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天门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共21页。
湖北省天门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1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2~13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分)下列对长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初中男生的脚长大约是40m
B.一张课桌的高大约是2mm
C.一本初中物理课本长度大约是26m
D.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是160cm
2.(3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3.(3分)如图所示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
A.445.3s B.475.3s C.25.3s D.55.3s
4.(3分)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B.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46cm
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D.四次测量结果中12.46cm是错误的
5.(3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和歌曲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不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其中以“云”为参照物,“月”是静止的
C.“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运动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运动是以舟上的人为参照物的
6.(3分)如图是同一示波器相同参数下的声音波形图,其中一个与其它图形表示响度不同的是( )
A. B.
C. D.
7.(3分)音乐课上,小青同学“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从教室内传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由教室内空气的振动产生
B.远离教室时听到歌声的音调变低
C.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D.通过音色判断是小青的歌唱声
8.(3分)空难发生后,搜救人员利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声呐设备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②声呐设备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③超声波不能在海水中传播 ④声呐设备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3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44cm、12.46m、12.45cm、12.5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47cm C.12.4725cm D.12.46cm
10.(3分)某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是14s,如果他在前70m的平均速度为7m/s,到达终点冲刺的速度为9m/s( )
A.3.3m/s B.7m/s C.7.5m/s D.8m/s
11.(3分)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15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3次敲击声 C.4次敲击声 D.5次敲击声
(多选)12.(3分)甲、乙两位同学在一段平直的道路上骑自行车,他们从同一地点O同向出发,两位同学的s﹣t图象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20s~60s内,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比甲晚20s开始运动,且v=3m/s
C.0~60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6m/s
D.当t=40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相遇时距离O点120m
(多选)13.(3分)某同学坐在甲火车中,以甲火车为参照物,看到乙、丙火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关于三个火车的运动,下列说法中可能的是( )
A.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反向行驶
B.甲、乙、丙火车不是同向行驶
C.甲、乙火车反向行驶,丙火车静止
D.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静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14题、15题3分,16题(1)-(2)、17题、18题每空1分,16题(3)-(6)2分,19-21每题9分,共61分)
14.(3分)根据图甲中物体运动的s﹣t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相对应的v﹣t图象。
15.(3分)在某课外活动中,小明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依次敲击3个瓶子,发现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变高
16.(15分)小王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显示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 。
(2)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3)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通过小王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说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选填字母)。
(5)小王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BC会偏 (选填“大”或“小”)。
(6)好奇的小王提出一个问题:路程中点速度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时间中点速度大小。
17.(4分)如图所示为小红、小辉用自制的土吉他研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 。
(2)若他们选择a和b是为了研究 。
(3)他们能否选择c和d进行研究,答 ;理由是 。
18.(9分)小王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什么”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小王又去敲击同一个音叉,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敲击时的二列声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3)细心的小王还发现老师桌上还有两种同种材料制成的音叉,如图丙和丁,敲击后 (选填“丙”或“丁”)图音叉振动的频率更高。
(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 (选填“强”或“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19.(9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600s
(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0.(9分)一列车匀速通过全长7200m的某大桥,车上的小明测得从他自己上桥到下桥的时间为180s,而列车全部通过大桥的时间为185s。求:
(1)列车过桥的速度;
(2)该列车的总长度;
(3)列车全部在桥上运动时间。
21.(9分)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1=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2=40m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
(1)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2)听到回声时,声音传递的总路程;
(3)汽车行驶的速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1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2~13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分)下列对长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初中男生的脚长大约是40m
B.一张课桌的高大约是2mm
C.一本初中物理课本长度大约是26m
D.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是160cm
【分析】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所知数据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解: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大约为24cm;
B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在80cm=8dm左右,D正确;
C.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在18cm=0.18m左右。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的估测,属基础题目。
2.(3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
【解答】解:A.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故A错误;
B.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
C.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C错误;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3.(3分)如图所示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
A.445.3s B.475.3s C.25.3s D.55.3s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图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偏过中线,而大盘指针在55.8s,即:475.3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秒表的读数,是一道基础题。
4.(3分)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B.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46cm
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D.四次测量结果中12.46cm是错误的
【分析】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都可以有效减小误差,计算平均值时要剔除错误数据。
【解答】解:A、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测量的数值更接近准确值,不可以消除误差;
BD、由记录的结果可以看出12.46cm与其它三个数值准确值不同,所以它是一个错误的结果,所以书的宽度为,有效数字位数不能改变,D正确;
C、长度的记录的数值包括真实值和估计值两部分,所以第二个数据“12.36cm”中的“6”是估读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长度测量的过程,以及误差和错误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3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和歌曲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不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其中以“云”为参照物,“月”是静止的
C.“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运动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运动是以舟上的人为参照物的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云是运动的,云和诗人或乘坐的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故A错误。
B、“月羞躲云中”意思是月亮躲在云里面,月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
C、竹排在江中运动,所以“青山”运动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
D、以舟上的人为参照物和“轻舟”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轻舟”的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6.(3分)如图是同一示波器相同参数下的声音波形图,其中一个与其它图形表示响度不同的是( )
