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析)
展开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3.种间关系(连线)
4.群落的空间结构
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取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2)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基础诊断]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必修3 P72正文)(√)
2.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称为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必修3 P73图4-10)(√)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方面。(必修3 P74正文)(√)
4.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必修3 P74正文)(√)
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必修3 P75探究)(×)
[深度拓展]
(必修3 P74图4-11和图4-12)如图所示,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________(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是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影响鸟类这种分层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食物的分布和巢位
1.种间关系曲线图和模式图
(1)图1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图,图2为营养关系模式图。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2)在图1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②,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①④,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③。
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图1中的③)。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1中的②)。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如图1中的④),甚至降为零(如图1中的①)。
1.(2021·湖北重点中学期初联考)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种间竞争关系
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D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错误;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中,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也可能会因争夺生存空间等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因此种群数量会呈现波动现象,D正确。]
2.(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发生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增加,故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在取食的种子方面存在差异,如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硬度不同、种子的位置不同,还可以是取食的时间不同等。(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竞争排斥会导致某一物种灭绝,而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物种在生存空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能减弱种间竞争而达到共存。
答案: (1)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
(2)时间、位置(合理即可)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
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
(2)―→
(3)―→
3.(2021·重庆选择考模考)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 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 100~1 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 800~2 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 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
B.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
C.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
D.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
D [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属于由温度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A、B错误;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物种丰富度越低,C错误;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D正确。]
4.(2022·兰州模拟)如图为某座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B [不同海拔高度种群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数据不能显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昆虫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错误。]
关注群落结构的两个易错点
(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基础诊断]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林,需要数十年时间。(必修3 P80图4-15)(√)
2.在沙丘、火山岩、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必修3 P80正文)(×)
[深度拓展]
1.(必修3 P78思考与讨论)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苔藓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苔藓生长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代了地衣
2.(必修3 P78思考与讨论)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____________(填“取而代之”或“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提示:优势取代 能
3.(必修3 P78正文)在光裸的岩地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请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题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1.比较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过程
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
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地,演替过程中群落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1.(2020·全国卷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A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三角洲是由河水携带泥沙在入海口淤积形成的,开始时泥沙在河口堆积,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由于周围是海水环境,形成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的泥沙越来越多,慢慢形成陆地,在此过程中逐渐出现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湿地)和草甸植物群落(陆地),即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2.(2021·湖北省选择性考试模考)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B [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沼泽中存在一定的植被条件,故题干中的演替不是初生演替,A错误;人类活动可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正确;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该演替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C错误;与草甸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物质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甸生态系统,D错误。]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三个易错点
(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会取代另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如灌木阶段→乔木阶段,高大的乔木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但群落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等存在。
(2)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演替并非最终都形成森林。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群落所处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3.(2021·辽宁省适应性考试模考)羊草是北方草原的一种多年生优势牧草,前些年由于受到人为开垦的影响,羊草数量显著下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之后,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群落演替
C.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发生变化
D.开展退耕还草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B [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种类增多,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C错误;开展退耕还草后,环境条件改善,故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D错误。]
4.(2021·珠海月考)某山地林区遭遇火灾,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多种人工措施,期待几年后这里会自然成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该地南坡与北坡植被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光照
C.该地生态环境可以恢复到与火灾前完全相同的状态
D.该地林区的生态修复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B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会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地震等,A错误;山地的南坡北坡光照不同,该地南坡与北坡植被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光照,B正确;该地生态环境不可能恢复到与火灾前完全相同的状态,C错误;火灾后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所以该地林区的生态修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
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1.实验原理
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实验步骤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基础诊断]
1.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必修3 P75探究)(×)
2.用取样器取样法也可调查土壤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必修3 P75探究)(√)
3.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必修3 P75探究)(√)
[深度拓展]
(必修3 P75探究)分析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和取样器取样法有哪些区别?
提示:样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生物,一般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体型较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也用于研究种群密度,一般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取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物种数目,一般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计算出种群的数量,其中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的是活的种群个体数,抽样检测微生物时可能死活都有。
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这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的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
(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说明: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1.(2020·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A [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高的类群,物种数目多,B正确;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因此其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中无机物的含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进入无机环境被生产者利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正确。]
2.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A正确;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正确。]
3.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 [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A正确;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C错误;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1.(2021·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C [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2.(经典高考)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光裸的岩石从未被植被覆盖过,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过的地方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会有植物的繁殖体,该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光裸的岩石演替到具备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而次生演替的起点即具备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率变快,且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析个性
第1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第2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的判断、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特点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
找共性
两个题目都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
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②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
(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
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
②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a.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b.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1.(2021·福建三明期末)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逐渐形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岛屿,成为旅游胜地后环境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初生演替发生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C [由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确;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人类的活动可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正确。]
2.(2022·山东模拟考)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C [草方格可以涵养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进而起到固沙的作用,A正确;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环境,B正确;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同时干预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种植草方格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3.(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D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一、网络构建
二、要语必记
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共23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 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 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含解析),共17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4讲 细胞膜和细胞核(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4讲 细胞膜和细胞核(含解析),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