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7 考点1 人口(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7 考点1 人口(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5万人,2018年上升至272,04亿人提升到0,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城镇化的过程与问题、解决措施,46,7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人口
(2022·全国文综乙)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设问分析]
答案 1.A 2.D 3.B
解析 第1题,城市总人口=中心城区人口+ 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相当于郊区和卫星城)人口。表格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虽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但减少的数量远小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的增加数量,所以城市总人口是增加的;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都是增加的,故总人口增加,排除B、D;选项中是四个城市的共同特点,中心城区人口变化趋势应该一致,可以随意选一个城市分析即可,如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总人口增加,显然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选A。第2题,四个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不大,排除A;四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本身就不一致,如北京是政治中心,主导产业是非商业性服务业,上海是经济中心,主导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排除B、C;四个城市都是我国的一线城市,等级、规模相近,则与之类似的“其他城市”也应该是等级规模都较高,选D。第3题,四个城市中有两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说明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已经产生城镇化问题,需要向外疏导人口和产业,排除A;核心功能是该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能疏解,需要疏解的是非核心功能,排除C;均衡的含义是平均分布,不分条件地把人口均匀地分布到各个地方,中心城区人口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疏散,并不能“均衡”分布,需要在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某些地点建设次中心区域或者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人口在这些地点相对集聚,B对、D错。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水平的发展eq \b\lc\{\rc\ (\a\vs4\al\c1(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2)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
(3)年龄分布特点eq \b\lc\{\rc\ (\a\vs4\al\c1(青少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青壮年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
(4)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
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入吸引力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4.人口迁移的影响
5.我国的人口回流
2015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
(1)方向: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
(2)原因:①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②产业升级后,需要技术人才,原农民工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居高不下;④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⑤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镇企业、个人创业机会增多;⑥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主动返乡创业。
(3)影响
考向1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考查“区域认知”
青藏高原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人口学家将青海祁连县至西藏吉隆县的连接线称为“祁吉线”(如下图)。“祁吉线”把青藏高原划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下表为“青藏高原基于县市单元的1982~2010年‘祁吉线’两侧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青藏高原内部人口分布差异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矿产
2.1982~2010年“祁吉线”两侧常住人口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
B.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吸引东南半壁人口迁入
C.气候变暖导致气温趋同
D.东南半壁与我国东部地区联系便捷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青藏高原一直以农牧业为主,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条件是制约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且从表格中可看出,海拔较低的东南半壁人口分布比海拔较高的西北半壁多,B正确。第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1982~2010年“祁吉线”东南半壁常住人口占比减小,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占比增大,主要原因是东南半壁虽然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毗邻四川、云南和甘肃,人口迁出更为频繁,D正确;“祁吉线”两侧人口自然增长率并无差别,A错误;东南半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且东南半壁人口迁出,B错误;与气候变暖的关联性较小,C错误。
考向2 通过“人口迁移的原因”考查“综合思维”
卡塔尔位于波斯湾西海岸中部,由卡塔尔半岛及周边岛屿构成。1950年总人口2.5万人,2018年上升至272.85万人。在卡塔尔迅速增长的人口中,国际迁入人口占了很大比例。2000年,卡塔尔的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60.7%,到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85%。下图示意卡塔尔移民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占总移民数量的比例。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卡塔尔移民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占总移民数量比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人口基数和迁移阻力
D.政策
4.国际人口迁移对卡塔尔带来的影响是( )
A.女性人口数量迅速增多
B.儿童比例快速增加
C.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减少
D.本土文化丧失的风险提高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卡塔尔移民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都是人口大国,且距离卡塔尔较近,迁移阻力较小,故在卡塔尔移民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占比较大。印度尼西亚也是人口大国,但距离卡塔尔较远,迁移阻力较大,故在卡塔尔移民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占比相对较低,C正确。第4题,卡塔尔是(石油)资源国,迁入人口以男性为主,导致男性人口比重过高,A错。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会明显提升青壮年人口比例,儿童比例则相对降低,B错。为满足大量国际迁入人口的生活需求,卡塔尔政府需要增加教育、医疗服务、住房、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C错。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过高,本地人反而成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受到冲击,会导致本土文化丧失的风险提高。D正确。
考点练
(2022·天津开学摸底考)下图为“2018和2019年我国农民工在四大地区的就业人数及增速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就业人数变化及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增速快 工资水平较高
B.人数多 城镇化推进快
C.增速快 产业结构调整
D.人数多 交通通达度高
2.图示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
①减缓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 ②加速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 ③缩小东西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④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就业人数变化表现为增速快,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但工资水平不高,A错误,C正确;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速度较慢、交通通达度低,B、D错误。第2题,图示反映东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人数增速为负值,外来务工人口减少,外来务工人口多为年轻人,年轻人流入减少,不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①错误;图示显示东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口减少,主要与东部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有关,中西部地区外来务工人数增多,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区,产业转入加速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东西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②③正确;东北地区农民工的就业人数增速为负值,农民工流出,不利于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④错误。故选C。
