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丑末寅初(片段)教案
展开《丑末寅初》教案
教材分析
《丑末寅初》选自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曲艺寻珍》第二课时,是京韵大鼓的经典唱段。这个唱段描写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人们的各种生活场景,赞美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德。作品充分体现了京韵大鼓依字行腔的艺术特点,旋律古朴恬淡、委婉抒情,唱词运用了顶真、叠字、排比等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模仿、对比探究,感受体验京韵大鼓依字行腔的演唱特点以及独特
的韵味,初步了解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及其代表艺术家。
2、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的经典作品,能够对老北京的曲艺音乐产生兴趣。
3、了解京韵大鼓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认识曲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演唱《丑末寅出》请学生思考:这段唱腔具有哪个地区的风格?属于哪种曲艺形式?
学生:京津地区,京韵大鼓。
二、新授
(—)介绍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
1、鼓、板
(1)介绍(出示乐器)
鼓,又称书鼓,扁圆形,两面蒙皮,上下有一百个鼓钉加以固定;板又叫书板,因为多是檀木制作,因此也称檀板。演昌表演时自击鼓板。
(2)演奏“老七点”
a.读节奏,关注重音记号,注意强弱对比。
b.教师演奏,学生探讨敲击手法。
教师:“嘣”“尺”分别代表敲击鼓的什么部位?
学生:“嘣”代表敲击鼓心,“尺”代表敲击鼓边缘。
c.学生尝试演奏“老七点”讲而在音乐旋律伴奏下准确地敲击。
2、三弦
(1)介绍(出示乐器)
三弦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最早可追湖到秦代。它有方形的音箱,两面蒙蟒皮。由于没有品,因此演奏难度很大,不易把握音准,但也因此而适宜演奏滑音等,特别适合衬托曲艺的唱腔。
(2)试奏
请一位学生模仿琴师,空弦拨奏,学生齐唱定弦音高“1 5 i”。
(二)了解京韵大鼓的旋律特点:固定前奏。
1、聆听
2、视唱
琴师给起始音,学生打拍子尝试演唱,熟悉旋律。
(三)掌握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字正腔圆。
1、欣赏骆玉笙演唱《丑末寅初》的前半部分。
教师:“丑末寅初”是什么意思?作品描写了什么场景?
学生:凌晨三时左右,描绘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人们的生活景况。
2、诵读唱词,标出每个字的声调(第一句)。
3、聆听骆玉笙演唱,跟随音乐旋律的进行用手比划唱词的声调。
教师:旋律走向与唱词声调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依字行腔
4、“依字行腔”地模仿演唱——字正。
5、拼读、拼唱法反复练习——腔圆。
将每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慢慢拼读,进而拼唱,注意字尾归韵。
6、在三弦伴奏下,再次敲击“老七点”,并演唱“丑末寅初,日转扶桑”,完整体
验京韵大鼓的演奏、演唱。
(四)感受京韵大鼓的艺术高峰:骆派唱腔。
1、对比欣赏刘宝全、骆玉笙、种玉杰三人演唱《丑末寅初》片断,分别写出各自的伴奏及演唱特点。
2、讨论和总结骆玉笙的唱腔特点、贡献及曲艺的传承发展。
骆玉笙在继承“刘派”的基础上,发展了京韵大鼓的歌唱性、抒情性、形成了委婉、优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浓郁的“骆派”唱腔是现代京韵大鼓的里程碑。
三、拓展
1、聆听骆玉笙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选出最具京韵大鼓韵味的一句。
2、自主学唱(以最后一句为例)。
四、归纳提升:曲艺的历史、地位、作用
京韵大鼓有一百多年历史,然而它也仅是我国众多曲艺文化中的一种。我国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多媒体出示的击鼓说唱俑),不仅证明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曲艺,而且还说明当时说唱艺术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我国的曲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在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经典交响演唱☆念故乡教案: 这是一份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经典交响演唱☆念故乡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导课,新授课,拓展空间,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隐形的翅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隐形的翅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拓展,总结下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瑶族舞曲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瑶族舞曲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