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展开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某处原始社会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服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当地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瓒、玉琼、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的是
A. 仰韶文化时期,当地出现阶级分化,逐渐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 黄河流域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出现,逐渐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C. 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特征,具备了早期国家初始形态
D. 该遗址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连续性
2.《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A. 土地买卖自由 B. 铁犁牛耕出现
C. 土地国有制度 D. 重农抑商政策
3.“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
A. 原始民主遗存发挥作用 B. 政治文化心理认同出现
C. 天人感应观念迎合需要 D. 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4. 春秋初期,诸侯国家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A. 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 B. 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
C. 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 D. 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
5.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A. 追求政治重建 B. 强调以法治国
C. 富扬为政以德 D. 主张仁义并举
6. 秦朝通过战争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岭等,人心不稳,与中原文化差异又大。为此,秦朝通过设置郡县,使国家观念深入这些地区。这说明秦朝在上述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
A. 增进华夏认同观念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D. 扩大统治版图
7.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御史监郡制度被废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重新划分监察州部,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同时,刺史不再只是秋分时到州部,而是在州部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起初,刺史受丞相司直(丞相属下)的节制,后改为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汉代这些举措
A. 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 削弱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
C. 巩固了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 D. 体现了中枢决策权力的制衡·
8. 史载,东汉洛阳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产自蜀郡的锦绣,有出自山东的绮纨,来自西域南海的犀象、珠玉、琥珀、玳瑁。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商业主要为社会上层服务 B. 豪强地主的势力不断膨胀
C. 洛阳已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D. 地主庄园经济有一定发展
9.《史记·天官书》是我国最早叙述星官的著作,书中司马迁将星宿命为星官,认为天人相通、相类,天上的星辰有官职之分,有尊卑之别;他还将星空分为五官,北极周边的星为中官,中官是围绕北极星的帝王宫廷。由此可见,西汉天文学
A.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B.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C.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D. 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0.《后汉书》曾记载:“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这一史料可以用来说明东汉
A. 北方豪强土地兼并 B. 东汉官府赋税苛重
C. 南方开发程度较低 D. 江淮地区战事频繁
11. 唐朝时期,在首都长安设立“东市”和“西市”(如图),市民购买物品,必须去“东市”或者“西市”,故称“买东西”。“买东西”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朝贡贸易
C. 城市实行严格坊市分区制度
D. 货币的流通范围不断地扩大
1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 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 B. 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 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 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13.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下列是一些关于印刷术的记载。由表可知
| 材料 | 结论 |
甲 | 明代邵经邦《弘简录》中记载“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将长孙皇后遗作《女则》雕印刊行”。当代学者张秀民据此推断雕版印刷术出现于636年 | 印刷术最早使用于636年 |
乙 | 宋人编著的《册府元龟》记载“835年,节度使冯宿奏:禁断印历日版” | 印刷术最早使用于835年 |
丙 | 敦煌出土“868年王瑜为二亲敬造”刊记的《金刚经》,雕工精细 | 印刷术最早使用于868年 |
丁 | 日本僧人惠运在《惠运律师书目录》中著录“携印子一卷”(印子即印本), 惠运于宣宗大中元年(847年) 归国 | 印刷术的使用可能早于847年 |
A. 甲说法正确,张秀民是学者,推论准确
B. 乙说法可靠,宋代距唐代近,记载可靠
C. 丙结论正确,因为有一手实物史料证据
D. 丁结论可信,因为有当事人的可靠记载
14. 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A. 官员任免随意性强 B. 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 武将政治地位低下 D. 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15. 辽代王爵受封者主要是契丹贵族,以皇室近亲、皇族疏室和后族成员为主,异族功臣受封者较少。而五等爵受封者则以各族功臣为主,契丹贵族成员较为少见。这
A. 体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 8. 实现了疆域版图的治理
C. 说明了民族认同的加强 D. 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策略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16. (16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圆”、 “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奥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4分)
材料二 汉初,汉高祖赠送黄金、丝绸给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以谋求和平。汉文帝时,匈奴黄当、桀龙二人米降,朝延册封二人分别为弓高谈和襄城侯。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后,于其地建置酒泉、武威郡,嗣后又从中分置敦煌、张掖二郡。
—姚大力《河西走廊的几个古地名》
材料三 詹朝太宗时,征伐平定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朝廷拜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将军警,并赠予大量帛与彩缎。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太宗赐婚给交厥首领等踢婚事例,达十余次之多。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西汉和唐朝政府巩固北部边疆的相同措施。(4分)
材料四 元潮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
(3)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经略吐蕃、西域、台湾的措施。(8分)
17. (2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索强和富商大贸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密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 “背本迦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錉(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匾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竞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 “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宫,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芙螺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秪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圆“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 “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12分)
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杨永俭《试论唐代墓葬美术中的宗教共生现象》、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结合材料和所学, 以“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6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共9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