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9] 第17章第2讲 世界主要地区(含解析)
展开课时练习[39]
第2讲 世界主要地区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山东德州模拟)埃塞俄比亚东部的阿什瓦河谷,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里地形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该国农业部门引进中国的海水稻在此地种植,“海水稻”是我国农业科技团队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耐盐碱的水稻新品种。下图为埃塞俄比亚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埃塞俄比亚( C )
①全年降水丰富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③地形以高原为主 ④森林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阿什瓦河流域引种了“海水稻”,说明该流域有比较适宜“海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原因是( B )
A.距海近,可引入海水
B.降水少,蒸发旺盛
C.气候炎热,降水丰富
D.位于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
[解析] 第1题,埃塞俄比亚东部河谷气候干旱,全年降水稀少,以荒漠为主,森林资源稀少。由图可知,埃塞俄比亚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为主。第2题,阿什瓦河流域引进中国海水稻,海水稻耐盐碱,说明阿什瓦河流域盐碱化严重,由材料“阿什瓦河谷,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可知,该地盐碱地的成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
(2022·河北衡水模拟)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 该传统民居门洞大,开窗较多,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3~5题。
3.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 B )
A.沙漠广布 B.森林覆盖率低
C.全年气候干旱 D.河湖众多
4.“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 A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
5.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 C )
A.11 ~12月 B.7~8月
C.4~5月 D.1~2月
[解析] 第3题,此地民居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说明当地茅草和泥土较多,早期的民居都是就地取材,蜂巢房没有用木料,说明当地森林较少。据图示经纬度信息,当地为地中海气候(北纬36度附近,临地中海),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是全年气候干旱,地表特征也不可能是沙漠广布 。第4题,当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高控制,炎热干燥,降水少,“蜂巢屋”墙体厚可隔热,墙体厚不是为了抵御夏季的雨水;蜂巢房是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墙体坚固,稳定性好不正确;该地冬季温和多雨,冬季风沙较少,“蜂巢屋”墙体厚,门洞大,开窗较多,故“蜂巢屋”墙体厚的原因不是为了抵御冬季的风沙。第5题,该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7~8月气候炎热,11~12及1~2月降水较多,均不适合旅游,4~5月降水较少,气温较为适宜,是该地最适宜的旅游时间。
(2021·福建地理)科隆自贸区和新太平洋自贸区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状况,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转口贸易(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隆自贸区以运河航运为基础发展金融、保险、通讯等产业,2007年,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太平洋自贸区建立,据此完成6~8题。
6.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D )
A.劳动力的成本上升 B.地理位置优势弱化
C.制造业的比例增加 D.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7.巴拿马建立新太平洋自贸区可直接( B )
A.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 B.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C.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D.提升运河转运能力
8.与新太平洋自贸区相比,中国首选科隆自贸区作为中拉贸易投资平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A.产业结构 B.经济腹地
C.基础设施 D.地理位置
[解析] 第6题,由材料“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转口贸易。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可知,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的新自贸区与科隆自贸区形成竞争关系,故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由材料“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转口贸易”可知,科隆前期自贸区主要发展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对市场和资金需求大,劳动力成本对其影响小,科隆自贸区地理位置优势一直较优越,地理位置不是科隆陷入困境的原因,科隆自贸区前期主要发展转口贸易,不会导致制造业比例增加。第7题,由材料“2007年,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太平洋自贸区建立”可知,新太平洋自贸区为巴拿马建立的自贸区,产业结构中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由图示可知新太平洋自贸区位于巴拿马中部,不会单一地带动巴拿马的东部或西部地区的发展,故巴拿马建立新太平洋自贸区可直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表述有误,新太平洋自贸区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新太平洋自贸区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会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运河转运能力由自身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运河管理决定,周围自贸区的建设不会直接提升运河转运能力。第8题,新太平洋自贸区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科隆自贸区以运河航运为基础发展金融、保险、通讯等产业,与新太平洋自贸区相比,中国首选科隆自贸区作为中拉贸易投资平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由图示可知新太平洋自贸区和科隆自贸区两地的经济腹地、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差别不大。
(2022·河南林州模拟)历史上,图中河流多次决堤泛滥,威胁到城市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图中水闸修建在523米宽的河面上,通过控制一个或多个河道之间的闸门可以减少流向上游的水量。读该河流河口区域示意图及图示区域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9~11题。
9.该区域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D )
A.地处背风坡
B.寒流流经
C.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夏季西风偏弱
10.图示河流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 B )
A.春季最长 B.夏季最长
C.秋季最长 D.冬季最长
11.河口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城市河段( C )
A.河流水质下降 B.泥沙沉积量增加
C.泥沙沉积量减少 D.河流含沙量增加
