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高三年级生物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据此推断下列哪项不是密度制约因素( )
A. 天敌 B. 气候 C. 食物 D. 病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等。
【详解】A、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气候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B符合题意;
C、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不符合题意;D、病原体可引发流行性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海萤(一种海生浮游生物)受刺激后,其发光腺会将荧光素、萤光酶和粘液一起排入水中,呈现出浅蓝色的光,俗称“蓝眼泪”,导致海萤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
A. 葡萄糖 B. 脂肪 C. 糖原 D. 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能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但不是直接能源物质,需要氧化分解后转化成ATP,ATP才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
B、脂肪是生物体重要的储能物质,不是直接能源物质,B错误;
C、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不是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
D、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D。
3. 处理后的核废水中仍残留大量3H、14C、131I等放射性元素,这些同位素难降解且更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研究显示,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核废水一旦排入太平洋,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废水已经过稀释处理,因此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无毒无害
B.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C. 核废水排放入海后会提高生物变异概率,定会增加生物多样性
D. 放射性物质集中在海洋生物中,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影响人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1、因为同位素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可用不同的方法检测出来。有些同位素能够发生衰变而产生放射性,因此易于检测。14C就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研究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标记的二氧化碳 (14CO2) 进行实验,以追踪碳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行和变化,所以14C称为示踪原子,这种研究技术称为同位素示踪。同位素不仅可用于科学研究,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物,在光合作用中被合成为可被生物利用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又被分解为无机物,而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才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的。这些无机物可以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被生产者吸收利用,从而完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主要有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详解】A、核废水已经过稀释处理,但仍残留大量3H、14C、13I等放射性元素,因此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有毒害,A错误;
B、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核废水排放入海后会提高生物变异概率,但不一定会增加生物多样性,C错误;
D、放射性物质集中在海洋生物中,但物质是循环的,不食用海产品也可能会影响人类,D错误。
故选B。
4. 某些生命活动的变化曲线可用如图模型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a可表示某植株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
B. 曲线a可表示O2进入组织细胞的运输速率随膜两侧浓度差变化的关系
C. 曲线b可表示在可见光范围内,叶绿素a的吸光率与光波长变化的关系
D. 曲线b可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恒温动物的呼吸速率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a反应的是某一生命活动的速率随某种影响因素的增大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曲线b反应的是某一生命活动的速率随某种影响因素的增大先增大后逐渐减弱为0的状态。
【详解】A、光照强度为零时,总光合速率为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速率逐渐增强, 但在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而达到饱和状态, 故曲线a可表示某植株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A正确;
B、O2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其速率与跨膜两侧O2浓度差成正比,不会达到饱和状态,B错误;
C、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光波长下,叶绿素a的吸光率会出现两个峰值,C错误;
D、对于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一般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而恒温动物的呼吸速率与气温变化成反比;D错误。
故选A。
5. “嵌合体”是指同一个体或器官,其不同成熟体细胞的核基因组成不同。下列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嵌合体”的是( )
A. 经外源基因转入受精卵后正常发育的幼鼠
B. 经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友病患者
C. 经X射线处理种子后发育成的小麦幼苗
D. 经秋水仙素处理的单倍体幼苗
【答案】A
【解析】
【分析】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详解】A、精、卵结合得到的受精卵为一个细胞,经有丝分裂增殖分化发育成的胎儿,其体细胞遗传物质组成均相同,不会出现“嵌合体”,符合题意,A正确;
B、血友病患者其体内细胞凝血因子基因缺陷,移植造血干细胞到血友病患者体内,会存在凝血因子基因不缺陷的细胞,根据题意,会出现“嵌合体”,不符合题意,B错误;
C、对小麦种子或幼苗进行诱变处理,部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会出现同一植株不同细胞基因组成不同的现象,会出现“嵌合体”,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但细胞分裂不同步,故植株中有的细胞可能含l个染色体组(未加倍),有的细胞可能含2个染色体组(加倍),会出现“嵌合体”,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6. 下列有关同位素示踪技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131I“饲喂”小鼠,研究生长激素的合成与分布
B. 用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用于标记其DNA
