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学期调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920574/0-16979573232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陕西省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学期调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920574/0-16979573232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陕西省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学期调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920574/0-16979573233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陕西省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学期调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2023-2024学年陕西省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调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央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如图)可分为数种,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等几何纹样外( )
A.文化认同与人类文明起源同步
B.新石器时代彩绘艺术具多元特征
C.仰韶文化将人类带入陶器时代
D.艺术题材与考古发掘进程相关联
2.(3分)《史记》记载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 )
A.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 B.中央与地方间势均力敌
C.内外服制度推行不畅 D.方国游离于控制区之外
3.(3分)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相会结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申明会盟以后,还规定会盟诸国不能乱筑河堤;不能囤积粮食;不可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这折射出当时( )
A.宗法分封制已彻底崩溃
B.传统统治秩序得以重建
C.诸侯极力维护周王的权威
D.宗法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4.(3分)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防”已不再被强调,这一时期有关夷夏关系的记述也逐渐侧重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日渐增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中华文化呈现多元特色
D.华夷间政治联系日益密切
5.(3分)在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中,某位思想家虽然在后世受到一些正统儒家学者的非议,但他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 )
A.庄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6.(3分)每年岁末,(秦朝)郡守需要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就是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当年户口、垦田、赋税、刑狱、盗贼、选举等情况的计簿(上等为最)殿(下等为殿),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据此可知(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保障
C.贯彻严刑峻法的施政理念
D.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7.(3分)据记载,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仅秩比600石,但其地位很高,以至于“朝贺,位次中都官( )
A.弥补专制体制的缺陷 B.延续原始民主的传统
C.再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D.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
8.(3分)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只能“衣食租税”,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汉景帝这些措施( )
A.为“文景之治”创造了条件
B.为实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础
C.清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改变了汉朝行政官僚体制
9.(3分)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重组财政体系,把中央财政收入交由大司农以及水衡都尉等负责增加财政收入的官员来管理。汉武帝还对商人征收重税,将利润丰富的盐铁业收归官营。汉武帝这些措施( )
A.反映了政府财政集权的倾向
B.践行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C.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旨在遏制财富集中现象
10.(3分)汉代乐府诗歌中所描述的女性大多数都处于家庭生活中的从属地位,她们有着温柔贤惠的形象,十分注重内修,勤劳质朴、贤淑善良的中国女子成为汉乐府诗歌中歌颂较多的一类。汉乐府诗歌对女性内在形象的歌颂( )
A.使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 B.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
C.受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 D.创新了传统民歌的形式
11.(3分)在司马氏实现江由易帜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出现曹魏官僚集团成员起兵反抗的现象,因此,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司马氏父子此举旨在( )
A.延续曹魏制度 B.阻止士族参政
C.稳定统治秩序 D.改革用人标准
12.(3分)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中,分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些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如图)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珍贵缩影。以下对如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C.社会分工不断扩大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13.(3分)北魏孝文帝曾经下诏曰:“哀贫恤老,王者所先,鳏寡六疾(min,同悯)。”针对七十以上、六十至七十及不满六十岁的老、贫、病且而无法生存之人,不仅给以衣食,配以药物,使其得到治疗。这一举措( )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弘扬了华夏传统礼仪文化
C.是维系政治统治的血缘纽带
D.传承了游牧民族的优秀传统
14.(3分)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 )
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 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
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 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
15.(3分)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指出,君王应施行仁政,并表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如鱼依水,失之必死( )
