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弘文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弘文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2亿人次,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泰市弘文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
由于木质结构尤为显著的脆弱性,对木拱廊桥来说,“水火无情”的形容十分贴切。根据建筑学者刘妍的研究,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也都经过重建,有的更是以50年至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
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不过,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这是需要直面的难题。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
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
鉴于木拱廊桥这样的古建筑已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尤应通过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
(摘编自马晓澄、邓瑞璇《守护木拱古廊桥》)
材料二:
文化遗产记述着灿烂文明,传承着悠久历史和博大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可复制,不能重造。保护历史文物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对那些“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的历史文物,首先要保存下来,才能做好维护。当前,仍有个别地方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出现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现象,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的重要载体。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到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4929家,全年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
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同时,围绕文物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快速壮大,不断推动文物与市场融合,使其更好地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历史文物的热情与日俱增;而另一方面,文物也只有揭开“神秘面纱”,更加可观可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价值。
涵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必须把握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大力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文物保护措施。文物保护事业,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当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科学编制“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这其中,既有长远的科学谋划,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些都为加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离不开这种根的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我们要继续珍存历史、珍爱文化、珍惜文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
(摘编自杨宝成《加强文物保护 涵养文化根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都经过重建,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
B. 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虽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面临消防人员不易到达的难题。
C. 当前,个别地方出现的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做法,这不是对文物的保护,而是对文物的破坏。
D. 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
B. 如果詹长法提出的保护建议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将对我国文物保护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C. 保护好文物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还能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
D. 要焕发文物新的生命价值,就应让它说话,揭开其“神秘面纱”,使群众能够观察、感受。
3. 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四川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活动,推出红军长征四川线路旅游项目。
B. 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到众藏文化艺术馆参加“汲取文化营养,传承文化根脉”主题活动。
C. 河北、辽宁等地为提升区域影响力,突显文化底蕴,展开了对“曹雪芹故里”的争夺。
D. 故宫博物院打造数字文物,用三维数据展示文物细节和全貌,让民众零距离触摸文物。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结合材料提出你对保护文物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英勇举动感动,并为他的牺牲而痛心。
C. 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小通讯员和年轻媳妇的质朴与纯洁。
D. 《百合花》中的英雄人物——小通讯员,是一位“高、大、全”式的完美英雄,有惊天动地的救人壮举,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7. 下列关于《百合花》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B.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出新媳妇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之情。
C. 当“我”说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写出了新媳妇对“我”的不满,从而表现出新媳妇的愤怒之情。
D.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新媳妇这一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己的伤心和内疚,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对人民军队的热爱。
8. 选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个怎样的人?请指出他的形象特点并举例简要分析。(6分)
9. 文中划线句子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本文(《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围绕夔州的秋季,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
B. 颔联两句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 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
D. 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6. 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
(3)杨万里《插秧歌》一诗中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又暗示分工明确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为人所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木构,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哲学。( )
榫卯,是传统木构的接合方式。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凸出的部分是榫,凹进的部分是卯。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__________。
榫卯结构,尊重木质的纯粹,不借胶、钉、金属丝等物体的加固或穿和,__________更加耐久。同时要遵照特定木材的性质,“吃线”或“留线”,依具体所需,进行调整和优化。