C.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D. 用C18O2“饲喂”藻类,置于适宜光照等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可检测到含18O的O2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就不能从细菌表面脱落,离心后蛋白质外壳随细菌到沉淀物中,导致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如果对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通过半复制保留产生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到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详解】A、生长激素是蛋白质,不含有I元素,A错误;
B、噬菌体属于病毒,T2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B错误;
C、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噬菌体的外壳成分为蛋白质,不进入细菌,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理来自于细菌,没有放射性,C错误;
D、C18O2进入植物后,被固定成C3,C3被还原过程中有H218O生成,H218O参与光反应水的光解过程,生成18O2,D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小题。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小型实验。其主要步骤是:先从土壤中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并接种在已粉碎的作物秸秆堆中培养一段时间,再用清水淋洗秸秆堆,在装有淋洗液的瓶中接种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7. 关于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选择在木材厂周围采集土样
B. 需配制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C. 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前应排尽锅内冷空气
D. 采用涂布法将目标菌种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中保存
8. 关于酵母菌的乙醇发酵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淋洗液可作为培养酵母菌的天然培养基
B. 乙醇发酵过程中需始终拧紧瓶盖以防止杂菌污染
C. 乙醇发酵过程中丙酮酸被【H】直接还原为乙醇
D. 发酵液中的乙醇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
【答案】7. D 8. A
【解析】
【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7题详解】
A、选择目标菌,应在富含该菌的环境中选择,木材中富含纤维素,周围土样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A正确;
B、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生长需求,配制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可选择出纤维素分解菌,淘汰其他微生物,B正确;
C、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最关键的是将锅内空气排尽。如锅内有空气,则气压针所指的压强不是饱和蒸汽产生的压强。相同的压强,混有空气的蒸汽其温度低于饱和蒸汽所产生的温度。因此完全排除锅内空气使锅内全部是水蒸气,灭菌才能彻底,C正确;
D、一般接种到斜面培养基用划线法,D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A、该淋洗液是清水淋洗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处理过的秸秆堆获得,含有葡萄糖等物质,可作为培养酵母菌的天然培养基,A正确;
B、乙醇发酵过程有气体产生,需要定期排气,B错误;
C、乙醇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先被还原成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乙醇,C错误;
D、溴麝香草酚蓝用于检测二氧化碳,乙醇可用酸化的重铬酸钾检测,D错误。
故选A。
9. 如图为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为转录,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起始密码子后开始转录
B. 过程②中多个核糖体结合在一条mRNA上共同合成同一条肽链
C. 过程②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由b→a,b是mRNA的5'端功能蛋白
D. 转录和翻译过程均存在A-U、U-A配对,且涉及氢键的断裂和形成上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2、翻译时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的过程。
3、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转录,②为翻译。
【详解】A、过程①为转录,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启动子后开始转录,A错误;
B、过程②中多个核糖体结合在一条mRNA上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以提高翻译的效率,B错误;
C、由题图可知,翻译的方向是b→a,mRNA的5'端为mRNA识别核糖体提供信号,mRNA的3'端有助于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转移;核糖体在mRNA上的认读方向5'端→3'端,故b是mRNA的5'端功能蛋白,C正确;
D、转录是DNA→RNA的过程,碱基配对存在A-U,T-A配对;翻译过程中mRNA与tRNA碱基互补配对,碱基配对存在A-U,U-A配对;转录和翻译均涉及氢键的断裂和形成,D错误。
故选C。
10. 麦胚富含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但由于其含有的脂肪酶会使脂肪水解,从而极易酸败变质。为了延长麦胚储藏期,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无机盐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的种类和无机盐浓度
B. 麦胚极易酸败可能是由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造成的
C. NaCl浓度为4×10-9mol/L时,对脂肪酶的抑制效果较好
D. KCl几乎不影响脂肪酶的活性,可用于延长麦胚储藏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的自变量包括溶液的种类和浓度,根据曲线分析,含有的高活性脂肪酶会使脂肪水解,从而极易酸败变质。为了延长麦胚储藏期,应该抑制脂肪酶活性,KCl几乎不影响脂肪酶的活性,低浓度的NaCl能抑制脂肪酶活性。
【详解】A、分析题图,横坐标为无机盐浓度,即无机盐浓度为自变量,图中共有三条曲线,故无机盐的种类也为本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
B、脂肪的基本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根据题干信息:麦胚富含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但由于其含有的脂肪酶会使脂肪水解,从而极易酸败变质,故麦胚极易酸败可能是由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造成的,B正确;
C、由题图可知,NaCl浓度为4×10-9mol/L时,脂肪酶相对活性最低,故NaCl浓度为4×10-9mol/L时,对脂肪酶的抑制效果较好,C正确;
D、KCl几乎不影响脂肪酶的活性,但高活性脂肪酶会使脂肪水解,从而使麦胚极易酸败变质,因此抑制脂肪酶活性才有利于延长麦胚储藏期,D错误。
故选D。
11. 已知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某蛋白的合成,a基因不能,若缺乏该蛋白则表现为侏儒鼠。A基因的表达受DNA上P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甲基化的P序列在形成精子时发生去甲基化,进入受精卵后A基因能正常表达;未甲基化的P序列形成卵细胞时在甲基化酶的参与下发生甲基化,进入受精卵后A基因不能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
B. 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侏儒鼠,A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本
C. 甲基化修饰后P序列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改变