A. B.
C. D.
【分析】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
【解答】解:对比三个图可知,D图的振幅最小,ABC的振幅相同。
故选:D。
【点评】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以通过波形反映出来,要能读懂波形。
7.(3分)音乐课上,小青同学“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从教室内传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由教室内空气的振动产生
B.远离教室时听到歌声的音调变低
C.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D.通过音色判断是小青的歌唱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4)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远离教室时声音的振动频率不变,故B错误;
C、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D、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判断出是小华在唱歌的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音色。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综合性强。
8.(3分)空难发生后,搜救人员利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声呐设备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②声呐设备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③超声波不能在海水中传播 ④声呐设备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声波,声呐设备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声呐设备是利用回声定位系统工作的;声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且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声呐设备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①正确;
超声波可以在海水中传播,故③不正确;
声呐设备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故④正确。
故选:A。
【点评】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9.(3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44cm、12.46m、12.45cm、12.5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47cm C.12.4725cm D.12.46cm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测量的平均值即可;
计算时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12.54cm与其他三次数据相差较大,12.54cm为错误数据,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10.(3分)某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是14s,如果他在前70m的平均速度为7m/s,到达终点冲刺的速度为9m/s( )
A.3.3m/s B.7m/s C.7.5m/s D.8m/s
【分析】已知赛跑的成绩和他在前70m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前70m所用的时间,进一步计算后30m 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他在后30m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前70m所用的时间,
后30m 所用时间为t2=t﹣t6=14s﹣10s=4s,
后30m的平均速度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
11.(3分)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15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3次敲击声 C.4次敲击声 D.5次敲击声
【分析】(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2)知道人耳朵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即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来比较即可。
【解答】解: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声音会传播两次,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
由于铁管长15m,故其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是可知=≈0.00288s;
同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是:t==≈0.0441s;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3.1s,故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故选:A。
【点评】知道人耳朵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多选)12.(3分)甲、乙两位同学在一段平直的道路上骑自行车,他们从同一地点O同向出发,两位同学的s﹣t图象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20s~60s内,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比甲晚20s开始运动,且v=3m/s
C.0~60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6m/s
D.当t=40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相遇时距离O点120m
【分析】(1)在s﹣t图象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据此分析;
(2)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乙开始运动的时间,再利用v=求出乙的速度;
(3)由图可知乙在0~60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4)由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的速度;再利用v=的变形式求出甲在40s内通过的路程,即甲、乙相遇时距离O点的距离。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乙的s﹣t图象均是倾斜直线,说明甲,故A正确;
B、由图可知,乙从20s开始运动,乙的速度为v乙===7m/s;
C、由图可知,
则乙的平均速度为:v乙′===4m/s;
D、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v甲===3m/s,
则当t=40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v甲t=4m/s×40s=120m,即相遇时距离O点120m。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运动图象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13.(3分)某同学坐在甲火车中,以甲火车为参照物,看到乙、丙火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关于三个火车的运动,下列说法中可能的是( )
A.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反向行驶
B.甲、乙、丙火车不是同向行驶
C.甲、乙火车反向行驶,丙火车静止
D.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静止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为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为静止的。
【解答】解:某同学坐在甲火车中,以甲火车为参照物看到乙,若以地面为参照物
(1)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且乙的速度大于甲、乙、丙火车不是同向行驶;
(2)甲、乙、丙火车都在同向行驶;
(3)甲、乙火车反向行驶;以甲为参照物,乙,与题意不符;
(4)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乙的速度大于甲;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再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14题、15题3分,16题(1)-(2)、17题、18题每空1分,16题(3)-(6)2分,19-21每题9分,共61分)
14.(3分)根据图甲中物体运动的s﹣t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相对应的v﹣t图象。
【分析】根据图甲可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上一组对应数据和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速度不变时,在v﹣t图象中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解答】解:根据图甲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m/s;
在图乙中,过v=4m/s的点做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图象的应用,注意不同图象的含义,并学会从图象中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15.(3分)在某课外活动中,小明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依次敲击3个瓶子,发现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变高
【分析】敲击盛水的瓶子时,是瓶子和水在振动,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结合水位的不同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当敲击盛水的瓶子时,是瓶子和水在振动发声,发现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所以瓶中的水应该越来越少
。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关键有两点:一是确定振动发声的物体;二是根据“质量小、体积小的物体越容易振动”判断频率高低,再判断音调高低。
16.(15分)小王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显示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 v= 。
(2)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 缓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同一位置 由静止开始下滑。
(3)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0.03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通过小王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说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C (选填字母)。