A.佛教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统治者对治国理念的思考
C.儒家思想成为治国之本
D.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16.(3分)2001年,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西安出土的初唐蒋少卿夫妇墓中随葬了27件陶俑,有26件陶俑穿着窄袖服装,内衬窄袖齐脚长袍。这表明,唐代初期( )
A.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 B.游牧部落间交流频繁
C.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 D.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有一套行政结构,有各种职官,这些职官往往由权贵之家世袭把持,对王权有一定限制。另外周代还保留国人议事的制度,如遇国家大 事,即按血缘来决定宗族内部的亲疏等级 和世袭权力,形成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周朝把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化为“天”,周王自称“天子”。周天子可以直接向天祈祷,而不必通过自己的祖先,这就 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若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也警 示后人治国不得妄为。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周朝在全国建立了绵密的封建网络,每一个封国不是亲戚就是子弟,而且鼓励周人子弟 和外姓通婚,每一个封君前往封地时,必定 率领周人的部队和投降的商人部队,共同建国。当地原住民居住在城外,那些由封君带来的族群则居住在城里,两者却设立了共存的机制。随后,周人又从中原向东扩展,由姜姓首领姜太公(姜 尚)的长子建立齐国,则自此北上,追赶退回渤海故地的 商人余部,负责绥靖北路。在如此布局中,每一个地处边缘或前 哨的封国,处 处显示周文化与当地原住民及北方山戎族群的混合。他们分别与当地原住民混合,体现了不同文化共存的多元性。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针对当时出现的见利忘义、义利关系混乱、以利害义等不良社会现象,从治国之道的角度提出了具有独特内容的以义统利的理念。在荀子那里,义与利是人们社会生活必然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人之所两有也”,好利是人的天性,是所有个体的行为。荀子认为社会公职地位的分配不应该靠个人的出身,而应该取决于个人遵循礼义的情况。荀子把以义统利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用义的要求作为标准,用义先于利的原则来引导,又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生存,这样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
——摘编自刘敬、鲁张彬《荀子的以义统利治国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义利关系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义利并重的伦理原则。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言论。《贵义》篇中强调“万事莫贵于义”“义贵于身也”,甚至比肉体和生命还重要。墨子还认为发展生产,为民兴利才是出路,墨子在《贵义》篇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
——摘编自苗新雨《义利并重:论墨子之义利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义利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义利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荀子相比,墨子义利观的不同之处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成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大体上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仅见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
①地主阶级把政治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中央再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所以政治权力并非层层分割的。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②皇权或皇帝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僚来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僚对皇帝负责,地方行政制度是所谓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官僚去统治管理
③除皇帝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维持政权的连续性、稳定性外,官僚发展为任命而非世袭的,随时可以调换罢免。官僚的选拔权原则上归皇帝,即官僚原则上凭才能、德行而非血统家世任职。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从材料中任意一条或多条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持论有据。)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时北魏的国势如日中天,北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定,并且已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更没有到不改革就得覆灭的地步。孝文帝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而且在太和十四年(490年),此前一些重大措施,如制定新律、官员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等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的,是百余万包括鲜卑和北方各族在内的移民迁入洛阳和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几乎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
——摘编自葛剑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坚持汉化改革的原因。
(2)你认为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应坚持什么原则?并依据这一原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3-2024学年陕西省部分学校选科高一(上)调考历史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央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 (如图)可分为数种、三角,还有相当多的动物图案,可知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多样,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内容,无法得出文化认同与人类文明起源同步;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
材料末涉及艺术题材与考古发掘进程相关联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2.【答案】A
【解答】据题干“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是否归附殷商与殷商本身的实力有关,A项正确;
诸侯根据殷商实力的变化决定是否归附殷商,所以并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是否势均力敌;
材料内容体现的并不是内外服制度推行不畅和方国游离于控制区外,排除CD项;
故选:A。
3.【答案】D
【解答】依据材料“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相会结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中专门对擅自分封田邑进行了规定,折射出宗法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尚未彻底崩溃,故A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