D. 降低甲基化酶活性,幼年小鼠的侏儒症状不一定得到缓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A上游的P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一般P序列被甲基化则其无法表达。
【详解】A、侏儒鼠细胞中可能含有来自母本卵细胞的A基因,因此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不一定是侏儒鼠,即侏儒雄鼠可能产生含有A的精子,而该精子参与受精作用的后代不表现为侏儒,A正确;
B、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侏儒鼠,说明A基因没有表达,根据题目信息,A来自父本将去甲基化而表达,说明A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本,B正确;
C、甲基化过程是表观遗传的一种,没有改变碱基对的配对方式,C错误;
D、题目信息中,该甲基化的过程发生在形成卵细胞时,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发育中基因型为Aa的小鼠的A基因甲基化不会去除,侏儒症状不一定得到缓解,D正确。
故选C。
12.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高温高湿引发体温调节失衡,导致体温迅速升高甚至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出汗后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B. 患者体温维持在39.5℃期间,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体内位于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
D. 可通过及时降温和补水等方式预防“热射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大量出汗,导致水分丢失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多,A错误;
B、当体温维持在某一温度的时间内,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热射病是产热大于散热,体内失水过多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及时降温,补水降低渗透压等方式预防,D正确。
故选D。
13. 滨海湿地修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恢复至关重要。互花米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是我国滨海湿地面临的首要威胁,种子传播是互花米草入侵新生境的主要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互花米草入侵可能会引发群落演替
B. 开花后收割互花米草是控制其传播能力的最佳时机
C. 种子的传播距离远可能是互花米草开拓新生境的优势之一
D. 滨海湿地的修复可采取投放本地成活率较高树种的方式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A、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高大,其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可能称为优势物种,继而引发群落演替,故互花米草的入侵可能会引发群落演替,A正确;
B、开花前收割互花米草是控制其传播能力的最佳时机,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互花米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是我国滨海湿地面临的首要威胁,种子传播是互花米草入侵新生境的主要方式,故种子的传播距离远可能是互花米草开拓新生境的优势之一,C正确;
D、采取投放本地成活率较高树种,这是利用种间关系治理入侵生物,达到修复滨海湿地的目的,D正确。
故选B。
14. 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研究发现长期喷施农药,会导致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在某地棉花中转入抗虫基因(Bt基因)后,棉铃虫的抗药性出现衰退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药的使用导致棉铃虫发生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B. 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共同构成了其基因库
C. 棉铃虫抗药性减弱可能和棉铃虫取食转基因棉有关
D. 农药在棉铃虫抗药性进化的过程中起人工选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的作用是对棉铃虫抗药性进行选择,A错误;
B、棉铃虫的所有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棉铃虫取食转基因棉而死亡,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减弱,C正确;
D、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但人类并不需要抗药性的棉铃虫,农药的使用并非人工选择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15. 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种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天然抗原分子经吞噬细胞吞噬并降解后会产生多个片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抗原分子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B. 抗原分子被降解后,部分抗原决定簇没有被破坏
C HIV侵染后,人体只产生一种浆细胞并分泌一种抗体
D. 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的抗原—MHC中的抗原决定簇往往藏在抗原分子内部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原体表面的蛋白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己”成分,也就是抗原。抗原作为“非己”信息进入机体会被淋巴细胞识别。淋巴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专门识别抗原分子的受体。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可以直接识别抗原分子的空间结构。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只能识别抗原分子的一部分肽段,而且这部分肽段往往藏在抗原分子的内部。因此抗原蛋白必须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后,吞噬细胞将消化处理后的肽段夹持在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形成抗原-MHC复合体,T淋巴细胞才能够识别。
【详解】A、由题图可知天然抗原分子含有5个抗原决定簇,降解后形成了不同的片段,故一个抗原分子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A正确;
B、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只能识别抗原分子的一部分肽段,而且这部分肽段往往藏在抗原分子的内部。因此抗原蛋白必须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后,吞噬细胞将消化处理后的肽段夹持在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形成抗原-MHC复合体,T淋巴细胞才能够识别。该过程中吞噬细胞消化处理的肽段中存在部分抗原决定簇没有被破坏,B正确;
C、HIV侵染后,HIV含有不同抗原决定簇,一种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故人体产生多种浆细胞,而一种浆细胞只分泌一种抗体,C错误;
D、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只能识别抗原分子的一部分肽段,而且这部分肽段往往藏在抗原分子的内部,故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的抗原—MHC中的抗原决定簇往往藏在抗原分子内部,D正确。
故选C。
16.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发现,激素甲可延缓叶片衰老,促进侧枝生长;乙可促进种子萌发,解除休眠;丙常用于诱导无籽番茄;丁可引起气孔迅速关闭。上述激素分别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四种中的一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主要在根尖合成
