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889905/0-16969883370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889905/0-16969883370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习过程,六句的“还顾”,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 2.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 1.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 “悬想法”婉 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2.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吗?周敦颐《爱莲说》有诗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又名莲;屈原《离骚》有诗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芙蓉又名荷花、莲。二、作者作品创作背景《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三、学习过程1、整体感知故事情感自主思考:⑴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听诵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参考提示: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⑵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参考提示:同心而离居。2、深入赏析自主思考:⑴“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它寄托了什么呢?”参考提示:采芙蓉送给自己思念的人。采摘花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多有表现。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见,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⑵“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参考提示:古代诗歌中芙蓉和兰花都被誉为君子,高洁的象征。诗文描写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奠定了全诗高洁、清幽的意境,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合作探究:⑴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参考提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主人公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主人公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所思,却正远在天涯!主人公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独自思人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同时引出了下文。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⑵你认为从“涉江采芙蓉”到“所思在远道”,是触景生情还是托物抒情?为什么?参考提示:我认为是托物言志。主人公不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所思”是时时刻刻在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所思”。借芙蓉之高洁来表达自己感情的纯洁美好。⑶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参考提示:动作描写。“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 “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参考提示:漫浩浩,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请同学,读读这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⑷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涉江”“环顾”的场面吧。温馨提示: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参考示例: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涉江”者为女子,“环顾”者为远行人。想像使他们出现在了同一首诗中来抒发主人公思夫之情。这里使用了“悬想法”抒情。悬想,是中国古代诗歌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为了抒发写作者此时的感情,却不直接着笔,而是通过想象对方的情况或者以后的情形,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现在的情感。悬想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转移,首先写的是现在的情形,接下来却转移了时间和空间,连描写的对象也变了。两个对象或者两种空间共存于一首诗中,其中的联系就是:悬想的对象就是写作者此时心中所想的对象。这种表现手法与直抒情怀的差异在于: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十分深刻,特别是难以形容的时候,悬想既可以间接将情感抒发出来,还能使形式变得更美。3、朗读回味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学生体验阅读: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谁能理解呢?请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4、小结情感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四、作业运用悬想法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题目不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静女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 朗读, 讲解分析,《氓》与《静女》比较, 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考融合,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