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5kJ•ml-1和395,3kJ•ml-1的两倍,15ml·L-1·min-1,2kJ热量时,转移电子数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成都七中高2021级高二下期入学线上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Cl-35.5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道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浓硫酸的稀释 B. 与水反应
C. 与反应 D. 与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的稀释,不是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过程放出热量, A不符合题意;
B.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B符合题意;
C.与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过程吸收热量,不属于放热反应,C不符合题意;
D.C与反应生成CO,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吸收热量,不属于放热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已知2H2(g)+O2(g)=2H2O(g) △H=-QkJ•mol-1,则H2的燃烧热大于kJ•mol-1
B. 已知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分别为393.5kJ•mol-1和395.0kJ•mol-1,则金刚石比石墨更稳定
C. 2molNaOH与2molHCl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的中和热是57.3kJ•mol-1的两倍
D. 已知反应CaO(s)+H2O(l)=Ca(OH)2(aq),其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燃烧热是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气态水变为液态水放出热量,则H2的燃烧热大于kJ•mol-1,A正确;
B.已知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分别为和,生成物相同,而石墨放热较少,则石墨能量较低比金刚石稳定,B错误;
C.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与的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也是,C错误;
D.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D错误;
故选A。
3. 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了乙炔在钯表面催化加氢反应机理,单个乙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钯表面的物种用*标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炔加氢是放热反应
B. 该历程中最小能垒的化学方程式为+H*=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2(g)+H2(g)=C2H4(g) △H=-1.02NAeV·mol-1
D. 整个反应的速率由I→II步骤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从图中分析得知,乙炔加氢生成乙烯的相对能量从0eV降低到-1.02eV,是放热反应,A正确;
B.该历程中最小能垒是从物质Ⅱ到物质Ⅲ,化学方程式为+H*=,B正确;
C.从图中分析得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2(g)+H2(g)=C2H4(g) △H=-1.02NAeV·mol-1,C正确;
D.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是能垒最大一步,从图中计算可得,物质Ⅳ→物质Ⅴ的能垒是1.19 eV,在各步反应中最大,故整个反应的速率由Ⅳ→Ⅴ步骤决定,D错误;
故选D。
4. 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2SO3(g) △H=-197.7kJ•mol-1,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能增加SO2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
B. 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路径并降低反应活化能
C. 工业上不采用高压条件,是因为加压会降低SO2的平衡转化率
D. 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SO2同时消耗2molSO3,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SO2的转化率会减小,A错误;
B.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路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增大压强有利于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和提高SO2的转化率,不采用高压的原因是常压下转化率已经很大,增大压强对设备要求高,经济效益低,C错误;
D.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 SO2、同时消耗2moSO3,两者描述的都是正反应方向,无法判断平衡,D错误;
故选B。
5. 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L的刚性容器中加入1mol环戊烯(
)和2molI2发生可逆反应(g)+I2(g)(g)+2HI(g) △H>0,实验测定容器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0~2min内,环戊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mol·L-1·min-1
B. 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为75%
C. 有利于提高环戊烯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高温低压
D. 该反应平衡常数为5.4mol·L-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容器内起始总压为,2min时总压为,平衡时总压为,恒温恒容,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列“三段式”如下:
