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7《回忆我的母亲》第1课时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9《美丽的颜色》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写作 学写传记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初中列夫托尔斯泰说课课件ppt
展开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重点)2.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重点)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
同学们,我们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鲁迅在文中提到,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一句:“你改悔罢!”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你知道托尔斯泰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
2.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游历西欧,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
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丰富,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3. 传记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是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的。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体;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1.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重点字词。
(2)尝试认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总体印象。
总体印象:伟大、深邃。
2. 梳理脉络,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圈画词句并理解。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植被多于空地”来比喻“多毛的脸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托尔斯泰脸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髭浓密。)
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从长髯、眉毛、鬈发角度描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③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与“天才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
(2)说说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1)圈画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说明其描写的角度和内涵。
描写角度:写目光犀利;写目光蕴情丰富;写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提示他人生的不幸。理解句子内涵: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极言其目光的犀利、敏锐。)
②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③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灵感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
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2)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刻画方法:细节描写、比喻、夸张等。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托尔斯泰的外形,突出其“丑陋,粗鄙”的特点;第二部分细节刻画他的眼睛,突出其智慧,锐利、锋利的特点。这两部分矛盾吗?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抬高、褒扬。“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小结:文章以“突然”为标志,来了个逆转,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是为了突出其眼睛的美,这样写让重点更突出,让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能窥见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材料:托尔斯泰曾两次离家出走,第一次半路返回,第二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不断求索真理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17卷文集,是驰骋俄国文坛60余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
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异乡,这一点就说明他的痛苦。
本文选自《三作家》,是传记作品。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它们属于回忆性散文。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文体的异同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受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本文,我们对这样的
评价有了更深的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第一部分(1-5):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
第二部分 (6-9):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蕴含丰富的情感
从托尔斯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以及中国先哲老子所著的《道德经》。1891年,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烈杰尔烈的一封信中,附了给他留下印象的作品的名称。这些作品总共不足50部,《道德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著作位列其中。这是他在完成《战争与和平》和《忏悔录》等世界巨著之后,思想经历巨大困惑之时,遇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总结出来的。托尔斯泰在读了老子的著作后感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完美的哲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作者简介,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9,比喻脸上的皱纹多,比喻又长又粗的眉毛,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作业课件ppt,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外貌描写勾勒轮廓,夸张比喻,技巧一,技巧二,技巧三,精心选用词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词语丰富感情色彩鲜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