B. 经乙处理后提高了植物的抗逆性
C. 组培时适当提高丙的比例有利于诱导生根
D. 丁的受体功能障碍时,种子的休眠时间缩短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并不会改变植物激素本身的作用特点,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实质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甲是细胞分裂素,其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乙是赤霉素,其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脱落酸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丙是生长素,其可以诱导生根,故组培时适当提高丙的比例有利于诱导生根,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丁是脱落酸,其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等;故其的受体功能障碍时,种子的休眠时间缩短,D正确。
故选B。
17. 某精原细胞(2n=8)所有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观察其中1个细胞的不同时期,其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无染色体变异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时期,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含有15N
B. Ⅱ时期,细胞中可形成4个均含15N的四分体
C. Ⅲ时期,细胞中至少含4条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
D. IV时期形成精细胞中各含1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染色体和DNA的关系,Ⅰ可表示正常的精原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Ⅱ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各个时期,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可表示减数分裂完成的形成的精细胞或精子。
【详解】A、Ⅰ时期的细胞可表示有丝分裂刚完成的精原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每个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此时8条染色体可都含有15N,A错误;
B、Ⅱ时期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细胞中含有4个四分体,由于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每个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再经过减数分裂的间期复制后,每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染色单体,其中一个染色单体DNA的两条链都是14N,另一个染色单体DNA的两条链一个含有15N,一个含有14N,即总体来看,每个染色体都含有15N,B正确;
C、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最初有8个染色体16个单链含有15N,经过有丝分裂,每个子细胞得到含有15N的单链8个,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含有4条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C正确;
D、Ⅳ时期是减数分裂完成,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精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A。
18. 某科研团队采用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技术,将贡蕉抗枯萎病的性状整合到龙牙蕉品种中以培育抗病龙牙蕉。已知紫外线(UV)处理可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其发生断裂、易位、染色体消除等,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IOA)处理可使细胞质中某些酶失活,能量得不到供应,抑制细胞分裂。设计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常经酶解、离心纯化获得原生质体
B. 过程②中异源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正常分裂
C. 组培获得的试管苗需增强对高湿的适应能力
D. 抗病龙牙蕉植株中的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技术类似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株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植物新品种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原生质体的获得需要利用酶解法、离心纯化法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
B、根据题目信息,利用UV和IOA单独处理均可抑制细胞分裂,但异源融合的细胞龙牙蕉可提供能量,贡蕉可提供染色体,导致可正常分裂,B正确;
C、组培获得的试管苗无需增强对高湿的适应能力,需要经过处理使起适应大田生活,C错误;
D、根据题目信息,紫外线处理可随机破坏贡蕉的染色体结构,抗病龙牙蕉的植株细胞中,包含龙牙蕉的全部染色体,也包括贡蕉的部分未被破坏的染色体,故染色体数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C。
19. M细胞由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而来,将其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胞被特定药物破坏的小鼠)体内,测定小鼠的血糖浓度如图所示。用胰岛素基因片段制成探针,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和M细胞进行检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DNA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RNA
胚胎干细胞
M细胞
胚胎干细胞
M细胞
+
①
②
③
注:“+”表示能检测到,“-”表示不能检测到
A. 可用胃蛋白酶处理小鼠的早期囊胚以获得胚胎干细胞
B. 图中结果表明M细胞已具备胰岛β细胞的功能
C. 表中①②③处的结果分别为“+、-、-”
D. 实验需用到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核酸分子杂交等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未移植组血糖浓度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移植组的血糖浓度能够恢复到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说明此时小鼠体内存在了降低血糖的机制,而根据动物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为胰岛素,可知M细胞内已经具有了胰岛B细胞。
2、分析题表可知: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DNA)并不发生改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两细胞内均能用探针检测到胰岛素基因,但胰岛素基因只在M细胞内转录和翻译,故只能在M细胞内检测到RNA。故表中①②③处的结果分别为“+、-、+”。
【详解】A、可用胰蛋白酶处理小鼠的早期囊胚以获得胚胎干细胞,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移植组的血糖浓度能够恢复到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说明此时小鼠体内存在了降低血糖的机制,而根据动物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为胰岛素,可知M细胞内已经具有了胰岛B细胞,故图中结果表明M细胞已具备胰岛β细胞的功能,B正确;
C、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由B项可知M细胞具备胰岛β细胞的功能,故表中①②③处的结果分别为“+、-、+”,C错误;