列方程:,则,,A项正确;
B.平衡时,,,列“三段式”如下:
,则,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为,B项正确;
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且生成物中气体的系数之和大于反应物中气体系数之和,升高温度,减小压强有利于提高环戊烯平衡转化率,C项正确;
D.该反应平衡常数,D项错误;
故选D。
6. 将4 mol NO(g)和4 mol CO(g)充入一个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CO(g)2CO2(g)+N2(g) ΔH<0,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在催化剂、一定温度下对该反应进行研究,经过相同时间测CO转化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已知: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c2(NO)·c2(CO)−k逆·c2(CO2)·c(N2),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
A. 图像中A点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正反应速率
B. 200℃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0.5
C. 200℃时当CO的转化率为40%时,v正∶v逆=20:81
D. C点转化率低于B点的原因可能是催化剂活性降低或平衡逆向移动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像中A点未达到该温度下的CO的平衡转化率,则反应正向进行,因此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正反应速率,A正确;
B.在反应开始时将4 mol NO(g)和4 mol CO(g)充入一个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则c(NO)=c(CO)=2 mol/L,由于200℃时CO的平衡转化率是50%,则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c(NO)=c(CO)=c(CO2)=1 mol/L,c(N2)=0.5 mol/L,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B正确;
C.已知: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c2(NO)·c2(CO)−k逆·c2(CO2)·c(N2),在200℃时K=0.5,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v正=v逆,k正·c2(NO)·c2(CO)=k逆·c2(CO2)·c(N2),。在反应开始时将4 mol NO(g)和4 mol CO(g)充入一个2 L恒容密闭容器中,c(NO)=c(CO)=2 mol/L,当CO的转化率为40%时,c(NO)=c(CO)=1.2 mol/L,c(CO2)=0.8 mol/L,c(N2)=0.4 mol/L,v正=k正·c2(NO)·c2(CO),v逆= k逆·c2(CO2)·c(N2),v正:v逆=,C错误;
D.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催化剂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达到其最佳催化活性,升高温度,催化剂催化活性降低,导致反应的反应物减少,因而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7. 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3H2(g)+N2(g)2NH3(g) △H=-92kJ•mol-1,当反应放出9.2kJ热量时,转移电子数为0.6NA
B. 标准状况下,11.2LCl2溶于水,溶液中Cl-、ClO-和HClO的微粒数之和为NA
C. 室温下,pH=12的Na2C2O4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OH-数为0.01NA
D. 室温下,1L0.1mol/L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数目小于0.1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2mol氨气,反应放出92kJ热量,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则当反应放出9.2kJ热量时转移0.6mol,转移电子数为0.6NA,故A正确;
B.标准状况下,11.2LCl2物质的量为,氯气部分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因此与水反应的氯气小于0.5mol,由氯原子个数守恒可知,溶液中Cl-、ClO-和HClO的微粒数之和小于0.5mol×2×NAmol-1=NA,故B错误;
C.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pH=12的Na2C2O4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和由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数目,故C错误;
D.1L0.1mol/LNa2CO3物质的量为0.1mol,因发生水解反应导致阴离子个数增多,故此溶液中阴离子个数多于NA个,故D错误;
故选A。
8. 下列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含有大量AlO的溶液中:Na+、K+、HCO、NO
B. 澄清透明的溶液中:Zn2+、Cu2+、SO、Cl-
C. c(CH3COO-)=c(Na+)的CH3COONa-CH3COOH混合液:Al3+、Fe3+、SO、Cl-
D. 水电离出来的c(OH-)=1.0×10-13mol/L的溶液:K+、Cl-、S2-、SO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各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故B正确;
C.根据混合溶液中电荷守恒c(CH3COO-)+ c(OH-)=c(Na+)+ c(H+),可知溶液呈中性,而含Fe3+因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呈酸性,因此中性溶液中Fe3+不能共存,故C错误;
D.水电离出来的c(OH-)=1.0×10-13mol/L的溶液中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可以是酸或碱,H+和S2-、均能反应,在酸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9. 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A. 2NO2(g)N2O4(g) △H<0,在达到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 应投入大量资金研究2CO(g)→2C(s)+O2(g) △H>0发生的条件,以解决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引起的环境问题
