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讲练
-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尺度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差异分析 其他 1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雾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海气相互作用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湖泊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碳循环 其他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河流冲淤
展开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河流冲淤【知识精讲】1.冲淤平衡的概念冲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河床的冲淤是由于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而引起。2.河流冲淤的原理(1)某一河段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2)某一河口区域 河口河床的冲淤: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者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河床变深;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河床变浅。河口海床的冲淤: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同时会引起海岸线进退变化。(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3.冲淤平衡的类型(1)纵向平衡:即来水含沙量与河段挟沙能力平衡。分为不冲不淤平衡以及冲淤平衡;主要研究的是河水深度的变化问题。(2)断面平衡:断面平衡是指在对抗流水侧蚀与堆积过程中,由于河段情况特殊,断面形状并没有改变。主要研究是汛期河流水面宽度的扩张问题。(3)平面平衡:主要指的是游荡型河流的稳定问题。其呈现的主要是辫状河道整段或局部无明显的摆动变化。4.河流冲淤对河床形态的影响——深浅、宽窄 、变道5.河流冲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思路分析6.案例[案例1]黄河 黄河每年都会有调水调沙,就是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的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冲淤泥沙,会减少河床淤积。现阶段黄河下游的淤积主因是来沙量巨大,其淤升幅度受制于河口基准面,属于溯源淤积的性质,解决黄河下游淤积的关键是“抓两头”,即首先减少上游流域进入下游的沙量,特别是粗沙量,其次是减缓河口淤积延伸的速率。拖淤、挖沙、放淤、调水调沙和借清刷浑等措施均具有局限性,在解决局部淤积问题和兴利方面有实用。[案例2]崇明岛夏秋之际,长江洪水和风暴潮是决定崇明岛冲淤变化的两个因素。长江的洪水冲蚀着冲击岛,同时也有长江泥沙的淤积。风暴潮类似涨潮流,起着涨冲落淤的作用。崇明岛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长江,但黄河泥沙也会因为涨潮流的作用参与长江河口沙洲的建造过程。 崇明岛的冲淤趋势是南岸冲刷,北岸淤积。崇明岛岛南的长江口,南支流在地转偏向力右岸冲刷严重。在岛北,冲淤变化更加剧烈,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长江口北支流以涨潮流为主,加速淤积,北支接近消亡。另外,涨、落潮流速减小也过加大冲淤变化的幅度。[案例3]海河河口修建拦潮闸我国沿海中小入海河口大量修建拦潮闸,造成入海径流量明显减少以及潮波严重变形,使得闸下淤积问题在泥质河口十分突出,对河口地区的防洪安全和航运产生严重威胁。如海河流域56个入海河口中,已建闸35个,其中有22个严重淤积。【思维导图】【最新模拟】黄河以高输沙量著称,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图示意1999~201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实测水沙通量,据此完成1~2题。1.据图判断,以下年份未实施调水调沙的是( )A.2003年 B.2009年 C.2013年 D.2016年2.若调水调沙中断后,对黄河下游带来的影响是( )A.下游河道冲淤平衡B.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C.下游河道变宽变浅D.陆上三角洲向海淤进【答案】1.D2.B【解析】1.由材料“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分析可知,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而调水调沙为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冲刷的同时河流入海口输沙量会变大,读图可知2016年基本没有输沙,推断未实施调水调沙,D正确。故选D。2.调水调沙是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从而能够减少泥沙在下游河床的沉积,从而使下游河床降低,增加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多发。若调水调沙中断后,河流的冲刷能力降低,泥沙易在下游河段淤积,A错误;调水调沙中断后,输沙量变少,造陆功能减弱,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B正确,D错误;“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如果调水调沙中断,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河道变深,C错误。故选B。【点睛】“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非汛期排放的清水携带泥沙入海和人为的洪峰冲淤,可进一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钱塘江位于长江干流以南,含沙量小,仅为长江的35%。近5000年来,钱塘江河口(下图)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1950年以来,人们在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据此完成3~4题。3.下列月份中,钱塘江河口径流与潮流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最明显的是(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4.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规模的扩大,将( )A.降低河口水体盐度 B.增强径流对南岸的破坏C.减缓岸线向外推移 D.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答案】3.B 4.D【解析】3.当河流作用大于海流作用时,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且河流作用越强,偏移方向越明显。根据中国雨带移动的规律,6月份左右位于长江流域,此时降水量最多,河流的径流量最大,河流的作用最强,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的方向越明显。故选B。4.大规模围垦滩涂,会导致河口地区湿地面积减少,淡水注入减少,导致盐度增加,A错误;将会减少径流对南岸的破坏和加速岸线向外推移,BC错误;挖掘河口泥沙围垦滩涂,有利于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D正确。故选D。【点睛】长江口海域的泥沙在洋流的作用下,自北向南将泥沙带到钱塘江口堆积。