(5)小王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BC会偏 大 (选填“大”或“小”)。
(6)好奇的小王提出一个问题:路程中点速度大小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时间中点速度大小。
【分析】(1)本实验的原理是:v=;
(2)为了方便计时,让时间尽可能长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缓一些;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3)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据此分析解答,小车全程做加速运动,分析哪个选项;
(5)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这样才能保证小车通过B点时速度不为零;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变小,由平均速度公式知平均速度变大。
(6)小车做加速运动,根据小车在路程中点和时间中点的位置比较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本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越缓慢,所以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
实验通过多次测量从而使数据更精确,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AC=10.6cm﹣1.0cm=6.0cm,小车在AC段运动的时间tAC=3s,
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2cm/s=0.03m/s;
(4)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为sAB=10.0cm﹣8.0cm=4.3cm,小车在AB段运动的时间tAB=2s,
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B===2.2cm/s=0.02m/s;
由以上分析可知,vAB<vAC,所以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在加速。
(5)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在C处停止计时,则由于小车在通过全程时过B点速度不为零;若小车过了B点才开始计时,由于测量的时间偏小;
(6)因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加速运动,由图可知,因此路程中点速度大小 大于时间中点速度大小。
故答案为:(1);(2)缓;(3)0.03;C;(5)A;大。
【点评】本题是研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快慢实验,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刻度尺的读数、秒表的读数以及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分析,是一道常考题。
17.(4分)如图所示为小红、小辉用自制的土吉他研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 a、d 。
(2)若他们选择a和b是为了研究 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
(3)他们能否选择c和d进行研究,答 不能 ;理由是 材料不同,长短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 。
【分析】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
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解答】解:(1)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应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2)选择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
(3)选择c和d,不能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长度都不相同。
故答案为:(1)a、d;(2)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材料不同。
【点评】掌握弦乐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琴弦音调跟琴弦长度、粗细、材料、松紧的关系。
18.(9分)小王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什么”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 被弹起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转换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小王又去敲击同一个音叉,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敲击时的二列声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 响度 (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3)细心的小王还发现老师桌上还有两种同种材料制成的音叉,如图丙和丁,敲击后 丁 (选填“丙”或“丁”)图音叉振动的频率更高。
(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 弱 (选填“强”或“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D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分析】(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小球被弹开的角度表示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2)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材料相同,质量越小的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
(4)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
(2)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不相同;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相同(即振幅不同)。
(3)由题意和图示可知,两个音叉的材料是相同的,敲击音叉时,即丁的振动频率高。
(4)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故选D。
故答案为:(1)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3)丁;真空不能传声;D。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转换法、推理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属于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19.(9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600s
(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分析】(1)知道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2)知道该汽车以20m/s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行驶的时间;
(3)求出整个测试过程的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可知1=v1t6=8m/s×600s=4800m;
(2)由v=可知2===200s;
(3)整个测试过程的总路程:s=s1+s2=4800m+4000m=8800m,行驶的总时间:t=t1+t2=600+200s=8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1m/s。
答:(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4800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0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1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是一道常考题,难度不大。
20.(9分)一列车匀速通过全长7200m的某大桥,车上的小明测得从他自己上桥到下桥的时间为180s,而列车全部通过大桥的时间为185s。求:
(1)列车过桥的速度;
(2)该列车的总长度;
(3)列车全部在桥上运动时间。
【分析】(1)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入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故对于本身有长度的物体过桥问题小结如下: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
(2)列车全部在桥上是指从车尾进去桥开始到车头即将离开桥结束。
【解答】解:由题意得s桥=7200m
(1)列车的速度
(2)全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s=vt=40m/s×185s=7400m
总长度s车=s﹣s桥=7400m﹣7200m=200m
(3)全部在桥上运动时间
答:(1)列车过桥的速度是40m/s;
(2)该列车的总长度是200m;
(3)列车全部在桥上运动时间是175s。
【点评】本题考查火车过桥问题的实际应用。
21.(9分)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1=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2=40m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
(1)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2)听到回声时,声音传递的总路程;
(3)汽车行驶的速度。
【分析】(1)用s1=700m减去s2=40m即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2)声音传播的路程等于车距山崖距离的2倍减去车行驶的距离;
(3)根据公式v=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4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速度。
【解答】解:(1)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s=s1﹣s2=700m﹣40m=660m;
(2)听到回声时,声音传递的总路程:s2=2s1﹣s3=2×700m﹣40m=1360m;
(3)由v=得,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t===8s,
汽车行驶速度为:
v汽===10m/s。
答:(1)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660m;
(2)听到回声时,声音传递的总路程为136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回声测距离、速度的计算,关键是计算声音通过的距离,以及明确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的时间相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天门市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天门市六校九上物理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实验探究,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