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
展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复习课 教学设计
环节一、熟悉课文
1.背诵课文
2.消灭错别字
每个同学选5个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相互交流。
学生反馈:輮、砺(再接再厉)、舆、跬、锲、镂(缕/屡/褛)、驽(弩)、螯(蛰/蛩/鳌)、鳝(蟮/缮)。
老师追问:“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的“致/至”,你是如何区分的?
3.检查名句默写
如果让你选两句来设置情境式名句默写,你会选哪两句?仿照下面示例,自定情境,出一道题。
【示例】荀子认为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二,他们比常人突出是因为善学会学,《劝学》中体现这一主张的两个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环节二、依文设题
(一)命题指引
1.先在文本中各处做标记(拍一张图现场做示范),标注出相应的命题点,命题点的总数量应该不少于17个。
2.每道题要有答案和解析过程,有陷阱设置,有评分点,有赋分参考等。
3.题号、分值、题型、题干表述与新高考卷保持一致,出六道题——10、11、12、13、14、17题。
4.第10题句读判定题的文本素材不能太长,但语意要相对完整,停顿数量设置为三处,并附上译文。
5.第11题、12题四个选项考查内容与原文顺序一致,四个选项长短不能悬殊,追求信息量对等,各选项考查的内容不能与其它题目有交叉或重复。
(二)命题示例
10.下列语言片段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
【参考答案】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
【命题说明】由于课文中的句子编者已经通过标点符号标明了句读,所以选了《劝学》中课文内容之外的句子。因为是起始命题,所以选的文本短,句子结构简单,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本题学生断错的情况可能集中在“名曰射”后。
【参考译文】西方有一种树,名字叫射干。树身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之巅。
11.下列对文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如《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江、河,这里特指长江、黄河,“去来江口守空船”、“三万里河东入海”里的也是。这里“江河”是泛指比较大的河流。
C.跬步,古代称人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这里将跬步和千里相比较,形容跬步虽小,但积累起来作用却大。
D.驾的本义是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之拉着走。这里形容里程,指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是指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
【命题说明】
近几年新高考卷的11题有三大特点:
一是与课文关联越来越紧。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选文中“劝”字“鼓励、劝勉”的意思,《劝学》的“劝”也是这个意思,选项在解释时,还联系了课文《兼爱》中“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意思,这三处的“劝”词义相同。
二是文化常识与词语辨析兼顾。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中高考题四项中,有两项考的是古代文化常识(“寡人”“百乘”,这两个词分别在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出现过),两项考的是词语意思辨析(“蔽”“国门”),比例相当。
三是注重词语的语境义,检测辨析运用的能力。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中C、D两项的“具臣”和“诬说”两个词语,就要根据原文语境分析才能判断。如“具臣……具体就是指高赫”,脱离语境没有办法确定。
这道题答案是B。“江河”考的是古今词义演变中的词义扩大现象。《劝学》中“江河”用的是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但是“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江”指的是“湓江”。课文《琵琶行》中有提示,如“明年秋,送客湓浦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认为学习是贯穿君子一生的大事。接着用了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等比喻形象地论证了学习对于人成为君子巨大作用。
B.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无差别,差别主要在于后天的习得,并且进一步点明了学习的方法是“善假于物”,即要善于利用外物和客观条件。
C.为了使说理和议论更加通俗形象,荀子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观点后面的三段都用了比喻,如用“木受绳则直”来论证“金就砺则利”。
D.本文说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方面展开论述,强调了专一的重要。
【命题说明】
这道题在高考命题中至少有这样六个特点:⑴按照选文内容顺序设置选项顺序;⑵每个选项的字数基本一样;⑶严格依照原文的意思,叙述非常客观;⑷错误只有一处,而且很小,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C项: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这一项只错在“世人”陈述对象上,原文是“好事而穿凿者”。⑸以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决定事件走向或结果的关键词语为命题的契机;⑹以关键词语的语境意义为考查重点。
由于这是一篇议论性文本,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所以以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解读为重点来设置选项。
【参考答案】
C.这道题解说正确,但举例错了:“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都是比喻论证,这两句在语段中的地位是同等的,都是论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论据。
1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
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分)
【命题说明】
高考文言文阅读用来翻译的句子,一般有以下特点:
⑴体现传主形象或观点态度的句子。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⑵交代主要事件的句子。⑶文言实词和文言用法特点比较集中典型的句子,因为这些容易作为评分关键词或要点。⑷句子长短不一,语境相对完整,语脉连贯通顺的句子。高考4分题的评分是“3+1”,平时训练可以设置为“4+1”。
【参考译文】
⑴它的弯曲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使它变直,是因为用火烘使它变成这样的。
⑵雕刻如果中途停止,即使像在朽木上刻图那么容易也难成;雕刻如果不停止,即使在坚硬如金石般的刀剑上刻图案也能成。
【评分参考】两组句子评分点分别设为:⑴中(合乎)、槁暴(晒干)、挺(使之变直)、輮(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⑵锲(刻)、不折(不能成事)、不舍(不停止)、镂(雕刻,雕成)
14.这篇文章的对比手法用得好。请在最后一段中找出三组,结合文意概括说明。(3分)
【命题说明】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道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大致有四个:⑴答题区域范围小,很好找到对应的句子;一般不涉及全文范围。⑵要求理解文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转述或概括。⑶一般给出事件或评价的结果,让考生概括过程或列举原因。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4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⑷赋分为3分,有时是一点一分,有时是根据原文意思综合理解,整体赋分。如2023年新高考卷考查的就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综合性理解。
【参考答案】
以劣马的坚持胜过良马的一跃、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败与成、无力的蚯蚓和强健的螃蟹的不同境遇做对比,(2分)突出了坚持和专一对于学习的重要性。(1分)
【评分参考】能列举出三组对比,给2分;在效果上能讲到坚持和专一的重要性,给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⑴《劝学》中,荀子认为普通人勤奋好学并且不断反省,也可以成为心智通明、行为正确的君子,与之对应的原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⑵荀子的《劝学》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用比喻论证需要持之以恒方可学有所成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对)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表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0.1 劝学表格教学设计</a>,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0.1 劝学教案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作者介绍,解题,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全文,板书设计,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环节,第二环节,用心浮躁”关系不大,第三环节,第四环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