc溶液的浓度再验证。
①移取20.00 mL HAc溶液,加入2滴酚酞溶液,用0.100 0 m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为22.08 mL,则该HAc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 ml·L-1。画出上述过程的滴定曲线示意图并标注滴定终点。
②用上述HAc溶液和0.100 0 ml·L-1NaOH溶液,配制等物质的量的HAc与NaAc混合溶液,测定pH,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
(5)小组进一步提出:如果只有浓度均约为0.1 ml·L-1的HAc和NaOH溶液,如何准确测定HAc的Ka?小组同学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Ⅱ的内容。
实验总结 得到的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方案可行。
(6)根据Ka可以判断弱酸的酸性强弱。写出一种无机弱酸及其用途:______________。
答案 (1)5.0 (2)C (3)①3.00 33.00
②正 实验Ⅱ相较于实验Ⅰ,醋酸溶液稀释了10倍,而实验Ⅱ的pH增大值小于1
(4)①0.110 4
(5)向滴定后的混合液中加入20 mL HAc溶液
(6)HClO:漂白剂和消毒液(或H2SO3:还原剂、防腐剂或H3PO4:食品添加剂、制药、生产肥料)
解析 (1)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因此250×10-3 L×0.1 ml·L-1=V× 5 ml·L-1,解得V=5×10-3 L=5.0 mL。(2)振荡时应用瓶塞塞住容量瓶口,不可用手指压住容量瓶口,故A错误;定容时,视线、溶液凹液面和刻度线应“三线相切”,不能仰视或俯视,且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到容量瓶中,故B错误;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需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下端位于刻度线以下,同时玻璃棒不能接触容量瓶瓶口,故C正确;定容完成后,盖上瓶塞,左手食指抵住瓶塞,右手扶住容量瓶底部,将容量瓶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故D错误。(3)①实验Ⅶ的溶液中n(NaAc)∶n(HAc)=3∶4,V(HAc)=4.00 mL,因此V(NaAc)= 3.00 mL,即a=3.00,由实验Ⅰ可知,溶液总体积为40.00 mL,因此V(H2O)=40.00 mL- 4.00 mL-3.00 mL=33.00 mL,即b=33.00。②实验Ⅰ所得溶液的pH=2.86,实验Ⅱ的溶液中c(HAc)为实验Ⅰ的eq \f(1,10),稀释过程中,若不考虑电离平衡移动,则实验Ⅱ所得溶液的pH=2.86+1=3.86,但实际溶液的pH=3.36<3.86,说明稀释过程中,溶液中n(H+)增大,即电离平衡正向移动。(4)①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HAc+NaOH===NaAc+H2O,由反应方程式可知,滴定至终点时,n(HAc)=n(NaOH),因此22.08 mL×0.100 0 ml·L-1=20.00 mL×c(HAc),解得c(HAc)=0.110 4 ml·L-1。滴定过程中,当V(NaOH)=0时,c(H+)=eq \r(Ka·cHAc)≈eq \r(10-4.76×0.1) ml·L-1=10-2.88 ml·L-1,溶液的pH=2.88,当V(NaOH)=11.04 mL时,n(NaAc)=n(HAc),溶液的pH=4.76,当V(NaOH)=22.08 mL时,达到滴定终点,溶液中溶质为NaAc,Ac-发生水解,溶液呈弱碱性,当NaOH溶液过量较多时,c(NaOH)无限接近 0.1 ml·L-1,溶液pH接近13,因此滴定曲线如图:
。
(5)向20.00 mL HAc溶液中加入V1 mL NaOH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滴定终点的溶液中溶质为NaAc,当eq \f(nNaAc,nHAc)=1时,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因此可再向溶液中加入20.00 mL HAc溶液,使溶液中n(NaAc)=n(HAc)。
3.(2021·北京,16)某小组实验验证“Ag++Fe2+Fe3++Ag↓”为可逆反应并测定其平衡常数。
(1)实验验证
实验Ⅰ.将0.010 0 ml·L-1 Ag2SO4溶液与0.040 0 ml·L-1 FeSO4溶液(pH=1)等体积混合,产生灰黑色沉淀,溶液呈黄色。
实验Ⅱ.向少量Ag粉中加入0.010 0 ml·L-1Fe2(SO4)3溶液(pH=1),固体完全溶解。
①取Ⅰ中沉淀,加入浓硝酸,证实沉淀为Ag。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Ⅱ中溶液选用Fe2(SO4)3,不选用Fe(NO3)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上述实验,证实“Ag++Fe2+Fe3++Ag↓”为可逆反应。
③小组同学采用电化学装置从平衡移动角度进行验证。补全电化学装置示意图,写出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平衡常数
实验Ⅲ.一定温度下,待实验Ⅰ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取V mL上层清液,用c1 ml·L-1 KSCN标准溶液滴定Ag+,至出现稳定的浅红色时消耗KSCN标准溶液V1 mL。
资料:Ag++SCN-AgSCN↓(白色) K=1012
Fe3++SCN-FeSCN2+(红色) K=102.3
①滴定过程中Fe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测得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问题
①取实验Ⅰ的浊液测定c(Ag+),会使所测K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②不用实验Ⅱ中清液测定K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固体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 ②酸性条件下,NOeq \\al(-,3)有氧化性 ③a:石墨电极(或Pt电极) b:酸性FeSO4溶液[或酸性Fe2(SO4)3溶液或酸性FeSO4与Fe2(SO4)3的混合溶液] c:AgNO3溶液 组装好装置后,闭合开关K,当灵敏电流表指针不动时,向左池加入较浓Fe2(SO4)3溶液,指针偏转,向右池加入较浓AgNO3溶液,指针反向偏转
(2)①指示剂 ②eq \f(0.010 0-\f(c1V1,V),\f(c1V1,V)×\b\lc\(\rc\)(\a\vs4\al\c1(0.010 0+\f(c1V1,V))))