人与木,一来一往,每一个__________的步骤,都是与自然的探讨过程。
在连贯和谐、的审美感受中,木的自然性特征也被放大。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仿佛是自然生长出的一般,层层叠叠向上攀升,向四周蔓延,仿若一棵苍健的大树,开枝散叶,生机盎然。
驾驭自然,以自然为师,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这,也突出了人类能力的最高境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合二为一 而是 精微 巧夺天工
B. 合二为一 反而 细微 巧夺天工
C. 契合为一 而是 细微 浑然天成
D. 契合为一 反而 精微 浑然天成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榫卯的关键,是木构 B. 木构是榫卯的关键
C. 木构的关键,是榫卯 D. 榫卯是木构的关键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了六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 ① ?科学上的定义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作噪声。如果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超出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 ② 。噪音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体现在听力损伤,但是你知道吗,噪声除了对耳朵和听力的直接损伤外,还会 ③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的眼睛和耳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它们都和神经中枢相连。噪声在损伤听力的同时也会作用于人类大脑的中枢神经,而声音在传输到人的听觉器官——耳朵时,同样借助大脑的神经系统来传输到人的视觉器官—-眼睛。
( )。所以,下次如果有人发出特别吵的声音,你可以告诉他“嘘!请小声一点,你‘吵’到我的眼睛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声音太大将导致损伤神经,进而导致整体视觉功能下降和紊乱
B. 声音太大将导致整体视觉功能下降和紊乱,进而导致神经受损
C. 声音太大神经将受到损伤,进而导致整体视觉功能下降和紊乱
D. 声音太大将导致神经受损,进而导致整体视觉功能下降和紊乱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
有人说,青春之美“美”在能紧跟潮流,奋力前进;也有人说,青春之美“美”在能逆向而行,无惧无畏。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清晰,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泰市弘文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答案】1. C 2. A 3. D
4. 首先由万安桥失火案例引出关注文物保护的话题;接着分析木拱廊桥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阐述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方法,最后呼吁全社会达成保护文物的共识。
5. ①大力宣传普及文物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②制定系统性文物保护政策,健全文物跟踪保护机制;③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④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涵养民族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并没有指出木拱廊桥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
B.“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都”字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四段“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可知是“多”位于偏远山区,选项以全概偏。
D.“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逻辑关系混乱,材料二最后一段“加强文物保护,涵养文化根脉,为的是筑牢民族之魂”,可知“加强文物保护”和“涵养文化根脉”是并列关系,而这两者与“筑牢民族之魂”是目的关系,不是选项说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并没有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的相关内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加强文物保护”。
A.属于开发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无关。
B.属于传承文化的活动。与文物保护无关。
C.属于夺名人故里,增强文化底蕴。与文物保护无关。
D.属于丰富文物保护的措施。最能支持此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由万安桥失火案例引出关注文物保护的话题;
第二段“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第三段“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分析木拱廊桥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四段“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第五段“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第六段“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这三个段落阐述了保护木拱廊桥的措施方法;
最后一段“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呼吁全社会达成保护文物的共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可得出要对民众大力宣传普及文物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可得出应制定系统性文物保护政策,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可得出应健全文物跟踪保护机制;
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可得出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
根据材料二第五段“涵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必须把握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大力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文物保护措施”,可得出应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文脉传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涵养民族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答案】6. D 7. C
8. ①天真乐观、热爱生活:小通讯员步枪筒里会插上野菊花。②质朴、善良、细心:给“我”两个馒头开饭,细心地关怀女同志。③舍己救人:在前沿为救人小通讯员扑在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9.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那样激烈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才有了后面通讯员在白夜的攻击中的壮烈牺牲。②烘托人物心情。这个满月的夜晚,本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却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更烘托了“我”对这让人无法团圆的战争的“憎恶”心理。③反衬作用。“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景象充满诗情画意,却更能反衬出当时战斗的激烈残酷。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是一位‘高、大、全’式的完美英雄,有惊天动地的救人壮举,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错误,小通讯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他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只是一名普通平凡的战士,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现出新媳妇的愤怒之情”错。新媳妇本已知道通讯员牺牲了,但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又其实是在缝进了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这是她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进而表现新媳妇的内疚和悲痛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可以看出,小通讯员身处战争年代还不忘关注美好,“活泼”“敬了礼就跑”以及在步枪筒里插上野菊花体现出小通讯员的天真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由“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可知,小通讯员给“我”馒头,可以看出他的质朴、善良以及细心。