C. 2P(s)+3Cl2(g)2PCl3(g),在达到平衡后,加入磷,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N2(g)+3H2(g)2NH3(g),在达到平衡后,保持压强不变,充入O2,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缩小容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二氧化氮的浓度仍然增大,所以体系颜色加深,故A错误;
B.2CO(g)→2C(s)+O2(g) △H>0为吸热反应,△S,向KCN(aq)中通入少量的CO2气体,根据强酸制弱酸反应原理,反应方程式CO2+H2O+CN-=HCN+,D正确;
故本题选D。
19. 还原沉淀法是处理含铬(含Cr2O和CrO)工业废水的常用方法,过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常温下,Ksp[Cr(OH)3]=1×10-32)
A. 反应①,增大c(H+),的转化率增大
B. 反应①2v正(CrO)=v逆(Cr2O)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C. 反应②转移0.6mole-,则有0.1molCr2O被还原
D. 常温下,要使处理后废水中的c()降至1×10-5mol·L-1,反应③应调溶液pH=5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应①使转化为,反应②二价铁离子还原成,反应③加入氢氧根使转化为沉淀而除去,据此分析。
【详解】A.反应①,增大c(H+)平衡正向移动,的转化率增大,A正确;
B.判定化学平衡状态:根据不同物质速率方向相反,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即v正()=2v逆(),B错误;
C.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反应②关系式:~ 2,当1mol被还原,转移6mol e-;所以当转移0.6mol e-,则有0.1mol被还原,C正确;
D.,,代入可得:,则,,故pH=5,D正确;
故本题选B。
20. 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选项是
A. 氨水应密闭保存,放置在低温处
B. 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C. 对H2(g)+I2(g)⇌2HI(g)平衡体系加压,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D. 饱和硫酸铜溶液投入CuSO4晶体,析出CuSO4•5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氨水存在平衡:NH3+H2O⇌NH3•H2O,反应放热,放置在低温处,抑制反应逆向进行,A不选;
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属于可逆反应,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抑制平衡正向移动,B不选;
C.对H2(g)+I2(g)⇌2HI(g)平衡体系加压,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加深是因为体积缩小,颜色加深,C选;
D.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投入CuSO4晶体,析出CuSO4•5H2O,D不选。
答案为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 I.NaNO2溶液和NH4Cl溶液可发生反应:NaNO2+NH4ClN2↑+NaCl+2H2O。为探究反应速率与c(NaNO2)的关系,利用下列装置(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往A中加入一定体积(V)的2.0mol•L-1NaNO2溶液、2.0mol•L-1NH4Cl溶液和水,充分搅拌。控制体系温度,通过分液漏斗往A中加入1.0mol•L-1醋酸。当导管口气泡均匀稳定冒出时,开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用秒表测量收集1.0mLN2所需的间,重复多次取平均值(t)。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__。
(2)若需控制体系的温度为36℃,采取的合理加热方式为_______。
(3)每组实验过程中,反应物浓度变化很小,忽略其对反应速率测定的影响。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V/mL
t/s
NaNO2溶液
NH4Cl溶液
醋酸
醋酸
1
4.0
V1
4.0
8.0
334
2
V2
4.0
4.0
V3
150
3
8.0
4.0
4.0
4.0
83
4
12.0
4.0
4.0
0.0
38
①V1=_______,V3=_______。
②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k•cm(NaNO2)•c(NH4Cl)•c(H+),k为反应速率常数。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得m=________(填整数)。
③醋酸的作用是_______。
(4)如果用同浓度的盐酸代替醋酸进行实验1,NaNO2与盐酸反应生成HNO2,HNO2分解产生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反应结束后,A中红棕色气体逐渐变浅装置中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HNO2分解产生的两种气体用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进行尾气处理,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II.KI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有以下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温度/℃
30
40
50
60
70
显色时间/s
160
80
40
20
10
(5)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6)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
(7)实验试剂除了1mol•L-1KI溶液、0.1mol•L-1H2SO4溶液外,还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
