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4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含解析)
展开第24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
【基础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1.概念
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类型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沙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如科尔沁沙地。
(2)石质荒漠化: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发生水土流失,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3)次生盐渍化: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表层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4)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土流失后,露出红色石山或红色土层,土地丧失了生产力,被称为红漠化。它与石漠化有相似之处。
(5)寒漠化:高山及高原地区,气温常年很低,土壤发育差,植被难以生存,形成寒漠化现象。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3.形成原因
3.分布
(1)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
(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三、荒漠化的危害
1.危害范围大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
(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四、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社会: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防治措施
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5.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1、湿地及其生态功能
2.湿地的分类
(1)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二、湿地资源问题
1.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2.案例:萎缩的洞庭湖
(1)原因
(2)危害: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趋严重;发生航道断航现象;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三、湿地保护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 具体措施 |
洞庭湖 |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
三江平原 |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
三、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背景
(1)河流概况: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
(2)自然地理特征
要素 | 地理特征 |
地形 | 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 |
气候 | 水汽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降水丰富,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的持续降雨 |
水文 | 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流的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
矿产资源 | 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
(3)早期开发存在的问题
2、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治理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
(2)治理方案: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
(3)治理方式:梯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力资源,提高防洪标准。
3.流域产业发展
(1)工业建设
(2)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种植业 | 坡地以栽培果树、蔬菜为主;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发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生产等 |
林业 | 是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产品综合利用效益高 |
畜牧业 | 以养禽、养猪为主,发展迅速 |
渔业 | 兴建大量水库,促进渔业发展 |
【本节高考核心考点】
1.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地区 | 问题 | 形成原因 | 防治措施 |
东北地区 | 黑土流失、湿地减少、森林破坏 | 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土层日渐变薄;沼泽的过度开垦引起湿地萎缩;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造成森林破坏严重 | 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杜绝沼泽地的开垦,协调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注重木材的综合利用 |
华北平原 | 土壤盐碱化 | 春旱,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采取农业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
东南丘陵 | 水土流失,形成“红色荒漠” | 春、夏季多暴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强;丘陵山区,坡度较陡,土壤更易受侵蚀;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营造薪炭林,开发山区小水电,大力开发农村沼气 |
云贵高原 | 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 | 降水多,流水侵蚀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人类破坏植被、陡坡开垦 | 保护地表植被,禁止陡坡开垦 |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思考方向 | 规范答题术语 | |
水土流失 | 自然原因 | 土质疏松;降水多且集中;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
人为原因 |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 |
荒漠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
人为原因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 |
湿地萎缩 | 自然原因 |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
人为原因 |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 |
森林破坏 | 自然原因 |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
人为原因 |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自然原因 |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
人为原因 |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
思考方向 | 规范答题术语 |
工程措施 |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
生物措施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
技术措施 |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
生活措施 |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
经济措施 | 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 |
政策措施 |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城市规划或发展旅游业等 |
环保措施 |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
【同步经典练习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荒漠化土地类型与成因构成图(单位:万km2)”。据此完成1~2题。
1.该省区所在地是(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黄土高原
2.关于该省区土地荒漠化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海拔高,气温日较差大,冻融严重
B.春、夏升温快,蒸发强,盐碱化严重
C.以平原为主,风力强劲,风蚀严重
D.夏季多暴雨,黄土疏松,水蚀严重
【答案】1.B 2.B
【解析】1.图中信息表明,该省区荒漠化成因以风蚀作用为主(83.9万km2),水蚀作用影响较小,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风力强劲,与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相似,B对。图中显示,当地荒漠化成因中冻融作用为5.2万km2,而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冻融作用频繁,A错。东北地区和黄土高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水蚀作用明显,且耕地比重较大,草地比重较小,C、D错。
2.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冻融不严重,A错。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强,春、夏升温快,蒸发强,在相对低平、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容易导致盐碱化,B对。西北地区以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形为主,C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水汽少,全年降水稀少,且黄土分布较少,D错。
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石漠化面积广大,当地采用太阳能提灌技术等配合植被恢复进行生态治理,形成生态景观林、特色经济产业林等恢复模式,石漠化现象得到改观。据此完成3~5题。
3.攀枝花境内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疏 ②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③人口增长快,过度放牧 ④开矿采石,毁坏地表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进行生态治理后,当地( )
A.大气能见度提高 B.河流含沙量降低
C.坡耕地面积扩大 D.康养产业链形成
5.下列省区中可采用太阳能提灌技术的是( )
A.云南 B.辽宁 C.重庆 D.福建
【答案】3.C 4.B 5.A
【解析】3.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蒸发旺盛,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且当地作为著名矿区,人为地开矿采石等行为进一步破坏地表植被,在雨季时水土流失致使表土流失进而产生石漠化现象,C正确。土质疏松不是当地土壤的特性,且当地主要发展种植业,过度放牧不是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A、B、D错误。
4.当地进行生态治理后植被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减轻,输入到河流中的泥沙减少,河流含沙量降低,B正确。大气能见度提高变化不大,A错误。坡耕地面积缩小,C错误。对康养产业链形成关系不大。故选B。
5.太阳能提灌技术适于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选项省区中云南的太阳能较为丰富,故选A。
我国南方丘陵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52.87%,林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呈现出“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南方丘陵区出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破碎、起伏大,土质疏松
B.林下植被匮乏,植物群落结构单一
C.森林覆盖率较低,保持水土能力弱
D.气候湿热,全年多雨
7.南方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的适宜措施是( )
A.把经济林全改为生态林,提升森林层次
B.将森林改为草地,增加地表植被
C.渠化山间沟谷溪流,减少坡面径流
D.林草结合,分层立体种植
【答案】6.B 7.D
【解析】6.南方丘陵区以红壤为主,红壤质地较黏重,具有不可土质疏松的特征。南方低山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多为人工经济林,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匮乏,水土保持能力较差,导致“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现象的产生。南方丘陵区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不具有全年多雨的特征。故选B。
7.把经济林全改为生态林,提升森林层次,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不太现实,不是宜的措施。将森林改为草地,不符合南方丘陵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不是适宜的措施。渠化山间沟谷溪流,不能减少坡面径流,还会破坏河流湿地生态。林草结合,分层立体种植,既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还能获得经济收益。故选D。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 m。境内有河流17 116条,湖泊3万多个,其南部分布着大片沼泽,保持着原生的自然状态。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沼泽地区面临着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分布图与迈阿密气候资料图。
(1) 描述图示大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6分)
(2) 大沼泽沿海部分的水位变化较大,试分析原因。(6分)
(3) 试推测大沼泽因人为活动可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沼泽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 (1)降水丰富,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顶托。
(2)大沼泽海拔低,地形平坦;随着潮汐的涨落,大沼泽水位也会随之涨落;该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沼泽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飓风过境时,带来大量降水或形成风暴潮,水位大幅上涨。
(3)问题:大沼泽地区生态系统蓄水量减小,旱季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严重;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建议:合理规划、管理城市供水;进行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成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8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8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共1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6讲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6讲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含解析),共9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5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5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含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