D、实验需用到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移植、核酸分子杂交等技术,D错误。
故选B。
20. 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活动,发现某家系同时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如图1;对部分家庭成员是否携带甲病基因进行核酸分子检测,结果如图2,已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且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上述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Ⅲ9是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1/27
C. Ⅱ7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4/9
D. Ⅱ7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约为1/303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甲病:根据限制酶切点的位置看出正常基因通过限制酶切成两段基因片段,突变基因通过限制酶切下为一个基因片段。I3、Ⅰ4有3个不同的基因片段,故I3、I4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为杂合子;Ⅱ8也不患甲病,但有两个基因片段,故Ⅱ8为只有正常基因的纯合子;Ⅰ2只有一段基因片段,即只有突变的基因,且据图1可知I2患甲病,故突变基因为甲病致病基因,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图1中Ⅰ3、Ⅰ4基因型不同,酶切结果也不同,与图示结果不符,故可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a;只考虑甲病,则I2基因型为aa,I3和I4基因型均为Aa,Ⅱ8基因型为AA。
2、分析乙病:I1和I2、I3和I4都不患乙病,但I1和I2的子代Ⅱ5、I3和I4的子代Ⅱ8患乙病,可确定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信息,确定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b。
【详解】A、若只考虑甲病,由图2可知,根据限制酶切点的位置看出正常基因通过限制酶切成两段基因片段,突变基因通过限制酶切下为一整个基因片段。Ⅰ2只有一种突变基因片段,Ⅰ2是纯合子,Ⅰ3、Ⅰ4有3种不同的基因片段,分别是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说明Ⅰ3、Ⅰ4均为杂合子,Ⅱ8有两个正常基因片段,Ⅱ8为纯合子;由图1可知,Ⅰ2患甲病,Ⅰ3、Ⅰ4均为正常个体,Ⅱ8不患甲病;故突变基因为甲病致病基因,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图1中Ⅰ3、Ⅰ4基因型不同,酶切结果也不同,与图示结果不符,故可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A项分析可知,只考虑甲病:I2基因型为aa,I3和I4基因型均为Aa,Ⅱ8基因型为AA;由图1可知Ⅱ6基因型为aa,Ⅱ7基因型为1/3AA、2/3Aa;则Ⅲ9患甲病(aa)的概率为2/3×1/2=1/3;分析乙病(只考虑乙病):正常个体I3和I4的子代Ⅱ8患乙病,则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8基因型为bb,故I3和I4基因型均为Bb,Ⅱ7基因型为1/3BB、2/3Bb;Ⅱ5患乙病基因型为bb,则I1和I2基因型均为Bb,故Ⅱ6基因型为1/3BB、2/3Bb;由Ⅱ6和Ⅱ7乙病基因型可以得出Ⅲ9患乙病(bb)的概率为2/3×2/3×1/4=1/9,故Ⅲ9患病的概率是患甲病的概率+患乙病的概率+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概率=1/3+1/9+1/3×1/9=11/27,Ⅲ9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1/27×1/2=11/54,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结果,只考虑甲病,Ⅱ7基因型为1/3AA、2/3Aa;只考虑乙病,Ⅱ7基因型为1/3BB、2/3Bb;则Ⅱ7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2/3=4/9,C正确;
D、只考虑乙病,Ⅱ7基因型为1/3BB、2/3Bb;由题干信息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则b基因频率为1/100,B基因频率为99/100,BB=(99/100)2,Bb的基因型频率=2×1/100×99/100,该健康男子为Bb的概率=Bb/(BB+Bb)=Bb/(1-bb)=2/101;Ⅱ7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要生一个患乙病的孩子,则Ⅱ7的基因型为Bb,健康男子的基因型为Bb,故Ⅱ7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bb)的概率为=2/3×2/101×1/4=1/303,D正确。
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海洋是地球表面覆盖最广的水域,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约21%的海洋物种依赖于它们生存。随着全球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各种威胁,其中最主要的是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的不同水层存在不同生物,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意义是______。下图是能量流经底栖动物的变化示意图,图中B表示底栖动物用于_____的能量。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该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原因是______。
(3)某种有毒的塑料微粒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会通过_____途径逐渐累积和浓缩,对生物造成危害。若该有毒的塑料微粒能抑制某种雄鱼精子的活力,可能会使该鱼类种群的_____下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4)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及其分泌的石灰质骨架组成的。调查珊瑚礁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法。研究发现,珊瑚虫能与体内的藻类形成共生体,有时也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推测该共生体属于_____(填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由于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影响,珊瑚礁逐渐减少,大量依赖珊瑚礁的海洋生物也将会因失去______逐渐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下降。
【答案】(1) ①. 垂直 ②.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③. 生长、繁殖/生长、发育、繁殖
(2)种群增长速率(度)最大/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度)最大/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
(3) ①. 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 出生率
(4) ①. 样方 ②. 生产者和消费者 ③. 栖息地/食物和栖息地 ④.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解析】
【分析】1、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等因素有关,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2、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最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最易受害
【小问1详解】
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等因素有关,海洋的不同水层存在不同生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的每种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对资源等的生态需求存在差异,可使不同的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图示信息底栖动物摄入的能量有一部分被同化,成为A同化量,同化量中有一部分A用于呼吸作用而散失,另一部分B用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小问2详解】