(8)上述实验操作中除了需要(3)的条件外,还必须控制不变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温度 B. 试剂的浓度 C. 试剂的用量(体积) D. 试剂添加的顺序
【答案】(1)关闭止水夹K,通过分液漏斗往A中加水,若一段时间后水难于滴入,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水浴加热 (3) ①. 4.0 ②. 6.0 ③. 2 ④. 加快反应速率
(4) ①. 量筒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导管里上升一段水柱 ②. NO2+NO+2OH-=2NO+H2O
(5)4H++4I-+O2=2I2+2H2O
(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淀粉溶液 (8)CD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该发生装置使用了分液漏斗,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关闭止水夹K,通过分液漏斗往A中加水,若一段时间后水难于滴入,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小问2详解】
控制体系的温度为36℃,该温度小于100℃,可采用水浴加热法,使反应温度均匀平稳,故答案为:水浴加热;
【小问3详解】
①根据实验3、4可知,溶液的总体积为20.0mL,则V1=20.0-4.0-4.0-8.0=4.0;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NaNO2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且NaNO2溶液的用量符合递变规律,则V2=6.0,V3=20.0-4.0-4.0-6.0=6.0,故答案为:4.0;6.0;
②由表中实验1、3数据可知,其他物质的浓度相同时,NaNO2溶液的浓度增大1倍时,实验3、1中收集1.0mLN2所需时间比值为,即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实验1的4倍,由于v=k•cm(NaNO2)•c(NH4Cl)•c(H+),实验m≈2,故答案为:2;
③NaNO2和NH4Cl的反应为NaNO2+NH4Cl=N2↑+NaCl+2H2O,即醋酸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加快反应速率;
【小问4详解】
用同浓度的盐酸代替醋酸进行实验1,NaNO2与盐酸反应生成HNO2,HNO2分解产生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是NO2和NO,反应为2HNO2=NO2↑+NO↑+H2O,NO2是红棕色气体,NO是无色气体,NO2能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反应为3NO2+H2O=2HNO3+NO,反应结束后,量筒内收集的气体为NO,A中红棕色气体逐渐变浅,并且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少,容器内压强降低,导管里上升一段水柱,用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NO和二氧化氮尾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2+NO+2OH-=2+H2O,故答案为:量筒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导管里上升一段水柱;NO2+NO+2OH-=2+H2O;
【小问5详解】
酸性条件下,KI与氧气反应生成碘单质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H++4I-+O2=2I2+2H2O;
【小问6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小问7详解】
为测定显色时间,产物中有碘单质生成,还需要的试剂是淀粉溶液,测定显色时间需要用秒表,故答案为:淀粉溶液;
【小问8详解】
A.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温度是变量,故A错误;
B.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只有温度不同,则应总体积相同、试剂顺序加入相同,故B错误;
C.试剂的用量(体积)不同会导致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影响反应速率大小,必须控制试剂的用量相同,故C正确;
D.试剂添加的顺序不同,可能改变反应途径,会影响实验效果,必须控制试剂添加的顺序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22. 在机动车发动机中,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某些硝酸盐分解,也会产生氮氧化物,已知如下反应:
Ⅰ.2AgNO3(s)= 2Ag(s)+2NO2(g)+O2(g) △H1>0
Ⅱ.2NO2(g)N2O4(g) △H2<0
(1)T1温度时,在0.5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0.04molAgNO3(s)并完全分解,测得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①下列情况能说明体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b.O2的浓度不再改变
c.NO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②若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强p=0.8MPa,反应开始到10min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MPa•min-1。在该温度下2NO2(g)N2O4(g)的平衡常数Kp=_______(MPa)-1(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提示:用平衡时各组分分压替代浓度计算的平衡常数叫压强平衡常数(Kp),组分的分压(p1)=平衡时总压(p)×该组分的体积分数(φ)]。
③实验测得v正=v消耗(NO2)=k正•c2(NO2),v逆=2v消耗(N2O4)=k逆•c(N2O4),k正、k逆为速率常数且只受温度影响。则化学平衡常数K与速率常数k正、k逆的数学关系是K=_______。若将容器的温度改变为T2时,其k正=10k逆,则T1_______T2(填“>”、“<”或“=”)。
(2)用活性炭还原法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有关反应为C(s)+2NO(g)N2(g)+CO2(g)。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一定量NO,20min达到平衡,保持温度和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NO和N2,使二者的浓度均增加至原来的两倍,此时反应v正_______v逆(填“>”“<”或“=”)。
【答案】(1) ①. ac ②. 0.016 ③. 1.56 ④. ⑤. <