诸侯会盟本身就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而非维护。
故选:D。
4.【答案】A
【解答】A.根据“这一时期有关夷夏关系的记述也逐渐侧重言语、饮食,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正确;
B.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实现统一,排除;
C.材料无关中华文化多元化特点,排除;
D.材料不涉及政治联系,排除。
故选:A。
5.【答案】C
【解答】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C项正确;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不是礼法井重,排除A项;
孟子主张德治不是德主刑辅,排除B项;
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不是德主刑辅。
故选:C。
6.【答案】A
【解答】根据材料“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当年户口、垦田、刑狱、选举等情况的计簿,行赏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方上报中央的地方基本情况进行考核,A项正确;
上计制度并不能保证财政收入,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
D项与史实不符,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7.【答案】D
【解答】据材料“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虽然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但其地位很高,秦朝重用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官,这有利于笼络各派思想家,可以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
据材料“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可知,博士官不属于政权体制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方式,排除B项;
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加强思想专制统治。
故选:D。
8.【答案】B
【解答】A.“文景之治”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改革王国行政制度,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可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权力,为后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
C.“清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D.改革王国行政制度不代表整个王朝行政体制的改变,且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选:B。
9.【答案】A
【解答】根据材料汉武帝重组财政体系,把中央财政收入交由大司农以及水衡都尉等负责增加财政收入的官员来管理,重整货币政策。”可知,另设职官来管理国家和皇室的财政收入,并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这都体现了政府财政集权的倾向;
材料未体现儒家的思想内容,排除B项;
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
材料所述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遏制财富集中现象是手段。
故选:A。
10.【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汉代乐府诗歌中所描述的女性大多数都处于家庭生活中的从属地位,她们有着温柔贤惠的形象,汉代乐府诗歌中描写女性的家庭地位,注重内修,勤劳质朴孝顾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汉乐府诗歌树性内在形象的歌颂受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始终未发生本质变化,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对女性内在形象的一个描述,与社会真实性情况联系不大;
材料末未体现民歌形式的创新,无法得出相关结论。
故选:C。
11.【答案】C
【解答】A.说法不符合史实,司马氏父子的做法一定不是为了延续曹魏制度;
B.说法不符合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排除;
C.根据“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司马氏父子继承曹魏的官吏任用制度并进行改造,正确;
D.材料不涉及用人标准的改革,排除。
故选:C。
12.【答案】D
【解答】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A项;
材料中仅体现出社会生活习俗的信息,并未体现农业生产是否恢复;
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并未涉及社会分工是否扩大;
根据壁画可知,魏晋时期,又宰牛,和汉族相互学习和交流,D项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哀贫恤老,王者所先,尤宜矜愍、六十至七十及不满六十岁的老、贫,不仅给以衣食,配以药物。”可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要给以衣食,这一举措体现了对于华夏尊老爱幼的传统礼仪文化的弘扬;
材料并未涉及鲜卑族的改革措施,所以无法得出是否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结论;
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并非是维系政治统治的血缘纽带;
根据“哀贫恤老,王者所先,尤宜矜愍”可得出怜贫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孝文帝是在向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们在学习。
故选:B。
14.【答案】A
【解答】据材料“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A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胡汉民族和解,排除B项;
推行中原文化制度不是主旨,排除C项;
西汉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正统观念,排除D项。
故选:A。
15.【答案】B
【解答】据题意可知,唐太宗认为君主应该实行仁政、梁简文帝因为痴迷佛,体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思考;
唐朝时期佛教并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没有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治国之本;
贞观初年社会稳定,并没有动荡不安。
故选:B。
16.【答案】D
【解答】据本题材料摄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具有少数民族服饰风格的服装,说明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并不是游牧部落见交流;
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贵族政治盛行;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带有原始民主制遗存;注重汲取历史教训;等级森严;注重维护政权的合法性。
(2)历史作用: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扩展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了西周的文化;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解答】(1)特点:依据材料“周王朝实行宗法制度,即按血缘来决定宗族内部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井然有序”可知;贵族政治盛行;依据“贵族的势力相当大,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王自称‘天子’”可知;依据“周天子可以直接向天祈祷,而不必通过自己的祖先 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可知;依据“周人还从殷商失败中吸取教训,即若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这既论证了周人统治的合法性,注重汲取历史教训。
