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01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02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随葬品丰富,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而出土的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B. 贫富分化现象明显 C. 社会经济较为繁荣 D. 定居生活开始形成
    2.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 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3.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 姜寨遗址 B. 二里头遗址 C. 仙人洞遗址 D. 殷墟遗址
    4.商建国后,自商汤至商纣,历17代、31王,前后将近600年。《诗•商颂•殷武》中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下列表述符合商朝史实的是(  )
    ①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②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③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 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 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 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
    6.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强调“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  )
    A. 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 B. 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
    C.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7.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总结并吸取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个基本方面。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  )
    A. 君权至上的专制思想 B. 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
    C. 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相信神灵的天命观念
    8.“收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宗法制中的重要现象。即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儿子,就需要从同族同宗中收养族人的“支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收族”。由此可知,周代的“收族”现象(  )
    A. 背离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B. 有利于维护贵族集团的稳定
    C. 呈现“家国同治”的特点 D. 体现了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
    9.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这一制度()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增强权力继承稳定性
    C. 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D. 降低了女性的地位
    10.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礼乐制
    1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  )
    A.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 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D. 地主土地私有制
    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 农耕文明的扩展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家国同构的理念
    13.商鞅变法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即“制土分民”,并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 为秦国兵源提供有利保障
    C.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加强中央对地方严格控制
    14.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由此看出商鞅的思想主张是(  )
    A. 是古非今 B. 变法革新 C. 隆礼重法 D. 兼爱非攻
    15.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铁犁牛耕推广 B. 华夏文化认同 C. 百家争鸣形成 D. 礼乐制度崩坏
    16.春秋末期,某思想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学生将其为人处世之道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可知,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
    A. 老子的“无为” B. 孔子的“仁”
    C. 墨子的“兼爱” D. 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
    17.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
    A. “尽地力之教”
    B. “兼爱”“非攻”
    C. “为政以德”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生产关系的出现,随着庶民地位的提高和学术文化的下移,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各自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其中典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19.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
    A. 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 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C. 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20.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反映了孟子(  )
    A. 重视民生问题 B. 强调人伦秩序 C. 推崇重农抑商 D. 提倡民贵君轻
    2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2.如图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 户籍制度非常完备 B. 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C. 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D. 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
    2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A. 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 B.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 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 D.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
    24.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  )
    A. 整顿社会风俗 B. 统一制作规范 C. 巩固国家统一 D. 提高行政效率
    25.《云梦县睡虎地秦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仓房门扇不紧密,谷物能从里面漏出,成例均应罚缴一副铠甲;仓库出现老鼠洞,要按照鼠洞的数目进行惩罚,如有鼠洞三个以上应罚一盾。这表明秦律(  )
    A. 条文过于细致繁复 B. 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
    C.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 过于严苛最终导致了政权灭亡
    26.秦自立国以来,一直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最初秦国为防范犬戎的进攻,在边境设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来演变成郡县。由于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周边民族的侵犯,秦国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这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
    A. 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防范外族对边关的侵扰
    C. 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 D. 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
    27.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厩苑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 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B. 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
    C. 法治对农业的重要性 D. 重农政策的相应落实
    28.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北成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据此可知,秦朝灭亡重要因素是(  )
    A. 沿袭宗法分封制 B. 忽视了交通建设 C. 国家治理的滞后 D. 穷兵黩武的政策
    29.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 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B. 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 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D. 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30.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  )
    A. 政治业绩显著 B. 下层民众铤而走险 C. 统治危机严重 D. 郡县制度引发不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二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1)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他最终统一全国是在哪一年?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具体名称,并简述秦朝制度建立的深远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随葬品丰富,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而出土的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同众多的小型墓葬相比,随葬品数量、种类和质量都不同,这表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明显,B项正确;当时国家初始形态尚未出现,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当时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项;定居生活开始形成,开始一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说明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
    材料是对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描述,排除C项;
    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反映夏朝历史的遗址,故B正确。
    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排除A。
    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排除C。
    殷墟遗址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遗址,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夏朝。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遗址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是夏朝,排除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②③说法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排除④。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应重点掌握商朝建立的时间和内外服制度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宗法制,维系政治等级,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因此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B项正确;
    确保分封制的实施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
    保障王室内部团结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
    消弭内部不稳定因素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
    本题考查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B项正确;
    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殷周时期,排除A项;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殷周的政治制度属于贵族政治,排除C项;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的转变时期是春秋战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分封制,需要结合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要求主要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个基本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B正确;
