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共2页。
《制取氧气》 教学反思大连市知行中学 沙莎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双氧水制取氧气及催化剂的基本概念,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及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的选择及连接等,这些都是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前提。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教材中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课本中的三个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催化剂的特性,而且对固液不加热反应的装置选择也没有过多介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小组合作及探究实验解决了这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本节课主要先“温故”,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过程,从而“知新”,找出与双氧水制氧气的不同,通过不同,找出突破点,从而思考如何设计新的发生装置。针对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问题,先播放一个微课动画,让学生们感受到乐趣,进而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能来主动参与。
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饱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于是,我在提出的:MnO2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住不变,你要如何证明呢?这个时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了很多设计方案。在设计的指引下,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分类思想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讲解分解反应这个知识点,可以从找共同点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温故知新,求同存异的理念串联一节课,也体现了化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练习设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