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我们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若目镜不变,先用10×物镜,后转换为40×物镜,则视野中( )
A. 细胞变大,细胞变多 B. 细胞变大,细胞变少
C. 细胞变小,细胞变少 D. 细胞变小,细胞变多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C. “阳光→草→鼠→狐”可称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 大气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绿色植物体内
3.“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说明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
4.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0.39
A. DBCEA B. DBCAE C. AECBD D. ACBDE
5.南橘北栀,影响其因素主要是( )
A. 土壤酸碱度不适 B. 光照强度不够 C. 北方温度低 D. 北方雨水少
6.若用目镜为4×、物镜为10×的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则放大倍数为( )
A. 4倍 B. 10倍 C. 14倍 D. 40倍
7.下列哪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
A. 阳光→草→兔→狐 B. 草→狐→兔 C. 鹰→蛇→鼠→草 D. 草→鼠→蛇→鹰
8.地球上,每种生物都以其独特的生命现象展现着生命个性.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母鸡下蛋 B. 铁皮生锈 C. 雨后春笋 D. 葵花向阳
9.下列说法不是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
A. 生长 B. 都具有细胞结构
C. 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 能排出代谢废物
10.在显微镜的使用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物像偏左下方——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B. 目镜10×、物镜10×——物像放大20倍
C. 物像不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 D. 下降镜筒时——眼睛从侧面注视着物镜
1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
①对光,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
③放置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压住
④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安装镜头
⑤转动粗、细准焦螺旋,看清物像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①③②⑤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③①②⑤
12.在一块农田中,螟虫吃植物,蛙吃螟虫,蛇吃蛙,猫头鹰吃蛇,这些生物构成了( )
A. 生态系统 B. 环境 C. 食物链 D. 食物网
13.以下对各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B. 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C.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
D.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
14.下列地区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草原 B. 一片草原所有的动物
C. 一个湖泊 D. 一片森林
15.“惊垫”在每年三月初。“垫”指某些昆虫入冬后藏于土中,减少活动;“惊”指它们在这个节气前后从蛰伏中苏醒过来。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 表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有利于动物在低温条件下生存 D. 冬眠的昆虫生活不需要营养
1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四种生物和分解者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C. 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D.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的数量也会相应地增多
17.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的树叶纷纷飘落,而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一现象表明( )
A. 松树和法国梧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适应寒冷的环境
B. 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 松树和法国梧桐进行着互助与斗争
D. 只有松树能够适应寒冷的环境
18.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B. 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D. 图中微生物可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洞庭湖湿地公园 B. 君山公园的所有植物
C. 南湖公园的生物 D. 金鹗公园的所有动物
20.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8条食物链
B.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包含4种生物
C. 蛇和鹰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D. 蛇的多少只受鼠、青蛙和鹰的影响,与其他生物无关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1.0分)
21.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数码对应结构名称:
③______,⑤______,⑨______。
(2)对光时,应选择 ______倍物镜和 ______光圈,对光后可以看到明亮的视野。
(3)观察时,①标有10×字样,④标有40×字样,那么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______。
(4)在观察时,某同学已找到理想的观察物像,但不太清晰,他应调节[______]______。
(5)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 ______。
①对光,有明亮视野
②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看清物像
③放标本,用压片夹压住
④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安装镜头
⑤整理显微镜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②⑤
C.④①②③⑤
D.⑤③①②④
(6)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______。
A.污物
B.气泡
C.细胞
D.墨水
(7)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如果所要观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 ______移动装片才能使它到中央。
A.右下方
B.左上方
C.左下方
D.右上方
22.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诗中描写的生物有 ______ 。(一种即可)
(2)这句诗描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______ 。
(3)高大的桃树是由一粒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这体现的生命现象是 ______ 。
(4)桃花落了就会结出果实,人们发现向阳处的果实长得又红又大,还特别甜;而背阴处的果实又青又小,口感也不好。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 。
23.【资料分析】
生物与环境;
材料一 1859年,一艘英国轮船驶向澳大利亚,有一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乘客为了打猎,从欧洲带去了24只兔子。澳大利亚的噩梦从此开始。在澳大利亚,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很快啃光了牧草,和当地的动物竞争食物和栖息地,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没有去捕食兔子,反而去猎食更容易捕捉的本地物种,结果;狐狸也泛滥成灾。
材料二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成为全球首个即将被“征服”的沙地,绿洲覆盖率已经达到 80%。据20世纪80年代考察,该沙漠及其边缘共有动物272种,高等植物73种。沙米是流动沙丘上首先生长的先锋物种,可在20〜30天内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周期,因此其种子得以到处传播。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______。
(2)材料一中,兔子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 ______因素。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说明了生物 ______环境;兔子的迅速增长和扩散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又说明了 ______。
(3)材料二中影响沙漠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______。沙漠里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24.根据背景材料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是一种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我们经常可以在花盆、石块下面发现它们,它们的身体扁平,呈长椭圆形,有多对足。当我们搬开花盆和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搬动花盆和石块惊吓了它们,还是它们怕见光呢?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提出问题: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地方吗?