(3)①偏低 ②Ag完全反应,无法确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课时精练
1.Ⅰ.金属镁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反应,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根据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推测Mg也能在NO2中燃烧,可能产物为MgO、N2和Mg3N2。通过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验证反应产物(夹持装置省略,部分仪器可重复使用)。已知:NO2气体能被NaOH溶液吸收,Mg3N2极易与水反应。
(1)实验中,装置依次连接的顺序为A________(填字母);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用来检验N2的实验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
(3)设计实验证明产物中存在Mg3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工业上以菱镁矿为原料(主要成分为MgCO3,还有SiO2、FeCO3等杂质)制备纳米氧化镁。
(4)根据反应流程要求,先除去FeCO3,采用先酸浸再氧化的方法,其中加入H2O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在一定条件下CO(NH2)2可与H2O反应生成CO2和一种弱碱,流程后期,当除杂完成后,再加入CO(NH2)2开始沉淀Mg2+,该过程中发生的两个主要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BED 在C的两侧防止水蒸气进入C中 (2)D (3)取C中少量反应产物,加入水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2Fe2++H2O2+2H+===2Fe3++2H2O
(5)CO(NH2)2+3H2Oeq \(=======,\s\up7(一定条件下))CO2↑+2NH3·H2O、Mg2++2NH3·H2O===Mg(OH)2↓+2NHeq \\al(+,4)
解析 (3)氮化镁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4)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溶液中的亚铁离子。(5)由题意可知在一定条件下CO(NH2)2可与H2O反应生成CO2和一种弱碱,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弱碱是NH3·H2O,化学方程式为CO(NH2)2+3H2Oeq \(=======,\s\up7(一定条件下))CO2↑+2NH3·H2O;产生的氨水能与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化学方程式为Mg2++2NH3·H2O===Mg(OH)2↓+2NHeq \\al(+,4)。
2.(2022·安徽芜湖模拟)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用作分析试剂及还原剂,受热、遇酸易分解。某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模拟古法制硫酸,同时利用生成的SO2气体制备硫代硫酸钠。
已知:①绿矾化学式为FeSO4·7H2O,2FeSO4·7H2Oeq \(=====,\s\up7(高温))Fe2O3+SO2↑+SO3↑+14H2O;
②SO3的沸点为44.8 ℃;
③Na2S2O3中S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和+6价。
回答下列问题:
Ⅰ.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1)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锥形瓶中得到Na2S2O3晶体需水浴加热浓缩至液体表面出现结晶为止,使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硫代硫酸钠性质的探究
①取Na2S2O3晶体,溶解,配成0.2 ml·L-1的溶液。
②取4 mL所配溶液,向其中加入1 mL饱和氯水(pH=2.4),溶液立即出现浑浊,经检验浑浊物为S。
实验小组研究S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Cl2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2价硫元素。
假设2:酸性条件下,Na2S2O3分解产生S(不考虑空气中氧气氧化)。
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3)第②组实验中的某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现象,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答案 (1)除去溶解的氧气 除去SO2中的SO3
(2)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硫代硫酸钠分解
(3)pH=2.4的盐酸
(4)S2Oeq \\al(2-,3)+Cl2+H2O===S↓+SOeq \\al(2-,4)+2H++2Cl-
解析 (3)根据控制变量法,与第①组相比,第②组只能缺少氧化性微粒,所以第②组实验中的某试剂是pH=2.4的盐酸。(4)第①组反应快且生成沉淀多,说明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Cl2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2价硫元素。
3.(2022·北京,19)某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条件下氯气与二价锰化合物的反应。
资料:ⅰ.Mn2+在一定条件下被Cl2或ClO-氧化成MnO2(棕黑色)、MnOeq \\al(2-,4)(绿色)、MnOeq \\al(-,4)(紫色)。
ⅱ.浓碱条件下,MnOeq \\al(-,4)可被OH-还原为MnOeq \\al(2-,4)。
ⅲ.Cl2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NaClO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1)B中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2)通入Cl2前,实验Ⅱ、Ⅲ中沉淀由白色变为棕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Ⅰ、Ⅱ通入Cl2后的实验现象,对于二价锰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资料ⅱ,实验Ⅲ中应得到绿色溶液,实验中得到紫色溶液,分析现象与资料不符的原因:
原因一:可能是通入Cl2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原因二:可能是氧化剂过量,氧化剂将MnOeq \\al(2-,4)氧化为MnOeq \\al(-,4)。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碱性变化很小。
②取实验Ⅲ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 40% NaOH溶液,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且绿色缓慢加深。溶液紫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__________(填化学式)氧化,可证明实验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③取实验Ⅱ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水,溶液紫色缓慢加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实验Ⅲ未得到绿色溶液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饱和NaCl溶液
(2)2Mn(OH)2+O2===2MnO2+2H2O
(3)Mn2+的还原性随溶液碱性的增强而增强
(4)①Cl2+2OH-===Cl-+ClO-+H2O
②4MnOeq \\al(-,4)+4OH-===4MnOeq \\al(2-,4)+O2↑+2H2O Cl2 ③3ClO-+2MnO2+2OH-===2MnOeq \\al(-,4)+3Cl-+H2O ④过量Cl2与NaOH反应产生NaClO,使溶液的碱性减弱,c(OH-)降低,溶液中的MnOeq \\al(-,4)被还原为MnOeq \\al(2-,4)的速率减小,因而实验Ⅲ未得到绿色溶液
解析 在装置A中HCl与KMnO4发生反应制取Cl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装置B中盛有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在装置C中通过改变溶液的pH,验证不同条件下Cl2与MnSO4反应,装置D是尾气处理装置。(2)通入Cl2前,Ⅱ、Ⅲ中Mn2+与碱性溶液中NaOH电离产生的OH-反应产生Mn(OH)2白色沉淀,该沉淀不稳定,会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为棕黑色的MnO2,则沉淀由白色变为棕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H)2+O2===2MnO2+2H2O。(4)①Cl2与NaOH反应产生NaCl、NaClO、H2O,使溶液碱性减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②溶液紫色变为绿色就是由于在浓碱条件下,MnOeq \\al(-,4)可被OH-还原为MnOeq \\al(2-,4);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Cl2氧化,可证明实验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③溶液紫色缓慢加深,说明ClO-将MnO2氧化为MnOeq \\al(-,4)。
4.(2022·北京和平街第一中学模拟)某小组探究Cu和H2O2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实验ⅰ:向装有0.5 g Cu的烧杯中加入20 mL 30%H2O2溶液,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现象,10小时后,溶液中有少量蓝色浑浊,Cu片表面附着少量蓝色固体。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针对该反应速率较慢,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2)实验ⅱ中:溶液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ⅰ和ⅲ,为探究氨水对Cu的还原性或H2O2氧化性的影响,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继续实验。
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K闭合时,电压为x。
b.向U形管右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不变。
c.继续向U形管左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增大了y。
①利用电极反应解释该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该方法也可证明酸性增强可提高H2O2的氧化性,与上述实验操作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应用:Ag分别与1 ml·L-1的盐酸、氢溴酸、氢碘酸混合,Ag只与氢碘酸发生置换反应,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u+H2O2===Cu(OH)2
(2)Cu+H2O2+2H+===Cu2++2H2O 产生的铜离子催化了过氧化氢分解
(3)①Cu-2e-===Cu2+,向U形管左侧加入氨水,氨水与Cu2+形成eq \b\lc\[\rc\](\a\vs4\al\c1(Cu\b\lc\(\rc\)(\a\vs4\al\c1(NH3))4))2+,使ceq \b\lc\(\rc\)(\a\vs4\al\c1(Cu2+))减小,提高了Cu的还原性 ②向U形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
(4)在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增强
(5)溶解度:AgI
目的或原因
沉淀水洗
除去××(可溶于水)杂质
沉淀用乙醇洗涤
a.减小固体的溶解度;b.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c.乙醇挥发带走水分,使固体快速干燥
冷凝回流
防止××蒸气逸出脱离反应体系;提高××物质的转化率
控制溶液pH
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沉淀完全;防止××溶解等
“趁热过滤”后,有时先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结晶”
稀释溶液,防止降温过程中杂质析出,提高产品的纯度
加过量A试剂
使B物质反应完全(或提高B物质的转化率等)
温度不高于××℃