(2)作用:依据材料“周朝在全国建立了绵密的封建网络,每一个封国不是亲戚就是子弟,使得所有封君都成为周人的亲属”,推进到山东半岛,负责东进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扩展了西周的疆域,无不负有融合异族的任务”。他们分别与当地原住民混合,传播了西周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故答案为:
(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贵族政治盛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带有原始民主制遗存;等级森严。
(2)历史作用: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扩展了西周的疆域;推动了民族交融。
18.【答案】(1)义利观:义与利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个体求利是天性;以义利为标准选拔公职人员;以义统利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用义先于利的原则教化众人。
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诸侯争霸,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孔孟义利观的影响。(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角度;主张为民兴利,反对重农抑商;主张义利并重。
启示:应该以义为行为指导,同时尊重合理的利益需求;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之义与国家之义。
【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义利观,义与利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好利是人的天性”可知;据材料一“荀子认为社会公职地位的分配不应该靠个人的出身,以义利为标准选拔公职人员,以义统利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用义先于利的原则来引导,用义先于利的原则教化众人,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孔孟义利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二“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义利并重的伦理原则”可知;据材料二“墨子还认为发展生产,他十分反对重农抑商”可知,反对重农抑商,主张义利并重,根据先秦时期荀子的义利观和墨子的义利观,如应该以义为行为指导;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
故答案为:
(1)义利观:义与利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个体求利是天性;以义统利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孔孟义利观的影响
(2)不同之处: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角度;主张为民兴利;主张义利并重。
启示:应该以义为行为指导,同时尊重合理的利益需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之义与国家之义。
19.【答案】观点:专制体制下的中央和地方官员均缺少政治独立性。
论证: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 贵族政治,地方分权
被中央集权所取代,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不再享受封地和人民,其政治独立性不复存在。秦朝建
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汉武帝以来,郡国并行制逐渐被废除,郡县制成为汉朝主要地方行政制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郡县绝对服人中央。秦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代在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强化了君权,中央官员同样由皇帝任免,中央政府绝对服从皇权。因此,秦汉时期,最高统治者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集中于皇帝,皇帝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权力中心,官僚系统和地方机构则缺少政治独立性。
【解答】首先,阅读材料,如根据材料'官僚的选拔权原则上归皇帝,即官僚原则上凭才能。其次,对中央和地方官员均缺少政治独立性进行论证,如地方方面,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分权被中央集权所取代,不再享受封地和人民,秦朝建立后,汉武帝以来,郡县制成为汉朝主要地方行政制度,郡县绝对服从中央,秦朝时期,汉代在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了相权,中央官员同样由皇帝任免。最后总结,最高统治者将权力集中于中央,皇帝是最高的、绝对的权力中心。
故答案为:
观点:专制体制下的中央和地方官员均缺少政治独立性。
论证: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贵族政治
被中央集权所取代,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其政治独立性不复存在
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逐渐被废除,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秦朝时期,汉代在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了相权,中央官员同样由皇帝任免。因此,最高统治者将权力集中于中央,皇帝是最高的、绝对的权力中心。
20.【答案】(1)原因:冯太后的影响;对汉文化优越性的认可;对北魏政权长远利益的考量。
(2)示例原则:一分为二法(辩证评价)。评价: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原文化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全盘汉化削除了鲜卑文化的凝聚力和优良的民族素质,打断了鲜卑族文化传承。
【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孝文帝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可知冯太后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对汉文化优越性的认可、汉化的直接结果,使洛阳再次成为几乎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可分析孝文帝汉化的目的。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孝文帝迁都,是百余万包括鲜卑和北方各族在内的移民迁入洛阳和中原,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不过,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鲜卑语言。”并结合所学。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打断了鲜卑族文化传承。
故答案为:
(1)原因:冯太后的影响;对汉文化优越性的认可。
(2)示例原则:一分为二法(辩证评价)。评价: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中原文化发展;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但全盘汉化削除了鲜卑文化的凝聚力和优良的民族素质。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第一学期高一选科调考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第一学期高一选科调考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保定高一上学期选科调考第二次联考(期中)试题历史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保定高一上学期选科调考第二次联考(期中)试题历史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