(1)作出假设: ______ 。
(2)制订计划:在设计实验时,必须给鼠妇提供 ______ 和 ______ 的两个环境,才便于观察鼠妇对这两种环境的选择。
实施计划:用体型和生活状况相同的10只鼠妇放在上述的两个环境的中间,然后进行观察它们的移动情况并如实的记录。重复做5次实验,求平均值。结果大多数鼠妇都跑到了黑暗环境中。
(3)得出结论: ______ 。
(4)表达交流。
①本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并且只能有一个,其它条件都要相同,像这样的实验叫做 ______ 实验。
②本实验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原因是 ______ 。
③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 ______ ,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④实验完毕后,你将怎样处理鼠妇?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的倍数为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的积即物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依题意,若目镜不变,先用10×物镜,后转换为40×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4倍.因此视野中细胞变大、数目变少.
故选:B
解此题依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的范围及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多少的关系,是利用显微镜过程的关键,要记清楚.
2.【答案】C
【解析】解: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这种关联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B正确。
C.食物链中无非生物部分阳光,无分解者,C错误。
D.大气中的碳是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绿色植物体内,D正确。
故选:C。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生物圈的概念。
3.【答案】C
【解析】解: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
故选: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掌握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中后,由于不能被分解排出,会在生物体内随着食物链越积越多。因此,在该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机汞浓度越高。故根据题干表格,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A→E→C→B→D,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在一空间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用来表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食物关系。
掌握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富集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橘的品质不好,主要是因为北方温度较低。
故选: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6.【答案】D
【解析】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目镜的放大倍数是4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因此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4×0═40(倍)。
故选:D。
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与物镜倍数的乘积。
7.【答案】D
【解析】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不是生产者,A错误。
B、起点是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兔,属于消费者,但草与狐之间不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B错误。
C、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而且把整个食物链都写反了,C错误。
D、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鼠、鹰它们三者的关系,故符合题意;
故选:D。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掌握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及解题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母鸡下蛋属于生物的繁殖现象,雨后春笋属于生物的生长现象,葵花向阳属于向日葵对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铁皮生锈是化学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9.【答案】B
【解析】解:A、C、D都属于生物的共同的特征,A、C、D错误;
B、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正确;
故选:B。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0.【答案】B
【解析】解:A.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会看到物像向右上方移动,A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10×,物镜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0倍,B错误。
C.物像不清晰时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幅度比较小,C正确。
D.下降镜筒时,眼睛从侧面注视着物镜,以防物镜压坏玻片,D正确。
故选:B。
1、显微镜的反光镜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
4、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变少。
解答此题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1.【答案】B
【解析】解: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最后整理实验台收镜。
综上所述,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应该是:④①③②⑤
故选:B。
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严谨、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保护显微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答案】C
【解析】解;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螟虫吃植物,蛙吃螟虫,蛇吃蛙,猫头鹰吃蛇,体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因此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食物链:植物→螟虫→蛙→蛇→猫头鹰。
故选:C。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
13.【答案】A
【解析】解:A、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A错误;
B、城市生态系统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消费者主要是人类。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C正确;
D、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它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森林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了气候。D正确。
故选:A。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生态系统的功能。
14.【答案】B
【解析】解: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片森林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只有一部分生物成分,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故选:B。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5.【答案】D
【解析】解:某些动物入冬藏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称为“惊”。这是动物对温度等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动物在低温条件下生存和种族的延续。“蛰”伏的动物仍然需要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只是代谢能力减溺,D错误。
故选:D。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16.【答案】C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示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没有分解者,所以图中四种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能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乙→甲→丁→丙,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会逐级减少的,C正确;
D、图中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乙→甲→丁→丙,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C。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