K值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2时种群增长速率(度)最大,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快速恢复数量,达到最大收益。
【小问3详解】
若某种有毒的塑料微粒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该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累积和浓缩,最终在图甲中最高营养级体内含量最高,若该有毒的塑料微粒能抑制某种雄鱼精子的活力,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该鱼类种群的繁殖能力将下降,使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
【小问4详解】
珊瑚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珊瑚虫能与体内的藻类形成共生体,有时也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该共生体的藻类属于生产者,珊瑚虫属于消费者。当珊瑚礁减少时,依赖珊瑚礁的生物失去了栖息地,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了这些生物数量减少,可能影响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但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2. 为研究低温对番茄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在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用6℃低温对生长期的番茄进行处理。同时以最适温度(25℃)作为对照,测定叶片的相关指标(光能转换效率与Rubisco酶活性,后者能催化CO2和五碳糖反应),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果皮的颜色由绿色渐变为红色,该过程果实所需的有机物来自____(填部位)的光合作用。果皮中的红色光合色素主要吸收______光。欲将红色的果皮脱色,常使用的试剂是_____。
(2)光反应中的光能转换效率可通过检测叶绿体中_______的含量来判定,这些物质将参与碳反应的____过程。
(3)本研究中的Rubisco酶活性是以_____为检测指标。该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_____。该酶活性的下降导致光能的转化效率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
(4)把实验组温度从6℃升高到25℃,发现光合作用强度远低于对照组的数据,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叶(片)和果皮(果实)、(幼茎) ②. 蓝紫 ③. 95%乙醇/有机溶剂
(2) ①. ATP、NADPH ②. 三碳酸的还原/CO₂的还原
(3) ①. 单位酶量(酶蛋白)在单位时间内消耗(固定/吸收/同化)的CO₂量/每分钟每毫克酶消叶绿体 ②. 基质 ③. Rubisco酶活性的下降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从而导致光反应产物ATP、NADPH增加,进而导致光反应速率下降,光能的转化效率也下降/Rubisco酶活性的下降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从而对光反应产物ATP、NADPH的需求量减少,进而导致光反应速率下降,光能的转化效率也下降
(4)低温使叶绿体结构发生(不可逆)破坏/低温使光合色素(叶绿素)含量下降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生成还原氢和氧气,以及ATP、NADPH的合成;暗反应(碳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
【小问1详解】
绿色果皮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也回运往果实,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的颜色由绿色渐变为红色,该过程果实所需的有机物来自果皮和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色的色素不吸收红光,主要吸收蓝紫光。光合色素是脂溶性的,可用有机溶剂如95%乙醇提取。
【小问2详解】
光反应中的光能转化效率是指光合产物中贮存在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吸收的有效能量的百分率,故光反应中反映的光能转换效率可通过检测光反应的产物,即叶绿体中的 ATP、NADPH 含量来定量判定,而ATP、NADPH参与碳反应中三碳酸的还原。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的纵坐标,本研究中的Rubisco酶活性是以酶蛋白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CO2量来衡量的。该酶的在碳反应中发挥作用,光合作用碳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由图分析可得:低温(6℃)处理会抑制光合作用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低温会导致光能转换效率下降从而引起光反应减弱;另一方面,低温还能降低 Rubisco 酶的活性,Rubisco酶能催化 CO2和 RuBP 反应,从而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
【小问4详解】
把实验组温度从 6℃升高到 25℃,发现光合作用强度与对照组的数据差距明显,可能的原因是低温使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导致光反应速度降低,进而导致光合作用速度降低。
23. 猕猴桃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高,现欲将来自拟南芥的抗病基因X转入猕猴桃,培育抗病猕猴桃品系。
注:启动子35S:真核细胞启动子,启动下游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并与目的基因融合表达,通过荧光强度可反映目的基因表达量;卡那霉素、潮霉素:2种抗生素,通过抑制核糖体功能对细菌、动物、植物产生广谱杀伤作用。
限制性酶
NheI
XbaI
BglⅡ
BamHI
识别序列及酶切位点
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表达载体。根据上述信息,为使基因X定向插入Ti质粒,需分别在引物F和R的末端添加限制性酶______的碱基序列。
(2)转化农杆菌。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与经______处理制备的农杆菌悬液混合、再经约42℃短暂的热刺激转化。将其慢摇复苏后转移至添加有_______的LB培养液中振荡培养12h,该过程的培养目的是_______,最终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挑选目标单菌落。
(3)下列方案中,哪几项不适用于鉴定单菌落是否转化成功的?_______
A. 提取各个单菌落质粒并用(1)中所选限制性酶酶切消化,后通过电泳检测有无基因X
B. 以F和R为引物对各个单菌落进行PCR扩增,后通过电泳检测有无基因X
C. 用抗X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探针来鉴定各个单菌落的蛋白质成分
D. 用特定波长光源作激发光观察鉴定各个单菌落是否发出绿色荧光
(4)转化植物愈伤组织。选取野生猕猴桃长势健康的幼嫩枝条一支,在超净台中消毒后用_______冲洗,再_____后接种到若干培养基中,使其在适宜条件下诱导发生_____过程;接着向其中倒入目标菌悬液,侵染后部分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上已整合了T—DNA,但是由于_______,所以不能马上使用潮霉素来杀除残留农杆菌。最终筛选出的愈伤组织继续诱导培养获得_______,包埋形成______,便于远距离运输、快速繁殖转基因猕猴桃品种。
【答案】(1)BamHI、XbaI
(2) ①. CaCl2、/Ca2+低浓度低温的CaCl2 ②. 卡那霉素 ③. 富集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筛选并扩大培养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3)ACD