[解析] 第9题,由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全年降水均匀、终年温和且温差小,应为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分布在40°N~60°N之间大陆西岸地区,附近洋流为暖流,该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地处背风坡不会导致同一地区冬夏季降水的差异;冬季由于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加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盛行西风势力较夏季盛行西风强盛,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大,降水量多,故该区域冬、夏季降水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夏季盛行西风偏弱。第10题,由材料可知,水闸主要控制流向上游的水量,说明河水受海水活动影响大,可知其作用为防止海水入侵,该河冬季水量大,冬季需要泄洪,夏季水量小,海水流向河流上游,故图示河流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最长。第11题,下游河段的泥主要是海水倒灌从河口带来的,夏季为了防止海水入侵,关闭水闸,使得水闸以上至城市河段泥沙沉积量减少。
二、综合题
12.(2020·北京地理)奥地利某村在18世纪60年代约有200人,以放牧和编织为生。到1910年,因大多数村民外迁,全村仅剩39人。随着山地旅游的兴起,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村成为登山、滑雪胜地。到2001年,常住居民增长到420人,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下图为该村景观及当地气温、降水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该村附近的林线海拔大约2 070米。
(2)指出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植被类型,说明该植被生长的大致月份及主要依据。
冻土是指温度在0 ℃以下的土壤,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年该村相邻的甲、乙两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3)比较甲、乙两地冻土层的差异,说明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两方面作答。通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留存和保护村落(注意材料信息“全村仅剩39人”),由材料“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可知,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居住环境的质量,从而使得当地的常住居民增加。由材料“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旅游人数规模增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加剧,旅游活动也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干扰和破坏。第(2)题,由材料信息“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可知,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分布海拔相对较高,属于针叶林;结合该村落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4~10月该村落平均气温相对较高,满足了森林的生长条件,4~10月是该针叶林生长的大致月份。第(3)题,两地冻土层的差异可从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即冻土层的空间厚度)两个角度说明。冻土是指温度在0 ℃以下的土壤,由图可知,甲地冻土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相比而言,甲地的冻土层更薄。由材料信息可知,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甲地地表积雪厚,地表积雪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有利于土壤保温,从而使得甲地的冻土层较薄。
[答案] (1)留存和保护村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和破坏,对水和大气造成污染。(2)针叶林 约4月至10月; 月平均气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3)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甲地积雪较厚,利于土壤保温。
13.(2021·北京地理)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斯洛文尼亚西南地区年降水量达1 000~1 500毫米。
(1)若在雷卡河修建一座水电站,请评价选址的自然条件。
斯洛文尼亚森林覆盖率近60%,木材加工是该国传统产业,企业众多,门类齐全。近年来,生产纸浆、板材、家具等产品的品牌企业互动合作,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该国木材加工职业教育发达,在卢布尔雅那、马里博尔等地高校设有木材科学、木制品设计等专业。
(2)列举斯洛文尼亚发展木材加工业的优势。
斯洛文尼亚“干草架”(下图)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小麦等农作物,是当地常见的乡村文化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国建立了“干草架”博物馆,“干草架”文化内涵得到扩展。
(3)说出“干草架”体现的农业生产类型,并阐述“干草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 第(1)题,雷卡河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由材料“斯洛文尼亚西南地区年降水量达1 000~1 500毫米”可知,该地西南部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由图示陆高图例可知,该地西南部海拔高,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由图示降水柱状图可知,当地降水季节差异大,夏季降水量小,河流径流不稳定;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西部为喀斯特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第(2)题,由材料“斯洛文尼亚森林覆盖率近60%”可知,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木材加工业原料充足;由材料“木材加工是该国传统产业,企业众多,门类齐全”可知,当地发展木材加工业产业基础较好;由材料“该国木材加工职业教育发达,在卢布尔雅那、马里博尔等地高校设有木材科学、木制品设计等专业”可知,当地劳动力技术水平高,行业创新能力强。第(3)题,由材料“斯洛文尼亚‘干草架’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小麦等农作物”可知,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是畜牧业和种植业;“干草架”为当地常见的乡村文化景观,可反映当地生产生活特征及风俗文化特点,开发成旅游资源,可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增强旅游吸引力,“干草架”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
[答案] (1)有利条件:降水较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地势起伏,河流有落差,水能丰富。不利条件: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流量小,水能不稳定;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复杂,易渗漏。(2)森林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劳动力技术水平高;行业创新能力强。(3)畜牧业、种植业。 丰富旅游资源,增强旅游吸引力,传承地域文化。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0] 第17章第3讲 世界主要国家(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0] 第17章第3讲 世界主要国家(含解析),共8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2] 第8章第2讲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2] 第8章第2讲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共6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9] 第2章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9] 第2章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