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6讲 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含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09005/0-16975864010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6讲 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含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09005/0-169758640106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6讲 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含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09005/0-16975864010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6讲 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含解析)
展开第6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基础知识梳理】
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内力作用概况
(1)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2)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2、 六大板块(根据板块构造学说)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1) 随着时间推移,地中海面积扩大?缩小?
(2) 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
(3) 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原因?
(4) 日本多地震原因?
(5) 秘鲁多地震原因?
(6) 冰岛多地热资源的原因?
(7) 新西兰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8)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
3、 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1)理解褶皱的形成
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2) 背斜和向斜
(3)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新老问题
(4)背斜和向斜在实践中的意义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建隧道、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的储藏区。
(5)断层构造
(6)断层的分类:
地垒:形成块状山地。
地堑:形成谷底或者低地。
断层的实践意义:
泉水、湖泊分布地;大型工程(铁路、公路、桥梁、水库)要避开断层
二、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 五种主要的外力作用
主要的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①风化作用:地表的坚硬岩石与大气、水、生物接触中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②侵蚀:流水侵蚀(V形谷、丹霞地貌)
流水溶蚀(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U形谷)
风力侵蚀(雅丹地貌)
海浪侵蚀
③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
④沉积作用:流水沉积(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风力沉积
⑤固结成岩:因为压力使沉积物固结硬化的过程。
2、 相似外力作用和地貌区分
(1)流水侵蚀和流水溶蚀
【流水侵蚀】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其标志性地貌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流水溶蚀】是通过化学反应侵蚀,标志性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如我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湖南武陵源黄龙洞等。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 然后有几个化学方程式好像
流水侵蚀涉及的范围应该比溶蚀广得多
(2) V型谷和U型谷
【V型谷】在所有的河流侵蚀中,起主导作用的侵蚀作用中市下切侵蚀。在山区或地壳做上升运动后,河流通常在断裂处沿着倾斜地面开始发育,断裂处岩石较破碎、易被侵蚀搬运,河流不断下切,使得横截面呈狭窄的“V”形。
【U型谷】冰川对陆地的侵蚀方式类似于大型挖掘作业,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岩块进行拔蚀和搬运,岩块与冰川底层冻结在一起伴随冰川移动对地表产生刨蚀和擦磨。冰川的侵蚀与搬运移走了大量风化物以及河谷表层土壤,两壁上的岩石经过冻融作用后也变得松散、易崩塌。冰川下蚀与展宽,冰川谷两侧谷壁因此也变得平直而直立,冰川消融退缩后就留下了“U”型谷。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冲积扇】河流从山地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携带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分带堆积形成的一种扇形地貌。扇形区域往往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耕区。
【冲击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冲积平原根据地貌部位和作用营力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时,由于地形和缓,加上海水的顶托,河水流速变慢,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沉淀下来,泥沙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其外形大多为三角形,人们就给它们命名为“三角洲”。
三、典型地貌分析
1、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上游: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道加深延长。
中游:以侧蚀为主,河道展宽。
下游: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河道曲折,泥沙沉积量大。
2、喀斯特地貌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从、孤峰平原(桂林)、坡立谷、天坑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等。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3、风沙地貌(雅丹地貌)
雅丹: 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主分布在戈壁、沙漠的大西北,如新疆罗布泊发育很典型。
4、丹霞地貌
丹霞: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典型代表: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江西的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福建的武夷山
5、海岸地貌
海岸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海蚀地貌是受海浪的侵蚀形成,如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海积地貌是海岸沉积地貌,主要指的是海滩和沙坝。
【本节高考核心考点】
描述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
解题秘籍:
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板块碰撞、板块张裂
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地壳运动抬升(隆起)、凹陷;褶皱、断层(宏观地貌)
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的侵蚀、堆积作用(微观地貌)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三角洲形成的条件:①河流流量及流速、含沙量大小②入海口附近地形条件③海岸地形及沿岸海水运动
(3)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4)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5)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6)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7)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芬兰的湖泊)
(8)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9)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10)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山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1)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同步经典练习题】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 )