(4) ①. 无菌水 ②. 分割/切割/剪切/切/割 ③. 脱分化 ④. 潮霉素抗性基因在植物细胞中尚未表达/潮霉素抗性基因在植物细胞中处于低表达水平,抗性不够/T—DNA在愈伤组织细胞中稳定表达需要一定的时间 ⑤. 胚状体/体细胞胚/芽 ⑥. 人工种子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或PCR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或PCR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根据题目信息,目基因应插入T-DNA中,T-DNA中含有BglⅡ和NheI两个酶切序列,在目的基因中存在的这两个序列可破坏目的基因,根据表格的信息BglⅡ形成的黏性末端和BamHI形成的黏性末端抑制,NheI形成的黏性末端与XbaI形成的黏性末端一致,根据目的基因序列上面的链为编码链,下面的链是模板链,为了保证定向连接,需要把目的基因的左边插入到接近启动子的一侧,故引物F上应添加BamHI序列,而引物R上应添加XbaI序列。
【小问2详解】
细菌经过Ca2+处理后,可处于易于吸收外源DNA的状态,有利于表达载体进入农杆菌。因基因表达载体中含有卡那霉素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用于筛选目的基因,故需要加入卡那霉素。用含有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振荡培养,可筛选的同时增大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的数量,即目的是筛选并扩大培养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小问3详解】
A、目的基因在T-DNA上,T-DNA可转移到染色体DNA上,提取质粒进行检测未必检测到,A错误;
B、F和R作为引物可扩增出目的基因,用二者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后,有X基因的证明含有目的基因,导入成功,B正确;
C、35S是真核细胞的启动子,目的基因在真核细胞中才能表达,菌落中不能表达,用抗X蛋白抗体检测不到基因表达产物,C错误;
D、发出绿色荧光证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成功表达,不能说明目的基因导入,D错误。
故选ACD。
【小问4详解】
消毒的试剂长时间存在可影响细胞活性,需要用无菌水进出冲洗;冲洗后需要对外植体即猕猴桃枝条进行切割,因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适宜条件下课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经过诱导可再分化;当侵染后部分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上已整合了T—DNA时,目的基因及标记基因的表达水平很低,潮霉素抗性基因在植物细胞中处于低表达水平,抗性不够,不能马上使用潮霉素杀灭残留农杆菌。愈伤组织再分化可形成一定的结构,如胚状体、体细胞胚或者芽等,加入一定的营养物质和种皮可形成人工种子,方面储存和运输。
24.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野生型(AABBdd)有成分R,科研人员通过诱导获得了3个无成分R的单基因突变体甲、乙、丙(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称为隐性突变;反之为显性突变)。现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下表。
编号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株数
实验一
甲x乙
有
有(630株)无(490株)
实验二
甲x丙
无
有(210株)无(910株)
注:“有”表示有成分R,“无”表示无成分R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一和二的结果可知,乙和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_____。据以上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3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
(2)由实验一可知,甲、乙均为________(填“显”或“隐”)性突变,实验一中F₁基因型为_______。该突变过程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的特点。
(3)实验二中F2无成分R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若让实验二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
(4)下图中,能解释该遗传性状相关的代谢途径有_______。
(5)科研人员发现该植物的抗冻性状和冷敏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M和m控制,且含M的雄配子有80%的致死率,为此进行实验验证。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进行正反交,结果是:__________。此外,还可以通过自交验证、__________等方法验证。
【答案】(1) ①.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 ②. 不能
(2) ①. 隐 ②. AaBbdd ③. 普遍性
(3) ①. 3/13 ②. 有成分R:无成分R=1:3
(4)①③ (5) ①. Mm与mm(顺序可调换) ②. Mm作父本时,子代抗冻型:冷敏型=1:5/5:1;Mm作母本时,子代抗冻型:冷敏型=1:1 ③. 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解析】
【分析】1、分析实验一:甲(无R成分)×乙(无R成分)获得F1有R成分,F1自交获得F2,F2有R成分:无R成分=9:7,为9:3:3:1变式,F2有R成分为双显,F1有R成分为双显双杂合子,题干信息野生型(AABBdd)有成分R,可以推理出甲和乙均为隐性突变。假设甲是A突变成a,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则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则F1基因型为AaBbdd,F2基因型为A_B_dd(有):(A_bbdd+aaB_dd+aabbdd)(无)=9:7,符合题意;假设甲是B突变成b,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则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则F1基因型为AaBbdd,F2基因型为A_B_dd(有):(A_bbdd+aaB_dd+aabbdd)(无)=9:7,符合题意。
2、分析实验二:甲(无R成分)×丙(无R成分)获得F1无R成分,F1自交获得F2,F2有R成分:无R成分=3:13,为9:3:3:1变式;由实验一分析可知,甲和乙是显性突变,则丙属于显性突变,丙的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F1基因型为AaBBDd,F2基因型为A_BBD_:A_BBdd:aaBBD_:aaBBdd=9:3:3:1,则根据题干信息野生型(AABBdd)有R成分,F2基因型A_BBdd为有R成分。
【小问1详解】
分析实验一:无R成分的甲与无R成分的乙杂交获得F1有R成分,F1自交获得F2有R成分:无R成分=9:7,为9:3:3:1变式,说明F1基因型为AaBbdd,F2基因型为A_B_dd(有):(A_bbdd+aaB_dd+aabbdd)(无)=9:7,则甲和乙属于隐性突变,一个是A突变成a,一个是B突变成b,若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则乙的基因型为aaBBdd;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则乙的基因型为AAbbdd,两种情况F1基因型均为AaBbdd均为都符合题意,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A/a与B/b独立遗传;根据题意科研人员通过诱导获得了3个无成分R的单基因突变体甲、乙、丙,野生型为(AABBdd)有成分R,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甲与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有:无=3:13,则F1为双显双杂,假设甲的基因为型为AAbbdd,则F1基因型为AABbDd,F2基因型为AAB_dd:(AAB_D_+AAB_dd+AAbbdd)=3:13,假设甲的基因为型为aaBBdd,则F1基因型为AaBBDd,F2基因型为A_BBdd:(A_BBD_+aaBBD_+aaBBdd)=3:13,两种情况均符合题意,说明A/a与D/d独立遗传,或B/b与D\d独立遗传;即三对等位基因的关系:第一种情况A/a与B/b独立遗传、A/a与D/d独立遗传;第二种情况A/a与B/b独立遗传、B/b与D/d独立遗传,无论哪种情况都无法得出3对等位基因均独立遗传。故由以上分析可知从实验一和二的结果可知,乙和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乙是隐性突变,丙是显性突变,基因型不同或者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以上实验不能判断出3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根据小问(1)分析可以知道,甲乙均为隐性突变,实验一种F1基因型为AaBbdd;基因突变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可逆性、多方向性和多害少利性,该突变过程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小问3详解】