由“这都是为了我们”“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可知,小通讯员为了救其他同志而牺牲自己,体现出舍己救人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把握景物的特点。“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满月”给人宁静祥和之感,富有诗情画意,属于乐景,而当时是战争年代,两军交战激烈,所以这里使用反衬手法,用景的宁静来反衬战争的残酷。接着分析情节上的作用。
夜晚的“满月”意味着月光皎洁,结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可知,在这样的夜晚进攻难度很大,要付出大的代价,所以后文就有了小通讯员在白夜战斗中的壮烈牺牲这一情节,这一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好分析对人物心情烘托上的作用。
“满月”意味着团圆,但在这个夜晚却发生激烈的战斗,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结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来看,烘托出“我”对战争的厌憎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答案】10.A 11.D 12.D 13.(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蓬生麻中”是“蓬生(于)麻中”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
“兰槐之根”作“是为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并称为道家‘五经’”错误,应该是并称为儒家“五经”。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反省;“知”,通“智”,智慧。
(2)“锲”,雕刻;“舍”,停下来;“镂”,雕刻成功。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C 16. ①反映了诗人病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仕途上的失意衰颓,蕴含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之愁,以及对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的无奈。②写出了国家多灾多难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错误。颈联都是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
尾联对结,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并分承五六两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从而蕴含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之愁,以及对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的无奈。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诗人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③.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18. D 19. C
20. 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构成:①本体,“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②喻体,“一棵苍健的大树”;③比喻词,仿佛。表达效果:①使斗拱的外形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使斗拱气韵生动,更具美感,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契合为一;像符契一样相合而成为一个整体。合二为一;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共同使用。
根据语境,第一空说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成为一体,应填“契合为一”。
反而:转折连词,表示跟上文的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而是:和“不是”构成“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根据语境,第二空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应填“反而”。
精微:精深微妙。细微:细小,微小,强调事物小。
根据语境,第三空更强调“精”,应填“精微”。
浑然天成:形容完整而不可分割。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十分精巧。
根据语境,第四空修饰“审美感受”,应填“浑然天成”。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文写“木构,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哲学”,依据承上原则,所填句子应将“木构”放前面;后文写“榫卯……”,依据启下原则,所填句子应将“榫卯”放后面。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仿若一棵苍健的大树”,本体是“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喻体是“一棵苍健的大树”,比喻词是仿佛。
比喻修辞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突出本体的特点。
该句将“斗拱”“层层叠叠向上攀升,向四周蔓延”的特点,以读者熟知的大树“开枝散叶,生机盎然”来表现,一方面能够让读者更形象的想象和感知斗拱的具体外形,另一方面也使斗拱更具美感,更富生机。
【答案】21. D 22. ①什么是噪声呢(噪声的定义是什么呢)
②那就称之为环境噪声污染
③对我们的眼睛和视力造成影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处要写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分析了噪音不仅损害人的听力,还会影响到眼睛,因为“它们都和神经中枢相连”。
因此此处应先说声音太大将导致什么,即主语是“声音太大”,排除C;
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说对“神经”的损害,再说结果是影响“整体视觉功能”,排除B;
“神经受损”比“损伤神经”更符合表达习惯,排除A。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在说“噪音”问题,又是个问题,再联系后文“科学上的定义是……作噪声”,可见此处问的是“什么是噪声呢”或“噪声的定义是什么呢”;
第二空,根据噪声“超出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说明它已经属于环境噪声污染了,因此填“那就称之为环境噪声污染”;
第三空,此处说的噪声对人体的损害,前面说会对耳朵和听力造成直接损伤,然后用了“除了”“还会”,说明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损伤;再联系后文“因为人类的眼睛……”可知是还会“对我们的眼睛和视力造成影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
有人说,青春之美“美”在能紧跟潮流,奋力前进;也有人说,青春之美“美”在能逆向而行,无惧无畏。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清晰,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关键词是“弥足珍贵”,这表明青春是美好而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青春,不负韶华,给自己的美好青春锦上添花。因此,材料第二段对于如何展现这珍贵的青春之美给出了答案。第二段中,两类观点虽然看似相反,却都饱含了积极奋斗的青春勇气。前者紧跟潮流而奋斗,肩负时代的使命,做时代的弄潮儿,做时代需要的追梦人;后者则拥有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逆向勇气,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为世界与时代带来新的生机。这两种青春若能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与祖国社会的需要而不懈奋斗,则不管是逆行还是前行,都值得赞扬。
因此,写作时,可以对如何展现我们的青春价值、青春之美展现思考。而对于材料中的“逆行”与“前行”,则可以适当地具象化,转换为比如对青春应该追求平凡还是追求伟大,应该敢于走前人未走之路还是追求前人继续奋斗等问题的思考或叙述。也可以立足过去不同的历史阶段,写出当今青年人的担当和作为,及其对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作用。但需注意,不管是选择哪一种方式,最终都应回归到由积极乐观、斗志昂扬的心态和勇于奋斗、勇敢拼搏的精神所完善并体现出来的青春之美上来。
立意:
1.青年有为,奋斗无悔。
2.在奋斗中前行,点燃青春激情。
3.为梦追求,让青春绽放光彩。
4.心怀人民、不惧困苦、坚定梦想,创造青春之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2亿人次,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新泰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