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缓,挟带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泥石流扇。天摩泥石流扇伸入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导致帕隆藏布江江岸位置变动,泥石流扇上下游附近河段冲淤交替,318国道因此改道。下图示意天摩泥石流扇附近帕隆藏布江的冲淤形势。据此完成5~6题。5.天摩泥石流扇形成后,其下游附近河道冲淤交替,主要是因为泥石流扇改变了局部河流的( )A.流速 B.流量 C.局部落差 D.主流方向6.天摩泥石流扇附近上方的帕隆藏布江河段( )①以冲刷为主②以淤积为主③夏季河床形态变化大④冬季河床形态变化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5.D6.C【解析】5.天摩沟泥石流堵塞主河后,改变河流流向,主流呈折线冲向对岸,由此形成横向连锁反应,原来相对较为窄深的单一河道逐渐发育成宽阔游荡的辫状河道,D正确。河道形态的改变,没有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流速、流量没有变化,该河段的落差也没有变化,ABC错误。故选D。6.由于堰塞体抬高了入汇主河附近河段的侵蚀基准,长期影响下,堰塞体上方河床淤积抬升,将发育形成平缓、宽阔的河谷,①错②对。夏季帕隆藏布江流量大,挟带的物质多,堆积作用更显著,河床形态变化大。冬季水量小,河床形态变化小,③对,④错。故选C。【点睛】较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顺着河流的流向,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洞庭湖(吞吐型湖泊)与江河相通,其生命的兴衰与水沙过程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干流历经了荆江调弦口堵口、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截流、三峡水库蓄水运用等水工程的运行,湘、资、沅、澧四河流中上游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湖区治湖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湖盆冲淤变化率是指水体实际含沙量与水体挟沙能力的比值,其大小反映了潮盆冲淤状态。合理的水沙搭配使湖盆不冲不淤或者在一定时段内达到相对平衡。以前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而如今经过疏浚河道、拆除部分水库、裁弯取直工程和合理调控湖区用水量等一系列的流域治湖措施,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小。下图示意洞庭湖流域。(1)分析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流域水利工程对洞庭湖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2)以前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试分析其原因。(3)说明如今流域治湖措施对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减小所起到的改善作用。【答案】(1)①洪水期入湖水沙量减少,减轻洞庭湖区的防洪抢险压力和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延缓泥沙淤积速率;②整体上枯水期入湖水量减少,泥沙淤积减少,利于延长洞庭湖的寿命(或减缓洞庭湖的萎缩)等。(2)①流域人口增多,城市密集且规模扩大,生活生产需水量增大,补给湖泊的水量减少,使洞庭湖的入水量小于出水量,湖泊整体水量减少;②加之受上游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影响,该地河湖水流流速减缓,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减弱,最终使得水体挟沙能力降低;③洞庭湖各类洲滩发育扩展,水生植物滋生蔓延,植被洲滩阻流促淤,导致湖水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大;④湖盆底部淤高,形态改变,湖内水沙条件改变,湖泊水动力减弱。(3)①疏浚河道有利于排沙,减少水体含沙量;②拆除部分水库等水利工程和裁弯取直有利于加快河湖水流流速,使水体挟沙能力变强;③合理调控河湖地区人类活动的用水量,可以促使河湖整体水量增加,水体挟沙能力变强。【解析】(1)根据材料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干流历经了荆江调弦口堵口、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截流、三峡水库拦蓄上游洪水,拦洪错峰。同时通过其他四河流中上游兴建水库,湖区治湖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使入湖水沙量减少,减少湖床的泥沙淤积 ,增加泄洪能力,使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明显减轻,减轻洞庭湖区的防洪抢险压力和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对行洪区及出湖口疏浚,延缓泥沙淤积速率,利于延长洞庭湖的寿命。(2)根据材料“湖盆冲淤变化率是指水体实际含沙量与水体挟沙能力的比值,其大小反映了潮盆冲淤状态”。由于流域人口增多,城市密集且规模扩大,生活生产需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使得湖泊整体水量减少;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由于上游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整体上入湖水沙量减少。这些因素使该地河湖水量减少,水流速度减缓,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减弱,水体挟沙能力减弱;湖泊水流速度减弱,湖盆底部淤高,形态改变,湖内水沙条件改变,湖泊水动力减弱,各类洲滩发育扩展,水生植物滋生蔓延,植被洲滩阻流促淤,导致湖水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大。因此,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湖水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大,水体挟沙能力减弱,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大。根据材料“而如今经过疏浚河道、拆除部分水库、裁弯取直工程和合理调控湖区用水量等一系列的流域治湖措施,洞庭湖湖盆冲淤变化率较小”,说明疏浚河道有利于河湖排沙,减少河湖含沙量;拆除部分水库等水利工程和裁弯取直有利于加快河湖水流流速,使河湖水体挟沙能力变强;合理调控河湖地区生产、生活、农业等的用水量,可以促使河湖整体水量增加,水体流速增强,水体挟沙能力变强。这样使洞庭湖水体实际含沙量较小,水体挟沙能力增强,湖盆冲淤变化率减小。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中游地区湖泊密布,江河纵横。云梦泽指今汉江与长江交汇地带的古湖源,由第四纪地壳运动所成的洼地积水而成。先秦时期云梦泽地区江河漫流、河道曲折,河流或分或合,水运或通或塞,变化无常。由于河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古云梦泽面积大大缩减并被分解成二百多个浅小的湖泊,逐渐演变为平原—湖沼景观。下图示意云梦泽地区范围。(1)说明古云梦泽时期该区域多湖沼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联性。(2)从河流冲淤角度,分析云梦泽地区变化无常的原因。(3)分析古云梦泽由大湖演变成平原一湖沼的原因。【答案】(1)①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②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易改道,汛期江河漫流,水量补给大。(2)①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②泥沙大量淤积,河流受阻分汊、改道;③洪水季节,河岸崩塌,河水漫流;④河流弯曲,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河流易栽弯取直。