(2022·广东汕尾期末)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水资源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一定水质的条件下,水环境容量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下表为假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变,西藏三种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上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资源
B.着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C.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明显
D.从总量上讲,西藏的水资源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下列举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是( )
A.逐步优化调整农牧业发展结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鼓励生育
C.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D.大力提高人们消费水平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西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弱,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A错误。着力发展旅游业对提升水环境承载力不明显,B错误。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土地资源承载力从0.04亿人提升到0.05亿人,提升不明显,C错误。西藏水资源总量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正确。故选D。第4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都会给土地资源承载力带来很大压力,A、B、D错误。推进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土地生态,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C正确。
5.(2022·河北张家口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回流的趋势已经显现,为推动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2010~2014年间人口回流分布图。
(1)描述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14年间人口流动特点。(6分)
宜昌是湖北省人口净流入城市。“返乡创业”已经成为宜昌的热门词汇,据统计,流入人口中有从沿海地区回乡创业的企业家,有从北京、深圳返回宜昌高科技企业就业的软件工程师,有毕业后选择回乡就业的大学生,还有从大城市返乡的打工人员。
(2)分析人口回流现象对宜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 (1)人口流动特点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除武汉、长沙、南昌和宜昌为人口净流入区外,其他城市为人口净流出区;西部(湖北、湖南)大多数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东部(江西)大多数城市呈现人口持续外流等。
(2)回流人口到当地创业、就业,将资金、技术、经验等带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和科技、文化发展;增加资金来源,促进当地资源的开发等。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以我国与世界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分布为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素养:
1.人地协调观:分析人口问题、城市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综合思维:分析并理解人口发展、城镇化进程的相关特征、原因。
3.区域认知:通过人口、城市的相关信息进行区域位置的判定。
关键能力:
结合人口增长统计图表、城镇空间结构图及文字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相关的人口政策、城镇发展规划等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口、城镇发展等相关问题。
必备知识:
1.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特点。
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4.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
5.城镇化的过程与问题、解决措施。
人口
(2022·全国文综乙)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021·湖南地理)9.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10.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11.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城镇化
(2022·广东地理)15.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16.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
表名
城市总人口=中心城区人口+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
表格信息
上海市和北京市10年间的人口变化
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大量增加,总人口净增加,所以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在下降
表格信息
广州市和深圳市10年间的人口变化
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如果按相同比例同步增加,可保持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不变;广州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占比接近40%,则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比重接近60%,即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约是中心城区人口的1.5倍;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增加数量约是中心城区人口增加的3.6倍,倍数远大于1.5,故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比中心城区快,中心城区人口比重是下降的;深圳同理
第1题
找共同特点有两个思路:一是逐个城市对照,全面分析;二是排除法,既然是共同特征,有一个城市不具备,即可排除
第2题
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四个城市都具备的共同特征
第3题
四个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区以外移动的特点说明四个城市已经到了郊区城镇化或者逆城镇化的阶段。建设卫星城或者新区的方法可解决大部分城镇化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含义
考虑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口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意义
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是一个警戒值
体现了人口“发展”层面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个人
生活成本提高,就业机会减少
生活成本降低;产业转移,企业迁入,工作机会多,距离家乡较近,兼顾家庭和工作
企业
地价(地租)高,企业生产运营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企业发展空间受限;人力成本上涨,招工难;政府政策调整,优惠减少甚至取消等
地价(地租)低;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便于扩大生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力成本低;政府政策支持,优惠力度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便于运输;资源丰富,原料运输成本降低
政府
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快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企业;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
乡村
乡村振兴,利于乡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带回技术和资金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更新观念,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占比(%)
人口密度(人/千米2)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1982
779.94
33.35
95.72
4.28
3.51
0.37
1990
890.78
41.74
95.31
4.69
4.01
0.47
2000
996.59
51.31
94.85
5.15
4.48
0.58
2010
1 147.73
64.73
94.36
5.64
6.16
0.73
承载力分项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
(亿人)
经济
(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
(万亿元)
水资源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
水环境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
土地资源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7 考点1 人口,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考点1人口教师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7考点1人口学生版docx、新高考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版第1部分专题7考点练1人口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11 考点1 城市的辐射功能(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长株潭一体化的基础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7 综合提升练7(含解析),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 2,73,32,99,93,67,45,9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