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栖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栖霞市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10月初)(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中的成分及其含量与b、c、d基本相同B. b、c、d的渗透压90%以上均来自Na+和K+C. b是组织液,其渗入c的量远多于渗入d的量D 某人花粉过敏会导致b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2.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是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会引发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B. 甲型流感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C. 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平衡 D.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3. 实验发现,切断支配心脏的神经S,可使心跳加快,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可使心跳减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S是传入神经,其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反的B. 神经S和交感神经都是不受大脑和脊髓支配的自主神经C. 只有脊神经能支配心脏等自主活动,脑神经仅支配躯体运动D.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4. 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研究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如下图)。由此可以推断出( )A. ①过程为神经调节 B. ②过程为激素调节C. 胰液经内环境释放至肠腔 D. 下丘脑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5. 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一定容积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抑制吸气中枢兴奋,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感受器兴奋下降,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呼气停止转而吸气。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具有反馈调节机制B.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 受大脑皮层一定程度的调控D. 可防止刷烈运动时对肺造成损伤6.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B.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C.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D. 因为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所以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7. 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功能区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B. 全身麻醉时,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和脊髓中的排尿中枢均失去正常功能C. 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D. 用电刺激中央前回某一区域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8. 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产生的某种物质分泌不足,可表现侏儒症状B. b与a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作用C. 若a受到损伤,则b的功能减弱,c的功能增强D. 图示c→a→b轴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9. 如图表示人体在血糖浓度高时的调节模型,A和B为信息分子,其中抗体a能破坏细胞甲表面的葡萄糖受体,抗体b能破坏组织细胞膜表面与信息分子A结合的受体,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A表示胰岛素,B表示神经递质B. 两种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C. 抗体a引起的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D. 抗体b的作用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下降10.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激动剂(GLP-IRA)是近年来的新型降糖药,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B. 肠道细胞分泌的GLP-1通过特定的导管进入内环境C. 通过GLP-1RA降低血糖的调节机理为体液调节D. GLP-1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发挥协同效果11. 人在恐惧、焦虑、紧张等情况下机体会发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排尿量增加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受肾上腺素和钠尿肽等的调节。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受到牵拉(如血输出量过多)时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合成钠尿肽的心房壁细胞,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B. 心房壁细胞释放的钠尿肽增加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C.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心脏血输出量增多,会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减少D. 肾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也是Na+排出的主要途径12. 图1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2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B. 图1中,A液中含有Na+、K+、CO2、抗体、葡萄糖、尿素等物质C. 图2中,pre-mRNA需加工才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D. 结合图2分析,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13. 胎儿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 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的组织水肿C.局部组织代谢旺盛导致的组织水肿 D.有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14.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丙、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B. 符合甲模式调节方式的靶腺体有甲状腺、性腺等,推测激素a的化学本质应该是蛋白质C. 激素b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用于调节人体渗透压D. 激素c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 15. 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也能结合,并产生相应效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B. 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甲膜上Ca2+通道活性升高C. 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D. 上述调节是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机制能维持机体的稳态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 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离子浓度、酸碱平衡和血液中肝酶等各项指标,还需要将药物溶解到生理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氯化钠溶液或氯化钾溶液中,再进行静脉滴注给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重症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可能导致肺水肿 B. 肺水肿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C. 将药物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降低D. 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17. 利用某海洋动物离体神经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到以下结果。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a、e处虚线将下移B. 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⑦C. 图甲、乙、丙中 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D. d、②、⑨过程中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18. 人体血糖平衡除受胰岛、肾上腺等分泌的相关激素调节外,还受小肠K细胞分泌的多肽GIP调节,研究发现在小肠上部,GIP的释放受位于小肠上皮细胞肠腔侧的SGLT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的调节,小肠腔中葡萄糖激活SGLT1,引起钠离子内流,葡萄糖被逆浓度吸收,同时小肠上皮细胞发生膜电位变化,引起钙离子通道开放,引发细胞内钙离子聚集,导致GIP激素被释放。在体外,SGLT1抑制剂可以阻止葡萄糖介导的GIP的分泌。GIP部分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不需消耗能量B. 在达到同等血糖浓度的情况下,口服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超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量C. 若给敲除GIP受体基因的小鼠口服葡萄糖,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分泌量不变D. 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的信号分子有血糖、GIP和神经递质等19. 长期的慢性压力会造成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肾上腺皮质在ACTH的作用下合成糖皮质激素,一般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作用于肝脏等器官,促进肝糖原分解等应激生理反应。