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
展开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城市腹地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城市与腹地的关系可以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较小时以吸收腹地资源为主,城市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图1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单向吸收模式示意图,图2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双向影响模式示意图,图中C、C1、C2、C3、C4表示城市。读图,完成1~3题。
1.与单向吸收模式相比,双向影响模式( )
A.不利于腹地内城市的发展
B.中心城市发展速度较慢
C.腹地与中心城市的互补性增强
D.有利于腹地自然资源的开发
2.图2中,C2、C3城市发展速度较C1、C4快,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城市规模
C.交通条件 D.人口规模
3.下列关于图2中中心城市C与腹地城市之间经济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城市C对其腹地C2城市的吸收作用一直小于辐射作用
B.中心城市C对其腹地C1城市只具有吸收作用,无辐射作用
C.C2、C3城市可能在中心城市C的影响下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群
D.中心城市C的发展与其腹地城市经济特征之间没有关系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单向吸收模式中中心城市对其腹地以吸收作用为主,而双向影响模式中中心城市对其腹地既具有吸收作用,又具有辐射作用,因此与单向吸收模式相比,双向影响模式更有利于腹地内城市的发展,且使得腹地与中心城市的互补性增强;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慢与多种因素有关,双向影响模式中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并不一定较慢;腹地资源开发受当地经济发展制约,与单向吸收模式相比,双向影响模式使腹地更多地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并不一定更有利于腹地资源的开发。第2题,图2中,与C1、C4相比,C2、C3距离中心城市C更近,更有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速度更快,因此C2、C3城市发展速度较C1、C4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位置。第3题,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市的吸收作用较强,城市规模较大时,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因此中心城市C对腹地城市的吸收作用并不是一直小于辐射作用的;据图可知,中心城市C对其腹地C1城市既具有吸收作用,又具有辐射作用;C2、C3城市在中心城市C的辐射作用下发展较快,可能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群;城市的发展与其腹地关系密切,中心城市的发展受其腹地城市经济特征的影响。
答案:1.C 2.A 3.C
2018年12月 21日,德国以开采优质煤炭起家的鲁尔工业区最后一座黑煤煤矿宣告关闭。近些年德国燃煤电厂使用的大部分硬煤来自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和哥伦比亚,本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相继关闭,剩余的仅靠政府大量补贴度日。1968年在鲁尔区建立多特蒙德大学,学校附近建起科研基地,众多生物医药、纳米科技企业聚集于此,至今提供了大约8 500个高科技就业岗位。据此,完成4~5题。
4.近些年德国燃煤电厂使用俄、美、澳等国煤炭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煤炭开采成本高 B.煤炭资源枯竭
C.环保意识相对较高 D.煤炭污染严重
5.德国政府给采煤业大量补贴的直接原因是( )
A.掌握经济命脉 B.缓解就业压力
C.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D.维持多元能源结构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剩余的仅靠政府大量补贴度日”,说明德国的煤炭资源并没有枯竭,而是煤炭的开采成本较高,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补贴才能维持生产,A项正确,B项错误;俄、美、澳等国环保意识并不比德国差,C项错误;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相对而言开采时产生的环境污染较少,D项错误。第5题,采煤业是德国传统产业,煤矿企业逐渐关闭,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失业,故政府给采煤业提供大量补贴,可保证工人就业问题,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B正确。
答案:4.A 5.B
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但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地区经济转型前,不属于发展阻力的是( )
A.科学技术 B.环境变化
C.人口规模 D.资源枯竭
7.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不属于新生动力的是( )
A.培育新兴产业 B.扩大煤炭市场
C.发展工业旅游 D.拓展交通网络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在中年期环境变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箭头向下,为阻力,阻碍了城市发展,科学技术箭头向上,为动力,A项正确。第7题,新生期的新生动力包括培育新兴产业、拓展交通网络、发展工业旅游等,这些都可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扩大煤炭市场,加剧了煤炭资源枯竭程度,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属于新生动力。
答案:6.A 7.B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读表,完成8~10题。
降水次序 | 降水历时/天 | 降水量/mm | 汾川河洪峰情况 |
1 | 2 | 53.0 | 无明显洪峰 |
2 | 4 | 80.3 | 无明显洪峰 |
3 | 5 | 100.1 | 无明显洪峰 |
4 | 2 | 73.2 | 无明显洪峰 |
5 | 2 | 90.7 | 洪峰流量346 m3/s |
6 | 2 | 54.4 | 洪峰流量1 750 m3/s |
8.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9.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8题,降水的变率和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和气候有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对降水影响较小。由于植被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并有调峰补枯的作用。第9题,洪峰产生是指短时间内流量增大。从表格数据看,第 5次降水历时2天,与前面相比,历时并不长,但2天的降水量很大,说明降水强度大,地表径流来不及下渗(即下渗少),就汇聚到河流干流,形成洪峰,并不是因为植被的原因(截流少)。第10题,河床、沟谷、裸露坡面受流水的侵蚀作用明显,因此降水强度大、河流径流量大的时候,侵蚀明显,河流含沙量大。而第6次降水,降水量不大,但由于前五次降水导致植被覆盖坡面含水量高,导致土壤松动,在洪峰来临时易被水流冲刷。
答案:8.B 9.B 10.D
土壤中的CO2溶于水后可溶蚀石灰岩,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动力;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的CO2浓度有较大差异。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喀斯特地貌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植被条件下土壤中CO2浓度的垂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1~12题。
11.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12.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土地红漠化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碱化 D.石质荒漠化
解析:第11题,据图可知,在土壤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柏树林植被条件下的土壤中CO2浓度最小,因此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选择C项。第12题,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地表裸露,再加上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石质荒漠化现象。土地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灌溉导致的。故选D项。
答案:11.C 12.D
(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目前已成功引种栽培500多种植物。据此,完成13~14题。
13.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A.大风 B.严寒
C.干旱 D.雨雪
14.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观赏植物,发展沙漠旅游业 ③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3题,吐鲁番风沙危害严重,尤其是春季,吐鲁番便风沙肆虐,给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遭遇大风天气,A正确;严寒 、干旱 、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现,B、C、D错误。第14题,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①③正确;发展沙漠旅游业主要是针对沙漠景观,不需要大力培育观赏植物,②错误;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不适合在该沙漠种植园进行,该种植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错误。