(2)>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反应Ⅰ,0.04molAgNO3(s)完全分解生成0.04molNO2和0.02molO2;反应Ⅱ是正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可逆反应;
①a.只要AgNO3完全分解了,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分子总物质的量变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能说明体系达到平衡状态,a项符合题意;
b.O2来自不可逆反应Ⅰ,可逆反应Ⅱ与O2无关,O2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AgNO3(s)完全分解了,但不能说明反应Ⅱ达到平衡状态,b项不符合题意;
c.建立平衡的过程中NO2的体积分数是变量,NO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能说明体系达到平衡状态,c项符合题意;
d.只要AgNO3完全分解了,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在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体系达到平衡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c;
②由图可知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05mol,设平衡时N2O4物质的量为xmol,则反应Ⅱ消耗的NO2物质的量为2xmol,0.02mol+(0.04mol-2xmol)+xmol=0.05mol,解得x=0.01,平衡时O2、NO2、N2O4物质的量依次为0.02mol、0.02mol、0.01mol,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为0.8MPa,则O2、NO2、N2O4的分压依次为0.32MPa、0.32MPa、0.16MPa,反应开始到10min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6MPa/min;在该温度下2NO2(g)N2O4(g)的平衡常数Kp==1.56;
③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时,v正=v消耗(NO2)= v逆=2v消耗(N2O4),则k正∙c2(NO2)=k逆∙c(N2O4),=;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T1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12.5;若将容器的温度改变为T2时,其k正=10k逆,T2时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10<12.5;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故T1<T2。
【小问2详解】
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一定量NO,反应C(s)+2NO(g) N2(g)+CO2(g)在20min达平衡时K=;保持温度和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NO和N2,使二者的浓度均增加至原来的两倍,瞬时CO2的浓度不变,则此时的浓度商Q==K<K,反应正向进行,则v正>v逆。
23. 三氯化硼(BCl3)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实验室制备BCl3的原理B2O3+3C+3Cl2 =2BCl3+3CO,某实验小组利用干燥的氯气和下列装置(装置可重复使用)制备BCl3并验证反应中有CO生成。已知:BCl3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遇水水解生成H3BO3和HCl,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Ⅰ】制备BCl3并验证产物CO
(1)该实验装置中合理的连接顺序为G→_____→_____→_____→____→F→D→I。其中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J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产品中氯含量的测定
①准确称取少许m克产品,置于蒸馏水中完全水解,并配成100mL溶液。
②取10.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
③加入V1mL浓度为C1 mol/LAgNO3溶液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向其中加入少许硝基苯用力摇动。
④以硝酸铁为指示剂,用C2 mol/L KSCN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AgNO3溶液。发生反应:Ag+ +SCN- =AgSCN↓。
⑤重复步骤②~④二次,达到滴定终点时用去KSCN溶液的平均体积为V2 mL。
已知: Ksp(AgCl)>Ksp(AgSCN) 。
(3)步骤④中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加入硝基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产品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操作,可能引起测得产品中氯含量偏高是__________。
A.步骤③中未加硝基苯
B.步骤①中配制100mL溶液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用KSCN溶液滴定剩余AgNO3溶液时,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D.滴定剩余AgNO3溶液时,KSCN溶液滴到锥形瓶外面一滴
【答案】 ①. E ②. H ③. J ④. H ⑤. 将BCl3冷凝为液态分离出来 ⑥. 2NaOH+Cl2 =NaCl+NaClO+H2O ⑦. 覆盖AgCl,滴入最后一滴KSCN溶液时,混合液由无色变为血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⑧. 防止滴定时AgCl沉淀转化为AgSCN沉淀,使滴定终点不准确 ⑨. ⑩. B
【解析】
【分析】Ⅰ.用氯气与B2O3、C反应生成三氯化硼和CO,三氯化硼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所以收集三氯化硼要用冰水冷却,未反应的氯气尾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三氯化硼易水解,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进入装置E,在E和J之间接上H装置,用于吸水,生成的CO干燥后再通过F装置还原氧化铜,再将生成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可以证明原反应中有一氧化碳生成,多余的CO不能排放到空气中,要用排水法收集,据此答题。