在抑郁症患者体内,反复的、长时间的应激刺激导致糖皮质激素过度增高,这会造成脑内神经元损伤,进而该轴的负反馈功能受损,糖皮质激素过度释放并保持较长时间,进一步加重对神经元的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应激反应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方式 B.垂体是糖皮质激素和ACTH共同的靶器官C.糖皮质激素作用后可能导致机体血糖升高 D.糖皮质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20. 尿崩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尿崩症根据致病机理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正常人在无渴感的情况下,刻意饮水造成的尿量大增,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尿崩症的范畴。如图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B. 对于尿崩症患者,通过补充外源的抗利尿激素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C. P 蛋白和靶蛋白相当于受体蛋白,G 蛋白相当于细胞内的信号分子D. 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它们对水分子的重吸收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 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而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2)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网络下进行。(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穿过__层磷脂分子。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增多,将导致 。22. 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损伤人们的身体健康。失眠者白天出现精神不振、疲乏、易困倦和抑郁等表现。褪黑素作为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昼少夜多,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下图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1)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这是一个反射过程,其结构基础为_______________。请完成褪黑素分泌的反射路径: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____________→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2)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从而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此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控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是因为 。(3)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对褪黑素的分泌量也有影响。H蛋白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小鼠,得到以下结果:实验处理紫外光蓝光绿光红光酶H相对活性(对照)373319323325酶H相对活性(处理96h)31413776326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一些辅助睡眠的药物中含有褪黑素,但是褪黑素增多有可能引起季节性抑郁症,请综合上述研究,给出日常作息中的两条合理建议: 。23. 2022年2月4日,在万众瞩目中,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盛大举行。在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中,冰雪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员在静候比赛时,皮肤毛细血管_____以减少散热;同时,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调控轴的分级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的机理是 ,若运动员静候比赛时间过长,体温下降可能导致“失温”,失温的原因是散热速率明显大于产热速率,导致体温迅速下降,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_____。(2)若运动员不慎扭伤脚踝出现水肿引发疼痛,应尽快对受伤部位冰敷,其作用是 。。。 。(答出一点即可)(3)研究发现,人体脂肪组织有两种,如下图所示,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细胞,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寒冷条件下机体主要通过褐色脂肪组织细胞专门用于分解脂质等以满足额外的热量需求,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据图分析出原因: 。(答出一点即可)24. 科研人员以离体大鼠神经元(含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1)谷氨酸(Glu)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_________方式释放到_________,其意义在于 _。(2)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对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_________作用。(3)研究发现,细胞外ATP对突触后膜无直接作用而是作用于突触前膜。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和装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写出相应实验结果。(离体大鼠神经元若干、ATP、电刺激装置、电位测量仪)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4)科研人员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内流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递质释放。由图2所示结果分析,ATP能够通过 ,从而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25.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高血脂密切相关,是我国最常见且增长最快的肝脏疾病。NAFLD会使肝细胞受损导致血液中转氨酶过高,患病后期常并发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的2型糖尿病。(1)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胰岛素含量常常较高,原因是 。(2)辛伐他汀是治疗NAFLD的常用药物,但存在加重肝脏负担的风险。黄芪多糖是中药材黄芪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调节血脂、保护肝细胞等作用。为了研究黄芪多糖对NAFLD的疗效和机理,某研究小组开展如下实验。实验材料: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40只,黄芪多糖提取液,辛伐他汀溶液,蒸馏水等。实验步骤;a.将40只健康大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10只,其中甲组饲喂普通饲料,乙、丙、丁组饲喂高脂饲料,连续饲喂6周。b.甲、乙组大鼠灌喂蒸馏水5ml/d;丙组大鼠灌喂___________,作为阳性对照组;丁组大鼠灌喂___________。四组大鼠连续灌喂4周。c.在7、8、9和10周各测一次血脂浓度(mmol/L)和转氨酶浓度(U/L),数据统计并分析。请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 (3)实验数据显示,丙、丁两组大鼠的血脂浓度明显低于乙组,丁组转氨酶浓度明显低于乙组,而乙组和丙组转氨酶浓度差异不大。同时,用显微镜等手段统计10周时肝细胞的脂滴数目和脂滴面积(反映肝组织脂肪沉积程度)结果如图:相比辛伐他汀,黄芩多糖治疗NAFLD的优势体现在 (答出两点)。(4)为加快治疗NAFLD药物研发进程,还需进一步探究黄芪多糖的用量,那么本实验应增设的实验组处理是 。 栖霞市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10月初)答案单选题:1-5DCDBB 6-10 DBDDA 11-15 CACBB不定项:16、C 17、AB 18、AC 19、ACD 20、ACD非选择:21、【10分】(1)①. 降低 ②. 缓冲物质 (NaHCO3) (2)神经—体液—免疫 (2分) (3)①. 10(2分)②.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2分) (4) ①. 组织液 ②. 组织水肿22、【9分】(1) ①. 反射弧 ②. 兴奋 (2)①. 负反馈 ②. 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2分) (3)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2分) (4)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遵循医嘱(2分)23、【10分】(1)①. 收缩 ②. 提高有机物(或细胞或新陈)代谢的速率(2分) ③. 有(一定)限度 (2)①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引起血管收缩,改变血管通透性,达到止血;②减轻水 肿及渗出作用;③解除充血肿胀压迫神经所致的疼痛。④低温影响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或神经元的兴奋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 (4分) (3)①脂肪滴数目变多,相对表面积增大,易于有机物分解产热;②线粒体数量多,产热增加(2分) 24、【13分】(1) ①. 胞吐 ②. 突触间隙(组织液)③. 促进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2分) (2)抑制 (3)实验设计:①将离体大鼠神经元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ATP处理突触后神经元,乙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突触后神经元,(3分)②给予突触前神经元适宜的电刺激,利用电位测量仪测量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2分) 实验结果: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2分) (4)抑制Ca2+内流25、【13分】(1)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促进的葡萄糖摄取效率下降,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胰岛B细胞会代偿性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2分) (2) ①. 辛伐他汀溶液5mL/d ②. 黄芪多糖提取液5mL/d ③. (4分)(3)
相比辛伐他汀,黄芪多糖能够降低血液中转氨酶的浓度,说明黄芪多糖在改善NAFLD的同时对肝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黄芪多糖降低肝细胞的脂滴数目和脂滴面积的效果比辛伐他汀好,更能改善肝组织细胞的脂肪沉积程度 (3分)(4)设置多组等浓度梯度的黄芪多糖提取液处理组(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