答案:13.A 14.A
读我国某省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完成15~16题。
15.该省可能是( )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
16.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解析:第15题,据图分析,2000年该省第三产业比重占6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占10%以下,可知该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选项所给的四省中,台湾省经济最发达,所以选C。第16题,通过分析该省三大产业结构可知,该省目前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图中只可以看出三大产业结构比重,无法判断产值的具体状况。
答案:15.C 16.A
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2016年昆山市再次荣登中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市产业优化和升级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苏南模式的突出代表。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邻国际大都市上海,西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京沪铁路直穿开发区,昆山至上海乘高铁约25分钟直达。
(1)1978年至1985年,昆山市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承接了纺织业、化学原料、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简述昆山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5分)
(2)1990年至2000年,昆山市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旺,零售业、餐饮等服务业火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3)2000年之后,昆山市不断向外转移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建设高新技术园区。解释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从位置、交通、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昆山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第(2)题,从经济发展、人口、消费市场的角度分析房地产、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第(3)题,从区位因素变化的角度,分析昆山市向外转移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原因。
答案:(1)距离上海市近,地理位置优越,依托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发展经济;交通便捷;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廉价。
(2)伴随着第二产业的急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增强。
(3)随着经济的发展,昆山市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昆山经济发展;昆山市利用其科技水平的提升、交通便利等条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园区有集聚效应,土地利用效率高,能满足大规模协作化工业生产需求。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1);沙粒绝大部分在距沙床面10 cm的高度内;输沙率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2)。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 cm的高度内输沙率趋于0。
(1)简述风速从16 m/s增至20 m/s,该地区戈壁输沙率发生的变化。(4分)
(2)判断风速为16~20 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 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4分)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种树的原因。(4分)
(4)分析该地区进行机械固沙与生物固沙后输沙率锐减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风速从16 m/s增至20 m/s,该地区戈壁输沙率发生的变化,主要从图2中获取(高度不同,输沙率的变化不同)。第(2)题,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主要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戈壁地区粒径较小的沙粒少,悬移较少。风速为16~20 m/s时,距沙床面0~1 cm高度输沙率较小,结合图1可知蠕移距沙床面高度为0~1 cm,所以蠕移比重较低,故当风速为16~20 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 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第(3)题,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种树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10 cm高度内;二是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第(4)题,进行机械固沙与生物固沙后,一是增大了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了风速;二是增大了土壤湿度,便于植物根系固沙。
答案:(1)风速从16 m/s增至20 m/s,距沙床面0~2 cm高度输沙率减小,距沙床面2~10 cm高度输沙率增大,最大输沙率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理由: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1 cm高度输沙率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 cm的高度,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且不易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使近地面风力减小;土壤湿度增加,便于植被根系固沙。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黔桂喀斯特山区包括贵州中南部和广西中西部,土地石漠化严重。下图示意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随海拔的变化。统计表明,海拔高于2 400 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1)说出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4分)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海拔高于2 400 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的主要原因。(6分)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4分)
解析:第(1)题,注意题目考查的是自然原因,主要从成土条件和降水分析。第(2)题,喀斯特石漠化指的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喀斯特作用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喀斯特山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出一种无土无水无林类似于荒漠化的现象。故土地石漠化会造成黔桂喀斯特山区可耕地面积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加重、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第(3)题,描述变化特征要充分提取图示信息,主要从整体变化趋势、极值、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描述。第(4)题,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方面来阐述理由,主要从低海拔地区植被恢复条件好和石漠化问题更为突出着手分析。
答案:(1)该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大面积裸露。
(2)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地表水不易储存,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旱涝灾害频发。
(3)特征: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海拔400~600 m处达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较其他植被类型高。
原因:海拔高,气温较低,植被种类较少,植被生长速度较慢;海拔高,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长营养不足;海拔高,光照强,风速大,蒸发及植物蒸腾作用强烈,植被难以生存。
(4)低海拔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林地多转变为建筑用地和耕地,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石漠化问题更突出;但低海拔地区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均比较好,利于植被覆盖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