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展开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儒家文化把“中和”看成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和”就是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与和谐。其本质在于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存在,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相互联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多样性和矛盾性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与统一。他们的力量被折中、被中和,且具辩证统一的思想。对待事物而言, 强调含蓄平和。孔子在《论语·八佾》 中提出“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强调过犹不及。儒家推崇平和含蓄,反对情感上的大喜大悲。 《尚书·舜典》的“直而温,宽而栗, 刚而不虐, 简而不傲”可视为“中和之美”观念的全面深刻解读。孔子提倡“文质彬彬”、荀子的“美善相乐”、 《礼记·经解》的“温柔敦厚”等在人的行为与人格风范上的体现就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
中庸必然派生并导致“中和”美学,“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学范畴的延伸。孔子评论《诗经》 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无邪, 就是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可见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中和”为美。 “中和为美” 已不再局限于儒家诗教的狭义范围,不仅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中和之美”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有许多表现,诸如画面的虚与实、浓与淡、繁与简、似与不似等多对关系的对立统一,从而形成了特定的“中和”审美理念:淡雅、含蓄的画面风格, 内敛的笔墨情思,和谐统一的画面意境。 “中和”作为中国最早确立的审美理想, 对历代山水画的发展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潘望森、徐青《中国山水画的中和之美》)
材料二:
儒家文化中的中和之美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绘画主体即画家的个人修养上。绘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作活动,绘画作品是画家的情感表达渠道, 因此, 画家要想实现山水画的中和之美,首先要保证自身的中正、平和。“文质彬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的赞美,其中“文”为外在的学识文采,“质”为内在的精神境界,“彬彬”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由此可知,绘画是思想情感的延伸,画家要想创作出蕴含中和之美的作品,一方面要保证思想境界的平和稳定、宁静淡泊,另一方面要保证在创作过程中凝神静气,安闲从容。中国传统文人乐于将作品与作者的品德相结合,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也是如此,所谓“画品即人品”,山水画的中和之美更多体现的是画家的品德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寄情于景、融情于物的特点,中国山水画也是如此。在山水画创作中,画家会利用特定的意象表达特定的情感。山水比德,中国文人有寄情山水的情结,在山水画创作中,画家会通过对山水的刻画表现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画家的气质与素养不同,对于山水主题的表达也会有所差异。如,清朝的展子虔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鼻祖,在绘画中倾向于用色彩强调“青山绿水”的效果,其《游春图》就是通过对色调的巧妙经营表现了一派朦胧、清新的江南春色意境;而唐代的王维推崇佛教,在绘画中追求“画中有诗”的境界,其在《千岩万壑图》中就将溪水、幽谷连绵不绝、空灵悠远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不论画家采取哪种表达方式,在主题表达中都渴望实现人与画的和谐统一。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绘画技巧,而绘画技巧中的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山水画的绘画主体自然是高山、流水、树木、田野等自然景致,在构图和造型中如何保证这些主体意象的协调统一则考验着创作者的功力。如,在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 中,几株孤树位于中心,远处水滩渺渺、山峦隐隐,一片宁静、凄凉,这样的构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各个意象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呼应与融合。二是笔墨。中国山水画离不开笔墨,画家通过题字、印章的方式进一步揭示山水画的主题,从而实现绘画与文字的融合。三是着色。整体色彩协调搭配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目标, 因此,画家在上色的时候会坚持淡而不薄、浓而不浊、艳而不俗的原则,对山川、河流、树木、草地等刻画对象进行有层次的区分,以把握色彩的“度”。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利用密集的墨痕和锯齿状皴纹,刻画山石的浑厚苍劲, 同时利用留白的方式描绘一泻千里的瀑布,整个画面色彩冷暖适宜、厚薄得当,很好地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效果。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于意境的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创作者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观者感受山水的魅力,还希望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在山水中所体悟出来的人生哲学。山之高峻、水之灵动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品德修养不谋而合。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创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利用绘画语言,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摘编自祁自敏《试析中国山水画的中和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说明“中和”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关乎天地万物的生存与运行的高度。
B. 中国山水画在“中和之美”审美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淡雅含蓄的画面风格,内敛的笔墨情思,和谐统一的画面意境。
C. 画品即人品。中国画家乐于将画作与自己的品德相结合,中国山水画的中和之美可以反映画家的品德之美。
D. 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画面意境空旷,给人荒寒萧瑟、凄苦悲凉的感觉,是作者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和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使得中国山水画中没有浓墨重彩的作品。
B.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平和稳定、安闲从容的状态才能创作出蕴含“中和之美”的作品。
C.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的气质与素养不同,主题的呈现的方式也会有差异。