温度过高××物质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或××物质挥发(如浓硝酸、浓盐酸)或××物质氧化(如Na2SO3等)或促进××物质水解(如AlCl3等)
减压蒸馏(减压蒸发)
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物质受热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
抑制××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2·6H2O制MgCl2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等)
配制某溶液前先煮沸水
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防止××物质被氧化
反应容器中用玻璃管和大气相通
指示容器中压强大小,避免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
过程(2)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过程(3)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甲
既有Fe3+又有Fe2+
有SOeq \\al(2-,4)
乙
有Fe3+无Fe2+
有SOeq \\al(2-,4)
丙
有Fe3+无Fe2+
有Fe2+
第一类
常见的熟悉物质
要注意物质的特殊性质,比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或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特殊的沉淀、气体等化学性质
第二类
能类比迁移的陌生物质
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其某种组成成分、结构成分(如离子、原子团、官能团等)必然学过,则可以考虑与其结构相似的物质的性质,进而推断其具体组成
取样
要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
试剂
选择合理的试剂
现象
须有明显的现象描述
结论
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答题要素
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
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操作: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作用:须有明确的结论、判断、理由
答题要素
现象描述要全面: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
现象描述要准确:如A试管中……B处有……
按“现象+结论”格式描述,忌现象结论不分、由理论推现象、指出具体生成物的名称
得分点及关键词
溶液中: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溶液变浑浊,生成(产生)……沉淀,溶液发生倒吸,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有液体溢出等
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体积逐渐变小,颜色由……变成……等
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
答题要素
试剂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作用类:“除去”“防止”“抑制”“使……”等,回答要准确
作用—目的类:“作用”是“……”,“目的”是“……”,回答要准确全面
A的质量m0/g
A与钙的质量m1/g
A与产物的质量m2/g
14.80
15.08
15.15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1
5 mL蒸馏水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2
5 mL 1.0 ml·L-1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实验
实验装置
3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4
5 mL NH4Cl乙醇溶液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经检验为H2)
阳离子
u∞×108/(m2·s-1·V-1)
阴离子
u∞×108/(m2·s-1·V-1)
Li+
4.07
HCOeq \\al(-,3)
4.61
Na+
5.19
NOeq \\al(-,3)
7.40
Ca2+
6.59
Cl-
7.91
K+
7.62
SOeq \\al(2-,4)
8.27
序号
V(HAc)/mL
V(NaAc)/mL
V(H2O)/mL
n(NaAc) ∶n(HAc)
pH
Ⅰ
40.00
/
/
0
2.86
Ⅱ
4.00
/
36.00
0
3.36
…
…
…
…
…
…
Ⅶ
4.00
a
b
3∶4
4.53
Ⅷ
4.00
4.00
32.00
1∶1
4.65
Ⅰ
移取20.00 mL HAc溶液,用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V1 mL
Ⅱ
__________,测得溶液的pH为4.76
所加试剂
现象
第①组
1 mL饱和氯水+4 mL Na2S2O3溶液
立即出现浑浊
第②组
1 mL某试剂+4 mL Na2S2O3溶液
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且浑浊度比①组小
实验
物质a
C中实验现象
通入Cl2前
通入Cl2后
Ⅰ
水
得到无色溶液
产生棕黑色沉淀,且放置后不发生变化
Ⅱ
5%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Ⅲ
40%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装置
实验
试剂a
现象
ⅱ
20 mL 30%H2O2与4 mL5 ml·L-1 H2SO4混合液
Cu表面很快产生少量气泡,溶液逐渐变蓝,产生较多气泡
ⅲ
20 mL 30%H2O2与4 mL5 ml·L-1氨水混合液
溶液立即变为深蓝色,产生大量气泡,Cu表面有少量蓝色不溶物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10.4化学实验中的综合探究与创新突破(含解析),共31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11章 第69讲 以物质制备为主的综合实验(含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11章 第70讲 以物质含量或组成测定为主的综合实验(含解析),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