掌握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和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A
【解析】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法国梧桐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故选: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8.【答案】C
【解析】解:A.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所以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生存空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如:水、无机盐等),B正确。
C.图中表示出的有三条食物链:①水稻→昆虫→鸭,②水稻→鸭,③杂草→鸭,C错误。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从而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9.【答案】A
【解析】解:A、洞庭湖湿地公园,即包括了洞庭湖湿地公园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B、公园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南湖公园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金鹗公园的所有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20.【答案】C
【解析】解: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有:植物→昆虫→青蛙→蛇→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植物→兔→鹰,植物→兔→狼,植物→羊→狼,共6条。A错误。
B、图中最长食物链为:植物→昆虫→青蛙→蛇→鹰,包含5种生物。B错误。
C、鹰以蛇为食,同时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所以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
D、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所以蛇的多少与食物网中的其他生物都有关系。D错误。
故选:C。
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掌握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转换器 载物台 反光镜 低倍 大 400倍 ⑫ 细准焦螺旋 B B B
【解析】解:(1)图中③转换器、⑤载物台、⑨反光镜。
(2)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观察时,①标有10×字样,④标有40×字样,那么物像的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
(4)观察物像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⑫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④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安装镜头、①对光,有明亮视野、③放标本,用压片夹压住、②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看清物像、⑤整理显微镜。
(6)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最可能是气泡,气泡轮廓是黑色的,而且里面基本是空心的,用镊子挤压盖玻片形状会改变。
(7)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向右移动玻片,物像就会向左移动,所以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如果所要观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左上方移动装片才能使它到中央。
故答案为:
(1)转换器;载物台;反光镜。
(2)低倍;大。
(3)400倍。
(4)⑫细准焦螺旋。
(5)B。
(6)B。
(7)B。
观图可知:①目镜、②镜筒、③转换器、④物镜、⑤载物台、⑥通光孔、⑦遮光器、⑧压片夹、⑨反光镜、⑩镜座、⑪粗准焦螺旋、⑫细准焦螺旋、⑬镜臂、⑭镜柱,解答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熟悉掌握显微镜的构造是观察的基础。
22.【答案】竹子(或桃花或鸭子) 温度 生物的生长发育 环境能影响生物
【解析】解:(1)诗中描写的竹子、桃花、鸭子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
(3)高大的桃树是由一粒种子萌发、生长而成,这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4)桃花落了就会结出果实,人们发现向阳处的果实长得又红又大,还特别甜。而背阴处的果实又青又小口感也不好,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能影响生物。
故答案为:
(1)竹子(或桃花或鸭子)。
(2)温度。
(3)生物的生长发育。
(4)环境能影响生物。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菌和真菌)。
3、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3.【答案】生态因素 生物 适应 生物影响环境 水分 环境能影响生物
【解析】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兔子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而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存在的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因此兔子没有天敌,种群迅速增长和扩散,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兔子的迅速增长和扩散给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又说明了环境影响生物;
(3)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影响沙漠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场所,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沙漠里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能影响生物。
故答案为:
(1)生态因素;
(2)生物;适应;生物影响环境;
(3)环境影响生物。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3、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场所,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解答此题要掌握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4.【答案】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地方 明亮 黑暗 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 光照 对照 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 误差 放回到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解析】解:(1)由题干可知,该探究实验提出问题: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地方吗?故通过生活现象可以作出假设: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地方。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因此该实验应设置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故在设计实验时,必须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其它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
(3)由实验结果可知,大多数鼠妇都跑到了黑暗环境中,说明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故可得出的结论为: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
(4)根据题干可知,除光照条件外,其它实验条件都相同,故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像这样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要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为避免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用来实验的对象数量应合适。故本实验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原因是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在探究实验中,常使用重复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实验中应保护用来实验的动物,故实验完毕后,应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地方
(2)明亮;黑暗
(3)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
(4)光照;对照;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误差;放回到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回答。对照组和实验组只能存在一个变量。
解题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卷,共6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共6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