D. 中国山水画画家运用独特而多样的绘画技巧,使人与作品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3分)
A. 孙过庭在《书谱》中盛赞王羲之的书法“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B. 中国古典舞蹈外观绵软松弛,气、力内运以为骨鲠,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 “势” 之中。
C. 罗丹雕塑《思想者》力图让“思想者” 的每一块肌肉和每一寸肌肤都可以表达思想的力量。
D. 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将贵族女子蒙娜丽莎的愁容用深邃的眼神取代,将欢乐用短暂的微笑来传达。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4分)
5.结合材料内容,评析王维诗歌《山居秋暝》的“中和之美”。(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斯人独憔悴①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 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 那么, 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 (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 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 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 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它还没有具备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 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 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 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净峰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 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 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 无所谓喜, 而他生命终极之时, 仍能感受到 “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 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 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注】①“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6.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以“斯人独憔悴”为题,引用杜甫诗句,使文章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同时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B. 作者最早的启蒙文学不是唐诗宋词,而是那些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具有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 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因而作者认为他的艺术生命即将终结。
D. 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说明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
7. 下列对散文有关赏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不断追求超越来达到完美境界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B. 作者开篇提到,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生命方式在作者看来太过俗气。
C. 作者在北极村漠河度过了自己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但正是这段时光促使作者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D. 原文中“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看似顺畅的文学创作道路转向表达创作对自我的销蚀。
8.“完善”与“销蚀”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具体内涵。(4分)
9. 这篇散文语言颇有特色,既清新自然又沉静隽永,请结合文本尝试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饥, 公问于箕郑曰: “救饥何以?” 对曰: “信。” 公曰: “安信?” 对曰: “信于君心, 信于名, 信于令, 信于事。” 公曰: “然则若何?” 对曰: “信于君心, 则美恶不逾。信于名, 则上下不干。信于令, 则时无废功。信于事, 则民从事有业。 于是乎民知君心, 贫而不惧, 藏出如入,何匮之有?”公使为箕。及清原之蒐, 使佐新上军。
材料二: 文公问元帅于赵衰 (亦称成季), 对曰: “郤穀可, 行年五十矣, 守学弥惇。 夫先王之法志, 德义之府也。 夫德义, 生民之本也。 能惇笃者, 不忘百姓也。 请使郤縠。”公从之。公使赵衰为卿,辞曰: “栾枝贞慎, 先轸有谋, 胥臣多闻, 皆可以为辅佐, 臣弗若也。” 乃使栾枝将下军, 先轸佐之。取五鹿, 先轸之谋也。公使成季为卿, 辞曰:“夫三德者, 偃之出也。 以德纪民, 其章大矣, 不可废也。” 使狐偃为卿, 辞曰: “毛之智, 贤于臣, 其齿又长。 毛也不在位, 不敢闻命。” 乃使狐毛将上军, 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 不可废也。”公曰: “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 推贤也。义, 广德也。德广贤至, 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 乃使赵衰佐新上军。
材料三: 文公问于郭偃曰: “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 何也?” 对曰: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四: 五年, 秦饥, 请籴于晋。晋君【注】谋之, 庆郑曰: “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 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 不与秦粟, 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 亦发兵伐晋。
——《史记。晋世家》
【注】晋君:此处指晋惠公。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先且居A之佐B军也C善D军伐E有赏F善君G有赏H能其官I有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安,疑问副词,怎么,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意思不同。
B. 蒐,原意为田猎,春秋时诸侯国借用田猎活动来组织军队训练士卒。此处指检阅军队的意思。
C. 辞,推辞、拒绝,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中“辞” 的意思相同。
D. 以,以为,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中的“以”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当晋国闹饥荒时,箕郑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文公要守信用。尊卑名分讲信用,善恶就不会混淆,实施政令讲信用,就不会误时而荒废功业。
B. 狐毛统帅上军,得益于狐偃在文公面前的推荐,理由包括两点,认为狐毛的智慧超过自己,年龄也比自己大。
C. 晋文公对赵衰三次推让行为大为赞赏,认为赵衰不失礼义,谦让是为了推举贤才,礼义是为了推广道德。
