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两课时)
展开第七单元 | 21.古诗三首(两课时) | ||||||
备课组 | 四年级组 | 主备人 |
| 复备人 |
| ||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诗句意思,体会爱国情感。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 ||||||
教学重点 |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 ||||||
教学难点 |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 ||||||
教学过程 | 复备记录 | ||||||
一、导入
二、学习《出塞》 1.塞是指边塞。边塞是怎样的地方呢?看图,说一说。(边疆地区的要塞。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的据点,就像一道屏障,阻挡敌人入侵……) 2.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到唐朝,上千年边境战争一直没有间断。部分诗人通过写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这些诗称为边塞诗,又叫出塞诗。 3.唐玄宗时期,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挥笔写下了被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4.出示简介,认识王昌龄,写下“七绝圣手”。 5.王昌龄的这首被唐人称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出塞》到底有什么魅力呢?读一读,想一想,悟一悟吧。 6.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结合诗句意思,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7.检查朗读。 8.读一二句:读着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后,出示图片。 9.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哪些其他描写明月的诗句?诗人笔下的明月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10.戍守边关的将士呢,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与亲人团聚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1.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12.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有家不能回。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 13.诗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边关? 14.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将近一千年,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可在遥远的边塞,有什么一直没变? 明月没变,是秦时的明月,也是汉时的明月;边关没有变,是秦时的边关,也是汉时的边关。 发现了什么?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互文。
18.王昌龄写李广想表达什么?引入资料。(诗人借助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得力将领,巩固边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愿望。) 19.好一首《出塞》,既写出了边关的凄凉孤寂,又写出了诗人的愿望。难怪流传至今。再听一听,感受其中的魅力吧。 三、学习《凉州词》 1.本课中还有一首边塞诗,出示。 2.凉州词,起源于凉州,又称凉州曲,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王瀚也为凉州词填了词。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4.读一二两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随机出现夜光杯、琵琶图片。 5.读一读诗的后两句,你又体会到什么?沙场既战场;反问。从中读到悲壮、豪迈、从容潇洒。 6.尽管“古来征战几人回”,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将士们戍守边关,前赴后继?(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7.配上音乐,一读出悲壮,二读出豪迈,三读出从容潇洒。 四、拓展阅读其他边塞诗 五、学习《夏日绝句》 1.在王昌龄眼中爱国英雄的形象是—— 在王翰眼中爱国英雄的形象是—— 在李清照眼中爱国英雄的形象又是怎样的?
|
| ||||||
板书设计 |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