(3)①长江与汉江从山区流到江汉平原,流速减缓,泥沙入湖入河,云梦泽淤积严重;②历史上人类围湖造田的不断加强。【解析】(1)由材料可知,先秦时期云梦泽地区江河慢流,编基曲折,河流或分或合。水运或通或彦,变化无常。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江河漫流,水量补给大,河流易改道,变化无常。(2)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从河流冲淤角度来看,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河流水量较小的季节,泥沙大量淤积,河流受阻分汊、改道;洪水季节,水位上升,河岸坍塌,河水漫流;河流弯曲,凹岸侵蚀,凸岸维积,河流易戴弯取直,因此云梦泽地区变化无常。(3)由材料可知,由于河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古云梦泽面积大大缩减并被分解成二百多个浅小的潮泊,逐渐演变为平原一湖沼景观。从河流作用来看,长江与汉江从山区流到江汉平原,流速减缓,泥沙入潮入河,云梦泽淤积严重;从人类活动来看,历史上人类围潮殖的不断加强,最终使湖泊萎缩,形成平原一湖沼。【真题在线】 2022年高考真题(2022·广东·3~4,6分)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1.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2.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答案】1.D 2.A【解析】1.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2.由图可知: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点睛】特别提醒:河流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区别:河流纵断面是沿着河流的延伸方向中心线方向平距为横轴,河床底高程为纵轴,按一定比例尺绘制成的剖面图。河流横断面是在河流流向的某一个地点,按一定比例尺横着切一条剖面,原理与剖面图原理一样,具体图面要素有河流的宽,深等。2021年高考真题(2021·广东·15~16,6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左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右图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2题。1.由左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2.根据右图,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答案】1.A 2.A【解析】1.由图示可知,当流量从14278m3/s降至6888m3/s后,边滩体处的流速大幅减少,此处以河流沉积作用强,才会形成边滩,而深槽区流速减少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强,才会形成深槽,说明此时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而边滩体处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边滩体会扩大。故选A。2.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说明泥沙沉积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库可以蓄水拦沙,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得长江中游河道的来沙量减少,因此导致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故选A。【点睛】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叫做流水作用。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夹运一定数量和一定粒径的泥沙。当流速、流量增大或含沙量减少时,流水就会发生侵蚀,从而夹带更多的泥沙;反之,当流速、流量减小或含沙量增加时,就会发生沉积。通过侵蚀、搬运、沉积,流水作用于地表岩石或沉积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即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标志。流水地貌可以划分为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和河流地貌。水库建设的意义:1.防洪:上游筑坝拦水可以调节水流量,降低洪水对中下游的影响,水利工程设施例如大堤还可以防止潮沙和河水对对岸的冲刷,保持水土,对低洼城市具有防洪作用,防止洪水对农业的伤害。2.用水:解决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资源。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也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3.航运:大坝蓄水后,使上游河道变宽变深,改善上游航运条件,减少了季节对航运的影响。4.供电: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吉能源,减少燃油,燃煤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如三峡水电站有力的解决了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5、灌溉:如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农田的灌溉、成都市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水库建设的不利影响:1.对鱼类的影响:修库筑坝会改变流速、水温、水位等信息,必然会影响到鱼类的产卵和生长。其中一些大坝的建设更是切断了其洄游通道,使得一些鱼类无法产卵而数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种群繁殖。2.泥沙问题: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多建在断裂带和地质灾变区上的水库,水体聚集,导致地壳结构变化,可能成为诱发地震的条件,如现在三峡工程的最大弊端,齐岳山东北断裂,并很可能引发地震。3.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1)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 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2)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也要拆迁重建,以及影响文物古迹的保护。2019年高考真题(2019·全国Ⅰ·9~11,12分)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1~3题。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答案】1.D 2.C 3.C【解析】1.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对河床的侵蚀严重,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2.北段有汾河支流汇入,增大河流流量,中段河流流量大,加之中游河流含沙量大,会使河床摆动范围增大,与题干矛盾,排除①②;故摆动范围较小可能与该处峡谷河流地貌及两岸坚硬岩石难以侵蚀有关,③④正确。故选C。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的汇入会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水流不畅,流速降低,侵蚀作用减弱,泥沙淤积增强,含沙量降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形影响流速,河流水量大小跟区域气候有关,要注意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地区,含沙量多少主要与河流水量、搬运能力以及流域植被覆盖程度相关。