D. 晋国发生饥荒,曾向秦国买粮食,秦把粮食卖给了晋国。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趁机攻打秦国。
13. 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4分)
(2) 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而谋之!(4分)
14.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晋文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和晋惠公的不同之处。(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①
范成大
休舞银貂小契丹②, 满堂宾客尽关山③。从今袅袅盈盈处, 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 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 寥落烟中一雁寒。
【注】①此词为淳熙二年正月范成大离开桂林赴成都就任时所作。②小契丹: 契丹族的一种舞蹈。③关山: 王勃《滕王阁序》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人一开篇就说“休舞”,足见欢乐的歌声、曼妙的舞姿并没有缓解作者的离愁别绪。
B. 用“关山”之典说明满堂宾客幕士都来自边防前线。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类似的表达。
C. 词人进一步抒发愁绪,以提问的方式发出从今往后谁还能认真欣赏这美妙的舞姿呢?叠词的运用强化了这种伤感。
D. 最后两句虚写别后的相思。意思是说, 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无法把自己写的书稿寄给友人了,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
16. 本词下片作者认为表现流泪容易,把愁充分表现却很难。结合下片内容,简析词人是如何写愁的?(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诗经·邶风·静女》 语言浅显生动, 情趣盎然。“ ”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 ”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
(2) 《赤壁赋》中,作者以月亮作比,表现月亮虽有盈亏却又无所增减的两句是:“ , ”。
(3) 诸子散文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所用的一些成语还可从中追根溯源,比如“ ”、“ ” 等就出自庄子《庖丁解牛》。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 径幽而香远; 秋来, 草木郁郁, 天高而水清。尽管何时拾级登山,访古洞,探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半遮琵琶的淑女,娇羞迷人。
这里的树, 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 一曰周柏, 一曰唐槐。那周柏, 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 宛如老者说古; 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 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 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 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 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 直冲云霄, 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 一圈一圈, 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 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摘选自梁衡散文《晋祠》
18.梁衡在他的文章《我写〈晋祠〉》中说,发现事物的美,要作细微深入的刻画,写透,写够。请品味文中加点词“偃卧”,结合梁衡创作特点简要分析。(4分)
19.文中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大约有四分之三是海洋。海洋是生物的发源地, 万物的“聚宝盆”,占据地球71%的面积,成为无数生命的“摇篮”。在海洋中生活的微小植物,被称为浮游植物。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就是由这些浮游植物驱动的。生物学家指出,
① , 因为我们呼吸的氧气一半是由这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 当浮游植物耗尽了水中的营养物质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但是大自然给浮游植物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肥料——鲸的粪便, ② ,这些物质给浮游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那里,浮游植物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使人类受益。
鲸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活着的鲸鱼,可以为海洋带来许多好处;而死亡后的鲸鱼,也极大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
2020年, 中国“深海勇士”号深潜器搭载母船完成首次科考任务,科学家们在本次科考过程中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鲸的尸体、坠落的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等,被生物学界统称为鲸落,鲸落的出现不仅为深海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更重要的是将鲸在海水上方获取的能量向下运输,极大地促进了深海生物的繁衍和发展。如果把深海的海底比作荒漠, ③ 。 一只鲸鱼的尸体可以在海底“发光发热”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从生物链上的生产者到消费者,都能享受到鲸落带来的 “福利”。
一鲸鸣,沧海静;一鲸落,万物生。漆黑的深海因此特别偏爱这份极其贵重的礼物。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 “一鲸的鸣叫、死亡分别能使海洋万物宁静、生存,漆黑的深海也因此受益不断。”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2. 下列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3分)
A. 海洋是生物的发源地,万物的“聚宝盆”。
B. 占据地球71%的面积,成为无数生命的“摇篮”。
C. 中国“深海勇士”号深潜器搭载母船完成首次科考任务。
D. 一只鲸鱼的尸体可以在海底“发光发热”长达数百年的时间。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鲸落”是一种海洋生态系统,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它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鲸的生命结束了,其他的生命却得到了供养。鲸以它硕大的身躯肥沃了海洋,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繁荣;这类似人类的发展,先辈们的生命结束了,但留下了养分哺育后代。生命的品质有优劣,惠及众生的生命是优质的,优质的生命哪怕终止了,它对世界的施与还会继续。作为当代青年,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优质呢?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语文: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语文,文件包含贵阳一中高三1月语文试卷pdf、贵阳一中2024届高考月考卷五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PDF版附解析),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