    ACD选项不符合题干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需要结合西周时期思想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收族”现象是周代宗法制中,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前提下,出现无亲生儿子情况的一种补充。这一做法弥补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漏洞和不足,从而有利于维护贵族集团的稳定,B项正确;
    “收族”现象弥补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漏洞和不足,并没有背离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未呈现“家国同治”的特点,排除C项;
    “收族”现象是对宗法制的完善与补充,并未体现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宗法制,要求学生结合宗法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宗法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可得出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家族密切相关,这促进了家族的健康繁衍,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增强权力继承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
    西周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
    宗法制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并非西周的婚姻制度,故C项错误;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一直都不高,社会强调男尊女卑,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祭祀祖先和祖先崇拜体现的是对血缘传承的重视,这和宗法制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
    A项、C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以得出,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B正确;
    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故排除A;
    井田制下的土地归以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各级贵族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故排除C;
    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考生需要结合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以夏或中国自居,还要向前追溯夏商周的过往关系,说明各诸侯国对华夏的认同在加强,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农耕文明,排除B;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时期,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C;
    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家国同构,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应重点掌握华夏认同的内涵和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推动一家一户的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体现抑制商业的思想,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其意思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只要有利于国家,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据此可知,商鞅主张变法革新,与时俱进,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其“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排除A项;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其一方面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材料未涉及“隆礼重法”的内容,排除C项;
    “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5.【答案】D
    【解析】材料“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的特点,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6.【答案】B
    【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注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涉及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B项正确;
    老子的“无为”不涉及对社会关系的探讨,排除A项;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广义的博爱,有别于我们熟知的孔子的“仁爱”,排除C项;
    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探讨重点不是社会关系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地力之教”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的思想主张,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兼爱”“非攻”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思想主张,这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政以德”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主张,这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及老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D
    【解析】A.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并不是最典型的,排除A;
    B.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C项排除。
    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典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阶级立场。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桂林、象郡”、“筑长城、却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了边疆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排除C项;
    根据史实可知,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重点掌握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认为,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这段话是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体现了孟子重视民生问题,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生产,没有体现人伦秩序,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限制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孟子重视民生的问题,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依据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可知,材料强调秦朝创立新制的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被后世所沿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产生深远影响,D项正确;
    ABC项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之下的具体内容,不全面,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需要考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及影响。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可知,里耶秦简户籍簿详细记载了秦朝一户的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反映出秦朝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B项正确;
    材料仅能说明秦代户籍信息详细,但不代表户籍制度非常完备,排除A项;
    材料介绍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分化严重,排除C项;
    材料反映出秦朝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情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等表明当时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A项正确;
    题干没有华夏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采取措施统一度量衡,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
    度量衡与社会风俗无关,排除A项;
    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和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现象背后的目的,排除B项;
    度量衡与经济活动有关,与提高行政效率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根本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律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有利于粮食保存,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B项正确;
    材料表明秦律条文细致,对于粮食保存是必要的,并不繁琐,排除A项;
    材料是关于保存粮食的,不能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
    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不能表明秦律导致政权灭亡,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6.【答案】B
    【解析】略
    2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的治粟内史​​​​​​​……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可知,秦朝设立治粟内史,制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法规及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等举措,有利于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D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秦朝的重农政策及管理,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扩展,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民众赋税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对农业发展的效果,排除C项。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北成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及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统一王朝后,仍沿袭旧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秦朝灭亡重要因素是国家治理的滞后,C项正确;
    秦朝废除了分封宗法制,排除A项;
    秦朝建立便捷的驰道,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秦朝的穷兵黩武政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秦亡汉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秦亡汉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可知有学者认为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废除井田,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严令分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捷达。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出巡过程中出现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民心,统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
    材料中针对秦始皇的行为和言论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业绩,排除A项;
    行刺以及言论并不一定出自下层民众,排除B项;
    材料行为和言论针对的是秦始皇而非郡县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的统治危机。要求学生结合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的统治危机,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1.【答案】【小题1】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小题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上: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
    性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及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32.【答案】【小题1】人物:秦始皇帝(嬴政)。
    时间:公元前221年。
    【小题2】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小题3】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
    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任答2点)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问要结合秦朝统一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