(2019·江苏·17~18,4分)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4~5题。4.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答案】4.B 5.C【解析】4.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流量大小密切相关。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年至2015年潼关输沙量急剧减小,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其次,河流流量相对减少,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溉,入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因此,①③正确,故选B。输沙量急剧减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②④错误。故选B。5.从第二附图可以看出,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是因为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站修建了水客,水库可以拦蓄泥沙,中游地区水库大坝相对较少,因此下游水库拦截泥沙作用更加明显,C正确。下游地区相对于中游地区含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因为人为因素引起的,而非地形的起伏,地形对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误,流域的面积大,输沙量也应相对较大,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大于中游地区,输沙量应该也大,B错误。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较明显,而非下游地区,D错误。故选C。【点睛】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呈负相关,和流量大小呈正相关。6.(2019·全国Ⅲ·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8分)(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答案】(1)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②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②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①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②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及原因、河底淤积的原因。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第(1)问,该地河流有明显的流量季节变化但是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需要从河流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字材料“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说明该河流所处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导致下切侵蚀严重,河道加深。再结合上图推测河道两侧没有明显侵蚀,说明两岸岩石性质基本一致或者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第(2)问,结合上图看出4~6月河水变深,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第(3)问,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上图可以看出径流量减少后泥沙容易淤积。2016年高考真题(2016·天津·10~11,8分)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此回答1~2题。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答案】1.D2.B【解析】1.上游水电站蓄的水最终也会入海,不会明显减少入海水量,A错误;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加,不会减少入海水量,B错误;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下游降水量的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较小,故C错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是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D。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可能倒灌形成咸潮,入侵海岸地带、加剧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A错误;三角洲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而成的,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则挟带的泥沙会相应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会减慢,B正确;入海口河水含沙量主要受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情况影响,入海水量减少对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影响较小,C错误;河口处气候受入海水量减少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2015年高考真题(2015·全国·10~11,8分)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1.D 2.B【解析】1.随着距离海岸的距离增加,海水深度增加。根据图中1975~2004年的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1975年至1990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严重,海水深度减小;1990至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减小,海水深度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所以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2.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下降,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B正确;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的冲刷作用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重,河口处水深减小,A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河口处水深变浅,C错误;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变快,泥沙淤积增大,河口处水深变浅,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