II.(3)根据Fe3+、SCN-反应产生血红色物质判断滴定终点;
(4)硝基苯是液态有机物,密度比水大,可以覆盖在AgCl上,防止AgCl发生沉淀溶解;
(5)根据n(Ag+)=n(Cl-)+n(SCN-),可计算出溶液中10.00mL溶液中含有的n(Cl-),然后计算mg即100mL中含有的n(Cl-)及质量,从而计算出其质量分数;根据c=进行误差分析。
【详解】I.(1)用氯气与B2O3、C反应生成三氯化硼和CO,三氯化硼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所以收集三氯化硼要用冰水冷却,未反应的氯气尾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三氯化硼易水解,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进入装置E,在E和J之间接上H装置,用于吸水,生成的CO经干燥后再通过F装置还原氧化铜,再将生成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可以证明原反应中有一氧化碳生成,多余的CO不能排放到空气中,要用排水法收集,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G→E→H→J→H→F→D→I,故答案为E、H、J、H;反应产生的BCl3为气态,用冰水冷却降温变为液态,便于与未反应的氯气分离开来,所以其中装置E的作用是将BCl3冷凝为液态分离出来;
(2)中装置J中Cl2与NaOH溶液发生歧化反应,产生NaCl、NaClO、H2O,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l2 =NaCl+NaClO+H2O;
II.(3)向该物质中加入AgNO3溶液,发生反应:Ag++Cl-=AgCl↓,为了使溶液中的Cl-沉淀完全,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然后以硝酸铁为指示剂,若溶液中Cl-沉淀完全,用C2 mol/L KSCN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AgNO3溶液。会发生反应:Ag+ +SCN- =AgSCN↓,溶液变为血红色,所以滴定终点现象为滴入最后一滴KSCN溶液时,混合液由无色变为血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4)硝基苯是液态有机物,密度比水大,加入硝基苯就可以覆盖在反应产生AgCl沉淀上,防止滴定时AgCl沉淀转化为AgSCN沉淀,使滴定终点不准确;
(5)根据离子反应可知n(Ag+)=n(Cl-)+n(SCN-),则10.00mL中含有n(Cl-)=n(Ag+)-n(SCN-)=C1 mol/L×V1×10-3L/mL –C2mol/L×V2 mL×10-3L/mL=(C1V1-C2V2)×10-3mol;则mg中含有Cl-元素的质量为m= (C1V1-C2V2)×10-3mol××35.5g/mol,则产品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步骤③中未加硝基苯,会使一部分AgCl转化为AgSCN,导致n(SCN-)增大,根据关系式n(Ag+)=n(Cl-)+n(SCN-)可知样品中含有n(Cl-)偏小,A错误;
B.步骤①中配制100mL溶液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使c(Cl-)偏大,等体积时含有的n(Cl-)偏大,B正确;
C.用KSCN溶液滴定剩余AgNO3溶液时,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V(标)偏大,则导致样品在Cl-含量偏低,C错误;
D.滴定剩余AgNO3溶液时,KSCN溶液滴到锥形瓶外面一滴,V(标)偏大,则导致样品在Cl-含量偏低,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题目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先后顺序、尾气处理、物质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等,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明确原理是解题关键,注意题目信息的应用,目难度中等。
24. 酸、碱、盐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化合物,请依据其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将0.5mol•L-1的NaClO溶液加热蒸干灼烧最后所得的固体是_______。
(2)铈(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元素。在加热条件下CeCl3易发生水解,无水CeCl3可用加热CeCl3•6H2O和NH4Cl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其中NH4Cl的作用是________。
(3)为了除去氨氮废水中的NH3,得到低浓度的氨氮废水,采取以下措施: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9后,升温至30℃,通空气将氨赶出并回收,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通空气的目的:_________。
(4)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mol•L-1和0.1mol•L-1,则甲、乙两瓶氨水中c(OH-)之比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25℃时,将a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向该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____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b=2×10-5)
(6)已知NH2OH•H2O与NH3•H2O相似,水溶液具有弱碱性,其电离方程式为:NH2OH•H2ONH3OH++OH-。常温下,现用盐酸滴定NH2OH•H2O溶液,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的负对数[-lg水c(H+)]与所加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Kb(NH2OH•H2O)=10-9)
①R、Q两点溶液pH关系是:R________Q(填“>”、“=”或“<”)。
②滴定过程中,若c(NH3OH+)=c(NH2OH•H2O),则此时溶液中pH=________。
③N点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答案】(1)NaCl
(2)分解出HCl气体,抑制CeCl3水解
(3)废水中的NH3被空气带走,使NH3•H2ONH3+H2O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利于除氨
(4)小于 (5) ①. 逆向 ②.