A. 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 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 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 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2. 图中区域( )
A. 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 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 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 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1. D 2. D
【解析】1.地层②出现了错位,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误;③为岩浆活动,④为变质作用,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B错误;⑤主要是岩浆喷发形成山地,C错误;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所以D正确。故选D。
2.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错误;b处为喷出岩,不是花岗岩,B错误;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所以D正确。故选D。
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
A. 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 B. 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④逐渐变粗
C. 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 D. 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
4. 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上游拆除水电站 B. 上游城市进程加快
C. 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D. 下游修建跨河大桥
【答案】3. C 4. C
【解析】3.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东北-西南或者西南-东北,根据河流中的沉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沉积岸,西北为冲刷侧,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冲刷右侧,淤积左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东南岸为河流沉积一侧,图中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A错。图中岩层只能显示形成时期不同,越向下形成年代越久,不能反映颗粒大小,B错。M阶地位于岩层②上方,形成时间晚,C对。图中M地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故选C。
4. 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说明流量减少,河流携带泥沙量减少。上游拆除水电站,会导致流量增加,泥沙在水库附近沉积少,带到下游的多,A错。上游城市进程加快,水土流失会加剧,泥沙含量增加,B错。下游整治河道,排水能力增强,泥沙沉积减少,C对。下游修建跨河大桥,对于上游泥沙淤积量无关,D错。故选C。
2014年2月13日印尼东爪哇省克卢德火山大规模喷发,火山喷发的声音传至200 km以外,火山灰一直升到28 km的高空,并飘至邻近的中爪哇省、西爪哇省和日惹特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 爪哇岛位于( )
A. 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南信风带 B. 东北信风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西风带
6. 关于此次火山喷发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B. 火山喷发百害而无一利
C. 因位于赤道无风带,火山灰扩散速度很慢
D. 火山喷发物质来自岩石圈
7.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A. 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 B. 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D. 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答案】5. A 6. A 7. C
【解析】5.由图可知爪哇岛位于赤道以南低纬度地区;结合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如下图显示)可知,该岛屿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南信风带,故选项A正确。
6.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可以形成肥沃的火山土,故排除选项A;结合地壳物质循环相关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物质来自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不属于岩石圈,故排除选项D;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可知,该岛屿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所以火山灰扩散速度较快,故排除选项C;结合全球板块分布可知,此次火山喷发所在岛屿,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故选项A正确。
7.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白天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或者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气温较低;夜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得夜晚气温相对较高,那么昼夜温差变小,故选项C正确。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浸滩或河床)超出平均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8. 下列属于河流阶地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甲、乙、丙为河流沉积层,其沉积物最可能是
A. 河卵石 中粗砂 粉细砂 B. 河卵石 粉细砂 中粗砂
C. 粉细砂 河卵石 中粗砂 D. 粉细砂 中粗砂 河卵石
10. 以下推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B. 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C. 该处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D. ⑤处沉积物的形成年代比②处早
【答案】8. B 9. A 10. C
【解析】8.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浸滩或河床)超出平均洪水位。读图可知,①、③、④均在平均洪水位以下,只有②位于平均洪水位以上,符合河流阶地的概念,故选B。
9.读图可知,甲位于沉积层最底层,沉积早,颗粒物较大,丙位于沉积层最上层,沉积最晚,颗粒物应当最小,故选A。
10.读图可知,丙处河岸较陡,以冲刷作用为主,应位于河流的凹岸,A错。该处河流剖面河道宽阔,最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上游河谷呈“V”型,B错。该处河床以沉积岩层为主,所以外力作用为河流堆积作用为主,C对。⑤处岩层高于②处沉积物的形成年代比②处晚,D错。故选C。
1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遗留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
(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
(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
(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
【答案】(1)太行山受板块挤压,地壳缓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蚀),形成大峡谷地貌。
(2)流域环境比较封闭崎岖,且村落多分布在险要处,利于防御与安全;沿河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副产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
(3)人为原因:上游水库等工程拦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缓,河流泥沙减少;大规模的河道采沙等。影响: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应增强;靠河工程根基失稳,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水位下降,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4讲 旅游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4讲 旅游地理(含解析),共8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1讲 世界地理(亚洲)(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1讲 世界地理(亚洲)(含解析),共1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8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8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