根据小问(1)分析可知:实验二中F2无成分(A_BBD_+aaBBD_+aaBBdd或AAB_D_+AAB_dd+AAbbdd)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13;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中F1的基因型为AABbDd,甲产生的配子为Abd,F1产生的配子是ABD:ABd:AbD:Abd=1:1:1:1,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有:无=1:3;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中F1基因型为AaBBDd,甲产生的配子是aBd,F1产生的配子是ABD:ABd:aBD:aBd=1:1:1:1,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有:无=1:3;故若让实验二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有:无=1:3。
【小问4详解】
根据小问(1)分析的结果可知,若甲是A基因的突变体,则A_bbdd+aaB_dd+aabbdd表示无R成分,A_BBD_+aaBBD_+aaBBdd表示无R成分;若甲是B基因的突变体,则A_bbdd+aaB_dd+aabbdd表示无R成分,AAB_D_+AAB_dd+AAbbdd表示无R成分;无论哪种情况能用①③的代谢途径解释该遗传性状。
【小问5详解】
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验证分离定律可以用自交、测交、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对于植物还可以用花粉鉴定法等;选择Mm与mm进行正反交实验,假设M表示抗冻基因,m表示冷敏基因,Mm作父本时,子代抗冻型:冷敏型=1:5;Mm作母本时,子代抗冻型:冷敏型=1:1;假设M基因表示冷敏基因,m表示抗冻基因,Mm作父本时,子代抗冻型:冷敏型=5:1;Mm作母本时,子代抗冻型:冷敏型=1:1;此外,还可以通过自交验证、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等方法验证。
25.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图1是海马区某侧支LTP产生机制示意图。图2是突触后膜小电位叠加实验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1所示,LTP的发生属于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突触前膜上可发生_____(填信号转化),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______(填“主动运输”或“扩散”或“胞吐”)到突触后膜,与NMDA递质受体特异性结合,直接引发_______离子通道打开,造成突触后膜_____。
(2)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据图推断,该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3)已知突触后膜的小电位可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动作电位。某研究小组为验证此现象,进行了以下四组实验(如图2)。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过程中材料保持正常活性;每次刺激强度适宜且相同)
①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稍长);
②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很短);
③给B一个刺激,(间隔稍长)再同时给A、B一个刺激;
④给A、B交替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
记录每组实验中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只有④产生动作电位。
实验预测:参照①②将③④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画在以下坐标系中_____。
实验分析:②中突触后膜小电位_______(选填“能”、“不能”)传播,但是小电位可叠加的原因是____。若刺激神经元的C处,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A、B上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1) ①. 正 ②. 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 扩散 ④. 钙/钙离子/Ca2+ ⑤. 电位变化/产生小电位/去极化
(2)谷氨酸(Glu)可以与后膜上的AMPA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3) ①. ②. 不能 ③. 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因为递质与受体结合增多,更多的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加强 ④. 不能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突触前膜受到刺激,引起突触小泡移动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以扩散的形式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NMDA、AMPA结合;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引起Ca2+流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内,与钙调蛋白结合形成Ca2+/钙调蛋白复合体,Ca2+/钙调蛋白复合体激活L蛋白,激活的L蛋白促进突触后膜上的受体AMPA招募新的AMPA嵌入膜中,同时Ca2+/钙调蛋白复合体可以激活NO合成酶合成NO,NO进一步增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与AMPA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
2、结合题干,分析图2和图3可知:单独用间隔时间较长的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只能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单独用间隔较短的两个刺激仍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只是产生稍微较大的电位变化;若用交替连续的间隔较短多个刺激,则会产生明显的动作电位,由于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相比,电位会发生明显的逆转。
【小问1详解】
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指某成分变化引起其他成分的一系列相应变化,该变化又加速初始成分的变化,正反馈的结果远离稳态,负反馈是指某成分变化引起其他成分的一系列相应变化,该变化抑制或减弱初始成分的变化,负反馈的结果是有利于维持稳态。根据题干信息和图1可知,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在突触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突触前膜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无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通过扩散达到突触后膜,与NMDA递质受体特异性结合,直接引发Ca2+离子通道打开,造成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小问2详解】
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根据图1可知神经递质谷氨酸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NMDA、AMPA结合,阻断NMDA受体作用,不影响神经递质谷氨酸与AMPA结合;谷氨酸(Glu)与后膜上的AMPA受体结合后,引起Na+内流,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小问3详解】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下列关于蛇菰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