(6) ①. > ②. 5 ③. c(Cl-)>c(NH3OH+)>c(H+)>c(OH-)
【解析】
小问1详解】
NaClO水解生成次氯酸和氢氧化钠,NaClO+H2O⇌NaOH+HClO,加热蒸干过程中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2HClO=2HCl+O2↑,NaOH+HCl=NaCl+H2O,加热蒸干灼烧最后所得的固体是NaCl;
【小问2详解】
加热条件下CeCl3易发生水解,为抑制其水解,可以通入HCl,所以无水CeCl3可用加热CeCl3•6H2O和NH4Cl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目的是分解出HCl气体,抑制CeCl3的水解;
【小问3详解】
氨水电离NH3•H2ONH3+H2O是可逆反应,将生成的氨气带走,即减少生成物,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更多的生成氨气,因而促进了氨水电离;
【小问4详解】
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溶液里存在电离平衡,氨水的浓度越大,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越小,浓度越小,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的浓度的10倍,由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小于10;
【小问5详解】
向NH4NO3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增大NH3•H2O浓度,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溶液呈中性,则c(H+)=c(OH-)=10-7mol/L,由电荷守恒可知c()=c(),设混合后溶液体积为bL,则c()=c()=mol/L,设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cmol/L,则Kb==2×10-5,解得c=mol/L;
【小问6详解】
①由图可知,R点为NH2OH•H2O和NH3OHCl的混合溶液,溶液呈中性,Q点为NH3OHCl和盐酸混合溶液,溶液呈酸性,所以R点溶液pH大于Q点,故答案为:>;
②滴定过程中,若c(NH3OH+)=c(NH2OH•H2O),由电离常数可知,NH2OH•H2O的电离常数Kb=,则溶液中的c(OH-)=Kb=10-9mol/L,溶液pH=5,故答案为:5;
③由图可知,N点NH2OH•H2O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生成的NH3OH+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Cl-)>c(NH3OH+)>c(H+)>c(OH-)。
25. 镁菱锌矿(主要成分为ZnCO3、MgCO3等,含有少量FeCO3、CaCO3等杂质)可用于生产媒染剂、防腐剂ZnSO4•7H2O以及耐火材料MgO。制备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65℃时Ksp[Mg(OH)2]=1.8×10-11;Ksp[Zn(OH)2]=2.0×10-17,Kw=10-13;lg2≈0.3。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浓盐酸浸取矿石时,保持较大液固体积比(如3:1),目的是_______,还可采用_______(写出一种)等方式达到此目的。
(2)“氧化除铁”在90℃,控制溶液pH在4.0~5.0,得到针铁矿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沉锌”前,滤液(65℃)中含有0.50mol•L-1 Zn2+和1.8mol•L-1 Mg2+,保持该温度,则应加入氨水调节pH在________范围(c≤1.0×10-5mol•L-1,沉淀完全)。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沉锌”时加入氨水的作用________。
(4)“酸解”后获得ZnSO4•7H2O的操作依次经过蒸发浓缩、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制得的ZnSO4•7H2O在烘干时需减压烘干的原因是________。
(5)“滤液”中加入H2C2O4饱和溶液产生MgC2O4沉淀,若“灼烧”时产生两种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 ①. 增大矿石浸取率 ②. 粉碎矿石、适当升高温度
(2)2Fe2++ClO-+3H2O=2FeOOH↓+Cl-+4H+
(3) ①. 7.15≤pH<7.5 ②. Zn2+水解产生H+,加入NH3•H2O消耗H+,可促进水解
(4) ①. 冷却结晶 ②. 防止温度过高,导致ZnSO4•7H2O分解
(5)MgC2O4MgO+CO2↑+CO↑
【解析】
【分析】镁菱锌矿用浓盐酸浸取,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Zn2+、Mg2+、Fe2+、Ca2+,然后加入石灰和漂白粉氧化除铁,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氨水沉锌,过滤,沉淀用稀硫酸溶解,然后依次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制得的ZnSO4•7H2O;滤液中加入草酸沉淀镁离子得到草酸镁,离心洗涤后灼烧得到氧化镁,据此解答。
【小问1详解】
为增大矿石浸取率,浓盐酸浸取矿石时,可保持较大液固体积比(如3:1);为增大矿石浸取率,还可采用粉碎矿石、适当升高温度等方式;
【小问2详解】
“氧化除铁”在90℃,控制溶液pH在4.0~5.0,次氯酸根离子作氧化剂,还原产物是氯离子,则得到针铁矿渣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3H2O=2FeOOH↓+Cl-+4H+;
【小问3详解】
当锌离子完全沉淀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是,则氢离子浓度是,则pH=7.15;当镁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是,则氢离子浓度是,则pH=7.5,所以应加入氨水调节pH的范围为7.15≤pH<7.5;“沉锌”时加入氨水的作用是由于Zn2+水解产生H+,加入NH3•H2O消耗H+,从而可促进水解;
【小问4详解】
硫酸锌可溶于水,所以“酸解”后获得ZnSO4•7H2O的操作依次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为防止温度过高,导致ZnSO4•7H2O分解,因此制得的ZnSO4•7H2O在烘干时需减压烘干;
【小问5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